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旨在发掘音乐新面孔、新势力的优秀歌唱人才选拔类节目《声鸣远扬2025》全球启动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这档由湖南卫视、芒果 TV 牵头,联合北京、江苏、广东、辽宁、新疆五大省级卫视及腾讯视频,再联动微博、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等社交平台立体宣发的音乐人才选拔节目,以 “青春敢唱,一鸣惊人” 为口号,不仅宣告着一场全民音乐热潮的酝酿,更以 “六大赛区 + 八大平台” 的联合创制新范式,为行业实现资源高效整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发布会现场,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规划院院长、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主任冯景峰,国家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台)党委书记、董事长、台长、总编辑龚政文,北京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中心主任张苏,江苏卫视总监王希,广东卫视总编辑卢战,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台)党委常委、副台长白立辉,新疆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霍延敏,腾讯在线视频联席总裁兼首席内容官王娟,以及网络社交平台、音乐合作伙伴和全国媒体代表们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这档聚焦华语乐坛人才培养的创新节目震撼启航。
从启动宣传片,到节目模式、赛程规划的详解,《声鸣远扬 2025》的 “专业性” 与 “创新性” 贯穿始终,其背后八大平台联手的优势更是清晰凸显 —— 通过分摊制作、宣发成本,共享渠道与内容资源,打破了以往音乐节目 “单打独斗” 的局限,形成了从选手挖掘到内容传播的全链条、全媒体协同。
八大平台联合创制,首创行业新范式
节目打破地域与平台界限,联合六家省级卫视与腾讯视频芒果TV,形成制播联动、资源互补的创制共同体。通过共享内容、渠道与品牌资源,实现从选手推选、节目制作到全媒体分发的深度协同,探索跨域合作与融合传播的新范式,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联合创制经验。
从行业现状来看,近年来音乐类综艺面临两大核心困境:一是制作成本高企,4K 超高清制播、全国性海选、直播技术搭建等环节需大量资金投入,单平台承担易面临盈利压力;二是传播覆盖面有限,省级卫视受地域收视习惯影响,网络平台则面临用户圈层固化问题,信息渠道纷繁的当下,单一平台难以实现 “全民级” 触达。
《声鸣远扬 2025》的八大平台联合模式,恰好精准破解了这两大痛点。
一方面,六大卫视 + 两大网络平台分摊成本,能将资金更高效地投入到内容打磨与技术升级中 —— 例如 4K 直播的设备投入、六大赛区地面海选的人力成本,由多平台共同承担后,单平台压力大幅降低,也为节目 “真唱真直播” 的高规格呈现提供了资金保障。
另一方面,平台矩阵形成了 “卫视覆盖家庭市场 + 网络触达年轻群体” 的互补格局:北京、辽宁卫视可辐射北方受众,广东卫视能联动粤港澳大湾区,新疆卫视则助力节目触达西北及少数民族受众,而芒果 TV、腾讯视频则覆盖年轻网民,再加上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的话题发酵,形成了 “大小屏联动、全人群覆盖” 的传播网络,这是单平台节目难以实现的传播广度。
这种模式的深层价值还在于 “行业协同效应”。以往各平台在音乐人才选拔上多为 “竞争关系”,优质选手资源分散;此次联合创制下,六大赛区的选手推选实现 “资源共享”,例如辽宁卫视挖掘的东北唱将、广东卫视推荐的粤港澳音乐人,能通过八大平台共同呈现,避免了 “重复海选、资源内耗”,也让节目能汇聚全国范围内的顶尖音乐新人,提升选拔质量。
回归音乐本质,重塑选拔价值
在流量综艺扎堆的当下,《声鸣远扬 2025》的内容设计更凸显 “向专业回归” 的倾向,这一选择既贴合行业政策导向,也精准击中了观众对 “优质音乐内容” 的需求。
从节目设定来看,“美声、民族、流行三大唱法全覆盖” 的定位打破了以往音乐综艺 “重流行、轻传统” 的局限。启动宣传片中呈现的北方胡同歌谣、岭南婉转曲调、西北草原牧歌等地域元素,不仅丰富了节目的音乐多样性,更暗含 “挖掘地域音乐文化、传承华语音乐文脉” 的深层意图 —— 例如新疆卫视提及的 “歌舞之乡” 、广东卫视关注的潮汕、客家歌曲,能让小众地域音乐通过八大平台的传播走向全国,这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也为节目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厚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选拔标准的升级:节目以 “音乐考核 + 素养评价” 为核心,将 “文化底蕴” 与 “社会责任感” 纳入评判维度,鼓励选手选择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发情感共鸣” 的作品。节目不仅注重歌手的声乐技艺,更关注其文化底蕴与社会责任感,通过专业评审与大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兼具实力、品格与素养的新一代音乐人才,重塑音乐节目的价值标杆。
赛程设计上,“海搜双通道选拔 + 预选赛录制 + 总决赛 12 场直播” 的节奏安排,也体现了 “兼顾专业性与观赏性” 的思路:初期阶段的 “地面海搜 + 中心组直搜” 能确保挖掘到民间隐藏的音乐人才,避免遗漏;预选赛的录制可让节目团队对选手进行打磨,提升内容质量;而总决赛的 12 场黄金档直播,则能通过 “真唱” 的真实性、“实时互动” 的参与感,吸引观众持续关注,形成话题热度。
4K直播与多模态传播,定义音综新体验
在视听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声鸣远扬 2025》将 “科技赋能” 作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这不仅是提升节目观感的手段,更是对 “音乐综艺技术标准” 的一次升级。
节目采用的 4K 超高清制播技术,能让观众更清晰地捕捉歌手的演唱细节 —— 从气息控制到情感表达,从舞台灯光到乐队伴奏,高清晰度的画面能增强观众的 “沉浸感”,尤其对于美声、民族唱法等需要细腻呈现的音乐类型,4K 技术能更好地传递作品的艺术魅力。而 “真唱真直播” 的模式,意味着歌手需具备扎实的现场演唱能力,这种 “去滤镜化” 的呈现方式,既能赢得观众的信任,也能倒逼选手提升专业水平,推动华语乐坛 “重现场、重实力” 的风气回归。
此外,节目提及的 “智慧视听呈现、多模态内容生产与智能推送”,也贴合了当下观众的观看习惯。例如,通过智能算法将不同唱法、不同地域的选手内容推送给对应兴趣的观众,能提升用户粘性;在社交平台推出 “幕后花絮”“选手专访” 等多模态内容,则能延长节目的传播周期,形成 “大屏看正片、小屏刷衍生” 的传播生态,进一步扩大节目影响力。
《声鸣远扬 2025》的尝试,不仅是一档节目的创新,更代表了音乐综艺乃至广电视听行业的一种转型方向 —— 从 “单一平台制作” 走向 “多平台生态共建”。
从龚政文 “推动系统性变革” 的表述,到各卫视负责人 “发掘民间瑰宝、传承音乐文脉” 的共识,不难看出,此次联合创制已超越 “单纯做节目” 的范畴,成为行业协同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一次实践。
这种模式若能成功,将为后续行业合作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例如,未来可围绕戏曲、舞蹈等其他文艺领域,搭建类似的 “多平台联合创制” 矩阵,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传播;也可通过 “平台 + 艺术院校 + 专业院团” 的合作,建立更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让节目不仅是 “选拔舞台”,更是 “人才孵化基地”,为文艺事业提供长期助力。
对于观众而言,这种模式能带来更丰富、更高质量的内容供给;对于选手而言,八大平台的曝光机会能为其职业生涯提供更广阔的起点;对于行业而言,资源整合与成本分摊能降低创新风险,推动更多优质项目落地。
可以说,《声鸣远扬 2025》的启动,不仅是一场音乐盛宴的开端,更是华语乐坛与中国视听行业 “协同发展、共生共赢” 的一次重要探索。
随着 10 月预选赛、11 月总决赛的临近,《声鸣远扬 2025》能否如其愿景般 “发掘新势力、点亮华语乐坛”,值得期待。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其在联合创制、内容专业、技术赋能上的尝试,已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媒体力量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上市公司各种“花样”?! 2025-11-14
- [常话短说] 【真心话】谢谢你,我的广电姐妹兄弟! 2025-11-13
- [常话短说] 【解局】某广电公司高管集体辞职?! 2025-11-12
- [勾正科技] OTT月报 | 2025年9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11-11
- [常话短说] 【曝】靴子落地:他被“双开”! 2025-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