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长改短”,短剧要“上桌吃饭”
格文| 短剧自习室| 2025-08-18
【流媒体网】摘要:速生速朽式改编将走向边缘。

  当经典长剧翻拍屡陷口碑泥潭时,短剧改编却掀起了一股浪潮。

  短剧以轻盈体量解构经典IP的厚重包袱:8月13日,《亮剑》原班人马打造的《山河回响》用“跨时空电台”激活红色记忆;衔接《折腰》热度的同名短剧,目前也在紧密制作中;而预备暑期上线,由琼瑶儿媳操刀的短剧《还珠》则以“穿书拨乱”,挑战观众审美边界……

  这场热潮远非短剧对长剧内容的简单压缩,而是裹挟着版权纠纷、开发模式跃迁与平台生态博弈的多维变化。

  短剧正以“低预期、高容错”的特性释放创作生产力,为陷于翻拍困局的长剧提供破局新思路——它既是IP价值的深挖,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影视行业权力的变迁。

  创作松绑:打破经典改编枷锁

  长剧翻拍的困局,来源于“经典复刻”的沉重枷锁。

  以金庸作品为例,早期的小说改编作品,大多已被奉上神坛,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后人的反复重拍,始终以“还原度”为标尺,这种高期待值形成天然的创作禁区。

  近年很少有经典长剧翻拍掀起什么水花,即便偶尔被关注到也少有正面评价。反观短剧改编,却因媒介特性获得三重解绑:

  1.叙事自由度的先天优势

  短剧观众接受阈值显著高于长剧。《还珠》大胆采用“穿书崩坏世界”设定,让现代女主林岁岁颠覆原著剧情逻辑,这种“同人文式爆改”在长剧领域必然引发粉黑大战,但在短剧领域却因“体量小、试错成本低”被默许实验。

  据芒果TV官方消息,《还珠》规划为30集,15分钟/。从时长安排上更贴近中剧,叙事和节奏可以有更好的处理空间。

  不过7月4日就已经杀青了剧集,原先规划暑期上线,一个多月过去还没有上线消息,引发观众的不少猜测。

  至于剧集质量究竟如何,还得等作品上线后才能验真章。

  2.创作群体的跨界赋能

  短剧正吸引传统影视精英“降维”创新。

  “剧里山河入眼,帧帧都是家国,看得我热血沸腾。”“这才是短剧该有的样子!”8月13号,由《亮剑》原班人马演绎的短剧《山河回响》上线红果,以“跨时空电台对话”为核心设定的红色题材作品,通过两代青年共护山河的故事,延续《亮剑》的热血与家国情怀。

  该短剧此前以《亮剑》原班人马演绎作为营销点,不过从观众反应来看,剧集的确超水准呈现,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社、陕西广电也参与了指导创作,该剧拍出了正剧该有的水准,成为一众短剧中非常独特的存在。

  同样由原班人马打造的《大唐来的苏无名》, 衍生自《唐朝诡事录》,讲述主角苏无名从唐朝穿越到民国破获奇案的故事,这种“往后穿越”的设定较为罕见。

  短剧延续了长剧的悬疑风格与单元剧结构(独立案件),创作了新案件。核心角色设定得以保留并迁移至新时空,基本不会与原剧产生违和感。尽管每集开头的苏无名念白略显故弄玄虚之感,但该剧总体上仍获得了长剧观众的好评。

  3.硬币的两面:风险与生机

  松绑必然伴随争议。

  6月,哇唧唧哇短剧《偷偷藏不住之许你》在优酷开播,刚上线就引起巨大争议,并在播出仅8天后便永久下架。

  晋江和原著作者竹对制作方哇唧唧哇发出涉嫌违反改编合同约定的声明,侵权案争议焦点在于,哇唧唧哇2019年获得“网络剧改编权”,但2024年开拍短剧时未重新授权。

  这意味着,补充协议要求“备案类型需与授权一致”,而微短剧(单集<10分钟)是2020年广电新定义的独立品类。

  此案给行业也带来了警示,要求平台在合同中明确定义“微短剧授权”子类,避免“网络剧”等笼统表述,也就是说,以往在授权合同中“网络剧改编权”,不等于短剧改编权。

  但争议本身印证了短剧的先锋性——当长剧翻拍在“还原与创新”的钢丝上步履维艰时,短剧已冲入创作无人区。

  路径进化:从衍生到同频

  长剧和短剧之间的改编,正在经历动态调整过程。短剧改编也从“长改短”逐渐进入与长剧同步开发同一IP的新阶段。

  1.0阶段:短剧作为长剧IP衍生品

  早期短剧改编本质是长剧附属品。腾讯视频以《庆余年》为母体孵化《少年风流》《帝王业》两部前传短剧,用电影级服化道填补庆帝青年时代权谋空白;《隐秘的角落》衍生短剧《朝阳初升》续写朱朝阳成年悬案。

  此类“番外式开发”不触及原著主线,以补全世界观为核心诉求,是长视频平台应对短剧冲击,“打不过就加入”的防御性策略。

  2.0阶段:同步开发与IP价值裂变

  到了2.0阶段,长短剧联动开启IP多线程运营。

  比如网文界的头部IP《成何体统》《折腰》,同名长剧被作为平台头部项目开发,而短剧版也在同步开发甚至先于长剧上线,短剧已经不再只是依附于长剧、或者作为长剧衍生品的存在。

  根据钛媒体,在晋江文学城,头部作者priest、墨西柯、任凭舟等作者的多部小说都已显示,同步卖出了长剧和短剧改编权。今后,同一网文IP同期开发长剧和短剧两种版本,或许将成为常态。

  竞合时代:共谋IP价值最大化

  “长改短”局面已经逐渐出现扭转的态势,而短剧行业的完善也彰显出对IP改编的吸引力。

  1.从非IP到真IP

  严格来说,网文中腰部作品大多欠缺真正的IP属性。从业者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此前的短剧本质是网文的视觉化转换,难以称为真正的“IP改编”。

  真正的IP应具备商业化潜力与内容独特性双重属性,只有具备高认知度、并已完成价值沉淀的头部作品,才构成有效的IP改编池。

  与此同时,“快消式改编”的作品属非IP改编剧,生命周期极短:平均热度周期≤30天,多数剧集首周分账后流量便断崖式下跌,其本质是流量燃料而非长效IP资产。

  对头部网文作家而言,当其亿级阅读量的作品具备IP价值时,面对爱奇艺、红果等长短平台抛出的影视化改编橄榄枝,“全都要”已成为理性选择。

  2.头部IP流入,短剧“告别‘速生速朽’”

  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12月至2025年4月电视剧备案数为196部,比上一年同期下降59部,下降幅度达23.1%。

  随着长剧产能显著萎缩,网文IP交易缩水导致版权价格整体走低,加之短剧精品化趋势、投资体量提升,双重合力之下,短剧争夺更高质量的“长剧网文IP”正在成为现实。

  众多网文平台开始将更多IP库存向短剧倾斜。除了上述晋江同步出售网文IP长、短版权,阅文也于今年3月宣布开放2000余部网文IP用于短剧开发。

  与此同时,短剧分账模式趋于成熟。主流平台普遍推行“保底+分账”模式,版权方也更倾向于降低前期费用,押注后期收益。

  以剧本合作政策为例,红果8月新规将剧本保底金定为4万-20万元,并提供最高40%的分成比例及全生命周期分账,在30集剧本过审后可预先支付最高5万元保底。

  根据DataEye数据,2025年H1新剧平均投放时长约8.2天,长线投放的微短剧数量增多。这背后隐含的信息是,越来越多的从业者开始关注短剧的长尾价值,速生速朽式的改编将越来越走向边缘。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