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王忠:山东卫视抗战胜利80周年宣传的使命书写
周煜媛| 视听潮| 2025-09-03
【流媒体网】摘要:山东卫视通过全媒体矩阵和创新内容弘扬抗战精神。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东卫视以全媒体矩阵展开立体宣传,通过精品内容创作、跨平台合作与技术创新,生动诠释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团结奋进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兼电视卫星频道总监王忠近日就此次宣传行动的整体布局、内容创作、传播策略等关键问题与「视听潮」展开对话,深入解读山东卫视在此次重大主题宣传中的思路与实践。

  策划思路与平台布局

  「视听潮」: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全媒体宣传布局中,山东卫视的策划思路和主题框架是怎样构建的?

  王忠: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伟大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在民族存亡的最危急关头,深植于中华民族血脉的爱国主义,迸发出了排山倒海的磅礴伟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

  山东卫视紧紧围绕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核心目标,集合山东广电精品创作力量,深入贯彻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力求通过正气充盈的宣传报道,生动讲好抗战故事,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展现新时代山河巨变,激励团结奋斗力量,营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浓厚氛围。

  「视听潮」:你们就不同传播平台分别制定了哪些宣传方案?

  王忠:全媒体时代,每一条片子、每一个节目都不再是单一的存在形式。我们的内容产品更像是一粒“种子”,遇到不同的土壤、不同的环境就会长成不同的形态。它通过多元表达形态生根,借力跨平台传播发芽,在用户互动与技术赋能中枝繁叶茂,最终形成覆盖全域的“内容生态树”。

  本次重大主题宣传,我们策划了丰富的产品,涵盖档案展示、口述历史、AI再现、影视表达等多维度内容,专题专栏、理论文献片、纪录片、电视剧、公益短片、短视频等多元载体,每一项内容生态都有从大屏到客户端再到新媒体平台的多视角展示,形成大小屏联动、多维度呈现的传播格局。

  首先是立足本职,按照中央工作部署,做好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转播工作,做好各项纪念活动的动态宣传报道。

  其次是做好重点专题专栏的策划

  《山东新闻联播》《早安山东》等主要新闻栏目开设《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寻访抗战老兵》《我们村的抗战》等多个专栏,充分展现我们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充分展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磅礴力量,讲好抗战故事,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三是做好重点文献纪录片的精品创作和传播。

  山东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王尽美、邓恩铭等革命先驱就开始在山东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抗日战争时期,山东更是华北地区持久抗战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解放战争时期,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等一系列胜利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在那些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齐鲁大地作出了巨大牺牲,镌刻下了永久的历史记忆,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媒体宣传者,我们要持续深耕山东这片红色文化沃土,充分发挥党的宣传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按照“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要求,台里提前部署、重点策划,匠心打磨了几部纪实作品,像已经开播的系列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今晚将要重磅推出的大型文献电视片《洪流——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纪实》,还有制作中的新闻纪录片《从战火中走来》等。这些纪录片从不同视角切入,展现山东抗战历程,凝聚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最后是做好抗战题材影视剧的排播。

  从今年6月底开始,山东卫视就在晚间黄金时段开启了抗战题材“经典鲁剧展播”,先后推出《运河风流》《闯关东》《大染坊》等一批抗战题材经典鲁剧,赢得良好收视反馈。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发源地、沂蒙精神的诞生地,这为各类题材影视创作提供了丰厚滋养和鲜活素材。植根于儒家文化厚土的“鲁剧”,诞生了很多具有齐鲁风格、山东气派、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这其中抗战题材占了半壁江山,像《闯关东》《运河风流》《南下》《沂蒙六姐妹》《红高粱》等,它们的突出特点就是“山东故事、全国意义、重大题材”

  “经典鲁剧展播”充分利用并放大鲁剧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也重拾观众与经典的默契。从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监测看,截至目前,山东卫视播出的《运河风流》《闯关东》《大染坊》《红高粱》等在省级卫视晚间黄金时段电视剧实现了收视领跑。其中,《闯关东》的收视表现最为抢眼。正在播出的《红高粱》也延续了这一收视热潮,继续领跑。

  作品矩阵与独特视角

  「视听潮」:本次主题宣传中,山东卫视推出了哪些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有哪些创新点?

  王忠:几部重点文献纪录片在题材选择、故事架构、表现形式上都可圈可点。

  正在播出的36集系列文献纪录片《档案里的山东抗战》以珍贵抗战档案为切入点,精选最具代表性的档案,发掘这些档案背后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这部纪录片是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成果,由山东省档案馆和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共同出品,每集5~7分钟,采用“微纪录片+档案实证+情景再现”的模式,以“小切口、大历史”的叙事方式生动展现山东党政军民抗战历程。

  该片选取山东抗战珍贵档案文件106件、历史图片522张、历史报刊版面65版、历史影像15分钟,以及大量实物档案、声像档案,许多珍贵档案是首次公开,其中包括《支那事变画报》第十六辑、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军旗、抗日名将王铭章牺牲前发的三封电报、山东省内现存最早的党旗、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入鲁照片、《大众日报》创刊号、1945年山东青救会员统计表、《山东省战时邮局建设方案》等,内容涵盖山东抗日根据地军队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纪录片对档案细节进行特写式呈现,真正用活山东抗战档案资料,让档案里的山东抗战既映照历史又启迪未来。这部片子的播出从8月初一直延续到9月底。

  另一部重点作品是被列入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的12集文献电视片《洪流——山东抗日武装起义纪实》。

  这部片子聚焦1937年7月全民族抗战爆发至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前后的历史史实,展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各地的党员群众勠力同心、共御外辱的英雄壮举。创作历时一年半,摄制团队先后赴山东省内60多个县(市、区)和北京、南京、武汉、西安、延安等地采访、拍摄,积累了丰富的史料,抢救性地记录了一批当事人、知情者和抗日武装起义旧址,挖掘整理了一批年轻的共产党人在民族危亡之际勇挑重担、勇于牺牲的感人故事。

  这也是首次以电视片的形式全景式地记录和展现自1937年底至1938年上半年,中共山东省委及邻省省委共同领导的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威海及胶东各地、黑铁山、牛头镇·潍北·昌北、徂徕山、泰西、鲁东南、鲁南、湖西等重大抗日武装起义的恢宏历程。目前广电总局专家正在对这部片子进行最后一轮的审核,将在9月3日前后播出。

  另外,还有一部被列入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的《派兵去山东》。

  这部纪录片以中共中央、毛泽东重要战略思想为主线,着眼全民族抗战大局,围绕中共中央、毛泽东战略部署和山东抗日根据地具体实践,聚焦八路军各部入鲁后与山东本地军民在军事斗争、部队建设、抗日根据地发展以及抗日战争胜利后挺进东北,为全国解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派兵去山东”重大决策提出的背景、过程、成果及重大意义,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坚定信念、凝聚力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山东卫视人物纪录片栏目《五洲四海山东人》将于9月2日播出百岁老兵孙文秀的热血人生,他是一位传奇英雄

  1938年,14岁的山东文登少年孙文秀扔掉赶猪鞭,攥紧钢枪走进八路军的队伍。从陆房突围的山林到白彦镇的拉锯战,从秀水河子的雪夜到天津城墙的血光,他在数百次战斗中斩获“战斗英雄”“爆破英雄”等称号。

  25年军旅生涯中,四次枪伤、七次炸伤是他最硬核的勋章。转业后,他在吉林省靖宇县任副县长时,钻井引水、帮扶老兵,用行动续写担当。而他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直到2016年的一次采访才得以被众人熟知。岁月会模糊容颜,却永远磨不灭英雄的印记,祖国与人民不会忘记那些用热血铸就和平的身影。

  合作联动、技术赋能与受众适配

  「视听潮」:如此大规模的全媒体宣传战役,你们如何高效整合资源,实现协同作战?

  王忠:对外合作方面,山东卫视首先是作为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单位,加入广电总局主办的“山河见证——我们的抗战记忆”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媒体宣传行动

  我们在《山东新闻联播》、闪电新闻以及各新媒体账号都开设了这一专题专栏,联动全省各市县区资源,以纪念馆、博物馆、抗战纪念地为依托,推出抗战文物、英雄事迹报道。

  如最近推出的《视死如归的马石山十勇士》《以英雄之名:跨越2300多公里的“十年之约”》等报道,将学者解读与史实考证相结合,既呈现具体历史片段又提炼精神内核,形成“点面结合”的传播效果。

  正在播出的《档案里的山东抗战》除在山东卫视大屏播出外,还联动了国家档案局网站、学习强国、灯塔党建在线、支部生活、闪电新闻等平台同步播出。以纪录片解说词和主要图片档案编辑形成的同名书也于8月11日出版首发,实现纪录片与图书出版的联动传播。

  近年来,山东卫视持续扩大自己的媒体朋友圈,深化与新华社、人民网、共青团中央等党央媒以及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新媒体平台在重点项目上的合作。

  “八一”前夕,山东卫视承制了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退役军人事务部宣传中心联合出品的庆祝建军98周年MV《山河守望》。创作团队集结了多个部门的骨干力量,耗时20多天完成了MV的剪辑和包装,7月31日在新华社、中国退役军人和山东卫视新媒体端发布MV,8月1日在山东卫视大屏播出。

  这部作品全网视频播放量达2790万,互动量超9万,“建军98周年主题曲山河守望”话题登微博热搜全国榜第三。这是继“老战友你在哪儿”网络征集活动之后,山东卫视和退役军人事务部、新华社联合打造的又一爆款传播案例。

  年初,我们联合打造的“老战友你在哪儿”征集活动登上了《2025山东春节联欢晚会》,故事互动《时光印记》引发观众、网友强烈共情,全网传播量破亿。这个故事我们目前还在跟进,寻找更多的老战友,通过亲历者口述展现更多的抗战故事,通过AI再现让照片自己说话,最后集合成一部纪录片《戎装照》,计划在10月份推出。

  「视听潮」:山东卫视如何运用新技术,增强主题宣传的呈现效果和用户体验?

  王忠: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对于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能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例如,在《2025山东春节联欢晚会》中,我们采用AI生成技术将70多年前胡明拍下的老照片还原成动态视频,让老战士们与70多年前的自己微笑拥抱,用虚拟现实技术建构起“超时空”的情感空间,激发起人们内心深处澎湃的家国情怀。

  我们正在创作的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公益短片《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集科技赋能与人文情怀于一体,利用AI技术还原真实历史画面:将抗战标志性事件中的物件拟人化,用旁观者的角度讲述历史,传递历史的真相和对先烈的敬意。

  「视听潮」:山东卫视如何关注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制作和传播内容?

  王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今年的重大宣传任务,在山东卫视不同类型节目的创作策划中都会有相关的内容表达。

  广大青少年是传承与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力量,肩负着赓续红色血脉、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的崇高使命,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在节目中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内容,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比如我们刚刚完成录制,即将在9月底开播的《2025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特别邀请瞿弦和现场朗诵《黄河大合唱》——《黄河之水天上来》段落,并向小名士们讲述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革命圣地延安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幕后故事;还邀请了青年毛泽东的饰演者王仁君与小名士们共同朗诵毛主席诗词《沁园春·雪》,感悟伟大领袖的博大胸襟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

  在大语文教育节目《超级语文课》中,新疆青年教师马健钧以《从军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切入,讲述诗人的爱国情怀,带领学生们增强文化认同,厚植家国情怀,“你要写新疆就不能只写新疆”引发网友接力仿写。

  戏曲文化创演节目《戏宇宙》深挖戏曲中的爱国主义、民族情怀等精神内涵,“00后昆腔少年对话辛弃疾”让人热血沸腾,引发全网共鸣。通过类似多种形式的内容呈现,引导青少年深化历史认知,升华爱国情感,筑牢认同根基,锻造行动自觉。

  挑战应对与机遇洞察

  「视听潮」:您认为在全媒体时代做好重大主题宣传,面临的最大挑战和机遇分别是什么?

  王忠:全媒体时代,重大主题宣传既面临传播生态重构的深刻挑战,也迎来技术赋能与传播范式升级的历史性机遇。

  短视频、弹幕等轻量化内容成为主流,导致受众习惯于“浅阅读”和“快反馈”,对需要系统性思考的重大主题、具有历史深度的大片往往缺乏耐心。此外,海量自媒体的“集市式”传播、技术滥用带来的真实性危机、历史虚无主义的借机渗透等也对重大主题宣传构成挑战。

  这就对我们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以“内容为舵、技术为翼、用户为锚”,从内容生产创新、叙事逻辑重构、技术赋能表达、用户思维转换等角度加快创新步伐,在挑战中重构话语权威。

  机遇方面,技术的进步为重大主题宣传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可能。AI、VR、AR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让历史场景“重现”,增强内容的沉浸感和感染力,让年轻受众更易接受和理解。

  同时,全媒体平台的融合发展让内容能够实现多渠道、多形态传播,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特别是通过新媒体平台能精准触达不同年龄、不同圈层的用户,扩大重大主题宣传的影响力。

  此外,当下社会对历史记忆、民族精神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重大主题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观众对于有深度、有温度的内容需求日益增长,这为我们打造精品宣传作品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将技术创新与内容创作深度融合,让重大主题宣传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鲜活度,真正实现入脑入心、凝聚力量的传播效果。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