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各大在线视频平台APP日活跃用户规模,受假期、热门剧集综艺等多重因素影响,流量波动显著。二季度在热门剧集《藏海传》的带动下,优酷视频的使用时长与次数均有明显攀升,但月活(2亿)被短剧平台红果(2.1亿)反超。
据云合数据,2025H1长视频平台共上新271部剧集,同比减少33部。2025H1爱奇艺上新国产剧集56部,同比减少26部;芒果TV上新17部,同比增加5部;腾讯视频上新84部,同比减少38部;优酷上新33部,同比减少9部。
上半年剧集市场呈现“总量收缩、头部为王”的特点,招商端古装权谋、传奇传记类剧集受到青睐,垂类题材和剧情深度捆绑的创新营销为品牌提供了增量空间。
网剧广告投放客户总数同比下降,单集平均招商数也有小幅下降,共有412个品牌投放,同比下降28%。行业上,只有药品、家居行业品牌数量增长,其他均有缩减,饮品、互联网和食品品牌占据前三大类。
网剧招商市场呈现“马太效应”,品牌收紧预算更倾向“押注爆款”,导致资源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根据不同统计口径(总播放量/集均播放量)的各家榜单略有差异,核心头部剧集有五部高度重合:
《藏海传》(肖战主演)总播放量25.22亿(断层第一),集均播放量未进前五,但整体热度登顶。
《大奉打更人》(王鹤棣主演)总播放量18.87亿(第三),集均播放量4626万,腾讯站内多榜冠军。
《难哄》(白敬亭、章若楠主演)总播放量17.51亿(第二),集均播放量3403万,爱情类剧集热度榜首。
《国色芳华》(杨紫、李现主演)总播放量12.78亿(第八),但集均播放量4083万,芒果TV独播爆款。
《漂白》(赵今麦、郭京飞主演) 集均播放量5098万,悬疑类黑马,改编真实事件。
平台更愿意押注爆款实现「长期主义」,《藏海传》(豆瓣7.1分)《大奉打更人》(豆瓣5.6分)等剧的爆火印证了“大IP+顶流主演+强剧情”的黄金公式。但部分热门剧集均播放不高,评分有争议,热播和口碑不成正相关关系,长剧留存率仍然是待解决问题。
存量竞争下,效率与质量成为生存双轴
2025H1,视频平台上线新剧中短剧占比达68%。多元短剧丰富平台片单,精品长剧仍是竞争主力,平台长剧拼播比重下降,独播长剧占比达90%。
面对来自短剧市场的冲击,用户对长剧的耐心流失,品牌方预算的缩减,监管方对于注水剧的批示,各平台方都做出了战略上的调整并加速短剧的布局。
优酷在今年初,已经对自制剧和定制剧实施了"12集新规",据透露,缩减集数是优酷硬性规定,自制定制剧严格执行,已过会的所有剧集项目需项目制片人发起,在前五集剧集里面选取一些内容,拍摄10分钟左右的先导预览短片。
没有开机的项目,优酷过会要求:8—12集、单集时长最多一小时。有特殊情况单独申请。如果是S+级别的大剧,还是有机会拆分成两季来做。平台要求第一季过会时也提交一份第二季的计划。”
已开机的项目,统一步调,可能剪辑环节需要压缩集数。
对于出售给优酷的版权剧,制片方和平台在集数剪辑上会经历更严格拉锯。
爱奇艺弹性执行,据透露爱奇艺暂时没有一刀切计划,只是内部会议要求未来会对30集以上的大制作控制数量,转而大力推进单集时长更短的中剧或12—16集的精品短剧。
高度肯定和集中展示高热度值顶尖剧集
腾讯内部发文,决定长视频大幅减量,聚焦头部项目,一年40部剧,版权剧不超5部,具体条款如下:
全面推行降低一口价+全面后验(批注:考验公司对主创的把控,制作公司风险和平台必须共担)。
再度减少版权剧,一年不可以超过5部(批注:版权共创因为平台可以参与,所以不在此版权剧列示范围)。
之前评级B的不要,现在评级A的也不要,只要A+或者S,只要头部,只要大项目。(批注:头部大项目考虑的顺序依次是: 是否有大IP?剧本是否评估通过?是否有头部演员?制作班底(核心制片人、导演)是否能得到编剧、演员及平台认可?)
微短剧,腾讯长剧工作室群不能做,长剧工作室群聚焦孵化S和S+项目上,努力作出头部大剧。(批注:腾讯将微短剧资源集中于精品中剧和网络微短剧B端)
选角流程要透明,每一部剧都要有书面casting选角记录,20场戏以上的角色全部平台参与。(批注:杜绝塞自己演员,平台要自建演员生态。)
需要强行防止注水,增加两道验收机制: 第一道:开机前全剧本验收;第二道:定剪后全片验收。验收人不可为制片人本人和责编,需交叉验。(批注: 新规加大片方前期资金投入,未来不再以“1-6集剧本过会”;腾讯改为通过剧本评估系统给予1-6集通过意见;2/3剧本完成后带演员上制作会,全集剧本出炉后平台才出合同;)
网传待播剧集均为S、S+级
腾讯内部组织也进行了升级,复刻奈飞2023经典管理架构,核心决策层从“一人掌舵”变成“三驾马车”,孙忠怀升任在线视频BU董事长,把握战略方向,王娟主抓内容制作工作,马延琨负责平台运营工作,为精品落地保驾护航。
“精品化豪赌”能否破局?
长剧集行业洗牌加剧,中小制片方生存压力骤增,行业壁垒提高,腰部公司面临转型或淘汰。创作人员创作压力加剧,面对合作规则的不断地调整,创作人员要及时调整创作习惯,大量的导演、编剧、演员及后期团队可能因为长剧项目减少转入短剧市场。
在降本增效的大趋势下,平台既要集中力量做独播品质爆款剧,建立护城河。又要主动布局短剧市场,抢占用户的碎片化时间,留存会员数量。
此次各平台都对长剧进行缩减,从规格上防止了“注水剧”,但也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强行压缩集数会不会导致叙事不完整,分季剧情不连贯等问题,大数据时代似乎一切都可以依靠算法做依托,快节奏确实适应了现代社会,但文化艺术是需要有多样性的。
短期阵痛在所难免,但唯有如此,方能在短视频洪流中守住“长叙事”的不可替代性——正如腾讯所言:“人类仍需要那些让我们沉浸的长故事”。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解局】电视回归“正位”,广电出重拳! 2025-08-05
- OTT月报|2025年6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8-04
- [常话短说] 破局骚扰乱象尚需真章 2025-08-04
- IPTV月报|2025年6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7-28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