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9月的秋风中,回首这个夏天的荧屏,仿佛少了些什么。曾经,暑假意味着《仙剑奇侠传》的重温,或《花千骨》的集体追剧。那是东方幻想的黄金时代,御剑乘风的浪漫与济世苍生的担当交织成网,俘获无数人心。但如今,打开视频App,仙侠剧的踪影稀疏。《临江仙》作为今年仙侠剧的领军者,开播时爱奇艺站内热度峰值达10118,勉强破万,却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什么剧?谁演的?”的集体疑问。
《凡人修仙传》虽以豆瓣7.5分的开分逆袭而上,但前期宣发低调,未能迅速引爆话题;《献鱼》则豆瓣仅5.5分,首周热度峰值不足6000,悄然滑向边缘。
这不是巧合,而是2025年仙侠剧市场的写照。上半年,约8部仙侠剧陆续上线,却鲜有爆款。根据德塔文2024-2025年度剧集市场白皮书,长剧播出量同比萎缩14.3%,仙侠赛道由于近年来内容同质化严重,难以跳出“拯救苍生”的伪命题,景气指数略有圈层化趋势。
云合数据显示,仙侠剧整体市占率不足10%,央视早在2023年就点评仙侠剧“有仙无侠,有情无义”,说主角们都一直困在自己的爱恨中,苍生和天下或是他们爱情的垫脚石,或是他们爱情的绊脚石。这一针见血的评价,在2025年依旧回荡。
曾经的暑假标配,如今为何步入“流量黑洞”?作为媒体观察者,我们需从文化脉络、产业逻辑与观众变迁三维度,剖析这场从巅峰到低谷的转变。
2025夏天的“仙侠荒漠”:低迷数据背后的市场寒意
2025年的仙侠剧市场,像一潭被遗忘的桃花潭。艺人白鹿的《临江仙》于6月6日首播,首日热度7685,第三天破9500,第九天达峰值10118,云合市占率峰值32.4%。然而,豆瓣评分徘徊在6.4分,微博话题阅读量虽超60亿,且负面讨论占比高:后期节奏放缓、“三婚三离”的狠爽设定引发争议,却难掩“高开低走”的尴尬。
相比之下,同档《藏海传》央八收视峰值2.4862%,累计播放18.5亿,融合非遗元素的悬疑冒险叙事,轻松碾压仙侠细分赛道。
杨洋的《凡人修仙传》本是热门IP改编,源自忘语小说,粉丝基数庞大。7月27日优酷首播,豆瓣开分7.5(超6万人打分),成为2025年仙侠剧最高开分,热度峰值10254,猫眼有效播放超亿。杨洋的“韩立”人设适配,实景拍摄与电影级特效融合,每帧惊艳。但前期零宣发曾被吐槽“摆烂”,直到“蜘蛛戏”热搜登顶,才逆转口碑,尽管如此,它仍未跻身全网前十,反映仙侠剧的整体疲软。
《献鱼》“新仙侠”,融合“咸鱼流”设定,首周预约163万,但豆瓣5.5分(1.1万人打分),热度峰值不足6000。上半年其他仙侠剧如《念无双》《淮水竹亭》,成绩也都不如人意。
为何如此?
第一,平台算法偏好短平快之作,仙侠剧动辄六十集的宏篇巨制,反成冗长之累;审查之风趋严,古装宏大叙事易触玄机,创作者裹足不前,难展抱负。
第二,观众画像亦悄然变迁。总台片单中古装份额不足两成,十八至二十四岁青年,转向《难哄》《折腰》等现代偶像剧,追逐当下情感之镜像。经济下行,加速“去库存”之潮,投资回报整体滑坡,仙侠高筑的特效投入难敌悬疑剧的性价比,资本逐利,仙途愈显崎岖。
更重要的是,原本,仙侠奇幻深植华夏神话,融汇瑰丽遐想与《道德经》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哲思,御剑乘风间,寄托济世安邦之大义。岂料今时,过量工业甜腻如糖衣炮弹,充斥荧屏;浩瀚四海八荒、万千世界,反倒成了各种“至死不渝”式小情爱的陪衬与背景板。网友在知乎感慨:“古偶仙侠成了流量明星的化妆舞会,剧情像模板。”这场寒冬,不仅是收视的,更是文化自信的隐痛。——可叹昔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脊梁,渐成镜花水月。
昔日荣光:仙侠的“初心”与侠骨柔情
要探仙侠的没落,先忆其初心。20世纪90年代末,《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奠基武侠,后《仙剑奇侠传》(2005)将仙侠推向巅峰。李逍遥救灵儿,历锁妖塔生死;景天封邪剑仙,牺牲自我;剑圣独孤剑明,放下私欲,守护苍生。这些桥段,不是简单的仙恋,而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东方美学。赵灵儿的死,不是为爱,而是为天下太平——这正是仙侠的骨髓:以“仙”为皮,御剑乘风的浪漫;以“侠”为魂,济世安良的责任。
早期仙侠剧汲取古典哲学滋养。《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的“侠义”,源于儒家“仁者爱人”;《仙剑》融道家“天人合一”,景天与雪见的情感纠葛,映照着“阴阳调和”的哲思。观众爱它,不会是因为特效,况且那时特效简陋,而是那份“以小见大”的格局。2005-2010年,仙侠剧年产量虽不多,收视情况却大多令人满意,衍生游戏、周边,形成IP闭环。 它不仅是娱乐,更是文化出口:《仙剑》出口东南亚,唤醒海外华人的集体记忆。
这种“初心”,源于创作者的匠心。当时的演员非流量堆砌,而是角色驱动。导演张纪中强调“忠于原著”,不愿为商业妥协。结果呢?《仙剑三》(2009)豆瓣9.2分,至今仍是标杆。仙侠剧那时,是暑假的仪式感:一家人围坐,讨论“灵儿该不该死”,从中体悟人生的无常与担当。
变味的转折:2015年后,“仙恋”吞噬“侠义”
转折点在2015年。《花千骨》爆红,虐恋刷新收视纪录,衍生周边超10亿。 从此,仙侠剧的叙事重心偏移:不再是“守护苍生”,而是“上神谈恋爱”。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白浅与夜华几千年的纠葛,动辄“苍生与我,你选谁?”;2020年《琉璃》美人鱼般的仙子,只为男主粉身碎骨;2022年《苍兰诀》更是将神仙日常化,天天纠结分手复合。
为什么变味?
一是市场逻辑。流量为王。2015年后,偶像经济崛起,平台青睐“高颜值+高甜度”内容。女性观众占比高,她们更爱“霸道总裁”式的仙尊,虐心桥段还能够激发弹幕互动。
二是资本驱动。仙侠剧投资回报高,特效虽贵,但IP改编易变现。网络小说如《斗破苍穹》提供现成模板,创作者只需套用“双向奔赴”公式。
三是创作惰性。从武侠到仙侠,本是升级——武侠接地气,仙侠加幻想爽感。但如知乎用户分析,仙侠“通货膨胀”严重,四海八荒、千秋万载的设定,让侠义精神稀释成背景板。
观众吐槽:“神仙不干正事,还不如现实里的普通人有脑子。”这不是偏见,而是叙事失衡。早期仙侠用恋爱服务侠义,今则反之。结果,2020年后,仙侠剧豆瓣均分下滑至6.5,远低于都市剧的7.8。网络讨论中,有人直言:“成也流量,败也流量。古装偶像剧的遇冷,暴露了生态问题,流量明星演技浮夸,剧情像流水线产品。”
深层困境:文化内核流失与产业生态的“内卷”
仙侠剧的衰落,不止表层套路,更是文化与产业的双重危机。从文化角度,它丢了东方美学的魂。古典哲学如《庄子》的“逍遥游”,本该是御剑乘风的诗意表达;儒家“侠义”,该是守护苍生的担当。但如今,剧中仙尊多是“宠妻狂魔”,缺乏“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
说句不好听的,武侠衰落源于“侠”的漏洞。独行侠伸张正义,凭什么?在现实主义浪潮下,这显得幼稚。仙侠更甚,它将“仙”浪漫化为宫斗衍生,只剩情绪消耗——先虐女主,再虐男主,最后抱团哭。
产业上,内卷加剧。老戏骨减少,当年靠实力派撑场子,如今却是流量主导,演技短板。制作风险高,打戏长、特效贵,“广电21条”发布时早有媒体指出,古装市场信心不足。加之2025审查经济双压,投资回报率恐低于悬疑。
出路何在:重拾“侠”脊梁,拥抱多元创新
仙侠剧并非不能谈恋爱,而是不能只剩下恋爱,要让御剑的浪漫与守护的责任并行,让情感线服务于信念与成长,让角色在爱恨之外仍有“自立自强”的哲思与担当;同时,应在叙事中自然融入非遗与传统文化元素,用东方美学讲好文化自信,让东方价值成为故事底色。
在产业层面,要敢于打破流量枷锁,采用老中青结合的演员阵容提升整体演技,缩短集数、精炼叙事,避免冗长与注水;在视野上,应借鉴国际化路径,打造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东方奇幻IP;在题材融合上,可探索“仙侠+现实”的混搭,将AI伦理、气候变化等当代议题置于奇幻设定中,以仙界映照人间百态,既保留绮丽想象,又引发现实思考。
真正的复兴不是把“侠”当作口号,而是让它成为时代的回响,在新的语境下完成文化的重塑与精神的回归。
所以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古偶仙侠,凉了吗?
是,但凉透重生。它走辉煌,尝黄昏,重思考,待天明。某日,御剑少年再现,又将是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勾正科技] IPTV月报|2025年8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9-23
- [金博士]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四) 2025-09-23
- [金博士] 屏智未来|生成式内容与可玩电视(五) 2025-09-23
- [常话短说] 【突发】广电人警惕! 2025-09-23
- [常话短说] 短剧《广电营业厅的故事》第一集上线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