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剧时代证明“沉浸”的力量
珊迪| 得见影视| 2025-07-30

  2025年过去一半,长剧市场的口碑之作好像仍屈指可数,甚至还未有作品拿到豆瓣评分8.5。

  不过,这也是长剧最好的沉淀时期,作品是否真的抗打、真正有吸引力,即刻见真章。

  这个暑期档,短剧谁是TOP1还未有定夺,长剧中谁是最佳已有答案——《扫毒风暴》,一部由五百、蔺水净执导,陈育新编剧,段奕宏、秦昊领衔主演的原创刑侦缉毒剧。

  该剧核心案件取材于曾震惊全国的“1999年广州12.36吨冰毒案”主犯刘招华,大结局中,不论是饰演毒枭卢少骅的秦昊从被抓捕到被审判的过程,还是缉毒警察执行任务时的身影,均与纪实影像保持高度一致。那一刻,艺术与现实有了交汇。

  33集的《扫毒风暴》豆瓣开分7.9,后攀升至8.0,是近期豆瓣评分最高的国产剧。该剧与4年前的《扫黑风暴》拥有相同的班底,却加大了叙事浓度与表达烈度。其浓度来源于题材破局,烈度来源于取自真实又超越现实的警示与奇观。

  剧中,长达5年的缉毒暂时划上了句号;剧外,一场关于类型剧革新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高度风格化的缉毒故事

  《扫毒风暴》给人的第一观感是——晃。

  手持摄像+阴湿滤镜,带来不尽完美的构图以及“侵入式”的视听语言,像极了90年代的监控,让观众直呼有娄烨的味道。

  放弃稳定的客观视角,是《扫毒风暴》的第一个创新尝试。有呼吸感的画面,将所有观众一同拖进了那个混乱年代。

  《扫毒风暴》以1995年为起点,讲述缉毒警林强峰(段奕宏饰)结束卧底生涯后,与毒枭的卢少骅(秦昊饰)展开的一场跨越五年的生死博弈。

  在缉毒题材并不少见的今天,该剧用三重突破打破传统套路。

  一是不“洗白”反派的黑色宿命。过往的刑侦剧,或多或少存在着因细致描写反派导致观众共情反派的问题,这种“倾向”在《扫毒风暴》纪实风格带来客观性与准确性面前清洗得很干净。

  从第一集开始,秦昊饰演的卢少骅就带着“坏种”的气味儿。做走私的买卖,亲哥在明面,他在暗中运筹帷幄;被巨大利益吸引开始尝试做冰毒后,他开始利用身边一切好利用的人,爱人、师父、兄弟……如果身边有谁成为他的障碍,他会毫不犹豫地“清除”,那位一直视其为好兄弟的警察王辉,就在向局里报告卢少骅的位置时被狠心撞飞。

  导演五百用“卢少骅的坏是天生的”来解读这一人物,这也是为什么卢少骅会在假死、被通缉后还选择回到家乡躲藏,甚至在墙壁上留下“卢少骅到此一游”的字样挑衅警方。

  “他很嚣张,觉得自己在某一领域非常强后,这种自负感把他的双眼给蒙蔽住了……不是他变了,而是这本身就是他原来的性格,只不过一开始他没有展露出来而已。”五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

  二是不过度“神化”英雄形象。段奕宏饰演的缉毒警察林强峰与以往同类型剧中的角色很不一样,他不够严肃,甚至带点混不吝的气质。随着剧情推进,观众得以更好地了解这个英雄人物的过往——他曾在毒窝完成卧底任务并亲眼看见好兄弟被残忍杀害。

  “癫”是林强峰的保护色,也是缉毒警察更贴近生活的一面。

  三是不“强行圆满”的冷峻叙事。大结局,身为正派主角的林强峰意外殉职,不是在决战毒枭时壮烈牺牲,而是在协助抓捕吸毒人员的常规任务中,被不知名罪犯引爆的炸弹夺走生命。这种反高潮的设计撕碎了“英雄必须死在高光时刻”的套路,把缉毒警察“随时随地可能牺牲”的残酷现实摆在观众面前。

  五百认为,《扫毒风暴》要远超《扫黑风暴》。

  一方面是投入力度的不同,为了拍好这一题材并与此前的剧集有区分,主创团队进行了长达数年的调研,与全国各地禁毒单位交流,研究中国缉毒史,一集真实的抓捕影像资料。

  另一方面是警种不同,选择如此展现缉毒警察,源于1995年央视纪录片《中华之剑》带给五百的震撼,“这个纪录片里,你会看见缉毒警是个非常特殊的警种,非常现实,而且无常,所以我觉得我们把故事讲好的时候也是在记录一个时代。”

  长剧极致化的革新篇章

  《扫毒风暴》最具辨识度的,是它多线并进,人物和阵营足够复杂。

  叙事方面,该剧《扫毒风暴》采用“多线螺旋咬合”的叙事结构,将传统刑侦剧的单一线性逻辑扩展为一部微观社会史

  光是毒贩阵营,就可以分出三条线,一条是本地毒品市场,以贩卖海洛因为主;一条是本地的冰毒零售渠道,卢少骅开始制冰毒后就先加入了这条“赛道”;一条是毒品源头境外宛北,毒枭之间争权夺势暗流涌动。

  缉毒警察阵营中,也有两条线,一条是追查海洛因大案的一队,另一条是追查冰毒案的二队,二队由林强峰负责。

  线头很多,通过一个个关键人物与道具勾连在一起。由此,剧中也设计了相对精密的连锁反应与伏笔回收。

  因为冰毒的冒头,才有了新旧两条贩毒阵营的厮杀,因为卢少骅制造出了纯度更高的冰毒,境外宛北的贩毒团伙开始了“抢夺人才”大战。

  因为海洛因和冰毒在源头汇合,所以缉毒两队开始通力合作;因为林强峰与卢少骅有过几次盘问与接触,所以林强峰在最后能凭借一张大虾酥糖纸确定卢少骅还活着,“生活化证物”的设计比任何高科技追踪器都更具冲击力。

  群像人物塑造方面,该剧深描毒品网络,在27个角色的极致善恶间描摹人性光谱

  除了林强峰的“癫”、卢少骅的“黑”,那些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普通人,他们的挣扎亦十分让人动容。

  老邓是卢少骅的师傅,眼睁睁看着徒弟做违法的勾当,阻止的话没说出反倒加入制毒阵营,为了给老伴儿换肾筹钱他选择豁出去了;

  名伶沈萍为了以更好的状态营业开始吸毒,却不想因此闹得家破人亡——劝阻她未果的儿子死在了第一次吸食之后;

  马英子是卢少骅的第三任妻子,她是为了救自己的儿子才对毒枭言听计从,当她开始将信任慢慢交付卢少骅时,卢少骅却将她作为与警方周旋的弃子……

  这些角色没有绝对坏,却让毒品对人性的侵蚀具象化。

  “写他们沉沦、迷失、堕落,是为了讨论毒品的危害,更是发出人生之问。”五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缉毒警的日常、毒枭团伙的对抗、普通百姓的命运浮沉,种种“人性裂变”的呈现,是对毒品最有力的控诉。

  影像方面,“时光包浆”美学下的年代质感,不光辅助精准解剖出上世纪90年代的社会肌理,更在时代怀旧中完成现实回响

  在胶片颗粒、复古滤镜和手持摄影的三重做旧下,《扫毒风暴》带观众通过视觉肌理触摸上世纪90年代,BP机、橄榄绿警服、街头迪斯科音乐等细节还原,亦增强了时代厚重感。

  最后一集结尾纪录片的运用更具临场震撼与警示意义,抖动的画面中,是真实的缉毒抓捕现场,由被打玛的警察与浸泡在鲜血的毒品组成,艺术与现实的互文在那一刻完成,诉说着更残酷的现实。

  倍速播放的年代,考验着观众的耐心,也考验着创作者的能力与定力。当短剧用“三秒钩子”争夺流量时,《扫毒风暴》以33集的体量完成了一场“扫毒马拉松”。其成功印证,优质长剧的核心不是时长,而是信息密度与沉浸体验。

  当然,好酒也怕巷子深。与前段时间的热播剧《以法之名》相比,《扫毒风暴》在流量热度上还稍逊一筹,或许还差一个“谁在栽赃、谁在陷害”式强情绪、能点燃全网的名场面。

  但该剧对叙事纵深的敬畏、对创作初心的执拗仍是长剧精神的缩写。

  “扫毒”的风暴终会止息,但长剧的创作风暴还会进行——长剧的“慢工”应是对观众智识与情感的郑重交付,它拒绝被算法驯服,坚持绘制深阔图景;它敢于以信息密度置换情感浓度,希望赢得超越瞬时爽感的持久共鸣。

  可能在短剧狂飙突进的当下,长剧的生命力正在于“反速成”的特质。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