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频短剧终于迎来了“光宗耀祖”之作:改编自中文在线IP的短剧《一品布衣》红果站内观看量破10亿,成本150万,片方分账破1000 万。并且,此剧在单集3分多钟的“超长”时长下,用户平均观看时长高达70多分钟,口碑好也赚钱。
过去的8个月里,红果短剧频发女频破10亿战报,男频短剧没人看似乎成了行业主流声音,《一品布衣》证明了男频短剧依旧能赚钱。
“红果的男频其实一直有生命力,只是女频基数大、宣发猛,把男频的光芒盖住了。” 资深男频短剧制作人聂伟说。
同IP的漫剧曾在2024年时获得了6.6亿的播放,格物致知后期做了3个月,演员演得也好,《一品布衣》能火是自身质量过硬,更是用户的支持,市场的需要。
红果要冲击3亿DAU,在女频内卷到“换个男女主就匆忙上线新剧” 的当下,男频会成为下一个战略新支点吗?开年以来,《一品布衣》《老千》《剑二十四》等红果男频爆款接连涌现,又给行业带来了哪些启示?
带着这些疑问,【短剧黑马】对话了多位男频短剧从业者,试图探寻免费潮流下,男频短剧的未来发展可能。
01男频短剧:从“野蛮生长”到“被迫进化”
早期短剧市场是男频一统天下。男频火了七八个月后,女频才开始反超。
而男频从诞生起,就带着强烈的“下沉基因”。
当第一批男频短剧在信息流里投流时,其目标受众清晰而直接——那群曾为“战神归来”“龙王赘婿”网文付费的男性用户,以及爱看暴力、擦边内容的用户。
“那时候哪有什么制作逻辑,”老张是早期男频短剧的参与者,曾操盘过单月投流超千万的爆款,“当时很多做男频投流的人,是从私域卖壮阳药转行的。后来短剧出现,他们把用户引流到小程序,很多暴力、擦边的短剧内容统统往上放,非常简单粗暴,但就是能让用户充值。”
他记得最夸张的一部剧,制作成本不足十万,靠投流撬动了数百万营收,“暴力、擦边、简单直接的爽感,就是当时的流量密码。”
这种“野蛮生长”在2023年遭遇了转折点。随着监管政策收紧,“打打杀杀”“低俗擦边”的内容被批量下架,投流渠道对男频内容的审核也骤然严格。
“女频里,男的可以漏肌肉被摸。男频里,男主角和女生接吻的镜头几乎都不能出现,掌玩的《风凌天下》都是爆款了还直接被下架。有时候女主只是穿得紧身点,我们主体也会被直接扣钱,影响太大了。”老张回忆道,“以前合作的投流团队直接说‘男频风险太高,不接了’。没有擦边,武打戏的质量上不去,男性用户流失非常严重。”
外界很快形成了“男频不行了”的印象:公开讨论度下滑,爆款名单里难见男频身影,连从业者都在朋友圈感叹“男频已死”。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监管的“紧箍咒”其实在倒逼男频提前进入“精品化时代”。
“女频是靠量堆出的爆款,男频是被打疼了才开始练内功。”经过政策淘洗后的男频赛道,存活下来的头部公司,很多都是在制作上有所追求的。它们不仅将单部制作成本提升至百万级,更组建专业编剧团队钻研人物塑造、叙事逻辑。
“《一品布衣》走的就是男频精品化路线。制作成本150万,3月份拍完了,一直在做后期打磨。”老张进一步分析道,“男频短剧场景多、打斗多,投入大。很多剧组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会选择成本更低的女频短剧。所以市面上女频数量远多于男频,再加上女频宣发足,男频看不到分账,很多人误以为男频短剧不赚钱。”
“其实靠男频吃饭的公司,活得挺好的,一直有爆款,只不过制作成本高,产能上不去而已,爆款就看着没这么多。加上男性受众也不爱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看剧感受,就没那么出圈。”
02 红果崛起,男频迎来新变量
红果的崛起,给男频短剧带来了新的变量。业内人士透露,这个月活2亿的平台,正处在从“2亿DAU”向“3亿DAU”冲刺的扩张期,而男频,会成为破局的关键。
“女频的同质化已经到了很多剧用户看第一集,就知道大情节走向乃至结局的地步。一个IP被翻拍七八遍是常事,题材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了,创新内容越来越少。”某短剧平台内容运营负责人王鹏直言。
在他看来,男频的独特价值显而易见:用户黏性更强、单用户付费潜力更大。
“在投流逻辑下,若单小时投放100块能回收80块,我就继续投放。如果受众是男性的话,基本后期就能回收回成本。但是女性用户的话,就很难回收成本。男生只要把故事看进去了,是更愿意长久追剧的。但是女性往往因为一个简单的点,就会换剧,弃剧了。”
另外从网文市场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一部受欢迎的男频小说,在此后5-10年都会不断有男性用户付费,甚至为一部小说充值千元的男性用户也不在少数。
“男性用户喜欢一部作品,容易一直追下去,砸钱也要追完。”王鹏说,“男性的刷剧耐心还挺足的,只要剧情逻辑在线,男性更能接受缓慢的节奏。”
但女性用户往往因为剧情节奏拖沓、人设崩塌、对画面、造型不满意等各种原因弃剧。
在免费短剧时代,男频观众的这种高黏性、高停留时长特征,无疑会让男频短剧在广告分成、流量变现等方面更具商业想象空间。
此外,男频的潜在受众池足够大。
网文领域,男频用户占比始终稳定在一半左右;直播带货中,辛巴、小杨哥等头部主播的男性粉丝占比超60%。
“这些人每天花2小时以上刷手机,听男主播卖货,真金白银下单。显然,专门给他们做的男频短剧内容还不够。”
红果入局发力后,男频短剧以往受限于高成本,产能有限的情况极可能改观。
导演于洪林就曾在采访中提到,红果给予《剑二十四》保底费用支持,极大缓解了出品方的资金压力,这成为他们最终敲定拍摄计划的直接原因。
对于任何一个内容平台而言,要想不断突破日活,内容的多元化是必由之路。目前,红果平台上女频还是占绝对比重。
“红果上男频短剧的机会比去年多很多,市场的风要往男频方向吹了。”一位男频短剧制片人向【短剧黑马】透露。
此外,红果很可能通过资本与头部男频制作厂牌形成强绑定,构建内容护城河。红果的资本、资源反哺制作后,也将进一步加速男频精品化。
对男频短剧的小说IP、编剧人才的扶持也势必引起平台重视。“看看男频网文和长剧以前踩过的坑就知道,男频改编,翻来覆去都是猫腻、我吃西红柿、天蚕土豆的作品,故事套路和作者范围都太窄了。以后需要从港片、经典影视剧、好莱坞影视剧中吸取灵感。扩展IP范围,会是创作的下一个内容源泉。”
03 男频的同质化与爆款启示
但即使有了平台加持,男频要出大爆款,仍非易事。
首先,不管男女频,都面临内容同质化的问题。“早期男频短剧抓住观众对 ‘战神归来’‘逆袭打脸’ 等剧情的热衷,拿捏爽感节奏。不少作品机械照搬成功模板,从主角人设到剧情脉络如出一辙,导致观众对这类短剧的新鲜感快速消退。”男频编剧大麦说。
不难发现,开年以来,能在红果平台上成为爆款的男频短剧,内容上都足够创新。
“如果说早期男频靠拳头打天下,现在的爆款则更擅长用情感抓人心。 ”大麦说,“《一品布衣》里,男主从‘逆袭复仇’改成‘布衣救国’,把‘打脸反派’的爽感,变成‘小人物改变时代’的共鸣。主角为救流民自毁功名、与对手在朝堂辩论救市政策,这些情节,紧扣家国叙事、天下观念。”
总体来说,《一品布衣》放弃了传统短剧中男主要当皇帝等直接追求爽感的部分,反而以立体形象的人物,讲述合理的故事,比如说男主依靠着卖酿酒赚钱,而不是直接开金手指赚钱。这样的故事更有逻辑,反而能吸引观众。
现在相当一部分男性观众,早就不满足于‘简单粗暴的爽’了。他们开始追求“有逻辑的爽”“有情怀的、更有头有脸的爽”,就像当年金庸剧里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种主题能穿越年龄和阶层,是男人的爽点所在,要有权有势,要出人头地。”
《一品布衣》评论区留言也验证了这点:“短剧也可以没有下药低俗,也可以有情有义”、“有家有国”“看哭了,想到了抗日的时候有多少这样的英雄才有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的日子……”
与此同时,男频爆款的诞生还需重新审视两性关系和女性受众。不爹味、不男凝是关键,哪怕不赚女性钱,也别惹女性嫌。
比如《一品布衣》虽延续金庸小说一男多女人物关系模式,但男主形象更加与时俱进,少了张无忌的“渣男”属性,多了《苦尽柑来遇见你》男主式的专一,勇敢,正直等品质;《老千》在赌博题材中嵌入反赌议题,也让女性观众更易接受。
此外,经典类型叙事与题材创新同样是爆款的关键。《老千》借鉴港片赌片类型;《一品布衣》将短剧与权谋正剧类型融合,让观众产生看《琅琊榜》般的沉浸感;《剑二十四》以剑侠片类型为基底,凭借短平快的打斗场面,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不管是男生女生,都爱看。
04 从“男女分野”到“受众通吃”
红果的免费模式,正在模糊“男频”与“女频”的界限。
研究网文的大学教师罗鹏分析道:“早期男女频的区隔,是互联网‘精准推送’的产物——算法总把‘男性爱打斗’‘女性爱恋爱’当真理。但红果的免费模式逐渐打破了这种‘信息茧房’,就像当年一家人围坐看金庸剧,好内容本就该通吃。”
据了解,百川中文在红果上线的一些短剧, 采用“周五上新” 的排播策略。这一安排锚定学生群体的闲暇时间 —— 每逢周五,学生们结束一周的课业,迎来假期,正是内容消费的黄金时段。
正如罗鹏所言:“红果推行的内容精品下沉一起开发战略,极大地拓宽了用户群体的覆盖面,使得平台用户画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特征。在此背景下,单纯以男女频进行用户划分的传统模式,或将难以适配平台未来的发展需求。”
而男女频的创作本身,确实也在互通有无、界限融合。
网文、长剧方面的例子是《魔道祖师》。“它本来是晋江女频作品,改编成《陈情令》,一直到结尾,挑明魏无羡和蓝忘机是cp前,其实,男性受众把它当作兄弟情看也完全没问题。像《云渺》就是男频女作,女性演绎男性的爽感故事,男女受众都爱看”
而在红果背靠的番茄小说这个大IP库里,许多男频作者将女频常用的“追妻火葬场”套路化用在男频小说上,变成“追夫火葬场”,意外收获下沉市场里男女读者的一致好评。可见,不管男人还是女人,被爱人看见都是核心的需求之一。
05 男频隐忧:演员难捧,会重蹈“网大覆辙”吗?
但男频短剧仍有一道绕不过的坎:难以捧出有商业价值的演员。
女频短剧早已证明“造星能力”。演员靠一部剧涨粉百万,接代言、上综艺顺理成章。《好一个乖乖女》主演柯淳便借助短剧,抖音单周涨粉150万、杂志销售24小时破70万元。李柯以凭借着《十八岁太奶奶》单剧涨粉超50万。
但男频演员的处境却尴尬得多。《一品布衣》男主扮演者潘子剑,抖音粉丝才1.8万,点赞仅1000左右,远远低于同量级女频爆款剧给演员带来的热度。
“男频观众追的是‘角色’,不是‘演员’。”资深艺人经纪林溪解释,女性观众会把对角色的喜欢投射到演员身上,男性观众则更关注“剧情够不够劲”,“你让《一品布衣》男主去直播带货,可能还没小杨哥的徒子徒孙卖得多。”
这让人联想到网络电影的衰落——网大十年,拍了上万部作品,却没捧出一个能扛票房的演员,最终陷入“内容同质化—观众流失—投资减少”的恶性循环。
“如果男频一直出不了有号召力的演员,很可能重蹈覆辙。”林溪担忧,“毕竟,演员是内容IP的重要载体,没有演员,就没有长线价值与衍生的商业变现模式。”
从“男频已死”的唱衰,到红果寻觅“战略新支点”,男频短剧或迎来新的春天,男频短剧经历的喧哗与骚动,亦可看作整个行业的缩影。短剧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电影、长剧几十年才走完的路。它的未来,机会与险关同在。
在免费潮流、精品化趋势和内容创新下,男频的未来,或许不在于“打败女频”,而在于突破圈层,用普世的情感与价值,赢得更广泛的共鸣。当然,前提是,它得先跨过“精品化”“造星能力”“宣发加持”的几道关隘,才能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力。
短剧市场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男频能否抓住这波红利?答案或许就在下一个爆款中。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哪吒2》首周OTT点播频次超7亿!点播周榜断层第一! 2025-08-13
- [常话短说] 【真相】广电维护员的一天! 2025-08-13
- [常话短说] 【警惕】某司被处罚,都要注意,不能侥幸! 2025-08-11
- 短剧榜单丨7月美团摘得双榜榜首,小米首部短剧问世 2025-08-08
- [常话短说] 【解局】入股香港宽频,背后何深意?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