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剧播放破亿,逃离“投流三天定生死”魔咒,「灵矩」靠AI漫剧走向新周期
陈出木| 短剧自习室| 2025-11-25
【流媒体网】摘要:AI漫剧行业进入野蛮生长期,灵矩动漫探索内容IP化新路径。

  在被称为“AI漫剧元年”的2025年,众多玩家崛起,并在年底迎来收获季。短剧自习室上周发布的周榜中,AI漫剧数量激增,在榜单TOP10中占据5席。其中,《收徒万倍返还 师父别再给了》《年过65 我靠续命红颜修成仙》连续两周上榜,前者累计播放量破亿——两部爆款均出自灵矩动漫。

  灵矩动漫是剧点短剧今年孵化的AI漫剧品牌,代表作之一的《末日壁垒》在10月实现巨量渠道100万消耗破峰,《开局饕餮血统,我吞噬一切》上线消耗突破200万。

  本期,短剧自习室与剧点短剧&灵矩动漫副总经理吕少龙展开对话:灵矩动漫是如何从真人短剧转型AI漫剧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探索出爆款漫剧方法论的?

   野蛮生长:AI漫剧拐点将至?

  现在的漫剧行业处于什么阶段?我们从吕少龙口中了解到一个更具象的赛道脉络。

  “现在的AI漫剧,就像2023年Q2到Q3阶段的真人短剧,业内用的形容词是‘野蛮生长’。”

  吕少龙用四个标志性特征来佐证:

  第一个是大盘高速增长,抖音端漫剧日流水大盘从300万飙升至1000万以上,漫剧的投流周期远长于真人短剧,用户规模持续扩张,ROI能上到1.2左右。

  第二个是不同类型的新玩家涌入,有做内容出身的,也有做工具的、投流的、拍TVC的、做传统动漫的,甚至有之前做知识付费的。

  第三个是大资本尚未入场,大型投融资暂未可见,行业格局还没有固定。

  第四个是内容良莠不齐,头部效应明显——短剧自习室的漫剧10月报显示,8%的头部漫剧内容卷走了绝大多数流量和用户注意力。

  “这就是爆发阶段该有的特征,不断有新的业态出现。”吕少龙语气笃定。

  他透露了公司内部的预测:未来AI漫剧的全网日活有望突破3000万,看好用户和内容的破圈。

  用户层面,漫剧用户目前集中在18到30岁,男性为主,占比60%-70%;30到50岁的人群占比从百分之十几逐渐接近20%,依然以男性为主。

  吕少龙解释道,“漫剧人群和小说人群契合,小说目前的日流水大盘就在3000万到4000万之间。”

  内容层面,目前是男频主导,女频市场潜力尚未释放,而女频作品可能在未来半年到一年迎来爆发,女性用户的付费能力和政策兼容性会带来新一轮增长。

  “我们已经从产能里分出几部做女频内容测试。”吕少龙表示,(现阶段漫剧)不太会跳脱出小说题材的范畴,只有谁先做谁后做的区别,暂时没必要做完全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用叠加元素的微创新方式去验证市场,再快速跟进,之前我们也是这么做真人短剧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吕少龙敏锐地捕捉到一个变化:

  第一部漫剧《咒术反噬,我有无限血条》(以下简称《咒术反噬》)上线时,观众会讨论脸捏得好不好、技术行不行、是不是AI做的;

  到了近期《收徒万倍返还 师父别再给了》上线,观众开始讨论剧情、期待第二季,比如为一颗辟谷丹能让系统返还怎样的万倍奖励而津津乐道。

  “用户对AI内容的接受度在逐步提高,会更多关注内容本身了。”

  这意味着AI漫剧正在摘下“技术奇观”的标签,回归到内容消费的本质。

  用户心智逐渐跨越、题材快速扩张的同时,内容品控也提前到来。AI漫剧得以沿用真人短剧的审核体系,行业起步相对规范,很多玩家入局即开始追求精品化,能够缩短了野蛮生长的混乱期。

  在他看来,AI漫剧的精品化路径之所以“更健康”,恰恰在于其竞争核心始终锚定在内容层面,而非陷入流量与制作的内耗。

   果断转型:从真人短剧到AI漫剧

  “我们的转型比较果断。”

  回顾剧点短剧在今年3月份的决策,吕少龙如此总结。这份果断,或许是灵矩动漫高层的性格映射到整个公司的发展节奏上。此次对话中,吕少龙的语速不快,但总能迅速抓住提问的关键,与剧点短剧几次转型判断的高效风格有相似之处。AI漫剧并不是剧点短剧的第一次转型——最早做小说起家,一做就是8年;2022年转型真人短剧,当年8月立项,2024年完成从剧本、制作到发行、出海的全链路闭环;2025年看到AI趋势,再次转型,3月开启调研,5月立项,7月跑通,9月产能稳定在每个月30部左右,过程中灵矩动漫应运而生。(以下简称“灵矩)

  “AI是时代大事。该怎么跟AI结合呢?这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觉得结合点是‘AI+内容’。”灵矩就是思考之后的结果,但漫剧并不是当时的唯一选项。“AI小说,AI真人短剧, AI漫剧,我们都测试了,发现AI漫剧的商业成功率更高。再加大力量测试也都是正反馈,我们才all in。”吕少龙对入局印象深刻,告诉我们的立项时间甚至精准到日:5月16日立项,7月上线第一部AI漫剧《咒术反噬》,整个团队都盯着这部作品的成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咒术反噬》上线后播放量迅速破千万。创始人王树波表现出了久违的兴奋,“他蛮激动地讲,这个事情就和当年做真人短剧一样,而且漫剧的内容和小说很像,他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未来。”吕少龙回忆了灵矩的开局。

  信任是这家公司内部多年形成的高效沟通方式——当创始人决定转型AI漫剧时,团队首先选择了相信。

  吕少龙坦言,如果管理层有分歧,下面的动作一定会变形。因此,即便在最初的不确定中,灵矩对外依然展现出铁板一块的坚定。

  我们在对话中也能感受到这样的特质。吕少龙很少提自己如何,大多时候都是以公司为主语,很容易让人感受到灵矩的聚合性。

  但一家企业的成功除了“人和”外,还需要天时地利。

  就在这时,政策的好消息也传来了。今年7月份,浙江明确部署推动文化“新三样”出海——网文、网剧、网游,对文化产业的加持力度不言而喻。

  此外,今年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罗小黑战记2》《浪浪山小妖怪》等中国动漫作品爆火,也给了灵矩极大的信心。

  吕少龙总结了灵矩快速转型的内部优势:“我们能够摁住一些变量,把它们变成优势。”

  变量之一是内容,内容团队出身的灵矩,对用户和题材的判断已有经验;变量之二是商业化,他们直接复用了已经成熟的短剧变现方式。

  作为第三个变量,制作是灵矩当时唯一需要重新构建的环节。“放眼当时市场上所有公司,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因为这是一个新的事。”

  机会窗口稍纵即逝。灵矩迅速决策,缩减真人短剧的产量和人力,在两三个月间迅速组建起一支200余人的AI漫剧内容制作团队。这对于一家刚刚转型的公司而言,堪称一场豪赌。

  吕少龙承认,做这个决策是比较痛苦的。随即他又补充道,“但这是创业路上不可避免的。”

  但吕少龙很快发现,新团队用老行业的人,部分传统动漫工作者更擅长手绘,不愿意突破舒适圈去使用AI生成。

  “AI的学习成本不高,是认知成本高。这更接近管理问题,需要调整组织心智。”

  但既然决定转舵,与AI的磨合阵痛反而催促着灵矩解决问题:

  首先是自上而下,从总监等高管抓起,每次开会需要汇报当天用了什么AI工具、做成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心得;其次是举办内部的AI技能大赛,用奖品激励员工适应AI工具。

  再回看那段时间,吕少龙的语气里已经没有多少焦虑,也能更加肯定拥抱AI、拥抱漫剧的意义,“(对灵矩来说)意味着从原本的纯内容赛道转型到内容加科技的赛道,意味着更大的可能性。”

  而这一系列动作都基于那个已经验证的预判:AI漫剧赛道一定会飞速增长。

   商业想象:打破 “三天生死线”  

  灵矩开启闪电战的这一年,整体绕不过对用人和商业模式两方面的探索。在探讨灵矩的用人策略时,吕少龙用“非常愿意投入”来形容。更深层次反映出来的,或许是灵矩的冒险气质。早在做市场验证阶段,灵矩的方式就具有挑战性:他们没有完全复用旧部,而是招了各种背景的新人,建一个独立团队来做——传统动漫、短剧、AI,无所不包,“英雄不问出处”成为他们的人才信条。“我们一开始有预设,想招传媒的、动漫的、美院的,但实践证明这些可以优先,但不是决定性因素。”他们转而设计了一套以能力和结果为导向的筛选机制,用阶段性的实战目标来检验人才的实战能力。

  目前,灵矩采取的是项目小组制,每个小组由5到7个人构成,包含编剧、导演、后期以及3-4名抽卡师。

  王树波曾透露,灵矩的精品率与爆款率接近70%-80%,自研的AI智能综合体使一个小组单日产能达到15集,整部60集漫剧仅需一周。

  而对于未来的工作流,灵矩有自己的新思考:

  “我们希望未来以大中台的模式来进行。比如设置编剧中台、分镜中台、抽卡中台、后期中台,用四大中台的SOP把一万个工作室变成四条流水线。”

  这种模式相当于从管人变成管流程,理论上能进一步降本增效,“每个人的管理半径有限,如果有700个人,7人一个小组,相当于要管100个人,不太现实。但如果分成四大中台,你只要管4个人就可以了。”

  吕少龙告诉短剧自习室,他们还在招人,希望有更多人才加入。公开资料显示,灵矩团队明年可能会扩至500到800个人,月产能在100部以上。从现在的结果倒推过去的决策,用新团队入局是正确的选择,但在当时就是一次冒险。吕少龙直言,这件事情应该有试错成本。

  灵矩的冒险气质同样体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

  11月6日,灵矩联合抖音完成漫剧行业的首场综合性直播:主创们把直播变成了一场整活综艺,除了揭秘创作脑洞和隐藏彩蛋之外,还和投资人、配音演员、粉丝等连麦共创。

  其战报显示,直播引流单部漫剧最高增长300万播放,剧集订单累计售出超10000单,端原生账号直播涨粉10000+。

  “以前达人带货,现在达人带剧。”在吕少龙看来,这是漫剧商业模式上的一个突破,直播让收入形式发生变化。

  在这场直播的策划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家公司的另一种特质——思考。

  灵矩还没诞生之前,剧点就在真人短剧领域尝试过看播团,用直播的形式播放短剧,用户感兴趣就可以在直播间购买剧集。

  但经过团队后续思考和实践,这个模式存在逻辑漏洞,“直播短剧难以保证每一个用户看到的前三秒、前五秒都是精彩内容,而投流素材全是高光片段,你的内容不可能比得上。”

  而在此次漫剧直播后,灵矩又开始思考。“如果这个直播有效,接下来就应该扩张成常态化直播,不追求每次都有1万单的成交量,每场卖5000单,10个直播间同时开,这就变成规模矩阵了。”

  不止如此,从这场直播延伸出来的商业模式思考还有IP化。

  吕少龙表示,观众对真人短剧的追剧概念相对较弱,能实现系列化开发的剧还是比较少,保持内容调性和演员班底都是难点,而漫剧的用户心智有较高的追番属性,天然比真人短剧更容易沉淀出IP。

  毋庸置疑,IP的商业空间更加广阔,“游戏、周边、卡牌、小说、动漫大电影,漫剧就不止是200亿的市场,甚至可能是10倍以上的想象力。这也是我们觉得漫剧赛道有较大未来的另一个原因。”

  上海证券8月份发布的研报援引艾媒咨询数据显示,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逐年递增,2023年达4.9亿人,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及周边市场规模达5977亿元。其中“谷子经济”(二次元衍生品经济)市场规模达1689亿元,较2023年增长40.6%,预计2029年规模超3000亿元。

(图源:上海证券)

  灵矩的思考和落地总是几乎同步进行,此次直播就展示了主题周边企划。

  从公开的品类看,衍生品已经覆盖旗下部分漫剧人物的吧唧、抱枕、亚克力挂件等热门谷子类型。

  吕少龙给新玩家的建议也同样展现了这种行动力——先上牌桌。

  “不要纠结是做AI漫剧还是做沙雕漫,现在这个阶段只有上了牌桌才好出牌,越到后面成本越高,就像真人短剧,现在再想入局,手上没有百千万现金流就干不了。所以现在是花最小成本入局(漫剧)的最好时机。”

  在他看来,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可以让想象力更低门槛地变成可变现的内容,创意创剧的时代很快就要到来。

  “你的想象力可以变成一个个可视化的IP,可以成为收入来源。希望我们可以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海贼王》,做出中国人自己的IP宇宙,甚至每个人都能创建自己的IP宇宙。我们期待的是这样的时代。”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