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主播,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突破口。
统计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3个平台上共活跃着526位省级台融媒体主播。
从新闻解读到文旅融合,从民生关切到生活服务,融媒主播俨然成为省级台打造IP、沉淀用户、放大声量的关键一环。
由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科教影视频道副总监、首席主播王志强主理的“小强说”,是红海竞争中的佼佼者。
全网粉丝超1600万,“小强说”位列视频号民生新闻个人号第一,也进入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三大平台互动量与播放量的TOP3。它与同属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的“新闻姐”一起,撑起了省级融媒主播的头部阵地。
脱胎于民生新闻节目《小强热线》,“小强说”究竟如何在短短4年之间完成大屏向小屏的华丽转身,又是如何在众多孵化账号中脱颖而出的?
▍经典转身,“中国蓝名嘴”孵化出“小强说”
“小强说”是《小强热线》的新媒体账号。
2003年元旦,民生新闻节目《小强热线》开播,热心、善良、温暖、勤快的邻家小伙王志强成了节目中出镜的“小强”。
节目开启浙江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也让“小强”成为王志强身上最重要的标签。
2021年6月,“小强说”正式上线。但在当时的王志强看来,“小强说”的诞生并没有那么强的紧迫性。“日常繁忙的大屏和主持工作,就几乎占满了我所有的时间。”基于传统媒体的自信,他一开始并没有对其寄予厚望。
此时,“中国蓝名嘴”项目的孵化为“小强说”的走红送出关键助攻。正是在这一年,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启动“中国蓝名嘴”项目,创新性建立“集团主导培育、频道主体管理、团队主战运营”的三级培育架构,从内容导向、视频质量、数据增长、团队管理等多维度对各培育账号进行动态管理。
王志强告诉「视听潮」,当时他“对新媒体的认知是零”,但因《小强热线》的收视与口碑,“小强说”与其他3个账号被评为集团内部的A类,浙江广电从集团高度予以大力支持。
“集团有一位专门分管新闻的副总编辑来负责管理,不仅在专业上指导,还从集团层面解决‘小强说’孵化中的各种问题。”
每年投入专项扶持和配套经费,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给优秀“名嘴”开辟通道,并在作品评优、荣誉评先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如“一号一策”激励机制下,“小强说”启动年度激励机制,相关奖励与传播力、影响力、涨粉、创优等紧密挂钩。
正是在优秀的顶层设计下,以“小强说”为代表的“名嘴”形成了个人IP、账号团队与频道、集团紧密捆绑、联动发展的内生机制。集团提供阳光雨露、频道负责深耕细作、个人只管放手干的“三方联动”,既激活了内容生产主体的积极性,也培育账号快速成长。
据了解,“小强说”团队通过公开竞聘上岗,4名成员覆盖采编、制作、运营全链路,从民生新闻的来路出发,短短4年就从零起手,发展成为拥有千万粉丝的头部融媒主播。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小强说”在微信视频号互动量“10万+”内容中贡献占比达31.8%,领先其他主播账号。
“非常感谢‘中国蓝名嘴’孵化计划,它具有前瞻性、专业性、引导性,让我在不知道转型之时给出方向,也给了资金资源等相关配套支持。”王志强说,“第一期孵化的4个账号中,有两个成长为全国前三,50%的孵化率非常高!”
▍深耕细作,“小强”IP的三重运营思路
目前,“中国蓝名嘴”项目正在加速孵化个人账号。
据王志强介绍,通过对账号分级、赛道细分、“人设”制定,“中国蓝名嘴”以大号带动中小号,“一人一格”的IP矩阵加速成型。
精耕细作是“中国蓝名嘴”项目的特质,也是“小强说”在账号运营上的思路。
自2021年6月诞生后,“小强说”为延续《小强热线》的品牌IP,从传统电视大屏到新媒体小屏,经历了从零开始的“三步走”——
第一步,是从互动到联动。
早在“小强说”诞生之前,《小强热线》就在2018年启动了新媒体探索。彼时的“触网”,是传统电视媒体对新兴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的新鲜试探。
在渡过初期的用户累积后,《小强热线》与“小强说”共享数据与用户,开始加入自主策划,让民生新闻为“小强说”注入动能。
“我们开始做与粉丝的互动,并与集团内的账号进行联动。”王志强说,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期,社会热点已经很难拥有独家资源,因此多账号联动才是出路——个人号“小强说”、媒体号“小强热线浙江教科”、微信小程序“小强热线帮忙团”组成了超过3000多万粉丝的成熟账号集群。
第二步,是从账号到平台。
在他看来,“小强说”不仅要“做号”,还要做平台,只有平台搭建起来,账号才会有更大声量。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小强说”启动“2025从余村出发——‘两山’路上话共富”活动,邀请包括海霞在内的全国20位金声奖评委和得主,开启了前往新疆、西藏、重庆等浙江对口援建地区的融媒行动。
据悉,该融媒行动已成立“和美乡村共富联盟”,而“小强说”就是要依托该联盟“带动全国一千个一万个村共同富裕”,并引入电商,将其农副产品带入购物超市。
第三步,是从内容到技术。
“小强说”可以带动技术升级。“手机虽然可以呈现出所有内容,但是数据的提炼、粉丝的沉淀、及时的反馈都需要技术升级,因此账号很大部分投入放在技术上。”据王志强介绍,“小强说”应对主管部门的数据收集要求,已经实现“一分钟一键生成”。
除此之外,“小强说”还想试水AIGC人工智能。他表示,“我们想借助人脸识别等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对比,这样‘小强说’寻亲公益行动就能帮助更多的人”。
▍长情陪伴,继续走好民生新闻赛道
启动账号4年来,王志强把22年《小强热线》练就的“电视铁肺”搬进手机屏,直播连麦、抽丝剥茧,“老品牌+现场速度”为网友称赞。
“小强说”还获评中央网信办“网络正能量专题专栏”,他个人也荣获第二届中国播音主持“金声奖”。
在他看来,“小强说”是主动适应了互联网传播的特性。这其中,有粉丝池打破地域限制,“原来我面对的是6000万浙江人,现在则是有‘10亿+’用户的抖音平台”;有内容传递的即时性,“评论、转发、关注都是同时发生的,甚至还会因为关注你而回看,这是电视时代不曾有的”;还有对视听内容的审美偏好,“观众和网友的观看逻辑不一样,网友更追求短时间的视听刺激,这需要我们作出改变”。
基于此,在内容选题上,“小强说”提出了4个维度:坚定的新闻属性,鲜明的个人特色,现实的平台规则,主流的宣传平台。
在此之下,“小强说”持续聚焦寻人寻亲等新闻内容,其发布的“福建8岁男孩与家人登山走散后失联”相关内容传播量超2596.7万人次,居融媒主播发布的同主题内容流量前列。
王志强表示,无论是《小强热线》还是“小强说”,其IP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长达23年的陪伴。“在IP层出不穷的年代,长时间的陪伴和足够的信任是稀缺物。我们其实在做一个很慢的事情,就是在平淡琐碎中努力解决实实在在的民生困难——虽然做得不够快,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从这一点来看,“小强说”和《小强热线》虽然表达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做内容的原则不变。
王志强认为,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对于民生内容的生产始终要保持敬畏之心,“这是对专业的敬畏、对事实的敬畏、对人心的敬畏。我们始终在发掘人心之中最为温暖和善意的那一部分,始终在追求事实的真相,也正是在挖掘和追寻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才逐渐浮出水面。”
可以说,“小强说”和《小强热线》都是在传递正能量。
“我们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跑在最前面‘蹚雷’的那帮人。”他说,“我们还是要坚持走民生新闻的赛道,无论技术升级也好、内容原创也罢,都是为了能够帮到更多的人。这始终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勾正科技] Q3短剧榜丨10大行业布局,电商平台强势领跑 2025-10-28
- [常话短说] 【反驳】广电5G已死?! 2025-10-28
- [常话短说] 【重磅】“十五五”会议给出方向,广电机会有哪些? 2025-10-27
- [常话短说] 【重大】新政出台,广电发展新机会 2025-10-24
- [常话短说] 【重磅】国家广电总局公示! 2025-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