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对易中天的印象,多始于2005年,他在《百家讲坛》的亮相。
他的《易中天品三国》系列,打破了《三国演义》长期在民间形成的如“尊刘贬曹”的叙事传统,转而依托正史,对人物进行客观分析。易中天的语言生动幽默,不仅把复杂的历史事件讲得妙趣横生,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一代人的历史认知与表达习惯。
尤其是对曹操的颠覆性解读,使这位年近八旬的学者,至今仍在年轻一代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翻看他的社交媒体平台,不乏年轻网友戏称他为“曹操梦男”,“他忘不掉荀彧那一双忧郁的眼睛”等名句也在评论区反复出现。他的文化表达跨越代际,形成了独特的互动景观。
正因如此,由易中天担任监制和编剧的电影《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也注定延续他颠覆性的历史视角,并与年轻观众建立深层连接。
这部电影里的曹操,不再是《三国演义》或是大众认知中那个奸诈残忍的白脸奸臣,他虽然仍有猜忌、残忍的一面,却也展现出豁达、爱才、重情的复杂人格。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从曹操与袁绍鲜为人知的少年时光切入,讲一对挚友从同心到分道的过程,也讲曹操与汉献帝刘协之间始于依附、历经信任与猜忌的动荡君臣关系,更再现了曹操是如何在以少敌多的官渡之战中大获全胜、统一北方的历史一幕。
当战败的袁绍孤身站在曹操的兵马面前,少时相携的身影与眼前对峙的场面仿佛重叠,如同时光倒流;而历史的洪流不曾停歇,它在成全某些人的同时,也碾碎了另一些人的幻梦。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又充满诗意的电影。而这段浪漫故事的起点,源于地铁上偶然拍到的一张照片。
缘起
“2023年春天的时候,有朋友发来一张照片,在上海地铁拍的,一个小朋友在看我的长篇历史小说《曹操》,照片显示他已经看到下卷了,看得入迷。”谈起《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创作契机,易中天说。“后来深圳有一个自媒体,它做了一期读书的公众号,里面也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小朋友在深圳地铁读我的小说。”
看到这个信息以后,《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总制片人易海贝有了灵感,她随即组织了一场小读者见面会,将孩子们分成了“9-12岁”和“13-16岁”两个组别。有个7岁的小朋友年龄不够,跟着他的表哥混了进来,但“就他讲得最好”。
“当时我就觉得很有意思,”易中天说,“因为这本小说我认为还是有点门槛的,为什么小朋友会喜欢?而且那些小朋友讲得头头是道。很多小朋友还问了一个问题:会不会拍电影?”
动画电影相比真人电影,不仅成本与周期更可控,也不易受演员舆情影响拍摄进度。再加上孩子们的热情期待,易中天最终决定将这部作品搬上动画银幕。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成为学者之前,易中天早已是一名编剧。1965年,他赴新疆支青,次年调入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担任编剧,主要从事舞台剧创作。
“所以对于我来说,倒不是从一个学者变一个编剧有多难,我的难点是从一个话剧编剧变成电影编剧,那就是非常之难。”易中天说,“因为话剧的表现方式主要靠语言,它是台词推动剧情,而电影更多依靠动作与镜头语言。所以大量需要镜头语言去表现的事情交给了导演,做编剧首先是要把人物关系、故事结构做出来。”
因为缺乏做电影编剧的经验,易中天犯了一个“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太长了。“我的第一稿写出来以后,大家说你这个要拍五个小时。”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聚焦曹操35岁左右的关键时期, 故事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汴水之战开始,一路延伸至官渡之战,展现他从青年将领逐步蜕变为乱世雄主的历程。原剧本中,董卓、吕布、刘关张等人物都有出场,但因为受限于时长,只能忍痛砍掉。“总不能放PPT,让每个人出来晃一下就下去了。没有矛盾冲突,没有故事情节,那电影怎么看呢?”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有句话叫“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宁可少一些,但是一定要彻底。于是后来,易中天决定将叙事重心放在电影后半部分的官渡之战,在动画制作上,也着力呈现宏大的战争场面:圆阵、横矛、左右夹击、霹雳车、夜烧乌巢等战术接连出现,生动还原了古代战争中灵活多变的军事智慧。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剧本历经多次打磨,易中天大改51稿,第52稿由团队共同定稿。至于小修小改,“已经无法计算”。
“三体”
在《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中,易中天并未选择常见的“唯一主角”或“双雄对决”模式,而是构建了一个更为复杂精妙的“三体结构”。他借用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的设定作比——当宇宙中出现三颗恒星,它们的运行轨迹将难以预测,整个系统充满动荡,也绽放出绚烂的变数。
“三体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结构对编剧来说好处是有挑战性,就像万花筒一样,它会有很多的变化,它会变得丰富多彩,但是驾驭它的难度也大大增加。”
易中天再三强调,《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的创作依据,全部来自《三国志》和《后汉书》,而非《三国演义》。“我不是改编四大名著,我是改编历史”。不过,电影也并非历史纪录片,他必须要用故事片的思维构建人物关系,以此来增强电影的戏剧张力。基于此,《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既要扎根于历史真实,也需在史实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
易中天选择了曹操、袁绍与汉献帝刘协,以三人为核心搭建起整部电影的人物框架。他们彼此牵制、互相映照,构成了极具张力的戏剧三角。
曹操与袁绍的关系,在正史中有明确记载。他们是总角之交,同样出身显赫却又存有“污点”: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但袁绍是婢女所生,身份尴尬;曹操的父亲虽是太尉,却是宦官养子,官职还是花了一笔钱从皇帝那买来的。
这种“又好又不好”的出身,造就了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与命运:“袁绍的心理是极度的自卑,又极度的自傲,他急于证明自己。而一个自卑的人,一旦有了物质和经济条件,他一定是摆谱的。这也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之一——他太要面子了。”
而曹操则更显混不吝——随便你怎么说,我照做我的事。他20岁时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处死了犯禁的皇亲贵戚。“袁绍和曹操都希望证明自己,但曹操的办法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
从结伴偷香炉的顽童,到在迎奉天子问题上做出不同抉择的诸侯,他们关系的演变,每一步都有史可依。
而对于最难以捉摸的汉献帝刘协,易中天同样从《后汉书》中找到了塑造他的线索。刘协自幼聪慧,深得父亲汉灵帝喜爱,但生母却早早被何皇后毒杀。父亲去世以后,他在董太后的庇护下于深宫中谨慎求生。
这样的经历塑造了一个敏感、早慧、善于察言观色的少年天子。他先是乱中继位,受制于董卓,后又在权臣相争中饱经流离之苦。易中天基于史实推断,一个经历了如此多颠沛与背叛的年轻人,在曹操向他伸出援手时,两人之间的信任,起初都是真诚的。“我要利用你,我不得对你好一点吗?何况曹操那个时候迎他有什么好处?这个皇帝又号令不了天下。大家都不做的事情我去做,它不可能是一件有很大好处的事情。但迎了以后他有好处,那是另外一回事。”
于是在电影中,观众得以看到一段在同类历史题材中鲜少被深入刻画的君臣关系:曹操尊奉汉室,刘协倚仗曹操,两人虽也有猜疑与动摇,却仍在乱世中彼此支撑。
即便是“衣带诏”这样著名的事件,易中天也回归史源,指出《三国志》中用的是“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一个“辞”字,为这段公案留下了悬疑的空白,而这恰恰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空间。“历史上究竟有没有,我们无从确知,但是我从逻辑上推理,我认为没有。”
大众因《三国演义》对曹操存在不少误读,例如“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话其实出自袁绍的谋士沮授,曹操阵营说的一直都是“奉主上以从民望”“奉天子以令不臣”。不过,易中天在《三国的星空第一部》中也并不刻意为曹操“翻案”,“回归史实、正本清源就已足够”。他更想表现的,是人性中共通的情感与处境。
例如,电影中为曹操设计了一个陪伴他种粮、出征的伙伴——小狗“麦子”,目的是让曹操有个可以对话的对象,“有些心里话他没人说”。这样的英雄,内心深处往往是孤独的。
“所以我给三个人物都加了个‘孤’字。曹操是孤勇者,‘诸君北面,我自西向’,你们都不打董卓,都要去另立新天子、北面称臣,那我自己去讨董卓;刘协作为少年天子,哪有朋友?他是孤独者;袁绍其实也没有朋友,他是孤傲者。孤独其实是一种很深刻的心理状态,我想把这点传达出来,来引起观众的共情。”
在易中天的笔下,历史不是一本冰冷的流水账,而是带着逻辑与温情。他摒弃了非黑即白的评判,转而走进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曹操的抱负、袁绍的虚荣、刘协的挣扎,都因此有了可以被理解的情感逻辑。
世界
易中天曾经说过,历中人物一般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虽然基于史实出发,但在他看来,电影所呈现的仍属于文学形象,而非历史形象。历史形象仅指正史所记载的面貌,但那也未必就是历史真相。“有些历史真相可能是永远不被知道的,绝对能证明历史真相的只有一个东西,叫出土文物。所以我呈现的也只是一个接近历史形象的文学形象。”
基于这样的认知,《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在视觉呈现上,也秉持着一种考据式的浪漫。
易中天将历史细节的真实性视为创作的底线。例如汉代的官员不能叫“大人”。“我们历史剧很大的问题就是称谓,见到官员就是‘大人’、‘县令大人’、‘知府大人’。但‘大人’作为官员称谓,要到晚清才出现。”
在确保史实准确的基础上,他将美学表达的空间充分交给了导演与美术团队。
于是,《三国的星空第一部》构建起一个既厚重又诗意的汉代世界: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品种、市集水果摊上的果品选择等,都经过严谨的考据。团队一年内进行过六次实地采风,跨越河南、河北、陕西、湖南、湖北、江苏、安徽、上海七省十五座城市。全片超过1400个动画资产,参考均来自国内外130家博物馆、研究院、遗址的馆藏文物。
例如电影中曹操和袁绍争抢的“常平香炉”,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介绍,也可称为“香囊”。汉代文献中确有记载,司马相如的《美人赋》中也曾提及,但汉代并未出土过实物,目前所见最早的实物来自唐代。为此,美术团队想了一个办法,将唐代香炉的形制保留,而将纹饰改为汉代风格。
就连被部分观众认为不够漂亮的小狗“麦子”,其形象也源自汉代陶俑,并非现代的宠物犬。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同样贯穿于台词与表演的每一个缝隙。“我的台词是非常讲究的,最后配音演员也好,配音导演也好,都发现我很多台词是一个字不能动的。”
在易中天看来,编剧最好能懂表演,“否则导演和演员拿到你的剧本以后是有问题的。”他坚持每一句台词自己都能演出来,“如果有演员说‘我演不了’,我就演给他看。虽然我演得不好,但我能演。”
电影中有一幕,是曹操在碣石山上吟诵《观沧海》,诗情与画面交融,不仅具象了课本中的名篇,更让一位兼具政治家、军事家与诗人身份的复杂人格,在星空下得以完整展现。
那时曹操刚刚平定乌桓,前有一统北方之壮举,而赤壁之战尚未到来。站在顶峰的曹操还不知道失败即将降临,眼前的世界仿佛尽在掌握。而赤壁,也将是电影第二部重点刻画的内容。
《三国的星空》第一部将于10月1日正式上映,某种意义上,这也与电影中曹操启程远征的情节形成了一种互文。易中天并没有指导观众如何理解的打算,“我从来认为每一个观众都是独立自由的”。他更愿意将这部凝聚心血的作品,视为一个开放的文本。“一部作品交出去了以后,实际上我们作为创作者已经没有权利拥有了,它已经不属于我,只能任由评述。”
这片“星空”向所有人敞开,每位观众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与自己心灵共振的那颗星星。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立即行动】四部委联合规范酒店电视服务,广电抓住机会! 2025-09-30
- [勾正科技] OTT月报| 2025年8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9-29
- [常话短说] 【解局】这个省广电自我救赎,出招! 2025-09-29
- [常话短说] 【重磅】新型广电网络咋理解?! 2025-09-28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郑婷婷:2025大屏营销新机会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