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场里的中国》既是一部扎实的案例集,更是资深媒体人对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深度思考。它记录了中国媒体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演进历程,展现出江苏广电作为省级媒体旗舰的探索与担当。
2025年6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任桐博士编著的《视觉场里的中国——JSBC国际传播案例研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不仅系统梳理江苏广电国际传播的十年探索,更聚焦一个核心命题:中国媒体如何从形式上的“走出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去”——跨越文化隔阂,实现价值认同。
本书以“视觉场”为核心理论框架,通过对《非诚勿扰》《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闪闪发光的你》《我在岛屿读书》《子夜外卖》《沿着运河看中国》《中国智慧中国行(国际版)》以及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等江苏广电推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节目的深度剖析,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既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实践价值的新范式。
▍从“视觉”到“视觉场”的理论创新
本书的一大贡献在于创造性地在国际传播领域提出了“视觉场”这一理论框架。该概念借鉴了格式塔心理学奠基人马克斯·韦特海默和艺术理论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理论,并将其拓展为一个由多元素聚合而成的动态视听传播空间。
该“视觉场”不仅包含电视节目等视频作品本身,还涵盖其制作、传播与受众互动的全过程,强调视觉符号的直观性、普遍性及其在建构共通意义空间中的潜力。
在这个场域中,作品的力量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吸引全球受众“在场”产生共情、理解与价值认同,从而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院长孙敬鑫在书评中充分肯定了这一理论创新。
他认为,该书“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内与对外相贯通”,“以‘视觉场’为核心概念,对视频作品的分析不局限于作品在题材创作和最终呈现中所采用的路径和策略,而是以‘元素—整体’为阐释思路,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展开分析。”
“视觉场”这一理论的提出,源于对当下国际传播生态的深刻洞察。
任桐指出,如今的海外传播格局已不再是单一渠道的线性扩散,而是传统电视台、流媒体平台、社交媒体与自媒体共存的复杂网络。“视觉场”理论的运用,正是为了把握这种多元格局中的内在关联与协同效应。
▍江苏广电的“走进去”之路
本书的深厚价值,植根于任桐近40年广播电视生涯的积淀,尤其是其中长达16年的国际传播实践。
他将自己这16年的职业历程凝练为“两个八年”——
前一个“八年”(1987—1995),先后参与了包括美国CBS、英国BBC、法国F2、荷兰VPRO、日本NHK和NET、韩国MBC、新加坡TCS、印度DDI、澳大利亚ABC在内的15个国家电视机构近50部纪录片、专题片的协拍工作,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向海外主流社会传播改革发展中的中国。
后一个“八年”(2015—2023),作为江苏卫视和江苏广电国际传播负责人,通过拓展节目新样态讲好中国故事,探索合拍新模式传播好中国声音,实现模式输出新突破提升传播影响,打造国际传播新平台增强传播实效,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本书正是这一长期实践被系统提炼为方法论的成果。
在明确的双重目标指引下——既要响应“讲好中国故事”的号召,向海外有效传播中华文化;也要打造品牌,提升江苏广电的整体国际传播影响力——江苏广电逐步构建起体系化的国际传播格局。
自2001年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以来,其国际传播能力持续增强——
2004年,江苏国际频道通过“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实现海外落地。
2011年,成立江苏广电国际传播有限公司,建立起覆盖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行网络,年输出节目内容近千小时。
2015年与香港电讯盈科共同打造了融媒体频道——紫金国际台,实现了对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主流受众的“四网合一”覆盖,为江苏广电节目的海外传播提供了自主平台。
以现象级节目《非诚勿扰》为起点,江苏卫视通过Eurobird 9、Directv等卫星平台覆盖欧美、东南亚等地,并于2012年创建YouTube官方频道,成为最早在该平台运营的中国省级卫视频道之一,成功将《一站到底》《我们相爱吧》《新相亲大会》《闪闪发光的你》《我在岛屿读书》等优质节目推向全球。
在国际合作层面,江苏广电从辅助协作逐步走向深度共创,与英国雄狮影视、A+E美国电视网络、美国国家地理等机构联合制作了包括《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南京之殇》《生死前线》《沿着运河看中国》等在内的多部纪录片,并在西方主流媒体平台播出,特别是《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实现了中国省级媒体纪录片首次在BBC与国内平台同版同步播出。其中,多部作品荣获亚广联电视大奖、亚洲电视大奖、美国日间艾美奖、泰利奖等重要国际奖项。
基于这些扎实实践,本书以“视觉场”为理论框架,重点分析了10组具有代表性的视听作品,涵盖社会、人文、情感、美食、音乐等多类题材,例如《你所不知道的中国(第三季)》《沿着运河看中国》《我在岛屿读书》《非诚勿扰》《百姓的味道》及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等。
全书运用内容分析、案例研究与比较研究等方法,从微观节目叙事、中观类型策略到宏观传播格局,系统阐释了江苏广电如何通过题材选择、文化符号提炼、叙事创新与传播方式变革,向海外社会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典型案例如《非诚勿扰》,通过设立“海外专场”进入全球12个国家,展现中国年轻一代婚恋观念的变迁,成为中西文化对话的重要窗口,让世界看见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中国。
而《我在岛屿读书》则借助“岛屿+书屋”的仪式场景,汇聚余华、苏童、莫言等文学大家,第三季更前往希腊克里特岛拍摄,实现了东西方文明的直接对话。任桐指出:“文学是文明的最高载体之一。”
该节目通过世界级作家减少文化折扣,使海外受众得以在亲近的语境中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而“共情能够促使接收者认知到与他者共在,进而生成关怀”,如《从长江的尽头回家》用地理、心理和文化三个维度解读“回家”,构建起海内外受众的精神锚点,《百姓的味道》将普通百姓的餐食与生活作为叙事主体,探寻与海外受众对话的新路径。
任桐认为,国际传播的法宝在于“使用海外主流社会认可和接纳的叙事方式创作内容”。
江苏广电的这些案例表明,通过持续的内容创新、文化提炼与叙事探索,不仅能实现国际传播的“走进去”,更在跨文化共情中塑造出立体而动人的中国形象,使其成为国际传播领域价值突出的鲜活样本。
▍从“江苏样本”到“中国方案”
江苏广电的长期实践始终在与国际传播的深层困境对话。
任桐在回顾发展历程时指出,早期我国的电视内容“很难出海”,根源在于制作水平与传播理念的滞后。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媒体多是以协拍身份参与西方主流媒体项目,虽可“借船出海”,话语权却相当有限。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十多年来,中国节目的制作水准已迎头赶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更重要的是传播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从“我要说什么”转变为“对方想听什么”,学会运用国际通行的视听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与此同时,中国国际传播队伍也在实战中不断成长。任桐分享了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瞬间:在访问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时,对方起初认为我方是一个省级台,也就仅限于礼节性的寒暄,但当看到江苏广电的节目时,对方很快被节目内容和质量征服,由衷赞叹:“你们制作的节目水平已经超过了我们。”这在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的外方合作者那里同样得到了印证,在比利时著名灯光设计师Ignace看来,江苏卫视的同行“比我们在西方国家做得更好”。
尽管中国媒体已具备国际一流的制作能力,但在全球化语境下,要实现真正的“民心相通”仍面临严峻挑战。
任桐直言,当前最大的困境并非制作能力,而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固有偏见与误解。“我们致力于传递能够真实反映中国面貌的内容,但他们可能会认为我们的传播具有宣传性质”,这导致许多优秀作品难以进入主流传播渠道。这种认知偏差造成严重的“解码偏差”——传播意图与受众接收之间产生显著落差。
文化差异则构成另一重障碍。没有任何作品能获得全球所有观众的喜爱,不同地区对内容的接受度存在明显差异。
任桐强调,成功的国际传播必须“契合在地主流社会的接受度”,这就要求国际传播从业者要深入理解跨文化传播规律并加以很好运用。
正是在如此复杂的国际传播环境中,本书通过江苏广电的实践样本,针对“文化折扣”“解码偏差”和“渠道壁垒”等共性难题,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中国方案”。
孙敬鑫在书评中肯定了其价值,指出该书“聚焦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视频作品的传播境况”,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推动文化传播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奔赴”,从“文化展示”升级为“文明对话”。
▍构建面向未来的传播新生态
在从理念、内容到方法多维度构建起国际传播的“中国方案”基础上,江苏广电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未来,积极拥抱以AI和元宇宙为代表的数智技术。
正如书中所指出的,国际传播正迎来“数智时代”的拐点——AI、元宇宙等新技术不仅重塑传播生态,也深刻改变了受众的认知与接收方式。
面对这一变革,江苏广电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视觉场”体系,推动国际传播从渠道、内容到模式的全面升级。
2024年1月1日,江苏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平台“inJiangsu我苏”正式上线。
该平台以“网站+客户端+七语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为核心架构,融资讯、视听、服务功能于一体,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播品牌;通过短视频、直播和智能分发技术,以“贴地感叙事”有效连接全球受众,推动传播从单向输出迈向双向互动。
例如,平台不仅邀请国际名人、青年精英分享在华体验,还在重要文化节点策划如《全球纳福!书福中国年》等情感共鸣型项目,持续构建一个数字化、智能化、移动化的国际传播新场域。
2025年3月,梅耶·马斯克点赞无锡之行的短视频通过该平台发布后迅速在海内外引发广泛关注,显示出社交化、轻量化的“贴地感叙事”的传播效率已远胜传统电视渠道。
技术赋能之下,江苏广电在创新应用方面展现出全球竞争力。
任桐指出,中国广电从技术采纳到本土化创新始终走在世界前列,“能够迅速吸收新技术并灵活运用于内容生产,持续提升品质与水准”。
《2060》便是一个代表性的案例。作为国内首档虚拟人竞演节目,《2060》融合元宇宙技术打造虚拟偶像,探索科技与人文内容结合的新路径。
该模式成为2022年唯一被戛纳电视节组委会在“全球电视年度总结:最新收视趋势”论坛中重点推荐的中国原创节目,凸显出中国创意的国际认可。
更为关键的是,江苏广电实现了从模式引进到原创输出的根本转变。
任桐回顾:“2010年前后还大量引进海外模式,而今天我们已经走出自主创新之路。”从2015年起,《超级战队》《超凡魔术师》等原创节目模式成功销往美国、欧洲和越南,开创了中国原创综艺模式海外输出的先河。
2025年6月,原创音乐综艺模式《音乐缘计划》在伦敦电视节一经发布便吸引英、法、德、澳等十多个国家主流媒体的购买意向。
江苏广电实现了从引进借鉴到原创出海的跨越。
与此同时,江苏广电持续通过内容创新与融合传播加强国际交流。
在本书出版的同时,一系列具有跨文化潜力的原创节目正在推进:在马来西亚录制的音乐旅行节目《音你而来》、国际合拍纪录片《滚滚长江》《当苏格拉底遇上孔子》以及《中华书院》等文化项目,正在或即将以青春化、网感化的表达向世界传递优秀中华文化。
站在数智时代的新起点,尽管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但任桐强调,必须坚决贯彻中央要求,将对外传播作为媒体的主要任务持续推进。
他指出,目前与海外主流媒体及制作机构合作仍是触达主流受众的有效方式之一,但随着人们接受信息方式的不断变化,对外传播可更多借助自媒体和“以外述中”打开新通路。
同时,最关键的是,从主管部门到一线创作者都需要更加深入理解并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唯有以此为前提创作内容,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传播。
▍在世界的视觉场中,看见中国
《视觉场里的中国》既是一部扎实的案例集,更是一位资深媒体人对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深度思考。它记录了中国媒体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演进历程,展现出江苏广电作为省级媒体旗舰的探索与担当。
正如书中所言,“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在这个高度互联的世界里,视觉内容已成为跨越国界、沟通人心的强大载体。
本书倡导的“视觉场”构建,正是希望通过多元、立体、动态的视频集群,向世界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底蕴深厚,又充满活力;既尊重传统,又拥抱创新。
本书的出版是一个新起点,它为中国国际传播实践贡献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和路径参考,也为智能时代视觉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方向。
唯有以受众愿意接纳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才能真正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跨越,让世界在视觉场中,看见中国、理解中国、爱上中国。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加快“钱生钱”!? 2025-09-25
- [常话短说] 【解局】某广电董事长总经理到位! 2025-09-24
- [勾正科技] IPTV月报|2025年8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9-23
- [金博士]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四) 2025-09-23
- [金博士]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五)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