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打造了一个独特的商城,这一招,高啊!
白犀牛| 白犀牛通信| 2025-10-11
【流媒体网】摘要:中国移动打造"连接+应用+权益+硬件"融合生态。

  当互联网巨头们深陷“内卷”红海,为存量用户争得头破血流时,一个看似传统的巨人,正凭借其独一无二的资源禀赋,悄然打开一扇通往未来数字生活的大门。更关键的是,这并非又一场同质化的电商竞争,而是一场关于“谁将成为下一代智慧生活入口”的深层卡位。

  在2025年的合作伙伴大会上,中国移动正式亮出了它的答案——“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按照官方的定义,这不仅仅是一个购物网站,更是一个集数智商品、资源回馈、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数智化生活新入口,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智慧生活,一站尽享”的便捷与品质。

  那么,一个关键问题随之而来:在电商格局看似固化的今天,中国移动凭什么认为自己能突出重围,成为人们数智化生活的新入口?

  对于坐拥超10亿用户的中国移动而言,传统的通信业务如同一条流淌着数据的“金河”,但价值大多止于连接。在流量红利见顶的今天,如何将巨大的用户基数和网络覆盖优势,转化为新的增长引擎,是它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

  “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的推出,正是其数智化战略的关键落子。其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在电商的货架逻辑上与京东、淘宝正面交锋,而是构建了一个“连接+应用+权益+硬件”的融合生态。这四者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能够自我强化的闭环:

  “连接”是根基与入口。中国移动的通信网络是其最核心、最不可复制的资产。它不仅是输送流量的管道,更是一个触达超10亿用户的、高频且刚性的超级入口。每一次话费充值、流量续订,都是一次与用户的潜在交互机会,为“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提供了持续而稳定的天然流量。

  “应用”与“权益”是粘合剂与价值放大器。通过将视频会员、云盘存储、音乐权益等数字服务融入商城,平台将一次性的购物行为,延伸为长期的服务关系。例如,办理一个套餐,可能同时获得商城购物券和一系列互联网应用会员,这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转换意愿和忠诚度,使得通信产品与生活消费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

  “硬件”是场景的锚点与数据触点。智能音箱、智能穿戴、智慧家居设备等硬件,是将线上数字服务植入用户线下物理生活的关键。它们不仅是销售的商品,更是延伸服务边界、收集真实场景数据、巩固生态壁垒的战略支点。用户购买一台中国移动推荐的智能硬件,就意味着其日常生活更深地接入了中国移动的生态体系。深入剖析了“连接+应用+权益+硬件”的组合拳,我们便能察觉“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背后深意:中国移动正试图重新定义自身与10亿用户的关系,从一条高效的“信息管道”,升级为一个用户身边不可或缺的“生活平台”。

  这种打法,让中国移动得以将话费套餐、流量包等传统业务,与用户的日常生活消费自然融合,创造出其他平台难以企及的交叉销售机会,实现了从“服务用户通信”到“经营用户生活”的战略升维,形成了一套组合了“情感”、“信任”与“智慧”的独特竞争力。

  底气有了,那中国移动准备在哪些地方找突破口呢?根据我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不止于连接,更懂你所需、精准、个性化、可靠的数智生活入口。

  情感与价值的纽带——“AI豆”重塑用户激励体系

  传统电商的积分体系往往形同虚设,用户感知弱,兑换门槛高。而“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的核心卖点之一,便是将原有的积分升级为充满情感连接与即时反馈的“AI豆”。这并非简单的概念包装,而是一次对用户激励逻辑的彻底重构。

  其高明之处在于两点:

  首先,它实现了“价值感知的闭环” 。中国移动将原有的积分升级为独特的“AI豆”,作为连接用户与商城的情感与价值纽带。用户可通过日常消费累积、参与如近期的网龄活动等多种方式,持续获得AI豆。这种“每一分投入都不浪费”的确定性回馈,将冰冷的交易转化为有温度的互动,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获得感与参与粘性。

  其次,它构建了“行为与情感的双重绑定” 。AI豆记录的不仅是消费金额,更是用户的时间投入(如打卡)和社交分享。AI豆可直接用于兑换礼品、抵扣消费等,将用户的每一次点击、每一笔消费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权益,这使得用户的每一次互动都沉淀为对平台的情感积累,让“用移动,挣AI豆,享爱购”从一句口号,内化为一种可延续的用户习惯与情感认同。这套体系,让中国移动庞大的用户基数从静态的“资源”,转化为可动态运营的、有生命力的“数字社群”。

  信任与特色的壁垒——打造“可信赖的数字生活优选平台”

  在商品供给极大丰富的时代,用户稀缺的不是选择,而是信任与独特价值。“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的第二个卖点,便是在“卖什么”上做出了精准的差异化。

  它没有试图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万能超市,而是依托中国移动的央企品牌背书,致力于成为一个“精品买手店” 和 “特色发现场”。

  在“品质”上建立信任壁垒,通过整合中粮、中旅、中石化等实力央企的供应链,并联合头部互联网平台,平台从源头把控品质。严格执行“不高于主流电商平台”的定价原则,更是直接击穿了用户的价格疑虑,树立了“品质好、价格公”的权威形象。

  在“特色”上构建供给优势,其“一省一特色”的产地直供模式,巧妙地将其全国性的线下网络资源激活为供应链能力,将地方源头好物直接呈献给全国用户。这不仅避免了与主流电商在标品上的正面竞争,更打造了“人无我有”的独特吸引力。

  通过“权威供应链+差异化地标产品”的组合,“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成功塑造了“要买可信赖的数智产品和特色好物,就来这里”的消费者心智。

  智慧与服务的内核——“灵犀智能体”重新定义消费体验

  如果说前两个卖点是对现有模式的优化,那么“灵犀智能体”则代表了“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对未来购物形态的探索,实现了“商城即智能体”和“智能体即商城”。怎么理解呢?

  一方面,商城即智能体,“移动爱购”把“灵犀智能体”作为商城内在的核心数智引擎,致力于重构用户消费体验,打造智慧生活服务新范式。传统电商的体验是“人找货”,用户需要主动搜索、筛选和比价。而“灵犀”的目标是实现 “货找人”乃至“服务找人” 的升维体验。

  其独特性在于,它能融合中国移动独有的数据维度——用户的通信消费习惯、套餐状态、位置信息等,结合商城内的行为数据,构建出更立体的用户画像。这意味着,“灵犀”的推荐可能不再是简单的“买了手机壳再推荐耳机”,而是能够基于你即将出国旅行的套餐变更,主动为你打包推荐境外流量包、便携充电设备和旅行保险。

  另一方面,智能体即商城。智能体将从“单一功能工具”向“消费生态本体”升维,成为覆盖完整业态的智能服务入口。智能体不再是客服、推荐等单一功能的插件,而是整合商品库、供应链、用户系统、支付体系、物流网络的神经中枢。同时,智能体将打破传统商城前中后台的边界,将所有要素融合为统一的智能体形态。当用户与智能体交互时,智能体的回答就是商城的推荐,智能体的决策就是商城的服务,智能体的执行就是商城的履约。这种深度嵌入生活场景的智能化服务,模糊了购物与生活服务的边界,创造了远超传统电商交易的附加价值,构筑了最高的竞争壁垒。

  中国移动如此发力,其超越单纯电商业务的深层战略意义究竟是什么?我认为答案在于其对“数智生活新入口”的争夺。这标志着中国移动正从数字经济时代的基础能力提供者,主动向生态组织者和价值分配者演进。

  一方面,这是对运营商“管道化”宿命的一次彻底突围。长期以来,运营商尽管构建了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却面临沦为单纯“流量管道”的风险,用户价值被上层的互联网应用大量攫取。通过“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中国移动旨在将用户的通信消费、数字生活与实体消费整合进一个以自己为核心账号体系的生态内。这使其不再仅仅是数据的“搬运工”,而是成为了数据价值、消费价值和社交价值的“运营者”,重新夺回产业价值链中的主导权。

  另一方面,它将探索一种数字经济的“中国式方案”。与完全由资本驱动、追求垄断效应的互联网平台模式不同,“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依托央企信誉,整合了从央企供应链到地方特产的国内大循环优质资源,为亿万用户打造一站式购物、触手可及,为你量身打造具体可感知的生活图景。“移动爱购”试图构建一个品质有保障、价格更透明、并能惠及全国各区域特色产品的数字流通平台,这与国家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消费升级的战略方向高度契合。面向更远的未来,我认为,“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预示着未来数字服务的竞争将从“功能叠加”走向“生态协同”,它的野心不在于拥有最多的商品,而在于提供最“聪明”和“便捷”的生活解决方案。其核心是通过“连接+应用+权益+硬件”的融合,将分散的硬件、应用和服务整合成无缝的用户体验。一旦这种“一号通行、一豆通兑、一灵犀懂你”的生态养成,将产生极强的用户粘性和迁移成本,从而构筑起比任何单一业务都更坚固的护城河。

  “移动爱购”数智生活商城的雄心,远不止于成为一个成功的商城。它的探索,为中国移动乃至整个运营商行业描绘了一条全新的增长曲线:即不再仅仅销售通信产品,而是开始经营用户的数智生活,打造无限可能。

  这条路注定不会平坦,但通过将自身核心能力与数字生活趋势深度结合,中国移动无疑为行业展示了另一种可能:未来的竞争,或许不再是流量的竞争,而是基于独特资源,为用户创造一站式、可信赖、懂你的智慧生活价值的竞争。

  从谋篇布局的格局来看,中国移动的这一招,着眼的是下一个十年,确实,高啊!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