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开分7.9的《扫毒风暴》,找到中式刑侦的正解了吗?
小冉| 传媒1号| 2025-07-21
【流媒体网】摘要:段奕宏秦昊主演《扫毒风暴》以现实主义风格展现缉毒博弈,口碑两极分化。

  《扫毒风暴》的镜头,对准了1995年至1999年的西港,讲述了缉毒警林强峰(段奕宏饰)与制毒犯卢少骅(秦昊饰)之间,长达五年的较量与博弈。剧集不仅还原了缉毒警察真实且危险的缉毒过程,还展现了毒品利益链背后的人性扭曲与复杂欲望,用抽丝剥茧式的手法,撕开了隐匿于黑暗中的真相。

  尺度不小,情感到位,人物刻画丰满,且信息量拉满。

  但就是这样一部拥有超高剧情张力、演技派阵容和精良制作的「硬刑侦」,却在豆瓣开分7.9以后,渐渐迎来了一波口碑的两极分化。一边,是观众的「上头追剧」,和网友们的强烈安利;另一边,则是许多「看不进去」、「节奏拖沓」、「对拍摄手法接受无能」的失望评价。

  为什么会这样?《扫毒风暴》到底好在哪儿,又为何会劝退一部分观众?而它,又是否有可能推动中式刑侦剧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扫毒风暴》,一部硬核的中式刑侦

  为什么《扫毒风暴》好?这源于它的真实、克制与专业。

  首先,这部剧在关于时代感的氛围营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为了凸显时代浪潮下的正邪对抗与人物浮沉,《扫毒风暴》从街头商铺,到角色的服装、发型、口音,每一处都尽可能地去贴近,甚至是还原出了那个年代的真实质感,没有任何敷衍。

  《扫毒风暴》是一部有「中国味儿」的刑侦剧。这不是通过符号堆叠就能做到的,这是在各种细节与符合时代叙事的共同合力下,建构出的一种独属于中国观众的观看经验。

  不仅如此,这部剧对于卢少骅这个角色的塑造非常独特。如今,我们好像很难见到像他这样「坏得纯粹」的反派主角了。他没有悲惨的身世、没有被压榨虐待的过往,也没有什么支离破碎的家庭,他是自主选择走进深渊的。

  他对每一个人都看似「仗义」,但本质却都是冷静至极的利用,与利益驱动。他精明老练、从容不迫,对待人情世故游刃有余。他的「坏」,不需要让人共情,而他的角色魅力,也不需要挣扎来体现。

  他是赤裸的逐利者,而这样的人物塑造,在现在的剧集中太少见了。

  与此同时,正派角色林强峰的塑造也同样令人信服。他不是天生无畏的正义战士,而是在经历长时间卧底岁月、信仰崩塌,通过一次次濒死与挣扎,才逐渐丰满起来的坚毅警察形象,而他「至死也要完成使命」的人生信仰,也是通过这些展现出来的。

  他的正义并不悬浮,生长于挣扎与苦痛,被捶打出来的。

  更难得的是,这部剧在人物刻画上没有「偏爱」任何一方,无论是警察还是毒枭,主创都给予了充分的描写与铺垫,没有让任何一位在内核上出现逻辑与情感漏洞。两位主角都不是脸谱化的标签人物,而是在时代、利益和心理博弈中逐渐成形的复杂个体。这种「双男主博弈」的戏剧张力,是《扫毒风暴》最抓人的原因之一。

  在结构上,《扫毒风暴》拒绝了「神探解谜」式的爽剧套路,而是更多聚焦在长期潜伏、调查取证、内部博弈等更具现实张力的博弈过程中。它不是一场靠直觉秒破谜题的游戏,而是一场复杂且耗时久远的真实博弈。

  为何有人看不进去?

  《扫黑风暴》7.9的豆瓣开分对于国产剧来说,是个不低的起点。这个分数背后,不仅有段奕宏和秦昊这两大演技派的「双王炸」加持,更有扎实的剧本、克制的风格、现实主义的题材支撑。通常,这样的剧理应会得到广大网友的一众好评,但奇怪的是,《扫黑风暴》的后续观众反馈,却呈现出了一种非常严重的两极分化。

  在社交平台上,经常会有「撑不过三集」的声音。有网友觉得剧情太闷太拖沓,有的网友觉得情节安排不够炸,有的觉得镜头总是晃来晃去,看得人头晕眼花,还有人直言:「看了两集都没记住人名」。

  为什么一部质量过硬、演员在线的剧,还是会出现这样严重的口碑分化?答案,其实藏在这部剧所做的很多大胆尝试之中。这里说的大胆尝试不是在说剧情和尺度,而是在说情节安排、叙事风格、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

  《扫毒风暴》的结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每集一个悬念+即时反转」模式,而是一种慢节奏的、类似抽丝剥茧型的布局方式。比起设置剧情点,它更愿意花时间铺设情境、交代人物关系、埋设伏笔。

  而「爆点」与「勾子」,并不是这部剧的重心。

  故事以林强峰进入西港为主线,通过环境变化、线索铺陈、人物初现,慢慢将观众带入整个毒品网络与警察系统的复杂关系中。很多信息都是通过细节呈现,而不是台词直说,这种节奏和叙事方式像极了抽丝剥茧般的调查过程,也非常符合真实缉毒工作的逻辑。

  可以说,它不是一部追求「看得快爽得快」的剧,而是一部要求你「看得细、看得沉」的剧。这样的剧情设置在国产刑侦剧中并不多见,《扫毒风暴》做了一次很大胆的尝试,但这,也必定会丧失一波受众。毕竟,不是所有观众都有耐心和时间去深挖和感受每一处细节。

  不仅如此,《扫黑风暴》在表现手法和镜头语言上,也做了很大胆的尝试。

  剧中大量使用手持摄影、长镜头、低角度仰拍和怼脸特写,这些在电影中很常见,但在主流电视剧里并不常用。比如面对心理博弈的场面,导演会让镜头贴近角色脸部,捕捉眼神细微变化,而不是用远景交代场面关系;当角色行走在街头或逼仄空间时,也经常采用轻晃动的手持镜头,强调不稳定感与压迫感。

  这些镜头设计无疑增强了「沉浸感」,也让整部剧的视觉层次感更强。但同时,这种风格对观众的接受度和观看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不是所有观众都愿意用大屏幕去看剧,也不是所有观众都愿意选择「沉浸式」追剧方式

  电视剧和电影不同。电影有电影院,灯光一灭,观众就会被带入进一种「专注模式」,而电视剧,更多时候发生在碎片化的场景中。可能是在吃饭时放在餐桌上的平板上、宿舍书桌上的笔记本前,或者是下班后躺在床上捧着的手机屏幕里。这意味着,电视剧的镜头语言、节奏、剧情表达也必须考虑到观众不会全神贯注地去看一部剧。

  大量使用的手持镜头、怼脸特写,以及没有背景音乐的长段静默场景,在大银幕上是一种心理压迫力,但在手机屏幕上就可能给观众带来一种「不知道在干嘛」的困惑感。

  所以,喜欢这部剧的人会非常喜欢,甚至愿意一边看一边暂停、一边回看前面细节补线索,像拆一层一层密封的档案袋一样去破解它;但没能get到的人,也会非常不喜欢,甚至一集都撑不过,因为它真的不适合在打发时间时去观看。

  《扫黑风暴》选择相信观众愿意静下来看、愿意跟着线索去慢慢推理、愿意去看角色一点点崩溃或者一点点坚定起来。但这种相信注定会失去一部分「不愿意沉进去」,「我为什么非要沉进去」的观众。

  同时,这种选择背后,也引发了一个新的讨论:不是不会拍,而是故意不拍成那样,为什么要这么做?或许,它在试图打开的是另一种可能性——国产剧能不能不靠热闹、不靠滤镜、不靠爆点制造,而是用真实、克制和叙事张力来赢得尊重?

  中式刑侦如何走出自己的路?

  提到《扫毒风暴》这类型的剧集,或许很多人会想到《绝命毒师》。这部美剧之所以被誉为「神作」,不仅是因为它讲述了一个普通化学老师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制毒之路的,更是因为它在人物塑造、剧情节奏和叙事结构上的精密布局,几乎达到了教科书级别。

  图片来源:豆瓣。图片说明:美剧《绝命毒师》。

  但如果把《扫毒风暴》和《绝命毒师》放在一起横向比较,其实两者的表达路径完全不同。前者展现正义与邪恶的对抗,后者则更强调「反英雄」成长,展现的是一个人在社会边缘中寻找自我、对抗体制的过程。因此,他们虽然外壳相似,但却内核不同,而《扫毒风暴》,还塑造出了一种独特的「中式现实感」。

  它不是关于一个人的崛起或堕落,而是关于人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下做出选择,如何在忠诚、恐惧、职责和利益之间,找到自己的初心与信仰。

  在《扫毒风暴》中,主角林强峰不是孤胆英雄,而是整个缉毒体系中的一颗齿轮。他的选择、坚持和牺牲,是建立在组织结构与职业伦理之上的。这种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方式,或许没有那么强的「爽感」,但却能真实展现一个时代中许多「英雄」的命运轨迹与人生抉择。

  这种群体性、结构性、现实感,正是中式刑侦剧最独特的表达方向。它不强调个人拯救世界,而更在意人如何在现实中自我救赎。

  如果说《绝命毒师》代表的是美式犯罪题材的巅峰,那《扫毒风暴》可能代表了一种中国叙事的新起点。它不试图模仿国外模式,而是以中国现实为土壤,把镜头对准中国缉毒一线、对准基层警务系统、对准现实中人的复杂挣扎。

  这种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是独属于中国刑侦剧的优势所在,也是它最值得坚持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更多「个人英雄主义」和「美剧式爽感」,我们需要的是扎实细腻的剧本结构、深入的角色塑造,以及更有耐心的创作逻辑。

  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内容、尊重观众、尊重行业规律,中式刑侦剧才可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长远之路。

  1号结语

  当创作者愿意回到现实、相信人物、尊重结构时,哪怕节奏慢一点、门槛高一点、不同的意见多一点,也依然可以在纷杂的剧海中立住脚、扎住根。

  也许《扫毒风暴》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的剧,但它值得被认真看完、被诚实评价,也值得成为未来中式刑侦剧的一个优秀参照。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