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兴音乐,始终是艺术创作的“少数派”。相较传统严肃音乐和工业化流行音乐,“去类型化”的即兴创作对艺术造诣和创作环境的要求更高。
打破规则、无视秩序、卸下防备,自由释放天性的即兴音乐也是综艺节目较少涉足的“处女地”。
《听,谁在唱歌》要证明即兴音综的可能。8月24日起,由东方卫视出品,东方娱乐、东方之星承制的即兴共创音乐采风节目《听,谁在唱歌》于每周日晚9点档登陆东方卫视。它由节目发起人于适,携手音乐合伙人胡海泉、莫西子诗,集结一群音乐伙伴组成“寻乐团”,开创“采风+即兴创作”的音综新模式。
节目开播便获得热烈反响,创下2025年以来东方卫视综艺收视新高,拿下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综艺收视第一、电视大屏观众突破1600万的成绩。收视亮眼的同时,节目累计斩获热搜148个,主话题阅读量超3100万,微博相关话题总阅读量突破1.2亿,全网视频播放量超3300万。
让创作者和观众一起探索未知音乐旅程和内心自我空间,让旋律成为一场华丽的艺术冒险。《听,谁在唱歌》回归原生态音乐,让最纯粹、最本真、最能打动音乐的旋律流动起来,成为打动所有观众的情绪共鸣通道。
它是“原教旨”的,对原生态的推崇追求,意在穿透层层现代包装,回归音乐本身;它是“慢节奏”的,以大地为舞台,以自然人文为容器,最质朴的音乐有最极致的表达;它是“反内卷”的,与盛行的音综工业化“背道而驰”,它要以即兴共创挖掘更多音乐人。
“听山河声音,唱人间烟火。”《听,谁在唱歌》用一场“去工业化”的先锋实践为音综开辟一条全新破圈之路。
▍走出棚内竞技,以大地舞台实现“山野共创”
时间来到2025。作为综艺节目类型创作的“常青树”,与大众文化同频的音综始终面临打破既有套路模式、输出音乐多面性的创作隐忧。抛掉剧本、摒弃竞演、挖掘内心,创造出直抵人心的音乐,才能充分调动音乐创作的自觉性和主体性,为华语音乐提供更多的多样生态。
要音乐还是要综艺?强竞技、高互动、重现场,后修音时代的音综2025更偏重技术赋能下的“军备竞赛”。工业化浪潮中,《听,谁在唱歌》反其道而行之,对当下热门音综模式发出挑战。
作为首档“即兴共创音乐采风”节目,《听,谁在唱歌》推翻“制作>创作”的行业惯性,它深入族群、回归山野,在高山之畔、河流之滨、城市之野去完成“从棚内竞技到山野共生的创作溯源”。
节目中,于适携手音乐合伙人胡海泉、莫西子诗,与飞行嘉宾戴佩妮、韩庚、马頔等国内顶尖音乐人共同组成“寻乐团”,从族群文化和人间烟火中寻找灵感,探寻最深层的中国音乐基因,共同创作并呈现12个震撼人心的“即兴共创”和“大地舞台”LIVE。
第一站,“寻乐团”就走进四川大凉山,去邂逅最纯净的高原草甸风光,又在火把节上载歌载舞。河流、梯田、屋舍、原野,“以天为幕、以地为台”的云端美景,构成了“寻乐团”艺术创作的宏阔背景;彝族口弦、彝族服饰、彝族仪典,“一天星斗下人间”的彝族人文风光,也让“寻乐团”沉浸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惊人魅力。
鲜活、真实、原始,《听,谁在唱歌》由此走出了棚内竞技的创作窠臼,直面新一届观众更严苛的内容审视。“当前很多音综把重点放在歌曲改编和舞台包装上,歌手和平台在这方面重复投入、内耗严重,缺难以产出更多好听的歌曲,这并不利于音乐生态的良性发展”,节目制片人表示,“《听,谁在唱歌》想展现即兴音乐,它不止属于音乐人、学院派,而是属于所有用心去听就能唱出它的人”。
据悉,《听,谁在唱歌》录制有两大方向:一是追求自然和人文上有奇观,既有优美自然风光,也有丰富原生态资源,方便采集自然与人文奇景;二是体验“唱人间烟火”,为“寻乐团”提供扎根生活的源头活水。
这也构成节目的两大看点——自然奇观上,《听,谁在唱歌》不仅走进大凉山,还将前往新疆、内蒙古等地区,以秀美山川给予观众视觉享受,让即兴音综在旅行中徐徐展开,以慢节奏舒缓生活;人文风光上,多民族生活方式、节气习俗、服饰文化等风貌,不断拓展即兴创作的内容边界,让音乐创造落地生根,其艺术探索更具人间烟火。
▍回归音乐本源,讴歌质朴而真诚的生命力量
如前文所说,《听,谁在唱歌》想用一次对音综工业化、流量化的“反叛”,来呈现音乐的多样面貌,满足观众更多元的情绪诉求。
从呈现“山野共创”实验出发,《听,谁在唱歌》每期节目都至少贡献两首歌曲:一首是采风后的即兴共创,通过录制MV或大地舞台及时呈现;另一首是将经典热歌、老歌改编成融合原生态元素,具有山河力量和原生态音乐魅力的新版本。
首站走进大凉山,《听,谁在唱歌》就为观众呈现两首歌曲——
第一是“寻乐团”体验大凉山与彝族风情风貌,共创即兴歌曲《何时再相逢》,围坐篝火的欢乐相聚与离别到来的依依不舍,构成歌曲的双重审美意蕴;第二首则是《那些花儿》与《不要怕》的联袂呈现,它以“朵洛荷”为前奏,融入彝族火把节传统曲调对火的礼赞,又让流行乐和民族乐在天地间水乳交融。
以音乐为镜,《听,谁在唱歌》无疑呈现了多民族共融的当代样貌。《那些花儿》+《不要怕》的美妙协奏,拓宽了即兴演唱的内涵。它有彝族人民对火的原始崇拜,有民间歌手对原生态音乐的艺术信仰,还有“寻乐团”探索真实内心的价值寻找。
更让观众触动的是《听,谁在唱歌》通过艺术采风,构建文化奇观下的生命史诗。跟随“寻乐团”的足迹,彝族女性打破地理限制、勇敢追寻自我的群像得以呈现:
展现民族音乐之美的阿迪妞妞,来自彝族服饰之乡昭觉,她用一把月琴展示火把节银索玛的艺术魅力;歌颂伟大母爱的胡若依,讲述母亲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其养大,托举她迈向更大世界的成长故事;还有唱起《妈妈的歌谣》彝族女孩,歌颂每一位彝族妈妈,“用双手编织生活的每一位彝族女性,都是大凉山这片土地永不掉线的索玛花”。
从打工妹到化妆师,吉马更是彝族女性自立自强、改变自身命运的代表。为帮助父母偿还债务,吉马15岁远赴千里之外的广东打工,遍尝生活心酸;19岁诞下大女儿,生活拮据的她只能吃1块的廉价泡面;为了更好成长环境,吉马又带孩子重返大凉山,主动学习化妆,转身成为彝族旅拍化妆师。
“彝族女性的美不在于往外表,而在于内心坚持,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听,谁在唱歌》展现彝族生生不息的女性力量,让观众看见彝族女性力量背后的鲜活个体,展现了理想的至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永不衰竭的生活力量。
这也是音综对人民性的强势回归。它强调艺术创作中人民的主体性、历史性和生活性,通过展示彝族人民的生活理想、生活内涵、文化自信,让接地气、充满烟火气的音乐提供浸润人心的力量。正如于适和胡海泉所说,“质朴的她们是最有力量的,也唤起内心追求艺术、追求音乐的初心。”
▍开辟即兴赛道看新音综“听”的三重意蕴
什么是音乐的本质?《礼记》所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由此可见,“感于物、心之动、音由生”的玄妙过程,是音乐所必须。
《听,谁在唱歌》就是要回归到追寻本源的心动瞬间。结合自然和人文奇观,《听,谁在唱歌》内容重点实现了“前移”——它不是为了呈现经过工业化包装后,尽善尽美的音乐制品;而是要展现在不断地交流碰撞中,音乐所诞生的制作过程。
正如节目制片人所强调,“要打破人们对即兴创作必须遵循工业流程的固有认知,要展现合适的音乐人在一起吸收灵感、互动玩音乐,一天内就能创作出歌曲的过程,这一完整呈现歌曲诞生过程的创新具有进阶性意义”。
与此同时,它也试图为业内探索即兴音综之路。据介绍,节目将呈现“寻乐团”的碰撞成长,由于不同嘉宾所接受音乐教育截然不同,面对即兴音乐的态度也各异,究竟该以严肃自律还是随性自由的方式对待即兴,或成为“寻乐团”的矛盾点。换言之,对即兴创作的路线之争,将解构即兴音乐的创作场域,用意见相左、激烈讨论和火花碰撞,为观众展现更有价值的艺术对话。
正因多元身份背景,即兴创作获得充足的文化养分。于适完成对音乐身份的call back,胡海泉在专业上提供诸多点拨,莫西子诗为采风带来彝族元素,韩庚、戴佩妮等首轮嘉宾加入,为采风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音乐视野。
至此,即兴共创赛道之上,《听,谁在唱歌》开启了节目的三重意蕴——
第一重“听”,是听山川河流,听日月轮转。大自然为音乐诞生提供了最佳的物理条件,在大凉山、那达慕、阿勒泰,大山、草原、日月的声音为即兴共创提供了最佳的天然舞台。
第二重“听”,是听生命迸发,听族群低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诞生在独特地理环境下的人文风貌,为《听,谁在唱歌》提供充沛音乐养分,这些祭祀仪典、民族乐器、族群记忆,贡献了原生态的生命张力。
第三重“听”,是听理想当燃,听音乐生长。以“采风”为名,《听,谁在唱歌》要听民间卧虎藏龙的音乐人的声音,这些非专业歌手或科班出身的音乐制作人,为即兴共创输送源源不断的艺术养分。
正是在“听”的三重意蕴上,《听,谁在唱歌》通过听觉、视觉冲击和电影美学享受,为业内挖掘更多高质音乐人才。通过“寻乐团”,节目寻找、挖掘原生态声音与音乐人,让有才华的非专业音乐人与成名大咖共创,为行业输送更多的新生力量。
以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思考强度,信马由缰探索即兴音乐的自由疆域,《听,谁在唱歌》让音乐的张力与生命力拥有了具象化表达,也让音综迈向“万物皆可成歌”的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要】广电专家名单公布,都有谁?! 2025-08-26
- [常话短说] 【解局】某省宣布标清盒子退出,高标清同播标清信号停播! 2025-08-25
- [常话短说] 【解局】某广电全国通讯榜首,“低调封神”,咋干的? 2025-08-22
- [常话短说] 【重磅】某省广电大踏步前进,终“开整”!哎! 2025-08-21
- [常话短说] 【信号】全国广电政企业务大排名!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