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收视中国》ID:shoushizhongguo
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低线城市消费市场的潜力日益凸显。基于消费者的信任,主流媒体是各大品牌抢占低线城市消费升级蓝海的重要阵地。与各大品牌长期关注的经济发达城市不同,低线城市观众有着独特的收视习惯。本文将通过CSM电视大屏收视数据回顾2025年上半年低线城市的收视情况,分析低线城市观众的收视特征。
电视大屏可触达低线城市93%人口,人均收视时长近4小时
下沉市场覆盖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贡献了超六成的消费增量,是社会消费的核心增长动力。随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下沉市场居民的消费逐步从基础需求向品质化、服务型升级,成为各大品牌的增量蓝海。相较于乡村地区,低线城市拥有更完善的基础建设和物流覆盖,使其集中了下沉市场中更具有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的居民,也使其具有更高的营销价值。在2025年上半年,低线城市共计有4.2亿电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3%,观众体量不容小觑。从消费习惯看,低线城市的居民对主流媒体更为信赖,如品牌通过权威渠道接触消费者,更易建立品牌形象及品牌影响力。
2025年上半年,电视大屏在低线城市触达3.91亿人,观众人均收视时长为231分钟,近4小时,是低线城市具有观众基础和使用粘性的媒体。
2025年上半年,电视大屏触达了92.63%的低线城市人口,93.41%的35城市组(主要由直辖市、省会城市、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等经济发达城市构成)人口。从整体看,电视大屏在低线城市仍有较大的受众规模,是当地受众的主要媒体渠道。
从全天分分钟收视走势看,低线城市的收视自下午1530开始缓慢上升,1700后开始快速攀升,在1930-2130点间达到峰值。35城市组的收视曲线自1730开始快速上升,在1930-2110期间达到峰值,之后快速下降。相较之下,低线城市组的升/降区间都更为平缓,且收视峰值持续时段更长。
多人收视比例超六成,青少、体育及财经类节目受低线城市观众偏爱
从收视喜好看,低线城市观众与35城市组观众在收视场景、频道和节目类型上的偏好都有着较大差异。品牌在大屏进行面向低线城市观众的广告投放时,需考虑低线城市观众的收视喜好,进行针对性的频道和节目选择。
从收视场景看,低线城市近4成的收视为单人收视,较35城市组高8.58%,可见低线城市的收视场景更个人化。
2025年上半年,中央级频道在低线城市的到达率为86.56%,省级上星卫视频道的到达率为78.85%,低线城市观众更偏好中央级频道。在低线城市,中央级频道拥有较大的观众优势。
节目收视TGI数据显示,低线城市组观众与35城市组观众的节目收视偏好差异较大。低线城市观众更偏好青少和体育类节目,其中青少节目的TGI数值达到177,体育类节目TGI为133;对包括电视剧和综艺类别节目的兴趣不及35城市组观众。在25-44岁青年观众中,低线城市观众更偏好青少、财经及体育类节目,财经类节目TGI数值达151;对新闻时事和电视剧的兴趣不及35城市组。
“一老一小”是低线城市主要收视群体
除了收视喜好的差异,低线城市组和35城市组的观众结构也有较大差异。从年龄段看,2025年上半年低线城市的收视主要由“一老一小”所贡献,其中,4-14岁儿童贡献了13.31%的收视,55岁以上人群贡献了51.54%的收视;除老年观众外,35城市组的收视则主要由中青年群体贡献,25-54岁观众贡献了41.02%的收视。从教育程度看,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人群是低线城市组的主力收视群体,贡献了67.89%的收视;35城市组有54.68%的收视由高中及以上学历观众贡献,高教育程度观众是其主力收视群体。综上数据,两个城市组的观众结构形成显著互补。
对比中央级频道与省级上星卫视频道在低线城市组的观众结构发现,中央级频道高中及以上学历观众收视占比为36.71%,较省级上星频道高5个百分点。省级上星卫视频道44岁以下观众群体收视占比达33.17%,其中4-14岁儿童的收视占比为11.57%。
在现有经济环境下,低线城市已经成为各大品牌亟待抢占的增量蓝海。借助电视大屏的影响力,通过区别于中高线城市观众收视特征的针对性投放,帮助广告主扩展在低线城市的品牌势能。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