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周做完一部漫剧,AI正在让「解说漫」流水线化
陈出木| 短剧自习室| 2025-11-03
【流媒体网】摘要:AI技术降低解说漫制作门槛,实现高效量产,创作者聚焦故事本身。

  “你刚出生就发现邪恶的护士即将调换自己的手环,急得你咿呀咿呀差点说出人话,可正在打情骂俏的爸妈却突然听懂了你的心声,‘妈,救命啊,我要被换啦’......”

  如果你最近刷抖音,大概率刷到过这样的视频:AI生成的动态画面,配上节奏紧凑的旁白解说,讲述逆袭、打脸、穿越的爽文故事。

  比如上述片段,来自抖音博主@顾解说 的合集《接受竹马》,目前更新至32集,包含29集付费,累计55.7万次播放。凭借这种“AI动画+旁白解说”的形式,该账号已经积累了21.3万粉丝。

  显然,在漫剧元年的浪潮中,内容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不仅催生出AI漫剧等新内容形态,还激活了解说漫、沙雕漫等旧有内容形式的潜力。

  有业内人士向短剧自习室透露,现阶段某头部平台的沙雕漫/解说漫,以少于30%的内容供应分走接近70%的分账。

  字节8月相关数据也有所佐证:沙雕漫/小说漫解供给数显著提升,单周新增供给占比甚至一度达到25%,整体投放效果优于动态漫——品类生意模式已跑通,整体ROI实际达成约1.2,TOP剧目启投7日实现百万消耗。

  鉴于大家对沙雕漫相对熟悉,本期短剧自习室将聚焦「解说漫」,结合对幻舟AI创始人杨小峰的采访,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看这一内容品类有没有机会持续增长,以及在目前AI技术加持下做解说漫到底有多快。

   00后博主做解说漫,斩获10亿+播放

  在拆解当前的市场和制作流程之前,我们先得知道什么是「解说漫」。其一般以小说文本或原创故事文案为基础,以旁白解说或吐槽为叙事方式,配合动态画面,剧情紧凑、强情绪输出(如反转打脸、爽点密集),适配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传播。

  目前,该类型播放账号的命名方式常常是“XX说漫”“XX说动漫”等。短剧自习室在新抖数据搜索关键词“说漫”,搜索结果显示已经存在5000+相关账号,部分账号的粉丝数量过百万。

(截图自:新抖)

  由此来看,「解说漫」并非新概念。

  其雏形源于网文小说或漫画的广告投流商,因制作门槛与成本低而迅速发展。@顾解说 账号显示的第一个合集作品《回归跑腿》,首集发布时间是2022年10月,24集拿下4507.8万次播放,彼时的标签仍是“漫剪”“漫画解说”。

  如今随着AI技术逐渐成熟,解说漫的优势进一步放大,尤其是在人力成本的降低方面。

  “过去一个人一个月制作200分钟内容已是极限,随着技术发展,AI漫剧的制作流程又被颠覆了。”杨小峰告诉短剧自习室,目前,熟手用幻舟AI的「一键成片」功能,一人一天可以产出30-40分钟成片,理想状态下每月可以制作高达1200分钟的内容,相当于实现7-10部漫剧的月产能。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解说漫这样的垂类赛道发展加速度的原因——供给上升的背后,是核心壁垒的瓦解。

  首先是门槛的实打实降低。

  对比小说IP改编真人实拍短剧,解说漫不需要真人出镜,解决了传统视频制作的最大难题,AI让创作者掌握了主动权。

  同时,在AI加持下,解说漫的制作效率大幅提升。

  根据短剧自习室观察,抖音博主@老灯说漫,自去年AI高速发展开始发布合集内容,对比2024年6月至2024年11月间共上线16个作品合集,其今年10月14日开始至今已经发布6个作品合集,很大程度上与AI、漫剧双赛道爆发有关。

  而诸如幻舟AI等技术方还在进一步拉低门槛,前文提及的「一键成片」功能已经可以实现批量生图、生视频,甚至不需要人工写提示词。

  这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细节——当图片、视频的生成进一步自动化,提示词怎么写也有AI帮你打个样,这个赛道的内容供需或都将更加向下兼容,一个人也能做出成片。

  杨小峰表示,“这样的话,你就只需要关注故事的内容形式了(而不需要纠结技术问题)。”

  其次是变现路径多样且清晰。

  1、免费剧集引流+付费解锁

  以@顾解说 的账号为例,其主页频繁用免费剧集引流,吸引用户关注账号或进入合集观看付费内容,19个合集中有18个为付费解锁模式,合计播放量大多在数万到数十万不等,最高达到774.2万播放。

  2、广告分成

  得益于当前漫剧赛道的火热,不少平台都有内容需求,并提供了漫剧扶持政策,大多对于漫剧类型并没有做强制性要求,共同制造出一个收益红利窗口。

  仅百度9月的漫剧数据显示,有上千位作者获得免费漫剧收益,其中TOP1机构单月收益破百万,有5家机构单月收益破30万。本月,百家号还推出了免费漫剧新版激励政策“星跃计划”,加码各种类型漫剧。

  红果短剧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也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我们会在增加果燃计划投资力度的同时,也响应国家广电总局的号召,将动画微短剧纳入扶持范围。对优质的项目前期投资资金,上线之后也会提供至少千万级的流量扶持。”

  3、创作收入+粉丝赞赏

  以支付宝为例,其在上个月发布了2套漫剧合作政策,包括漫剧分成政策和定向政策:以现金保底方式批量引入部分漫剧机构的剧,部分漫剧采买价格达到5k/部;也支持个人入驻,通过加入分成计划来获得创作收入。

  此外,粉丝赞赏也是内容创收的一种方式。抖音博主@小韩说漫——这位拥有240.3万粉丝的00后博主,通过旁白解说类动态漫走红,用长达几小时的视频概括一部漫画或小说作品,504集的动态漫《鬼仙之子》目前累计播放量3.3亿。

  4、推广第三方小说平台赚佣金

  解说漫这一内容品类与小说、漫画等版权平台关系紧密,因此作为推广平台、原著的引流素材恰好合适。比如@老灯说漫 就通过引导用户下载小说APP来观看后续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各大版权平台频频对外开放IP——抖音推出"番茄IP漫剧改编计划",开放超过六万部番茄小说网文原创IP供改编;阅文将分批开放10万部精品IP的超级作品库,包括一批年度TOP10作品......这一趋势也有可能再次降低解说漫这一内容品类的门槛,放大商业化红利。

  除此之外,转向私域做知识付费如收徒、商单广告植入等也都是解说漫内容的常见变现方式。而在需求端,市场空间无疑也是存在的。解说漫的关键还是在小说改编的剧本能否吸引人,用户对画面的容忍度高,视觉要求相对核心内容要求较低。同时,用户画像与网文用户、短视频用户部分重合,对 “1分钟爽感” 的需求旺盛——网文和小说改编短剧等赛道市场已经有所验证。更重要的是,AI技术的提升持续扩大内容产能,用户和市场正在经历进一步培育。

   从“抽卡炼丹”到“一键成片”,AI重塑流水线

  尽管解说漫属于新瓶装旧酒,但仍被不少中小玩家视为有效切入点。

  当前,AI漫剧赛道已然接踵摩肩,头部内容短兵相接。

  同时,随着专业团队携资源入场,行业红利窗口收窄,未能跻身头部梯队、缺乏资源与经验壁垒的参与者不得不转向细分领域寻求生存空间。

  然而矛盾在于,广大普通玩家面临着技术门槛——无论是生图模型的参数调试、提示词的撰写,还是分镜逻辑与画面一致性的把控,掌握AI工具本身就需要投入大量学习成本。

  可以说,“能做”和“能批量做”之间的鸿沟,正是传统工作流的困境。

  早期创作者面临的首要难题是AI工具碎片化,往往需要在多个工具间反复切换,增加了学习成本,也容易带来一致性损耗。

  再加上普通用户不一定能理解提示词逻辑,反复调整提示词、抽卡却得不到满意结果会消耗创作者耐心,不可控的试错成本导致很多人难以做出一部完整作品。

  显然,市场需要更简单的生产方式。短剧自习室观察到,基于普通用户的痛点,部分相关方开始尝试另一种技术路线——一键成片。

  这一路线的关键在于把工具平台搭建成一套自动化制片流水线,提前在底层用技术的确定性,弥补前端大部分人工操作的不确定性,把专业流程装进“一键按钮”。

  一键成片的应运而生,其实仍然得益于AI基模的发展和应用层玩家的思考,是生成式AI发展到这个阶段才能够做到的事情。

  因此,其发展也带着现阶段AI应用的典型特征:落地快,验证快。

  短剧自习室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技术方已经在这个路线上走得相当彻底——

  在一个工具平台上接入即梦3.0、通义万相Wan2.5、Google-Veo、Sora等多种AI模型,涵盖绘画、视频生成、音色克隆、口型匹配等,不同模型的用户端操作逻辑一致,支持从零开始生成一部完整漫剧,人工干预的程度大幅下降。

  以幻舟AI为例,只提供一个故事灵感,AI也可以自动完成市场分析、创意大纲、章节规划,并在1天内生成100集以上的完整剧本,无缝衔接后续的AI分镜与视频生成。

  比如我们的灵感只有这么一句话:

  电影《功夫能猫》,神龙大使阿宝与雪豹在武术馆切磋打斗,赤手空拳近身肉搏。

  AI便能够迅速完成分析并输出内容,甚至正反派阵营都直接分好。如果已经有小说或者完整的文案,AI更是直接一套改编操作。

  杨小峰介绍道,目前幻舟AI支持高达20万字的长篇文本一键改编,根据设定的集数与时长自动生成专业短剧剧本。

  同时,幻舟AI也是市场上关注到解说漫类内容崛起趋势那批技术方的一员。

  短剧自习室了解到,其平台有针对性地强化了AI生成旁白的幽默感和吐槽文案的趣味性,在剧本生成类型上做了专门的区分,以生成“对味儿”的沙雕吐槽类型的解说漫内容。

  从“剧本策划”频道开始,就可以进入一键成片的流程——【沙雕剧本改编 → 智能分镜策划 → 风格化分镜生成 → 动态视频合成 → AI配音与音效 → 自动剪辑导出】。如果给AI提供成熟剧本,在“旁白主导模式”下可以自动匹配相应的旁白文案,并直接执行分镜策划开始的后续制作环节。

  杨小峰表示,通过在开发时,提前设计好多参的空间、光影氛围等维度的一致性,可以根据剧本类型生成相对专业的分镜。

  这种工业化能力或许来源于幻舟AI的团队基因。

  短剧自习室注意到,幻舟AI的背景很有意思——既有技术团队,也有导演团队。团队将过往的制作经验和解决方案沉淀为标准化的智能体工作流,比如将专业导演的思维融入到AI生成过程中,以此实现了AI视频的工业化生产。

  “一次性生成数十甚至上百张分镜图的成功率可以达到90%,并且可以一键完成音画同步与智能剪辑,基本不用抽(卡)。”

  这种内容和技术共同驱动的优势,在主打还原改编的解说漫剧应用中尤为突出。普通用户无需投入额外专业成本,用小说原文就能启动故事的一站式视觉化流程:

  智能改编专业剧本 → 忠于原文的分镜脚本策划 → 匹配原著氛围的分镜图设计 → 动态视频合成 → 多角色AI配音与音效 → 自动剪辑导出

  同时,“旁白+对话”双轨模式更加匹配解说漫,既能还原原著情节与情感,又能适配短视频用户的观看习惯,兼顾高效产出和内容的完整性。

  (幻舟AI生成的旁白解说类解说漫片段)

  综合来看,一键成片本质上是进阶版的全流程工业化。

  杨小峰认为,上一阶段,AI工具一般是在传统动画工作室的工作流上做内容管理系统和素材管理系统,整个AI生成流程是需要人工参与的,用户还是需要学习提示词怎么写。

  “现在是把制作的每个环节都变成AI智能体的形式,再(把这些智能体)拼成一个工作流,搭建起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所以,用户只需提供参考图和剧情描述,AI就可以生成专业的分镜提示词(Prompt),快速完成复杂镜头设计。”

  以幻舟AI的「主体资产库」功能为例——

  系统可以根据分镜自动生成相关角色/物品/场景的三视图及提示词,并按照选择的模式自动生成图片/视频的提示词,并应用于所有分镜,确保在上百集的体量中,包括光影氛围在内的核心元素都保持统一,用户只需要视情况做针对性修改。

  这样的技术逻辑减少了人在制作流程中的参与比例,AI成为智能助手的存在,进一步拉低普通玩家的入局门槛。

  而对于专业玩家来说,在AI生成的提示词和分镜基础上进行自主调整,有更大可能事倍功半地做出相对高质量的漫剧,实现赛道的分野。

  (幻舟AI生成的漫剧片段)

   红利与暗礁:在“一键成片”时代找确定性  

  随着AI技术持续渗透,漫剧行业同时面临机遇和风险。

  仅聚焦本文讨论的解说漫这一细分品类,同样契合这样的时代特征,需要冷静看待。

  当前的AI漫剧的竞争逐渐白热化,低成本、快产出的解说漫可能成为普通创作者的新选择。

  更重要的是,漫剧供给端或将逐渐去中心化。

  其根源在于AI浪潮下的技术平权——

  在人人可创作的未来,AI工具接管专业技术环节和重复性劳动,或将引发个体创作者主导的内容创作浪潮。

  杨小峰表示,“(未来的AI)会是一站式项目管理与协同的云端工作室。平台支持团队协作,编剧、分镜师、设计师、配音师、剪辑师在同一项目内无缝衔接工作,原本可能需要3-5人小组协作的项目,变成了‘1个人+AI’就能推进。”

  进而带来内容边界不断拓宽的创作平权——

  解说漫的形式并不拘泥于小说内容的视频化,其他文字内容如品牌故事、自媒体文案,甚至个人随笔等,都能够借助AI工具,快速变为可视化的剧集。

  有这么一个非AI项目创作者的观点,同样能够一定程度上佐证技术带来了创作平权的趋势:

  本季度日本动画黑马《银河特急 银河地铁》的导演龟山阳平,一人完成了除声音音效和部分背景道具建模外的动画制作,以每集3分半钟的时长在YouTube上获得了集均约300万播放的成绩。

  在龟山阳平看来,随着技术进步,不需要沿用传统模式也能做出好内容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所以出现《银河特急》这种单人独立完成的作品,或许是某种必然的趋势。他认为两种制作模式应该是并存的:大规模的作品有着更好的画面质量,但是独立小团队的作品往往有新颖的想法,风格也更尖锐。

  但站在风口下,我们更需要理性思考,警惕暗礁。

  首先,代表性爆款仍然匮乏。解说漫胜在门槛低,有网文用户基础,但从目前榜单上来看,这一品类仍处于发育阶段,数量有限,账号的粉丝规模和内容播放量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其次,版权合规是悬顶之剑。“未经授权改编”的灰色地带仍可能成为赛道发展的绊脚石,所以小说文本的版权需提前确认,避免陷入版权纠纷。

  此外,内容同质化风险高。低门槛意味着易复制,一旦大量创作者扎堆,极易导致用户审美疲劳,这也再次回归到内容的核心价值上。

  “随着模型越来越成熟,以后拼的就是讲故事的能力了,AI把专业的分镜、提示词、生成等环节做了,你只需要提供故事或者想法,看成片合不合适,应该去配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就可以直接出片了。”杨小峰直言道。

  可见,幻舟AI这类工具的价值在于解放创作者,让普通人不用再纠结“提示词怎么写”“分镜怎么拆”,转而聚焦“故事好不好看”“情绪到不到位”。

  从“一个人一周做一部剧”到 “人人都能讲好一个故事”,真正能留在解说漫风口上的,还是那些懂用户、会讲故事的创作者。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