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论道|中文在线马韬:见微才知著 跨屏共潮生——微短剧是智能终端时代的叙事新范式
| 流媒体网| 2025-05-23
【流媒体网】摘要:短剧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对于任何大屏端或内容平台来说,短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5年5月22日-5月23日,流媒体网主办的「中原论道暨第29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在河南开封隆重举行。

  本届论道以“新局新视  智合聚变”为主题,围绕产业的破局路径展开积极探讨。5月23日上午的主论坛上,中文在线 战略总经理 马韬发表了题为《见微知著 跨屏共生——微短剧是智能终端时代的叙事新范式》的主题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感谢主办方的邀请,今天跟大家分享的题目第一句话是《见微才知著,跨屏共潮生》,“微”是指微短剧;“跨屏”就是长短视频结合、大小屏互动,“共潮生”预示着微短剧与大小屏结合,大家的生意场景也会越来越多,几何倍增,内容会越来越繁荣。

  我首先简短介绍一下中文在线的发展背景。从战略定位上来说中文在线可以简单理解为是一家IP内容公司,成立于 2000 年的清华大学,是伴随着互联网兴起以来诞生的第一批内容型公司之一。公司在2015 年登陆创业板,被业内称为“数字出版第一股”,主要业务是推动大量出版物的数字化出版、原创文学网站和手机阅读基地等,这几块业务构成了公司的核心内容业务底座。2015 年上市之后,先后探索了影视 IP、游戏等各类业务。到了 2020 年,中文在线正式重新展开战略布局。

  微短剧风暴:从长到短的内容形态进化路径

  经过多次业务结构的调整,有一项业务开始显露优势,具有长期增长前景,它也是内容型企业长线投入和战略发展的重点方向,也就是今天我们分享的主题——微短剧业务。

  说到微短剧,在座的各位都是业内翘楚,想必都很熟悉。不过,如果前两年在这个场合跟大家分享微短剧是什么,可能大家还不明所以,微短剧这个词甚至都还没进入各位所在公司的发展议题。

  中文在线大约在 2021 年左右就开始探索微短剧业务。当时,微短剧还没有“微短剧”这个正式名称,我们把它叫做竖屏剧,甚至有人称之为段子剧。那时,我们只是将微短剧当作网文的投流素材来使用。具体做法是,我们把网文里的 IP、小说中的精彩桥段拿出来,邀请非职业演员进行演绎,通过段子串联成剧情,再让剧情保持连贯,最终形成固定集数,于是形成50集乃至70集,每集时长1-2分钟的微短剧形态。

  2022 年底,公司正式形成了共识,微短剧是网文视频化的重要趋势所在,维护这么说呢,主要基于微短剧三个方面的优势:

  其一,叙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线性叙事已转变为高密度的钩子叙事。在一次行业研讨会议上,有老师质疑微短剧“不过是长剧的切片浓缩版”。但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认知有不同看法,我们认为,微短剧的叙事方式与长剧截然不同。长剧叙事往往“通过情节来铺垫情绪”,而微短剧则是“用情绪带动情节发展”。微短剧一开始就会锚定观众想要体验的情绪,再基于这种情绪去延展故事的内核或推动故事发展,这两种叙事逻辑是倒置的,创作思路是逆向的,更加趋近用户情绪化的体验需求。

  其二,微短剧的生产周期极短,仅需 7 - 15 天。商业闭环的周转速度快,很容易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在最近两三年里,大家看到各地都在大力推动建设微短剧基地,比如浙江金华横店、河南郑州以及西安短剧基地逐渐形成生态效应。这些短剧基地的建立给当地的内容生态带来了巨大变化,从业者普遍的感受是,微短剧兴起后,业务变得十分频繁,这也成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种措施。

  其三,分发渠道逐渐完善。目前,微短剧已形成从短视频平台首播,再到互联网社交媒体裂变传播,再到大屏深度体验的分发模式。并且,自去年 12 月份总局发布“短剧上大屏”的政策以来,推动短剧与大屏融合,成为各地IPtv运营商的重要工作方向,大量微短剧、横屏短剧、互动短剧向大屏端覆盖,为观众带来更深度的短剧内容体验。

  如今,我们可以非常笃定短剧上大屏的趋势不可逆转,为什么呢,大家看看短剧的发展速度就行了,微短剧是兴起于2022年,2024年的时候是突破了370亿,2025年预计是500亿。想必长视频平台,兴起于2006年左右的时候,那一年优酷、土豆开始上线,开启了长视频的平台模式。到2024 年,我们计算了一下,对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 TV 这四大长视频平台的营收总额进行了估算,合计也是约为 500 亿。这意味着,微短剧仅用了三年半左右的时间,就达到了长视频在互联网二十年的发展规模。

  在用户数据方面,短视频想必长视频也是优势明显,高频、长时长的用户表现,在微短剧领域尤为突出。目前,微短剧已形成了高频的观看习惯,70% 的用户表现出了对微短剧的高度青睐,日均观看时长更是突破了 60 分钟,重度用户的平均观看时间达到一个小时。这就跟我们平常刷短视频时,常常会有时光飞逝之感,短剧同样能带来这样的体验,其叙事结构更快、更短、更紧凑,让你的时光穿梭更“快”、“更爽”。

  短剧的商业化变现方式则更加多元,目前有付费短剧、免费短剧、混合短剧,还有会员短剧等多种形式,甚至在大屏端还有运营商流量包等付费方式。短剧的变现途径如此多样化,已然形成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商业模式。相比之下,长视频用户面临着用户流失、增长放缓以及广告收入增速下降等问题。

  微短剧在大屏端4个方面具有融合+增量优势

  对于微短剧来说,在大屏端的表现有4个方面具有融合增量的优势:

  1. 用户规模增量:微短剧能够为长视频平台或大屏端带来用户规模的增量。目前微短剧的用户规模已有5.76亿,并且处于高速发展期。我们预计其将占据整体网民的 80%-90%,未来三年内用户规模还将翻一番。这意味着微短剧将带来各个业态的巨大增量。用户在手机端看完微短剧后,会上大屏端进行深度体验,这种场景将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自然趋势。

  2. 付费渗透率:2022 年被认为是小程序推动微短剧变现的关键一年,付费观看内容的商业模式在这一年得到了贯通。中国人付费观看内容的意识最初是由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通过会员付费模式培养的。然而,真正实现内容付费习惯规模化且迅速完成商业闭环的是微短剧。目前,微短剧的付费用户规模已达 2 亿左右,而长视频的付费用户只有1个亿;IPTV的装机用户4个多亿;。因此,未来,通过打通大小屏互动,这些短剧用户建立起来的付费习惯一旦迁移同步到大屏端,将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商业场景。

  3. 单剧分账与优质IP长尾价值释放:例如,中文在线改编自中文在线小说改编的《招惹》,一举拿下2000万的分账收入,创造了当年腾讯视频短剧分账记录;这部作品后来成为业内一个成功短剧标杆,不断释放出优质IP的长尾价值。

  4. 广告变现与观看量增长:微短剧在大屏广告变现方面将会有很好的效果。我们大屏端合作伙伴有在上线微短剧专区,三个月的时间总体观看量(包括长视频和短视频)增长了 30%。这一区域化的商业试点说明,微短剧对大屏端在商业上有非常可观的增量价值。

  微短剧将会成为流媒体第一内容形态

  现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短剧已经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必答题。对于任何大屏端或内容平台来说,短剧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智能大屏或智能终端的流媒体形态中,短剧可能是最适合故事类内容的最佳形态。前段时间一个行业研讨会上,我提过一个问题:未来流媒体的第一内容形态是什么?目前来看,这个问题的答案毋庸置疑很多人是长视频或长剧。但这个答案正在发生变化——未来的流媒体第一内容形态很可能甚至已经是短剧,只是大家还没有意识到。

  支撑这个结论的因素有四个:

  1. 用户需求变迁是核心驱动力:用户追求快节奏、高反转的内容,要求 3 分钟内必须有反转,5 分钟内必须有冲突。这种高刺激性、快节奏且不可逆的内容消费惯性,使得用户对长视频大屏长剧的耐心逐渐减弱。

  2. 网络文学的内容富矿:在微短剧的初中期发展阶段,短剧改编的主要内容源头是网络文学。类似于火箭的三级助力,第一波微短剧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网络文学的内容积累。因此,这个阶段的市场表现就是谁拥有丰富的网络文学内容,谁的竞争力就越强。

  3. 平台与资本的加码:微短剧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平台算法的智能分发和推送,以及资本的支持。这使得微短剧在 3-4 年内完成了从孕育到爆发再到成熟的周期。

  4. 政策呵护与积极引导:微短剧发展过快,导致市场公平性问题逐渐显现。我们需要政策的托底和支持。微短剧的发展与网络大电影(网大)的发展有诸多相似之处。早期,我们与网大从业人员交流时,他们对突破监管约束持悲观态度。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政策非常智慧,既尊重市场规律,又积极引导并实时介入,为微短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全球微短剧生态,其实就是中国的生态

  中文在线聚合自身内部的内容优势,构建了一个“一主多元”的原创内容生态平台。我们旗下有多个原创文学平台,比如“17k小说往”、“四月天”、“奇想宇宙”(科幻题材)和“谜想计划”(悬疑题材)。二十余年以来,我们已经积累了560万种数字内容、450万名签约原创作者和600余家出版机构。

  在这个内容底座之上,我们的内容生态相当稳固。举例来讲,2024年17K小说网有一部小说叫《全家偷听我心声》,仅这一部作品是当年的大爆款,经过多次改编,一时间带动行业一波“偷听流”。类似的爆款作品每年还有很多。音频方面,去年我们生产了1万小时内容,并新增了1000小时的AI主播的录制内容。多媒体出版,全渠道分发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音频、图文内容面向全网分发,包括大屏端的诸多合作伙伴。

  中文在线的IP优势:

  重衍生开发:即影视剧开发、动画电影和IP衍生领域。我们先后参与开发《天盛长歌》、《橙红年代》等30余部影视剧,动画电影方面《罗小黑战记》是我们值得骄傲的国民原创动漫IP,在2025年暑期档,我们的《罗小黑战记2》也会上映,欢迎大家届时去影院体验。

  轻衍生开发:有声书、动态漫和微短剧都被我们归为“轻衍生”内容形态,投资小,周转快,也是最近几年来中文在线着重发展、独具优势的业务领域,尤其是漫画、漫剧方向。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我们在这AI漫剧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正在引领整个行业。

  AI漫剧在小屏市场已经爆发,下一步也将会引爆大屏市场

  2023年,中文在线内部创新体系正式启动了这个AIGC动漫生成项目的探索,通过我们自研的 AIGC 技术已经形成了一个标准化的轻动漫内容生产工具平台。单部作品的生产周期大幅缩短,成本降低了50%,一年左右的时间已经累计上线了近百部AI动漫短剧。近期我们在抖音的多部作品的端原生多品播放量突破了千万——千万是 AI动漫短剧爆款的一个门槛,其中有一个作品《开局物价贬值》播放量更是达到了3900万+,大家注意,这也是一部横屏作品,我们现在正在和大屏伙伴对接合作,将这些内容推上大屏。所以,我们有一个判断,也与在座各位共同探讨:AI漫剧已经在小屏端爆发,下一步大屏市场的加入会更快引爆这个市场。这里有四个AI漫剧的核心数据供大家参考:

  1. 成本与效率:单部成本降到5-20万,制作周期压缩到2-4周(传统制作3-6个月)。

  2. 产能提升:产能可达每月 300 分钟动画,这是传统动画工作室的 10 倍左右。

  3.市场爆发:2024年供需缺口达44:1(真人短剧4.46万部 vs 动态漫1000多部)。

  4.商业化成熟:目前AI漫剧已经跑通CPS、CPM等模式,看播人群过亿(2024年Q4数据)。

  最后一个是海外视角:刚才我们华为的老师提到产业标准问题,其实全球内容产业中,一直被西方国家把控,比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我们学习了30年,到现在为止虽然有接近趋势,但很难改变这个电影工业的格局。日本的动画技术标准和审美标准主要由日本提出和把控,韩剧的叙事形态以及爆款的定义也由韩国的文化省定义。目前,全球四大文化现象中,短剧有望成为其中之一极,其商业运作、技术平台和审美标准都是由中国产业方所定义。微短剧的发展越来越“无边界”。我们现在已经从国内卷到了海外。目前数据看海外大约已经累计有220家微短剧平台APP,其中99%的来自中国背景。因此,可以说现在的全球微短剧生态,其实就是中国的生态。为了参与共建这个产业,我们也在全球广泛布局,先后推动了Sereal+、Unireel和全球短剧制作中心,和海外大量的短剧影视上下游机构在合作,形成了中国短剧产业链、产业生态。

  总结下来,我们提出见微知著,跨屏共生的合作理念,希望与在座的大屏端合作伙伴共同推动三个方向的合作探讨:

  1. 建设网文IP视听专区:我们可以共同打造一个网文 IP 改编内容的专区,包括有声读物、广播剧等,都可以推上大屏,打造一个专区。

  2.探索网文 IP + 短剧全链路模式:我们可以推动网文改编短剧优先上大屏,实现大屏端与小屏端同步的宣发路线。

  3.共建 AI 漫剧创作基地:每一个 IPTV、OTT以及各地区的广电新媒体业务,都配备创作基地。过去动漫热积累了大量动漫硬资产,中文在线的AI漫剧生产技术平台,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动漫内容生产成本,双方结合共建AI漫剧创作基地,可以让原来的动漫硬资产借助AI生产工具迅速产生效益。

  我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再次感谢主办方流媒体网,感谢灯少的邀请。期待后续能和各位产生更多合作的火花,共同用网文IP、微短剧、AI漫剧丰富我们的大屏内容场景。谢谢!

  查看更多演讲内容:【专题】中原论道|嘉宾演讲集萃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