“苏超”爆火传播背后,媒体应注意舆情风险
| 河北广电| 2025-06-12
【流媒体网】摘要:从一场业余体育赛事成为现象级文化IP,“苏超”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其爆火背后的传播密码值得关注,同时也需防范其可能带来的舆情风险。

  要说当下最火的足球赛事,非“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莫属。

  开赛仅三周,便以场均观众近万、网络话题播放量超亿的盛况席卷全网;端午节假期持续霸榜热搜;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媒体持续跟踪报道……

  6月14日“苏超”第四轮比赛将全面打响这一热门赛事也将在江苏卫视直播

  据悉,在前期赛事现场直播的基础上,江苏卫视、江苏体育休闲频道将联合推出《江苏超会玩》特别节目,并在ai荔枝、荔枝新闻客户端设置互动专区。

  作为此次“苏超”的公用信号制作服务商,江苏广电总台还为全国50多家新媒体平台、13家省内设区市电视台提供全部赛事的公用信号制作及分发、延时监看、素材存储、集锦制作等服务。

  ▍爆火背后的传播密码

  “苏超”之所以爆火,是“体育+文旅”火速破圈、融合发展的结果

  据统计,前三轮比赛过后,“苏超”已吸引超过18万球迷涌入现场观赛。端午节后,江苏省内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305%,“苏超”成为加强城市间交流互动、激活城市经济的新引擎。

  从一场业余体育赛事成为现象级文化IP,“苏超”以燎原之势席卷全国,其爆火背后的传播密码值得关注。

  在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祥敏看来,“苏超作为一项足球赛事,其本身携带的体育基因是极具感染力的。江苏‘十三太保’的地域文化,让体育竞技精神更加具有话题性和传播力。”

  涉我程度是人们参与文化消费的重要指标。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高级编辑,中广联合会研发专委会副理事长王甫分析称,网友使用“散装江苏”“十三太保”等地域文化造梗,让每个江苏人都“卷”进来,助推这场体育赛事与每个人产生利益和情感连结,从而加深了公众的心理参与程度。

  基于此,苏超赛事的对决上升为城市之间的荣誉之争,既激发了球迷的地域归属感,又增强了公众对地域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凝聚力,这是“苏超”爆火的底层文化逻辑。

  另一方面,复盘苏超出圈的发展过程,是原本专业化、聚合式的“热点事件”,衍生发展为全民化、扩张式的“热门话题场”

  “其间,政府、企业、球迷……多方主体的多种资源聚合和强势推动,最终构造了一个现象级的话题场。”在曾祥敏看来,组织者搭台、协作者唱戏、参与者行动、相关者发声、围观者卷入等等,这正体现出多元主体传播的优势。

  在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助推赛事广泛传播的同时,在社交平台上,网友也自发搞起了造梗大赛——“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 “没有假球,全是世仇”“常州变吊州再变巾州” “即日起对出口到淮安的陈醋实行100%的关税”……

  “社交平台裂变传播在苏超爆火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成都体育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莉认为,网友自发创作并传播,形成了“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局面,使得赛事信息迅速扩散,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契合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

  对媒体做好活动传播的启示

  前有贵州村BA、株洲厂BA,如今苏超横空出世,从业余赛事活动蜕变为全国性文化IP的样板越来越多,对媒体的活动传播有哪些启示?

  首先,是回归“真实、参与、娱乐”价值

  苏超和村BA等赛事将地域文化融入赛事,激发球迷参与感和乡土认同,回归纯粹体育精神,填补球迷归属感缺失,对抗功利化。这些赛事以业余球员为主,降低门槛,形成全民参与氛围,政府搭台、民间创作,强化地区凝聚力。

  这也正是值得媒体借鉴的地方——通过激活地域认同、降低参与门槛、融合新媒体传播,进而将体育竞技等细分场域的活动拓展至社会文化场域。

  其次,应善用多元主体传播模式

  “苏超”模式的核心启示在于,它不是单一机构主导的体育工程,而是多元主体共享话语权的文化实践。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仕勇分析说,苏超的爆火是球迷、媒体、政府等多元主体,依托于社交网络这一新媒介进行的地域文化的符号化表达与社会认同的多层次塑造。

  在苏超传播中,网友拍摄的赛事短视频、自发的造梗内容占比超70%,可见UGC发挥了核心作用。在类似的传播中,媒体应审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重新自我定位,更多地充当平台提供者、规则制定者和方向引导者;与此同时,深度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打好传播组合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将活动打造成全国性文化IP并非终点,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流量变成留量

  对此,王仕勇提醒说,要想将“苏超”等活动打造为持久化的城市品牌和区域黏合剂,需要更加完善的制度性支撑,在赛事组织、意义解读、宣传策划上始终坚持主流价值为主导,避免陷入表层的“符号狂欢”。

  ▍警惕舆情风险,防范“苏超”黑化

  “苏超”的火爆,已成为现象级事件。人们在关注事件的同时,更需认真考虑这个赛事走红的社会因素比如,官方首先冷启动了比赛机制,然后官方媒体、自媒体营造声势,各地闻风而动推出文旅套餐,这才慢慢走红,然后丰富的文旅资源、便捷的高速路网构成了到场机制,各种网络梗又助推了流量爆发。

  更为重要的是,比赛制造了一个中国社会特别稀缺的东西,那就是城市的公共生活。人们茶余饭后有了可供社交、可以娱乐的公共话题。

  但需注意的是,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是“物极必反”,舆情事件也形塑了网民爱看“反转”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预期或许会推动意外的自我实现。

  因此,需要防范苏超比赛中的舆情风险比如,激烈的比拼中可能会出现球员斗殴、球迷冲突事件,或者各地网民互相扒对方城市的“黑料”,一些网民会借助异常流量将爆料投诉放上网,实现搭车效应等,甚至不排除人群聚集中容易发生突发危机事件。这在一直正面积极的流量面前可能会一举反转,迅速成为火爆新闻,从而导致苏超形象的急转直下。

  为此,各地应该增强风险意识,提醒大家注意荣誉意识和形象意识,防范“苏超”黑化的风险,确保苏超的“长红”。

  稿    源:传媒茶话会、视听中国、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网络舆情和危机公关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