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拉》烂尾,好莱坞为什么拍不出日本科幻?
| 传媒1号| 2025-07-02
【流媒体网】摘要:华纳放弃《阿基拉》真人版,凸显东西方科幻文化叙事差异,中国科幻面临同样挑战。

  《阿基拉》真人版开发20多年后,华纳兄弟正式放弃,版权回到日本讲谈社。这部改编自大友克洋1982年经典漫画的作品,被誉为赛博朋克与成人动画的巅峰,自1988年动画电影上映后风靡全球。从《攻壳机动队》到《你的名字》,只要西方导演试图把赛博朋克与东方式无常美学揉进自己的英雄模板,结果总是不尽人意。中国科幻,是否也会走上这条「拍不成的死路」?

  2002年,华纳购得《阿基拉》电影改编权,20年间换了近十位编剧与导演,包括《刀锋战士》导演Stephen Norrington、《雷神》导演Taika Waititi等,曾与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制作公司联合开发,但项目屡次因预算、选角、文化争议、剧本重写而搁浅。

  其中,项目最接近落地的是Waititi版本,计划启用全日裔卡司,并定档2021年上映,但因导演档期冲突与剧本问题告吹。

  好莱坞与日本科幻的恩怨,从来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文化神经结构的「不兼容」。

  《阿基拉》真人版从2002年立项到2024年烂尾,换了近十位导演、编剧、制片,烧掉上亿美元,最终还是回到了日本自己手里,深层的原因是——

  日本科幻从来不是给西方拯救叙事准备的,它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观的反叛。

  在《阿基拉》中,少年Tetsuo觉醒力量,不是为了守护世界,而是为了吞噬一切,包括自己。

  这种对无常、毁灭、崩坏的凝视,贯穿《攻壳机动队》《新世纪福音战士》《寄生兽》《你的名字》。

  但好莱坞始终无法忍受一个故事「没有解决方案」。他们习惯于第三幕的大团圆,习惯于一切危机都有被拯救的可能,英雄必须胜利,世界必须恢复秩序。于是《攻壳机动队》真人版,原本关于「存在即孤独」的哲学,硬生生成了女主角对抗系统的个人胜利;《你的名字》好莱坞版迟迟无法开机,因为如何在青春奇幻之外加上「更大的动作场面」,成了无解命题。

  今天,我们的科幻与神话正在全球走红。从《三体》《封神》到《哪吒》,我们到底想输出什么?我们到底想让世界看到什么?

  如果只输出视觉与场景,我们的科幻永远只是「更便宜的特效供应商」;

  如果输出的,是与西方叙事格格不入的世界观,比如《三体》对文明竞争的冷酷透视,《封神》对神权与人性的解构,它们可能会被好莱坞改成另一套熟悉的英雄叙事,丢失了所有锋利的灵魂。

  我们是否准备好在文化逻辑完全不同的产业体系中,守住故事的核心?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