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广电系统的抗战主题宣传,以其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打捞、对技术应用的理性驾驭、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完成了一次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7月2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媒体宣传行动启动仪式举办。从7月下旬至今,全国广电系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创新意识,打造了一批兼具思想深度、艺术感染力与传播力的精品力作。
生动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展现新时代山河巨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电机构紧扣“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主题,通过内容创新、全媒矩阵、技术赋能、全民表达、国际传播等多维探索,不仅构建起立体化的抗战主题宣传格局,亦为重大历史主题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行业实践样本。
▍内容创新: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切片,构建立体化历史图景
从宏观战略到中观战役,再到微观个体,抗战主题内容创作承继了近年来主题内容创作的探索与创新,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历史呈现体系,既彰显了历史的壮阔厚重,又传递了人性的温度与力量。
第一,是宏大叙事中的战略纵深与历史逻辑。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山河铭记》以“持久战”战略为核心叙事轴,通过《同仇敌忾》《中流砥柱》等五大篇章,系统展现中国军民在战略防御、相持、反攻阶段的战术智慧与精神风貌。
该片并非简单罗列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持久战”思想的形成脉络与实践伟力,将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与国际战场贯通起来,揭示中国抗战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
同样聚焦宏观历史的还有山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洪流——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纪实》。
该片聚焦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前后的历史史实,也是这段历史首次以电视片的形式进行的全景式记录和展现。
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正义之战》以80集的宏大体量,从九一八事变到东京审判,全景式再现十四年抗战历程,该片将中国战场置于全球反法西斯战争格局中审视,通过苏联援华通道、“飞虎队”作战、远征军入缅等史实,凸显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
第二,是中观视角下的战役解构与群体群像。
北京广播电视台的《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以抗战馆改扩建为背景,通过5000余件展品串联起全民族抗战的壮阔历程,其中首次公开披露的一二·九运动现场画面、赵一曼被捕后留下的原始档案、沈忠明烈士的革命证书等大量珍贵文物与历史影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
广东广播电视台的《烽火赤子心》独辟蹊径,聚焦港澳同胞与海外华侨的抗战贡献。通过“银信”史料、港九大队传奇、澳门教育火种传承等故事,展现侨胞“卖子救国”“跨国运药”的赤子情怀,填补了抗战叙事中侨胞群体的呈现空白。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推出的《中流砥柱》聚焦南京沦陷后新四军在周边开展的游击战争,生动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区域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第三,是微观个体中的人性光辉与历史细节。
“以人载史”几乎成为抗战主题创作的共识,众多作品都选择了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洪流的叙事路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雄百岁》以5分钟微纪录片的形式,记录20位百岁老兵的生命印记:102岁的王扶之将军回忆平型关战役的硝烟,110岁的任世朝老人摩挲勋章时的泪光,细节让抗战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抗战回忆录》则更为特别,其素材拍摄于20年前,通过洗衣工换粮、战士分食月饼等“人间烟火”故事,展现战争中的生存韧性,其中“棉袄换红枣”“裤子换豆面”等细节让年轻观众深刻理解抗战的全方位艰苦。
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心安何处》聚焦日本遗孤群体,通过木村成彦对中国养母的感恩,展现战争创伤与人性救赎。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抗战信物·时空对话》则以“信物”为媒介,通过贺绿汀的乐谱、杨靖宇的遗物,实现当代青年与英雄后人的精神对话,让历史记忆在代际传递中焕发生机。
▍全媒矩阵:从单向传播到全民共创,构建立体传播矩阵
在此次全媒体宣传行动中,各台构建起大屏小屏联动、线上线下融合、专业生产与用户创作结合的全媒体传播实践体系,力图实现抗战主题宣传的破圈传播。
一是大小屏协同,实现分层传播与内容适配。
根据不同平台特性,对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已经成为主题内容宣传的普遍做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河铭记》颇具代表性,除在央视综合频道、国防军事频道播出5集正片外,还推出“战略智慧”“人民伟力”“国际视野”“独家史料”以及“CG复原技术”等系列主题短视频,同时制作信息长图、动态海报,开发互动性强的H5产品,并适时释放精彩的CG片段与专家深度解读片段,多维度满足观众需求。
头部视频平台亦成为重要传播阵地——
《卢沟桥:我们的纪念》于7月在北京卫视、北京时间客户端以及爱奇艺、优酷等重点网络视听平台播出;此后,该片又陆续在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等13家省级卫视播出;8月1日,《卢沟桥:我们的纪念》4K版登陆以短视频为主流的抖音、西瓜视频。
这种多平台分发策略,使抗战主题内容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二是线上线下互动,提升参与感与沉浸体验。
线下场景的营造增强了历史的在场感,互动设计让观众从被动接受变为深度参与——
江西广播电视台发起“红色回声礼赞英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诵读及汇演活动,吸引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57件作品参与,并将最终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举办汇演,形成“线上传播-线下体验”的闭环。
上海广播电视台则在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举办光影音乐会,建筑投影与交响旋律结合,创造出在历史现场缅怀历史的独特体验。
广东广播电视台计划在澳门举办《烽火赤子心》展映会,通过将纪录片涉及的文物、声音、影像、拍摄中创作的版画、油画、音乐等艺术品整合起来,推出华人华侨抗战沉浸式互动展览。
三是跨机构联动,扩大传播声势与影响力。
全国广电系统通过协同合作形成传播合力——
在广电总局指导下,“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全国直播由21个省级台接力探访抗战遗址。
中广联合会城市台工作委员会号召组织海内外50个城市的电视台,电视和新媒体端同频共振,陆续推出抗战主题系列作品。
今年5月,中广联合会城市台工作委员会商定,依托全国56家城市台之力联合制作系列片《血铸河山》;8月15日起,48集纪录片《血铸河山》高清升级版在各台同播;9月3日起,各台又联合推出80集同系列短视频《东方主战场的城市抗战》。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携手全国30多家新闻广播联合采制的特别节目、80集融媒体报道《人民的力量》7月7日起在长三角之声、云南新闻广播、沈阳之声等广播频率播出,荔枝新闻、inJiangsu 我苏、大蓝鲸客户端等多个新媒体矩阵同步上线。
广电机构与其他行业的跨界合作亦拓展了传播边界——
山东台《档案里的山东抗战》同步推出同名图书,实现“纪录片+出版”的联动传播;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南京市六合区政府出品话剧《大众的团——人民的茉莉花》,以艺术形式再现新四军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历程;重庆台与重庆出版社合作的有声书《重庆谍战》,将广播剧与出版资源融合,扩大了内容的覆盖面。
四是用户共创,激活民间记忆与传播活力。
在此次抗战主题宣传中,全民记录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趋势——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在牛咔视频客户端发起“我家的抗战故事”征集,鼓励民众上传家族记忆,形成民间抗战史档案。
江西广播电视台联合抖音发起“我把胜利讲给你听”话题,各地景区、烈士陵园官号积极参与,话题阅读量超千万。
这种全民共创模式不仅扩大了传播范围,更丰富了历史叙事的维度,凭借真实性与个性化,用户创作的内容弥补了宏大叙事的不足,让抗战历史呈现出更丰富的面貌。
▍技术赋能:从史料活化到沉浸体验,重构历史传播形态
积极运用AI、4K/8K、VR/AR等新技术,突破传统视听语言的表现边界——在技术革新的驱动下,全国广电机构在抗战主题内容创作中,纷纷投身于历史场景“复活”、史料价值深挖、观众体验升级的创新实践中,力图将抗战历史从平面文字构建为立体场景。
一是通过AI技术,实现场景复原、视觉修复、内容生成等多元应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河铭记》运用AI技术对卢沟桥事变、狼牙山战斗等关键场景进行动态复原,通过算法填补影像缺失帧;同时对海外征集的战地胶片进行上色处理,使80年前的战争场景获得当代视觉质感。
北京广播电视台《卢沟桥:我们的纪念》通过AIGC技术,让沈忠明烈士“重返”卢沟战场,实现烈士后人与先辈的“跨时空相见”。
依托自研AI智能媒体创作工具集Scube(智媒魔方),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推出《AI“再现”上海抗战人物群像》,让15位抗战英烈以AI生成的虚拟形象出现,配合史料旁白,让赵尚志、谢晋元等英雄“开口讲述”自己的故事,用互动使历史知识变得生动可感。
辽宁卫视《东北抗联》面临拍摄周期错过冬季的难题,众多历史遗存借助AI算法展现出寒冷冬季的状态。
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晴空之下》微短剧在渝中区山城巷、戴家巷、鲁祖庙等实地取景,真实还原许多抗战场景,并利用AIGC技术,与新重庆进行视觉对比,增强画面冲击力和情感感染力。
二是通过超高清与沉浸式技术,提升历史质感与在场感。
4K/8K超高清技术的普及,让历史细节的呈现达到新高度——
上海广播电视台《心安何处》采用4K超高清全流程制作,电影级拍摄技术精准还原日本遗孤的生活场景,其画面质感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与感染力。
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在“山河见证”直播中,通过3D投影还原苏区“半部电台”的工作场景,通过3D投影技术还原苏区时期“半部电台”的历史场景,让观众“亲眼看见”红军通信兵如何用简陋设备传递情报。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计划在阅兵宣传中运用AR虚拟场景,让主持人“置身”航母甲板讲解武器装备,增强内容的直观性。
这些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观赏性,更让年轻观众通过互动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三是通过大数据与可视化技术,使历史脉络更加清晰可感。
复杂的历史进程通过数据可视化变得简明易懂——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山河铭记》运用动态数据地图和信息图表,标注出不同时期的战役分布、兵力部署与战略转移路线,让“持久战”的三个阶段一目了然。
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特别策划《抗战小据场》,结合淞沪抗战纪念馆的新展,以数据互动的方式呈现上海在14年抗战中的主要历史事件。
江西广播电视台的H5产品《数字不会说谎:江西抗战地图》,以AR技术叠加地理信息,用户“点击”江西各地抗战遗址,弹出详细历史解说与老兵口述视频,增强地域关联感。
▍全民表达:从统一叙事到精准触达,实现历史传承与代际教育
全民性的主题宣传如何在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受众中引发共鸣?让抗战精神在不同群体中产生认知,特别是推动历史记忆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有效传承,是抗战主题宣传的又一亮点。而通过唤醒代际群体的集体记忆,更形成了全年龄段的历史教育深度覆盖。
一是以互动体验与年轻化表达激活历史认知。
抗战主题宣传打破历史与当下的时空隔阂,让年轻一代主动走近历史、理解历史——
上海广播电视台小荧星集团承办“龙华魂”青少年情景剧大赛,以红色故事为创作内核,融入AI技术创排经典短剧。
山东卫视《戏宇宙》深挖戏曲中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等精神内涵,“00后昆腔少年对话辛弃疾”将抗战精神与传统文化结合,以“少年意气”连接古今爱国情怀。
从今年3月开始,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便在全省组织开展“童声里的中国”少年儿童歌咏活动,组织广大少年儿童走进抗战遗址、纪念设施实地开展参观学习、现场演唱活动,打造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景课堂。
二是以集体记忆唤醒与情感共鸣强化历史认同。
历史的亲历者或间接见证者,往往对往事有着更深的情感联结。通过口述历史与代际对话等方式,抗战主题宣传力图唤醒其集体记忆,强化对历史的情感认同与价值传承。
口述历史记录与家庭记忆征集激活个体叙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英雄百岁》摄制组在短短3个月内争分夺秒采访了70位健在抗战老兵(含26位百岁老人,年龄最高107岁,最小98岁),这些珍贵的独家口述记录了鲜为人知却感人至深的细节,为历史留下了不可复得的“声音”。
江西都市现场融媒体中心联合省档案馆,对全省在世抗战老兵进行全景式采访,构建“江西抗战老兵档案库”。
情感活动促进代际对话——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烽火留声”主题策划寻访省内近十位健在的百岁左右抗战老兵,盛邀他们和大中小学生接力传唱,体现革命精神的传承。时值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8周年,该策划还结合《毕业歌》推出短视频《1934—2025穿越时空的“00后”快闪》,相关内容被广为传播,并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
上海广播《1057大家帮》推出“小手拉大手——八一关爱老兵”公益活动,学生志愿者探访百岁抗战老兵,以微纪录片等形式传承红色记忆,在共同记录历史的过程中实现代际交流。
▍国际传播:从中国叙事到世界共鸣,传递和平发展理念
立足国际视野,全国广电力图通过多语种传播、跨国合作、人类共同价值叙事等方式,向世界讲好中国抗战故事,展现中国维护和平的坚定立场。
一是实现多语种传播,突破语言壁垒,扩大国际覆盖。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多语种新闻作品《80 Years After Victory: How Does the New International Generation Remember History(胜利80年:新一代如何铭记历史)》;纪录片《正义的审判》在俄罗斯、德国、印尼等国平台播出,以国际视角增强内容的说服力。
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英语微纪录片《来自东方的报道》特邀美国学者费家炯博士(Dr. Andrew Field)主持,透过斯诺、史沫特莱等西方记者亲历中国抗日战争的珍贵史料和历史足迹,以国际友人的视角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史诗。
江西广播电视台推出《梅汝璈:把日本战犯送上绞刑架的中国人》中英文版,在X、脸书等平台传播,展现中国在东京审判中的正义担当。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飞虎情谊》聚焦美国援华航空队与中国军民的合作,生动展现了美国援华“飞虎队”与中国军民守望相助。
二是推进跨国合作,构建共同记忆,深化国际理解。
江西广播电视台与今日俄罗斯电视台联合制作《跨越时空的旋律》,以《长城谣》《喀秋莎》等中俄经典抗战歌曲为纽带,通过两国艺术家的合作演绎,展现反法西斯同盟的历史情谊,该节目获上合组织电视节推介。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正义的审判》从策划之初就充分考虑国际传播需要,邀请英国剑桥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院教授Barak Kushner(顾若鹏)作为主持人串联全片,随同摄制团队一起赴英国、日本和中国各地寻找相关档案,拜访历史亲历者和后人。
三是聚焦价值共鸣,展现人类共同命运,传递和平理念。
众多作品都将中国抗战历史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框架中,强调“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人类共同价值,以此超越地域与民族的局限,引发国际社会的共鸣。
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正义之战》突出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略贡献,展现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牺牲与担当。
北京广播电视台的《贝家花园》讲述法国医生贝熙叶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支援中国抗战的故事。
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全英文纪录片《日本遗孤——战争过去80年后,我们才开始了解的事情》,从日本年轻人的视角对侵略战争进行反思和自省;《生命的回响——犹太人在上海(第二季)》则通过犹太难民后代的讲述,展现上海在二战期间庇护难民的人道主义精神。
八十载光阴流转,硝烟散尽,但历史的回响从未远去。全国广电系统的抗战主题宣传,以其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打捞、对技术应用的理性驾驭、对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完成了一次跨越代际的精神接力。
这场覆盖全国的媒体行动,不仅是对80年前胜利的庄严回望,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诠释——它让沉睡的史料“苏醒”,让沉默的英雄“开口”,让年轻一代触摸历史的温度,更向世界传递出中国捍卫和平的坚定信念。
在主流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全国广电的实践既坚守了历史叙事的严谨性,又突破了传统传播的边界,为重大历史主题宣传提供了可借鉴的行业范式。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立即行动】四部委联合规范酒店电视服务,广电抓住机会! 2025-09-30
- [勾正科技] OTT月报| 2025年8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9-29
- [常话短说] 【解局】这个省广电自我救赎,出招! 2025-09-29
- [常话短说] 【重磅】新型广电网络咋理解?! 2025-09-28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郑婷婷:2025大屏营销新机会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