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主办,《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媒体智能传播技术研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承办的人工智能与超高清视听科教融合创新研讨会,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国际影视交流中心举办。研讨会聚焦人工智能与超高清技术发展、在广电视听领域的应用,以及传媒高校在科教融合方面的探索实践,为广电视听行业与传媒高校共谋发展大计。
浙江传媒学院校长韦路,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国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总工程师、《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主编徐忠,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媒体智能传播技术研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主任李文冰,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郭卫东,浙江传媒学院工学部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世鹏,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赖宋平,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标准管理部主任牛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信息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郭沛宇,《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社长光辉、副社长黄凯,桐乡市科技局局长王振嬿,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总监王斌,北京大学数字传播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严富昌,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影视硅谷国家级超高清基地副主任、四川传媒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马建明出席了研讨会,还有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等传媒高校和广播电视行业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浙江传媒学院校长韦路发表致辞,他表示,浙江传媒学院明确了“四高地一品牌”的使命愿景,即卓越传媒人才培养高地、传媒学科交叉创新高地、视听媒体协同研创高地、中外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和打造传媒高等教育中国品牌。未来,希望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指导和各兄弟高校的帮助下,共同推动广电视听行业实现创新发展。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国林在致辞中提出,广播电视行业“重装备、重技术”的特征,科技与产业的属性,技术+艺术的呈现方式,不仅是超高清视听最大最有效的载体,也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最佳应用场景。人工智能与超高清视听技术在教育教学和产业中的融合应用,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从而助力广电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总工程师、《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主编徐忠在致辞中表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与管理,把推动超高清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并已纳入2025年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大重点工作之一。愿以人工智能与超高清视听科教融合创新发展成果,助力广播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广电力量。
桐乡市科技局局长王振嬿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桐乡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一是算力基础设施优势突出,形成超算+智算双擎算力体系;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锚定省委打造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的目标;三是人工智能应用更加深厚,在人工智能赋能先进制造业及政务应用等领域取得良好成效。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契机,在算力共享、技术研发、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深化合作,让科研成果更快转化为教学资源,让AI技术更好赋能视听产业。
研讨会上,《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与传媒高校战略合作暨公益助学学术提升计划发布仪式举行,计划旨在为高校学生搭建学术成果展示平台,提升其科研能力,助力学科建设。
同时,浙江传媒学院发布了科普动画《天眼之父南仁东》与全国产AVS3实时编码系统,展现了浙江传媒学院科技创新成果。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信息与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郭沛宇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视听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他提出,2025年,AI发展正处于“量变到质变”关键阶段,在政策上,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在技术上,从单一工具升级到具备推理、多模态与执行能力的AI智能体;在产业上,各行业对智能化、自动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日益增强,推动AI技术从研究走向工程化应用;在挑战上,面临内容伪造、隐私泄露、决策不透明等安全挑战,亟须加强全链条治理与风险防控。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科研标准管理部主任牛睿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广电视听创新发展的重要环节,他表示,人工智能带来“促进国家AIGC产业发展,利用大模型赋能行业监管,促进东西部文化服务能力均衡发展,实现资源集约、避免重复建设”的潜在效益,要通过提升人工智能应用水平,引领行业系统性变革。
山西传媒学院副校长郭卫东在演讲中提出,智能技术重构传媒教育四重维度,一是从“技能传授”到“智慧赋能”教育目标的转变,二是从“有限封闭”到“无限开源”教学资源的重构,三是从“物理教室”到“虚实共生”教学场景的融合,四是增强校园管理和教学智能化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他从理念、平台、数据、流程、能力角度,提出传媒教育数字化治理的新路径。
浙江传媒学院工学部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李世鹏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未来,在低空经济领域,依靠人工智能、智能体来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管理;在传媒应用领域,人工智能助力内容生成、内容消费能力提升;在工业应用领域,将催生大量工业智能体、类人机器人辅助人类高效完成任务;在教育应用领域,需要深度思考与积极应对技术变革给教育范式带来的机会与挑战。
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总监王斌探讨了AIGC与超高清发展的结合,实现SDR/HDR视频转制成HDR Vivid内容、2D音频转制成Audio Vivid内容、AI修复增强、AI+智慧体育、AIGC应用于视频片段生成和优化处理、AI+3D生成等应用场景。联盟将充分利用当前的技术标准和生态优势,构建联盟牵头的生态体系,同时,构建AIGC的音视频全链,覆盖从上、中、下游各环节,推进AIGC工具链成熟。
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媒体智能传播技术研究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主任李文冰介绍了该实验室建设情况,及其赋能教科人一体化发展的成果。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媒体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4K/8K超高清技术与电竞应用、虚拟制片技术开发和应用等,实现了在技术研发、理论研究、智库成果、人才培养等多层面质与量的提升。
下午,演讲嘉宾主要从“科教融合”的角度进行了主题分享。
中国传媒大学数据科学与智能媒体学院院长叶龙分享了智能媒体时代的学科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中传经验。中传基于“科技为用、艺术为法”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字艺术”的交叉研究范式探索,在AI动画创作、有声媒体内容计算、全景式交互化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未来,中传将锚定原创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科技,开发应用具备中国风格、效果稳定、技术领先的AIGC技术,用优秀作品讲好中国故事。
北京大学数字传播教学实验中心主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严富昌介绍了AIGC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案,他提出,AIGC的技术应用包括人机交互、知识图谱或专家系统、可视化生成等,其中,可视化生成是重要的课程教学培养方向,如多模态跨模态交互设计,预训练的可视化扩散模型。
虚拟现实视听技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影视硅谷国家级超高清基地副主任、四川传媒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院长马建明分享了数字媒体人才培养实践经验,一是构建产教融合的动态教学体系,二是打造园校合一的创新实践生态,三是锻造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通过“科研赋能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成果服务产业”,培养更多“懂技术、善创新、能落地”的高素质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教务处处长姚望结合学院实际,介绍了人工智能+卓越传媒人才培养的新生态、新方案、新动能、新机制。同时,提出将人工智能与实践思政、产教融合、本研贯通共同确立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强化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智能思维的培养与整合能力的提升。
此外,大华股份中央研究院院长、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主任邓志吉提出了智能时代发展视觉生产力的解决方案;浙江卫视技术中心主任罗列异从人工智能、超高清赋能视听平台升级的角度介绍了浙江卫视发展情况。
最后,研讨会特别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多位行业和高校专家从人机协同、数据集构建、人才培养等角度,共同探讨人工智能和超高清科教融合创新路径。
责任编辑:胡笑柯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透明】广电还是好! 2025-09-19
- [常话短说] 【解局】一文说清楚“广电”体系! 2025-09-18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发布《2025中国家庭智能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 2025-09-17
- [探显家] 就营收而言,Okko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视频流媒体服务 2025-09-17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宣布,全网免费换机?! 2025-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