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迪士尼对外公布了2025年加速器计划入选名单,短剧平台DramaBox成功上榜。这一动态表明,短剧这种内容形式正逐步获得全球顶尖IP方的青睐与认可。无独有偶,今年8月,掌玩网络旗下的短剧应用FlickReels月营收首次突破千万美元,跻身 “月收入千万美元阵营”,这一成绩进一步印证了短剧在国际市场中蕴含的庞大商业价值。
近期,中文在线、掌阅科技、昆仑万维等主要深耕海外市场的短剧概念股陆续发布半年财报。数据显示,尽管短剧业务在营收层面持续带来新增量,但多数企业仍处于战略投入阶段,整体尚未摆脱亏损困境。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行业 “高营收、低盈利” 的普遍现状,同时也意味着行业 “优胜劣汰” 的竞争格局正加速成型。
褪去市场的热度与喧嚣,出海玩家们不得不正视一个核心问题:当短剧出海从早期的粗放式增长迈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参与者该如何跨越新的行业周期、在海外市场挖掘更多机遇?实现可持续增长的新路径,到底在哪里?
短剧出海的 “冰与火之歌”
短剧出海历经数年发展,曾经依靠先发优势开拓市场的 “淘金时代” 已渐渐落幕,行业正进入一个需精细化运营的 “炼金时代”。如今,这条被各大行业巨头看好的蓝海赛道,正上演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 “冰与火之歌”。
短剧市场的 “火热” 态势,首先源于其宏观规模的持续高速增长。根据《2025海外短剧行业报告(上半年)》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海外短剧市场的总营收已突破10.88亿美元;预计全年营收将攀升至24.73亿美元,总下载量也有望达到12.09亿次。更有预测表明,到2027年,海外短剧市场规模将增长至187亿美元(约合1330亿元人民币),并且会实现对国内市场的超越。从整体来看,这一市场仍处于快速成长阶段,远未触及天花板。
更让人振奋的是,整个海外短剧市场的收入规模已连续多个季度实现同比翻倍,头部剧集单月流水突破1亿也成了常态,充分彰显出强劲的增长活力。推动这种增长的核心,是远未得到满足的用户需求。据 DataEye 研究院数据显示,当前全球短剧市场的月活跃用户仅8000万,而潜在用户规模预估高达9亿,现阶段渗透率仅为8.8%。
对比国内短剧市场约60%的渗透率,海外市场显然还拥有极大的成长潜力。与此同时,优质的短剧内容依旧属于稀缺品。这种供需失衡的现状,为内容创作者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美国市场以5.26亿美元营收占据全球近半数份额的情况下,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的需求正快速崛起,为各类题材、不同类型的短剧内容,提供了丰富的试水场景与增长机遇。
市场的火热前景,吸引了大批参与者入局。除了原生短剧厂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传统影视公司、网文平台乃至互联网大厂也纷纷下场布局,将短剧出海视作重要的国际化增长路径。据估算,目前海外短剧平台已达到三四百家之多。
这所有现象,都充分展现出这条赛道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与商业魅力。
千亿规模市场,如何掘得真金
今年以来,不少短剧出海领域的从业者表示,投流成本在总投入中的占比不断攀升,如今已成为短剧出海业务里开销最大的项目。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4年头部短剧产品的下载量中,有70%至80%来自付费流量,买量成本甚至接近营收的一半。这样的行业现状,让从业者们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共识:短剧从本质上来说属于 “内容商品”,打造爆款的核心逻辑大致是优质内容与精细化运营的结合,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
如今,短剧出海的竞争格局已从过往的 “内容为王”,升级为 “内容与运营双轮驱动” 的全新阶段。
在试错成本高企、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能否实现高效运营,已然成为决定短剧出海项目成败的核心要素。高效运营的核心价值,体现在能够系统性降低市场的不确定性、提升规模化发展的效率,并且对整体经营模型进行优化升级。
实际上,从行业实践来看,打造爆款短剧的路径已逐渐清晰。在出海这条赛道上,部分主流平台正凭借自身的资源积淀与数据分析能力,为行业提供全方位的系统性支持。以TikTok for Business为例,该平台基于对短剧内容生态的深度研判,制定了一套爆款内容的识别标准。与此同时,平台围绕 “全球化长线运营” 的核心理念,构建了分阶段、体系化的运营解决方案,目的在于帮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厂商找准当前的经营重心,进而有效提升整体运营能力。
初阶起步阶段,厂商的核心任务应聚焦于快速验证剧目市场潜力与实现稳定起量。具体而言,首先要确保资质、技术、资金等硬性条件全部到位;内容选择上,若布局本土剧,可优先发力英语剧集,尤其是基于历史爆款IP改编的作品;若选择翻译剧,则建议优先挑选国内GMV超100万的爆款剧集;而老剧复投时,应重点考虑历史表现出色、GMV突破百万的成熟剧目。配合 “首周新剧重点推广、次周素材二创与市场拓展、第三周二轮起量、第四周打折转化促销” 的全周期运营节奏,厂商便能实现稳定开局与快速起量的目标。
成长打磨阶段,厂商可将工作重点转向优化投放能力与拓展内容布局。在剧目市场潜力得到初步验证后,一方面要完善投放团队架构与策略机制,夯实投放基础;另一方面要推动内容题材多元化发展,覆盖霸总、甜宠、闪婚、逆袭、家庭等受众面广的非定向品类。内容策略上,可延续 “本土剧优先采用爆款IP改编、翻译剧全面推出” 的思路,同时依托优质素材凸显剧集核心亮点,持续突破单条素材的传播上限。此外,推荐搭配使用 Smart与tROAS等智能投放工具,这类工具能有效提高内容渗透效果,助力广告投放效率的持续提升。
成熟扩张阶段,核心目标应转变为通过强化投放中台的自动化能力 —— 涵盖广告创编、出价调控与系数优化等维度,实现营收的进一步增长。同时,厂商还可结合开闭环混合链路、IAA(应用内广告变现模式)、IAP(应用内购模式)及混合变现等多元模式展开运营,并借助平台的多元化营销玩法,系统性提升运营效率、减少资源空耗,最终实现利润空间的最大化。
TikTok for Business 提出的这套运营框架,并非凭空设计,而是源于其在短剧出海领域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作为以短视频为核心业务的平台,TikTok不仅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还构建了高活跃度的内容生态,这种生态特性恰好为短剧的内容测试、用户获取以及长期运营,提供了高度适配的环境支撑。
在这样的生态体系里,短剧营销的边界得以拓展,不再仅仅停留在流量采购层面。借助平台提供的市场洞察分析、自动化运营工具以及内容运营支持,短剧从业者完全能够实现从内容创作、广告投放到商业变现的全链路效率升级。
短剧出海下半场,拼什么?
如今,短剧出海正稳步迈入更为成熟的2.0阶段。在这一时期,行业显现出若干明确的重要趋势,这些趋势不仅重塑了行业竞争格局,也为从业者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首先,行业竞争正从粗放式的流量争夺,转向更为精细化的内容运营。仅靠单一爆款已难以支撑长期增长,未来的竞争优势将属于那些能敏锐捕捉细分需求、打破内容固有模式、实现多形态内容联动的团队。比如,“小说 - 短剧 - 漫剧” 等跨体裁开发模式,不仅能覆盖更广泛的用户场景,还在持续验证IP的长期价值,为构建IP生态打下基础。与此同时,进一步挖掘内容的商业价值已成为行业共识,单部作品价值上限越高的企业,在未来市场中越能掌握主动权。
其次,产业链运作正经历从 “人工驱动” 到 “AI 驱动” 的深刻转变。AI不再只是辅助工具,而是深度融入创意、制作与投放的全流程。AI剧本生成、实时翻译与配音、视频素材自动生成以及智能投流系统等工具,正逐渐成为短剧出海的必备配置,大幅提升了人员工作效率。以 AI 为代表的技术升级,通过提高运营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为GMV增长提供了关键支撑。
更关键的是,平台与内容厂商之间的关系正朝着 “深度共生” 的方向发展。以TikTok for Business为例,其角色已不局限于营销平台,而是进一步延伸到共享分析洞察、共建市场生态的层面。那些率先与平台建立紧密协同关系的出海厂商,将能更高效地了解用户需求、把握内容趋势、运用市场工具,从而获取更大的增长红利。
短剧出海的上半场是勇者比拼的流量竞争,而下半场则是智者较量的效率博弈。面对千亿规模的市场,只有将内容创造力与数据洞察深度融合,才能跨越行业周期,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责任编辑:赵莹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大】新政出台,广电发展新机会 2025-10-24
- [常话短说] 【重磅】国家广电总局公示! 2025-10-23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靓号,冲! 2025-10-22
- [常话短说] 【突发】一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逝世 2025-10-21
- [常话短说] 【重大】重要通知,事关广电 2025-1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