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5月23日,流媒体网主办的「中原论道暨第29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在河南开封隆重举行。
本届论道以“新局新视 智合聚变”为主题,围绕产业的破局路径展开积极探讨。5月22日上午的主论坛上,互动媒体推委员会副主席 杨崑发表了题为《重新定义大屏》的主题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大家好,我在论道也是老面孔,此次想跟大家分享一个老问题的新趋势。
大屏产业链的发展遇到了体系化瓶颈
过去的一些演讲,有时候离我们眼前操作的事物稍微有点距离,中间的“时差”可能有2-3年,甚至4-5年,讲的是以后的事情,这跟我的工作更关注未来趋势有关。
当下对大屏未来的个人看法是,泛大屏产业现在处于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上,我们现在能走的路有两条,一个是自己把现在产业城墙扒掉,重新建一个更大的城墙;另一个是我们自己把护城河挖得又宽又深,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在这个过程中,AI是非常好的工具,无论我们往哪条路上走,AI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助力。
分享两组数据:
根据洛图科技(RUNTO)线上监测数据,2025年2月,中国客厅智能设备包括智能投影、智能电视、移动智慧屏、智能平板、智能音箱、XR等产品的线上监测市场(不含拼抖快等新兴电商)总零售量为540.3万台,同比上涨14.3%;总零售额达71.9亿元,同比上涨16.4%。智能电视线上监测市场销量为84.4万台,同比下降15.5%;销额为21.9亿元,同比下降11.2%。另外一组数据,IPTV部分省份出现用户负增长,OTT营收同比大幅缩水,有线电视依然没有找到明确的出口,产业链上下游都面临着焦虑。
这是我们面临的现状,背后是我们整个产业链的发展,遇到了体系化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遥控器的问题,或者是单一的内容供应问题,而是整个体系出现了问题:
l 业务活跃度下降——开机率下降,年轻家庭对电视机的需求也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l 用户体验下降——此前广告等非消费行为占比过大,收费复杂名目繁多,业务操作复杂。
l 内容供给不足——传统播出机构供给能力下降,外来内容源的利益诉求与用户感受之间难以保持有效衔接。
l 体系分散——分省运营还在逐步破局,本地化运营能力萎缩明显,规模效益难以显现。
l 产业链拉动力弱化——产业整体收益增长不足,难以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建立较好的分配空间;各方寻求更大增长机遇,引入更多不可控的问题。
最后呈现的结果是,产业链伙伴们只能相互从对方碗里抢蛋糕,我们的初心是想发展,但是我们却被框住了,于是最后只能互相从产业伙伴手里抢蛋糕。
但我们不要需要抱怨问题,因为大屏是生命力很强的产业,在前年、去年论道上,我讲过我的观点,产业肯定会遇到一轮大洗牌。大屏经历了“双治理”以后,基本盘很好,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往前发展,因为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原地。
我指出的这些问题,当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我们要正视这些现实,去寻找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这些趋势背后,其实是社会各层、各个角度的需求叠加在我们身上,最后产生的映射。
大屏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空间决定于社会总需求,社会需求的叠加决定了产业价值的所在,但大屏社会需求的总占比是在下降的。
产业整体价值弱化,是上述问题背后的原因。大屏是国家宣传阵地、地方治理平台、居民日常信息获取手段、内容商的分销节点、行业的生产工具、商业宣传渠道……过去这种需求的叠加,让大屏有那么重要的社会地位,也可以承载很大的市场容量,才能支撑我们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多维度的对比来审视当前产业状况:在认同感、传播时差、用户规模、信息总量、用户有效时间占比,以及每分钟内容制作成本和用户消费习惯依赖度等方面,我们与十年前的自己,以及与当前竞品相比,情况如何,相信大家心中有数。
正是由于在这些关键维度上的情况变化,导致用户对我们的需求也随之减少。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市场空间相对有限。
具化的技术创新手段已经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目前的局面
在此背景下,我想提及两个当前产业普遍关注的议题。
首先,是新技术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这一话题并非近期提出的,尤其在近年来的“论道”中,大家对新技术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它们来扭转产业困境。然而,尽管期待不断升温,实际效果却屡屡令人失望。其次,是模式创新。技术与模式,是当前大屏产业寻求突破的两大焦点。
在合作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个现实问题:尽管投入了大量新技术,但这些技术所带来的实际效果如何?回顾过去十年,我的个人观点是,单一的新技术已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产业局面。以网络服务为例,IPTV作为拉动宽带增长的有效业务,曾一度备受青睐。但如今,随着小区万兆入户的普及,IPTV对宽带的拉动作用已大不如前。技术创新在保持网络运营商利润增长与用户规模扩张之间的平衡上,正变得愈发困难。内容服务商和硬件厂商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技术创新给大屏产业链各环节所带来的助力,更多地体现在从既有市场中争夺份额,而非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这种“零和博弈”的局面,使得技术创新的边际回报逐渐下滑。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定义大屏产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产业生态,重新审视产业的定位与发展方向。通过扩大市场边界,我们可以共同分享更大的“蛋糕”。在AI技术全面洗涤各行各业的背景下,泛大屏产业可以在里面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二是深挖护城河。如果我们不愿进行全面的产业生态重建,那么稳固现有基本盘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套娃收费”等治理工作之后,大屏作为社会公共信息传播通道的定位更加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技术创新来加强自身的竞争优势,稳定基本盘,再图长远发展。
治理工作让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日均活跃率出现增长,让电视用户流量有一定回归,但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拉动电视业态的用户关注度增长从而提升电视业务综合价值任重道远。
当前,大屏产业的定位大致可分为三类:媒体终端、家庭显示端组以及形态日益异化的大屏。大屏不应仅仅被视为媒体终端,而应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审视。在确定突破口时,如果选择深挖护城河,现有的技术手段已足够我们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抵御外来竞争。然而,如果我们想要拆掉城墙、进行产业生态重构,那么就需要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整个产业生态,明确从哪里开始、拆到何种程度。历史上的产业变革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回顾大屏的发展,从基石出发确定未来的空间
回顾一下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模拟黑白信号,到模拟彩色、数字彩色,再到如今的智能开放阶段,我们一代一代地向前演进。在这个过程中,哪些媒介与我们同步发展?报纸、广播、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大家试想,广播的出现曾抢占了报纸的部分用户,挤压其生存空间,但同时也覆盖了报纸难以触达的区域。电视出现初期被视为 “可视化的广播”“动态的报纸”。电视的兴起虽挤压了广播和报纸的空间,却未完全替代它们,甚至在 PC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仍在发展。
这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
1)存量市场尚未完全激活:例如早期部分省份的有线电视运营商提到,即便 IPTV 迅猛发展的头几年,他们仍能通过挖掘存量用户实现增长(如今存量空间已趋近饱和)。
2)从信息容量、信息时空、比较认知、传播成本四个维度看,这四个要素不仅概括了过去一百多年媒体传播的演进逻辑,也暗藏未来发展的钥匙 ——任何新技术若无法在四个维度全面碾压旧模式,便只能形成挤压而非替代。
例如,很多报纸等百年媒体,虽历经多次技术冲击,却未被替代,直到移动互联网的出现 —— 因其在四大要素上全面超越传统媒体,才真正动摇了旧模式的生存根基。我们可以通过绘制 “四要素边际图”,分析AI智能体或AI媒体对现有媒介的影响:是局部挤压,还是全面替代?这一趋势是可认知、可分析的,而非完全未知。
回顾行业发展,我们虽然被挤压,但同时有了两次 “拥抱” 机会。如今,我们面临第三次拥抱机会。通过复盘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判断未来方向,因时间有限,此处不再展开。
关于 AI,我想明确两个观点:
1)拒绝神话 AI:大模型并非万能,它是解决特定问题的工具,需理性看待其价值与边界。
2)AI是战略利器:它可帮助我们 “打破城墙”(开拓新市场)或 “挖深护城河”(巩固核心优势)。但关键不在于 “用不用AI”,而在于 “用AI做什么”。若仅为短期政绩(如做样品、报奖、汇报),可随意投入;但对产业和企业而言,必须明确目标 —— 不同战略路径(开拓或守成)对应不同的技术投入、资源配置和实施路径,绝非简单部署大模型或AI平台即可完成。
流媒体网报道显示,直播依然无法替代,用户关注度是行业生存的根基。治理套娃收费、优化遥控器体验等本质上是为了留住用户注意力。若用户不再关注直播,广告变现、大数据应用等上层建筑将轰然倒塌。无论选择哪条发展路径,都不能放弃对用户关注度的争夺。
当前,我们处于产业的战略转折点,这不是单一技术、产品或模式能解决的问题。两条路径已清晰可见:
1)守成路径:巩固现有阵地,抵御外部入侵(“为开发而开发” 的时代已结束);
2)扩张路径:主动打破边界,将市场蛋糕做大,向外部拓展。
无论选择哪条路,都需要行动,最危险的选择是原地守着就模式。唯有变革,方能在新浪潮中立足。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凌美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对话爆款制造机听花岛,短剧的“短”究竟是什么? 2025-05-19
- [常话短说] 【重要】5G能否救广电?! 2025-05-13
- IPTV月报|2025年3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5-08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