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微短剧市场发展迅猛,在收获流量与热度、丰富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日前,各大平台联合发布月度违规微短剧治理公告,3月累计下架超700部微短剧的消息再次引发业界关注。
广电总局自2022年开始加大对微短剧监管和引导力度,特别是2024年以来出台了包括通知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诸如违反公序良俗、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经过一定整治后有所改善。
但在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的进程中,一些行业乱象仍肆意横行,诸如剧情严重违法生活常识、文不对题、虚假宣传等问题,不仅让观众深感被欺骗、被愚弄,更成为阻碍微短剧行业健康发展的“拦路虎”。
剧情反常识:
挑战认知底线
庭审罪名是“法官”张口就来的、“绝症”是能被轻松治愈的、货币计量单位是以“亿”起步的……在微短剧领域,部分创作者被流量至上的观念冲昏了头脑,一些创作者不惜违背基本的生活、法律与医疗常识,将剧情设计得荒诞奇葩、毫无逻辑,这些反常识剧情如同一颗颗毒瘤,上演着一场场令人瞠目结舌的“荒诞闹剧”。
比如,一些微短剧虚构不存在的罪名,混淆民事与刑事诉讼程序,在司法案件处理情节中,跳过必要司法程序,对司法公正造成严重误导,不仅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也阻碍了公众法律素养的提升,影响社会法治氛围的营造。
一些微短剧违背医学常识,不仅误导观众对医学的认知,更将医学奇迹描述得如同儿戏,错误的医学信息传播不仅阻碍了正确的医学知识普及,更不利于公众健康素养的提高,对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微短剧让保安、外卖员、保洁员等普通职业角色摇身一变成为神秘大佬,这种脱离现实的设定,破坏了人们对社会职业的客观认知,导致对不同职业产生偏见或误解,不利于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各职业的社会风气。
此前,“霸总”短剧以中老年观众为目标群体,通过夸张离谱的剧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广电总局出手整治“霸总”短剧,给泛滥成灾的“霸总”短剧去“狗血”,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这些充斥着“反常识”“毁三观”元素的剧情,犹如一剂剂精神毒药,正以极其恶劣的姿态侵蚀着受众的精神世界。反常识剧情的泛滥同样不容忽视,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对违规微短剧及其创作者进行严厉惩处;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对内容的审核和管理,杜绝此类不良内容的传播;创作者更应坚守艺术初心和道德底线,以积极健康、符合常识的剧情创作。
剧名与内容脱节“虚假包装”
在微短剧发展初期,创作者们为博眼球、赚流量,全然不顾艺术格调与文化内涵,“总裁”“大佬” 等热门元素被直接植入,采用直白到近乎粗鄙、简单到近乎敷衍的方式命名。这种简单粗暴的命名方式,不仅暴露了创作者们创作能力的匮乏,更反映出当下短剧市场急功近利、浮躁短视的恶劣风气。
据澎湃新闻报道,去年2351部热门微短剧中,剧名中出现10次以上的关键词有56个,“归来”“千金”“总裁”“夫人”“大佬”是剧名中出现频次最高的5个词。
此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其核心要义是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告别了霸总和娇妻,微短剧剧名也开始变得更加 “文艺范”。
当下部分短剧,在剧名打造上可谓煞费苦心,通过化用古诗词名句、融合诗词常见意象,试图营造出诗意浪漫的情境,以此摆脱以往直白低俗的表达,妄图在剧名层面就先声夺人,吸引观众目光。
然而,不少看似高雅的剧名,不过是徒有其表的“金玉其外”。当观众带着对剧名的美好期许,点开短剧后,却发现剧情与剧名严重脱节,简直是“驴唇不对马嘴”。
有的短剧,剧名营造出一种高雅深邃的氛围,可剧情却只是围绕都市情感剧中常见的背叛、离婚、暗恋与新恋情这些老掉牙的线索打转,主题表达浅尝辄止,仅停留在表面的情感纠葛上,毫无深度可言;
更有甚者,剧名与剧情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有的短剧剧名充满了古典韵味,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可内容却是复仇妖艳太后与腹黑偏执帝王的宫廷禁忌恋,充斥着双强组合与虐恋小妈文学等狗血元素,仿佛是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这种剧名与内容的明显脱节现象,深刻反映出部分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浮躁心态的滋生与蔓延。他们过度聚焦于通过极具噱头的剧名来快速吸引观众目光,却对作品本身的质量打磨和内涵挖掘缺乏应有的重视与投入。
这种“虚假包装”的行为,本质上是对观众权益的一种隐性侵害。观众基于对剧名的兴趣投入时间和情感去观看作品,却收获了与预期严重不符的内容体验,这无疑是对观众信任的一种辜负,也在无形之中浪费了观众的时间。
虚假宣传:
诱导消费、套路满满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形式,受到广大老年群体的欢迎。然而老年人频陷骗局的现象也引发广泛关注。微短剧骗局一般通过一些简短但不完整的剧情吸引老年人的注意,在关键情节戛然而止。
在收费方面,部分微短剧套路满满,收费点常常精准地设在“卡点”“爽点”上,这些关键时刻就像一个个精心布置的陷阱,极易引发消费者的冲动消费。比如,在剧情设置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让中老年人不断“上头”,同时也衍生出诸多付费套路。
微短剧推广、小说推文等业务在法律上缺乏明确定义,就像一个没有规则的“灰色地带”,常被包装成“课程培训”来逃避监管,这无疑是在法律的边缘疯狂试探。
随着微短剧的火爆,其推广领域已然成为“最强副业”虚假宣传的重灾区。“月入过万”“爱看短剧就能赚钱”“免费收徒,能坚持的人来”等诱人口号,如同“糖衣炮弹”,极具迷惑性,吸引着无数怀揣“致富梦”的人纷纷入局。
这些微短剧骗局和推广乱象,带来的危害是全方位且深远的。对于消费者而言,尤其是老年人,他们本就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和风险意识,在这些骗局和虚假宣传的诱导下,很容易陷入消费陷阱,遭受经济损失。许多老年人辛苦积攒的养老钱,就这样被不法分子轻易骗走,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因此陷入困境。
从社会层面来看,这些乱象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环境。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就像一颗毒瘤,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让消费者对微短剧行业乃至整个网络娱乐市场产生怀疑和抵触情绪。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还会对整个网络视听领域造成负面影响。
总结
不难看出,虽然微短剧违规现象有所改善,可行业乱象依旧存在。反常识剧情如毒瘤般不断上演,挑战着观众的认知底线,混淆司法程序、违背医学常识、扭曲职业认知,将微短剧变成了一场场荒诞闹剧,侵蚀着受众的精神世界。
剧名与内容的脱节问题,更是将创作者的浮躁心态暴露无遗。他们用“文艺范”的剧名进行“虚假包装”,试图以华而不实的外表吸引观众,却忽略了作品质量与内涵的雕琢。
而微短剧骗局与推广乱象,更是如同蛀虫一般,啃噬着行业的根基。这些乱象不仅让消费者遭受经济损失,更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环境,侵蚀着社会的信任基础。
倘若微短剧行业继续在这些问题上徘徊不前,任由乱象滋生蔓延,那么它必将失去观众的信任和支持,陷入同质化、低俗化的泥沼,难以实现真正的创新与发展。微短剧行业若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直面这些问题,痛下决心进行整治,绝不能再任由其野蛮生长。
部分资料来自千龙网、工人日报等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大】重要通知,事关广电 2025-10-20
- [常话短说] 【重大】千万级百万级部署,广电机遇! 2025-10-17
- [常话短说] 【解局】它真的来了!广电要不要跟? 2025-10-16
- [常话短说] 【最高法征求意见】广电人注意:“紧箍咒”涉及财务造假及高管们等! 2025-10-15
- [勾正科技] 短剧榜单|品牌跨界联投解锁新价值:美妆,电商强势领跑 2025-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