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二)
金博士| 流媒体网| 2025-09-02
【流媒体网】摘要:AI生成式平台推动可玩电视发展,实现动态叙事与互动体验。

  关联阅读: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一)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三)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四)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五)

  1.2.2 The Simulation:世界模型与“剧中世界”

  “The Simulation” 是 Fable Studio 旗下的宏大项目,旨在构建一个由 AI 角色驱动的庞大模拟现实场景 —— 例如虚拟城市 “Sim Francisco”,其中的 AI 角色拥有各自的生活轨迹、目标诉求与互动关系。〔参考:Fable Studio 技术博客〕

  该项目的终极愿景是催生通用人工智能(AGI)。而 Showrunner 平台生成的 “可玩剧集”,本质上是这个模拟世界中可供用户窥探与干预的故事切片。Fable 的 SHOW-1 模型研究已证实,多个 AI 智能体能够协作完成情景喜剧的自动生成。

  “世界模型” 为 “可玩电视” 提供了动态且真实的背景支撑。剧情节点可将城市状态(如天气、交通、NPC 情绪等)作为生成条件,AI 会依据这些实时状态生成或调整剧情分支,进而产生 “看似真实却非脚本化” 的涌现式叙事。

  在 “导演可控 — 自发涌现” 的刻度区间(0-100)中,本文聚焦技术层面如何在 40-70 区间实现 “给出边界但不死板” 的平衡:创作者设定宏观框架后,AI 在框架内根据世界状态与用户互动,自主生成微观细节与分支走向。

  要保证 “可玩电视” 的叙事连贯性,角色与世界状态的持久化是关键。具体而言,AI 角色能记住过往互动内容,虚拟世界的环境状态也会被持续记录并影响后续剧情发展。

  1.2.3 Inworld & Scenario:构建可玩世界的“神经”与“画笔”

  Inworld 与 Scenario 为 AI 世界提供了关键的 “基础设施”,分别攻克了 “角色智能” 与 “资产生成” 的难题。

  1.2.3.1 Inworld AI:赋予 NPC 灵魂的 “角色引擎”

  Inworld AI 是一家专注于生成式 NPC 的 AI 引擎公司。它允许开发者为虚拟角色定义性格、背景、记忆和行为逻辑,借助 AI 赋予这些角色与真人无异的对话能力和自主行动能力。〔参考:Inworld AI 官方文档〕

  在 “可玩电视” 的框架中,Inworld 的技术举足轻重。它让剧集中的角色拥有了 “灵魂”,能够与观众进行即兴互动。比如在侦探剧中,观众可以直接审问 AI 嫌疑人,而嫌疑人的回答会根据提问的逻辑和语气实时变化。

  Inworld 在 2024 年的游戏开发者大会(GDC)上大放异彩,与育碧、微软 Xbox 合作展示了生成式 AI 在丰富游戏世界互动方面的潜力。育碧等公司正积极尝试运用 Inworld 技术辅助编写 NPC 对白,让玩家与角色的对话能像桌游般开放自由,而非局限于有限的预设台词。一项行业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三的游戏开发者对 AI NPC 持积极态度,且近半数开发者所在的公司已开始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像 Inworld 这样的角色 AI 技术,不仅推动了游戏剧情的可玩化,也为可交互影视的角色塑造提供了新思路。

  1.2.3.2 Scenario:为IP定制视觉的“美术资产工坊”

  Scenario 是一家聚焦于游戏和动画资产的 AI 生成平台。它支持美术师训练符合特定 IP 或美术风格的定制化 AI 模型,进而快速、批量地生成角色形象、场景概念图、道具、贴图等各类视觉素材。〔参考:Scenario 官方网站〕

  Inworld 与 Scenario 的结合,构建起 “角色引擎→对话→触发镜头→调用资产” 的接口化叙事链路:当 AI 角色生成对话时,其情绪与内容可触发镜头切换,同时调用 Scenario 生成的视觉资产。

  要在电视端实现生成式对话与画面合成的流畅体验,精细的时延预算与并行处理技术至关重要。通过采用 “对话先行、画面短延后跟” 的策略,既能确保用户即时听到回应,又能让画面快速完成更新。

  为保证 AI 生成资产的视觉一致性,平台通常采用 “风格卡 + 资产版本锁” 机制:风格卡用于定义核心视觉参数,资产版本锁则固定已审核的资产版本,从技术层面确保视觉风格的统一。

  1.3 对比早期工具:从 “片段生成” 到 “完整叙事” 的飞跃

  Showrunner 等新兴平台与 Runway、OpenAI Sora 等早期生成工具相比,核心优势体现在 “一体化”“叙事智能” 两方面。早期工具更像 “特效插件”,仅能完成单一环节的内容生成(如视频片段、语音片段),剧本撰写、配音匹配、剪辑拼接等关键流程仍需人工介入;而新平台整合了从创意构思到内容输出的完整工作流,其核心模型具备对 “剧情” 的理解能力,能够生成逻辑自洽的完整故事,无需依赖人工进行多环节衔接。

  即便是 Reallusion 等早期虚拟制片工具厂商,虽已积极拥抱 AI 技术并提供半自动化支持(如部分环节的智能辅助),但新一代平台在智能化程度、操作易用性和全流程整合能力上实现了决定性突破 — 这种飞跃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效率提升,更在于将内容创作的权柄真正交到了非专业用户手中,让零经验者也能参与完整叙事的创作过程。

  图-2 展示了AI视频生成工具演进图表

图2:生成式视频工具的进化路径

  表格-2 给出了早期AI工具和新一代平台之间的对比分析。

  维度早期片段生成工具(如Runway, Sora)新一代平台(如Showrunner)

  时域一致性生成片段通常缺乏长时域一致性,角色或场景在不同帧间容易出现漂移或不连贯。通过更复杂的时序模型和一致性机制,显著提升了长镜头和跨镜头的内容连贯性,减少了视觉跳变。

  角色一致性难以保证角色形象、口型与语音的精确同步和跨片段稳定。通过专用角色引擎和多模态对齐技术,实现了高精度的角色形象、口型和声音一致性,提升了沉浸感。

  可编辑性通常只支持整体生成,局部修改困难,缺乏版本管理和回滚能力。支持对生成内容的局部重绘、参数化调整,并提供可逆的版本化管理,方便创作者进行精修和迭代。

  镜头控制对镜头语言的控制能力有限,难以精确指定景别、机位和复杂的运镜。通过更精细的提示词控制和预设模板,实现了对镜头景别、机位和运动轨迹的更精准控制,提升了叙事表现力。

  管线闭环仅专注于单一环节的生成,需要大量人工介入完成后续制作流程。提供了从创意梗概到最终导出的全流程一体化解决方案,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自动化程度。

  播放端集成不具备为互动体验设计的播放端集成能力。内置了高概率分支预加载和低延迟拼接技术,为“可玩电视”的实时互动提供了技术保障。

  对于已在使用早期工具或传统 DCC 工具的团队而言,迁移至一体化平台可采用 “最小化替换” 策略,具体如下:

  1. 保留原 DCC 工具:继续运用团队熟悉的建模、动画、渲染软件完成资产制作,避免因工具替换导致的流程中断。

  2. 在生成环节接入镜头清单接口:将 DCC 工具输出的 3D 模型、动画序列等内容,通过 API 或插件导入新一代平台的生成管线,同时借助平台功能生成镜头清单,实现新旧工具的协同衔接。

  3. 播放端替换为拼接 SDK:在最终播放环节,集成新一代平台提供的 SDK,利用其低延迟拼接与分支管理能力,达成 “可玩电视” 的互动体验,无需对前端创作工具进行彻底重构。

  早期生成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一些问题,新一代平台通过技术优化给出了针对性的规避方案:

   角色换装导致外观漂移:AI 生成不同服装时,可能引发角色面部特征或身体比例的细微偏差。规避建议:采用 “风格卡锁定” 角色核心特征(如脸型、五官比例),同时通过 “版本化对比” 功能实时检测外观漂移,确保角色形象的稳定性。

   口型滞后或错位:语音与唇形动画不同步,会显著影响观看体验。规避建议:引入 “口型二次对齐” 机制,利用专门训练的 AI 模型对音画进行逐帧精细校准,缩小时间差至人眼难以察觉的范围。

   长镜头物理一致性崩塌:在 AI 生成的长镜头视频中,物体的物理属性(如运动轨迹、质感)或光影效果可能出现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规避建议:通过 “时域补帧” 技术优化帧间过渡逻辑,并搭载更复杂的物理模拟模型,强化对光影、物体运动规律的计算精度,提升长镜头的物理一致性。

  1.4 结论:技术已来,生态初现

  从 Showrunner 的一站式生成能力,到 Inworld 为角色注入 “灵魂” 的智能赋能,再到 Scenario 提供的海量视觉素材支持,一个全新的内容创作生态正在加速成型。如今,生成式 AI 已不止是提升效率的工具,更在演变为不知疲倦、创造力充沛的 “虚拟制片团队”。而 “可玩电视” 的诞生,正标志着娱乐产业迎来继电影、电视、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性范式转移。

  新一代平台凭借端到端生成、可控分支叙事与低延迟拼接等技术突破,为 “可玩电视” 搭建了坚实的技术底座。内容生成工具的进化路径也日渐清晰:从单一功能的 “片段生成器”,逐步升级为集成化的 “工作流平台”,最终将走向全链条整合的 “一体化制片厂”。AI 的深度介入,让内容创作模式转向 “生成先行、人类定稿”,不仅大幅提升了制作效率,更推动创意生产走向民主化 —— 非专业用户也能轻松参与内容创作。

  当然,技术突破的背后也潜藏着新的挑战。当制作门槛大幅降低,如何守住内容质量的底线?当观众摇身变为创作者,传统影视产业链将面临怎样的冲击与重构?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将从产业影响与政策伦理两个维度深入探讨:这场技术革命对影视产业的成本结构、制作周期、用户体验将带来哪些深远改变,不同文化市场对这一变革的接受度存在怎样的差异。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