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桎梏下,长剧创作步履维艰,而短剧则以其“短平快”之姿,迅猛攫取流量高地。AI技术如一股颠覆性洪流,悄然改写生产法则,令影视行业伫立于效率革命与生态重塑的十字路口。经济环境的诡谲变幻,叠加观众认知的悄然升华,这场变革遂充盈着机遇与隐痛,好像一出时代大戏的序幕。
内容形态:短剧主导的轻逸转型
长剧的萎缩与短剧的勃兴,本质乃市场对内容供给效率的深层再均衡。政策严苛之下,长剧的题材审核、制作周期及资金风险陡增,而短剧凭借单集2-5分钟的精悍时长、贴近尘世烟火的叙事,精准契合当代人碎片化的观影习性。从平台流量数据观之,此类作品的完播率与互动率远逾传统长内容,已成资本青睐的圭臬。同期,长剧观剧时长在整体视频消费中渐趋式微,微短剧观众渗透率亦呈快速飙升之势。
AI的介入,令短剧生产效率实现几何级飞跃。香港TVB推出的AI青春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的》,从画面构图至角色塑造,AI深度嵌入,仅辅以人工润色剧情与配音,既削减劳作负荷,又维系内容温润。Netflix在科幻剧《永恒者》中植入的AI生成镜头,更将特效制作效率提升十倍,成本缩减九成,昭示技术对内容生产的赋能之妙。全球AI在媒体娱乐市场正呈快速发展态势,预示“AI+人力”的协同模式,将成短剧领域的圭臬,乃至赋予小型团队或个体以专业级制作之能。
技术重构:AI改铸产业生态格局
生成式AI自工具层级悄然渗透影视核心环节,重塑行业运转逻辑。在前期创作,AI可将悬疑剧本关键情节点生成速度提升七倍,阿里大文娱的“神力霓裳”模型能在两分钟内绘就影视级妆造方案;中期拍摄,LED虚拟技术取代传统绿幕,使《封神》类大作免于巨型实景搭建;后期制作,AI独立完成数百组成片与镜头质检,将人力从琐碎劳役中解脱。生成式AI在电影市场亦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
技术革新催生新型表演主体。AI数字人演员已臻“颜值演技双绝”之境,甚至藉社交账号与粉丝实时互动,模糊虚实界限。《异人之下》中的数字角色“厘里”、海外出道的AI女演员,皆预示“数字与真人演员并肩协作”之常态。虽未全然取代真人表演,此变迁已冲击行业人才结构——二三线演员不仅戏份稀薄,更面临职业路径的挤压。AI对娱乐行业的整体营收亦将产生显著贡献。
市场变革:观众觉醒与行业调适
经济环境的嬗变,正悄然重塑观众消费理念,“理性观影”渐成主流。观众不再为冗赘内容买单,转而青睐提供情绪慰藉或认知增量的作品,此需求嬗变倒逼行业摒弃“流量为王”的粗粝模式。中国电影票房于2024年骤降23%至58亿美元,为2015年以来最低谷,映照长剧市场的收缩。早年有导演洞见,短视频与网剧兴起乃观影习惯的根本嬗变,而当下观众成熟度更趋发达国家,对内容品质的苛求日臻严苛。
面对市场紧缩与职业挤压,影视从业者正探寻多元生途。诸多无戏可拍的二三线演员,转战演唱会、景区路演等线下场域,藉近身互动维系受众。
传统影视人开始研习AI工具,在技术潮涌中觅得新锚;兼具技术禀赋与文化底蕴的跨界创作者,已初露峥嵘——24小时AI超创大赛的金奖得主,便是一位钟情文艺的工科生,印证“技术+艺术素养”之核心竞争力。
未来瞻望:在嬗变中谋求均衡
影视行业的未来,乃技术效率与人文价值的均衡之争。AI可化解生产效率、成本控制等结构性痼疾,却难复制艺术创作中的灵性迸发与情感渊薮,此乃人类创作者的不朽之域。当创作门槛因技术而降低,行业角逐将从“人力角力”转向“模型智能”与“文化积淀”的双重博弈。
政策与市场的双轨导引,将促进行业良性演进:一方面,技术应用须筑规范藩篱,避却版权纷争与创作同质;另一方面,行业亟需完善人才养成体系,助传统从业者实现技术蝶变。对于观众,技术带来的内容丰沛与性价比跃升,将与日臻成熟的审美需求,铸就正向循环。
影视行业的这场嬗变,非单纯“技术取代人力”或“短剧淘汰长剧”,而是一场围绕效率、品质与价值的全面重铸。在AI驱动下,在观众理性倒逼中,能调和技术红利与人文温情的创作者与作品,终将在变局中占得先机。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大】重要通知,事关广电 2025-10-20
- [常话短说] 【重大】千万级百万级部署,广电机遇! 2025-10-17
- [常话短说] 【解局】它真的来了!广电要不要跟? 2025-10-16
- [常话短说] 【最高法征求意见】广电人注意:“紧箍咒”涉及财务造假及高管们等! 2025-10-15
- [勾正科技] 短剧榜单|品牌跨界联投解锁新价值:美妆,电商强势领跑 202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