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知著|对话中文在线马韬,谈短剧出海的变现逻辑与市场实践
庞梦婕| 流媒体网| 2025-05-20
【流媒体网】摘要:在全球文化消费的版图上,中国团队不仅能做“跟随者”,更可以成为“造风者”。

  编者按:

  在这个注意力以“秒”为计量单位的时代,微短剧正以颠覆者的姿态撕开内容产业的裂缝。流媒体网试图走进这场风暴的中心,推出微短剧系列专题“见微知著”,本系列稿件将分为数十篇推出,每篇文章都将对话一个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制作方、平台、创作者、资本方、传统媒体等。我们将保留对话中的矛盾与争议,帮助大家在撕裂的观点中,触摸这个行业的真实温度。

  更多对话请点击:【专题】“见微知著”——对话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角色

  谈论短剧出海时,中文在线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

  作为中国短剧全球化的先锋,中文在线自有平台Sereal+、UniReel已攻入欧美、日本、新加坡等市场。从“翻译剧”到“本土化爆款”,从“IP搬运”到“文化适配”,当海外观众为中国短剧买单时,他们消费的不只是剧情,更是深厚积淀的文化资源,打磨成熟的“投流变现”模型,以及AI技术对内容生产的重构。

  “我们判断,中国短剧将和美国好莱坞大片、韩国电影以及日本动漫并称为新的四大国际文化现象。”中文在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部总经理马韬的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短剧在全球文化消费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更映射出中国内容产业从“跟随者”向“造风者”的跃迁。

  四维引擎驱动短剧爆发

  从2021年行业萌芽到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短剧仅用四年时间便走完了长视频十年的进化之路。在马韬看来,这是用户、供给、资本与政策四重力量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这其中,用户需求变迁是核心驱动力。移动互联网十年,彻底重塑了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马韬认为,当前电影市场低迷、长视频增长乏力,本质是用户对“节奏拖沓”内容失去耐心。碎片化时间与注意力分散催生了“快节奏、高情绪化”内容需求,而短剧填补了长视频与短视频之间的空白。

  供给侧力量也在推动短剧行业发展。网络文学20年积累为短剧提供了丰富的内容支撑,二者形成紧密的伴生关系,也推动着短剧快速完成从补充形态到通用形态的进化。“早期短剧依附于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或微信小程序,如今已形成独立生态”,马韬表示,“短剧替代性极强,已基本取代了短视频平台上的剧情性消费。”

  平台与资本的加码则加速了行业成熟。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入场,不仅带来了流量和资金支持,还构建了数字商业基础设施,推动短剧在3-4年内完成“孕育-爆发-成熟”周期。

  而政策的呵护与积极引导则为短剧行业的成长保驾护航。马韬认为,相比于过去的网络大电影,这一轮监管部门“尊重市场、适时介入”的态度,为短剧创造了良性的生长空间。

  四维引擎驱动短剧爆发,而短剧产业链也呈现出鲜明特征:上游版权多元,网文仍是核心IP来源,不过传统影视人与漫改内容加速涌入,推动创作门槛趋向专业化;中游制作内卷,制作公司从百家激增至3000余家,年产量从3000部飙升至5万部,行业陷入“量大于质”的竞争红海;下游平台混战,当前免费模式占比约60%,付费模式占比约30%,品牌剧与电商带货占比不足10%,付费市场加速萎缩,免费模式将成为主流。

  马韬总结:“发展到现在,我已经不认为短剧只是某一家企业的生意,而是每一家企业都可以做的生意。过去是短剧+,现在是+短剧,每个平台未来都可能拥有短剧板块。”

  正是因为短剧极大的“包容性”和发展潜力,引来大平台陆续入场。这一方面利好内容方,流量成本降低,展示渠道拓宽;但另一方面挤压平台方,非巨头系企业因缺乏资本与流量优势,生存空间可能收缩。

  “国内市场再造独立短剧平台的机会已非常渺茫”,马韬直言。当前,行业呈现平台垄断风险,内容方需依附寡头规则生存,市场公平性面临挑战。尽管如此,短剧仍为内容行业注入活力,马韬感叹,“互联网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短剧给了大家一个新的希望。”

VIP专享文章,请登录或扫描以下二维码查看

“码”上成为VIP会员
没有多余的门路、套路
只有简单的“值来值往”一路!

深度分析、政策解读、研究报告一应俱全
极致性价比,全年精彩内容不容错过!
更多福利,尽在VIP专享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