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大模型与互联网通用大模型相比,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垂直领域的权威性、安全性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以下简称成都台)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在广电视听领域的应用与创新。
今年2月,成都台通过混合云模式成功接入DeepSeek大模型,实现了广电媒体内容生产“策—采—编—审—发—析”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成为全国首个全媒介全链条全面接入DeepSeek的广播电视台。
近日,「视听潮」对话成都橙视传媒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成都市广播电视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负责人吴雷,深入了解成都台在AI技术应用与调优方面的实践经验与未来规划,探讨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推动广电视听行业高质量发展。(在下周5.22-23日举行的“中原论道”上成都橙视传媒科技股份公司领导将发表重要演讲,敬请关注!)
▍大模型技术引领媒体深度融合
「视听潮」:在“全国一网”的战略背景下,你们如何看待并利用大模型技术推动广电媒体的深度融合?
吴雷: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被看作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广电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坚力量,也是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重要建设者和数字经济发展推动者,无论是对于台或者网,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已成为广电行业抢抓战略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或者更进一步说,是必然方向。
从前年的ChatGPT到去年的Sora,再到今年初DeepSeek的爆火,仿佛每年春节和二三月间总有颠覆行业的新技术、新产品问世。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涌现”的时代,不仅是年初,也不仅只有Sora和DeepSeek,各类“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包括近期极具争议的Manus。
与其说DeepSeek为广电媒体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更愿意理解为一轮又一轮的人工智能浪潮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单就广电而言,这不仅体现在媒体生产效率和传播效果上,更在于其推动行业生态重构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潜力。
DeepSeek拥有国产、开源、性能三大“利器”,在AI平权的当下,这为包括广电媒体在内的各行各业提供了实现轻量化技术转型的极大契机。
接入DeepSeek后,成都台依托下属橙视科技公司自研“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的各项基于语言文字的功能,包括辅助写稿、AI审校、文本提炼、诗词创作、视频脚本、短剧编稿等能力全面提升;DeepSeek所擅长的数据蒸馏技术与关联规则挖掘算法也更有利于提炼用户偏好、提升传播效果、评估营销价值。
以Deep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的广泛应用,不仅是对媒体行业智能化转型的强力赋能,更是对“AI+传媒”生态的前瞻布局。它促使媒体行业从传统的内容生产传播模式,通过“人类创意+机器执行”的协作模式向更加智能化、数据驱动的方向发展。
同时,技术普惠也促使更多开发者参与模型优化与应用创新,这意味着广电媒体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接入AI能力,或者培育出垂类领域的“精调大师”,以科技赋能传媒,让广电媒体从传统的“内容工厂”转型为“生态运营者”,这对于构建全行业在全媒体生产传播体系上具有积极作用。
「视听潮」:在本地化部署DeepSeek大模型时,你们遇到了哪些挑战?如何通过数据治理、算法优化以及场景重构,确保模型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土需求?
吴雷:就深度求索大模型的本地化部署而言,我们面临的核心问题主要有三个——
一是算力资源的投入。虽然DeepSeek相较其他开源模型对算力要求更低,但本地部署所需要的算力、存储、网络、安全及调优和后续运维仍属于较大投入的系统性工程。
二是数据资源及本地知识库如何有效构建。本地知识库的构建和治理是能否用好大模型的关键,而建设知识库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将数据作为资产来管理、来运营,这一点本身就很难。
三是大模型仍然普遍存在的AI幻觉问题,特别是需要更加精准的结构化数据输出时,让人不太放心。
我们接入大模型,构建与自身需求吻合的应用场景,首先是打造了一套自主可控的“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以AI中台的形式接入各类应用。
“知著AI”中台通过本地化部署、API接入及其他技术手段,接入了多个大模型能力,根据不同大模型的特色对应不同的场景需求,在此基础上设置数据治理模块、知识库模块、流程处置模块、敏感数据库,打通智能媒资数据库并与其深度融合,构建垂直领域知识的增强体系,并设置各类安全管理手段,实现与场景的深度耦合。
▍“AIGC是核心”
「视听潮」:大模型是如何重新定义传统业务流程的?请您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
吴雷:成都台作为广电媒体,其本质还是在于创作更有影响力的精品内容,AIGC是核心。2024年2月23日,我们在全国城市台中率先成立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深入研究AIGC创作规律和应用场景,形成了多项软件著作权,实现技术应用与成果落地。
在创新场景探索上,工作室以“传媒AI+”为核心,将AIGC技术融入纪录片、动画、短视频等内容生产。世界科幻大会主题纪录片《科幻之都》、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AI主题宣传片《绽放》、传承川剧文化的AI动画《芙蓉花仙》、系列AI海报《诈骗新剧本这些都别信》等作品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相继荣获中国广告协会2024全国广播电视融媒体营销创新银奖、中央网信办第六届互联网辟谣图片类优秀作品奖、中国电视艺术协会“第十六届中国·扬州旅游电视周”宣传片类最佳作品奖、四川新闻奖等。
在平台建设上,工作室依托“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开发了多项多模态AI工具,涵盖智能媒资检索、虚拟数字人、AI视频剪辑等功能,支撑智慧融媒、政务及城市服务场景。
数字人应用方面,工作室不仅孵化了“播仔”和“播小妹”两个成都台原创数字IP形象,还为成都文旅以大熊猫“花花”为原型创作了AIGC“花局”IP系列短视频。AI“花局”时而穿起汉服逛街,时而拱手作揖送祝福,在社交媒体上成功实现“破圈”传播。
在合作与行业联动上,成都台牵头发起“万千气象AI中国”计划,联合十余家城市台创作了全国首个AI城市形象系列宣传片《万千气象 AI中国》,在抖音单平台播放量破亿,获得《人民日报》(海外版)、央视网、学习强国等平台的关注。
其中,成都台制作的《AI成都6500年》入选广电总局2024年第三季度优秀网络视听作品。“万千气象AI中国”计划通过一城一片、共创共制的模式,推动了城市台之间技术学习、交流与合作。
此外,以提升信息系统的智能化为方向,大模型正在通过认知重构与流程再造实现服务范式的突破。比如我们前几年做的智慧街道里面包含的“政务处理”和“事件转办”模块是以传统的“菜单式服务”构建的,逻辑还是前端收集问题、后台分发问题、最后人工反馈,但现在由大模型驱动,正在形成“意图理解—情感分析—决策树生成”的三维架构。
目前我们正在尝试将大模型应用于“金芙蓉”票务会务系统的底层架构优化中。该系统同样由橙视科技自主研发,已经先后服务于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东亚电竞锦标赛、“蓉城之秋”国际音乐季等400余场重大赛会活动。在这类信息系统中打造各种“智能体”,将使得系统服务更加精准和高效。
「视听潮」:目前,成都台的AI生成内容在新闻采编和影视创作中的比例是多少?如何在保证算法效率的同时,严格把控媒体内容的价值观?
吴雷:成都台今年2月通过混合云模式,DeepSeek-R1大模型完成云端及本地化部署,将以DeepSeek为代表的AI能力全面接入日常办公、传统广电和新媒体内容生产各环节,实现广电媒体内容生产“策—采—编—审—发—析”的全方位智能化升级,打造了全国首个全媒介全链条全面接入DeepSeek的广电台。
当前,AI用于新闻采编、影视创作已经成为常态,其中,在精品创作、影视创作中的占比较大。对于成都台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来说,近70%的作品都融入了AIGC技术,只是作品中的“浓度”不同。而对于新闻采编,则只能将AI作为辅助工具而不能“直出”,这是价值观把控的核心。
▍突破大模型深化应用的瓶颈
「视听潮」:您认为,哪些问题限制了大模型在广电的深化应用?你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克服这些挑战?
吴雷:算力成本、人才瓶颈、数据孤岛等都会制约大模型的深化应用。
算力方面,我们采用混合云模式部署,灵活把控本地化部署、API接入及其他技术手段的成本及应用场景,高效使用算力。
人才方面,一是坚持技术自主。十多年的沉淀,百余人的技术团队和每年保持10%左右的研发投入强度,使得我们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流媒体等多个领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冲击时能够快速“动起来”。
二是坚持内容创作和数据积累。我们还拥有一支近百人的内容策划、创作和运营团队,真正了解一线的生产创作和场景功能需求,以此倒逼技术创新,确保好东西能快速“用起来”。
数据孤岛方面确实存在较大问题,难以一揽子解决。橙视科技是通过“知著AI”中台串联所有的信息系统,确保数据统一。但上升到全台及行业内其他信息系统方面,解决数据孤岛还有较长的路。
「视听潮」:你们如何与地方政府、深度求索及第三方开发者合作,共同构建AI应用生态系统?在政务服务和民生场景中,是否已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吴雷:橙视科技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面向市场中的技术企业广泛合作。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已经成立十多年,自2017年起就开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已与中国电信、华为、人民网、百度、网宿科技、智胜光环、行者AI、具身科技等行业头部平台和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
首先,前面已经提到的以 DeepSeek为代表的AI能力已全面接入成都台。同时,成都台的看度新闻、看度时政客户端,以及锦界、掌上金牛、今日崇州、大邑融媒等11个区县融媒客户端已同时集体接入DeepSeek-R1满血版,面向用户提供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服务。
其次,橙视科技始终按照“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积极参与“智慧蓉城”建设,将AI技术应用于智慧党建、智慧文旅、智慧会展等领域,并为成都市纪委“清廉蓉城”网站集群、成都市总工会官方网站、成都政协网站集群等快速上线了基于DeepSeek-R1满血版的智能服务。
再者,我们积极响应“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探索“AI+智能硬件”新场景。2025年成都市两会和第12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期间,我们联合中国电信搭建全媒体采访区,发挥AIGC创新应用工作室的各项创新成果,将DeepSeek、量子通信、人形机器人(机器狗)、“AI+AR眼镜”等创新技术和智能设备运用到展台搭建和宣传报道中,取得极佳成效。
当前,纯AI的盈利模式仍是业界难点。
对此,一是要回归传统的媒体项目经营模式,AIGC作为工具,参与宣传片、创意视频及重大影视剧创作,以数字人、互动策划、氛围渲染等融入重大活动,以项目获取收益;二是在各种“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平台和项目中,以AI重塑底座和流程;三是融入“人工智能+各个产业链”,参与系统集成和智能硬件生态构建。
▍充分理解,主动拥抱,坚守本心
「视听潮」:如果将广电大模型的应用分为“工具替代-流程重塑—范式革新”三个阶段,成都台目前处于哪个阶段?未来三年内,你们计划在哪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
吴雷:成都台接入DeepSeek后,依托橙视科技自研的“知著AI”智能应用平台,已实现内容生产体系全媒介、全链条、全接入,可以说已经走完了工具替代阶段,正处在深化实施流程重塑阶段。
未来三年,我们将持续在多模态、认知智能、可信计算、人机协同等核心技术方面优化提升,将深化AIGC在影视级视频、创意级人机上的应用,打造更有现象级的AI文化IP;与文旅、教育、公共服务等行业的深度融合,通过“AI+VR/AR/XR”打造沉浸式视听体验。
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不断完善,“AI+AR眼镜”也许将成为除电视、电脑、PAD、手机之外的第五块屏,将诞生更多新的业态和应用场景。
「视听潮」:广电大模型与互联网平台相比,核心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们如何避免“技术崇拜”陷阱?
吴雷:广电大模型与互联网通用大模型相比,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垂直领域的权威性、安全性与公共服务的能力。
在AIGC内容“疯卷”的时代,我们更加注重拥抱新技术过程中的安全策略和风险意识,AI幻觉、版权风险、信息泄露、过度依赖等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只有充分理解、主动拥抱、坚守本心,大模型才能避免“技术崇拜”陷阱。
首先,充分理解。当前,大模型涌现,由于审核不严、AI依赖,由AI幻觉产生的“假新闻”数量可能会增加,求证难度也会增加,业界也会诞生更加成熟的“AI辟谣”产品。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要充分理解并认知。
其次,主动拥抱。AI不是洪水猛兽,更要善学善用。AI的本质是工具,核心在人,在人如何去用,在过程中提升技能和认知。要善于用AI创新思维,挖掘新的内容形式和业务模式。
最后,坚守本心。我们要通过价值锚定机制优化算法、模型,并对AI生成内容进行价值评估;我们要坚守本心和底线,强化人机协同实践,AI完成80%,人工校准20%;我们要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智能预审、人工精校、持续学习等反馈机制。
总之,唯有将技术纳入主流价值框架,构建人机共生的新型生产关系,才能实现传播力与引导力的统一。
由流媒体网主办的「中原论道暨第29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新局新视 智合聚变”为主题,再度携手产业各方,共启视听新局,共创智屏新篇。
5月22-23日,河南开封·大河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原论道」邀您共聚。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见微知著|对话爆款制造机听花岛,短剧的“短”究竟是什么? 2025-05-19
- [常话短说] 【重要】5G能否救广电?! 2025-05-13
- IPTV月报|2025年3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5-08
- 短剧榜单|3月美妆短剧竞逐女神节,电商品牌领跑短剧营销 2025-04-18
- [常话短说] 【破局】异业合作、跨界经营,广电自救新招式?! 2025-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