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30届上海电视节上,6部超高清精品剧集《我们的河山》《曙光》《大生意人》《张謇》《樱桃琥珀》《太平年》如利剑出鞘,以技术革新与创新叙事共振,宣告中国影视工业正式迈入超高清时代。而前不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成本仅5000元的AI短片《潜入梦海》引发行业震动,当4人团队能完成百万级特效,传统影视生产模式面临颠覆。一手超高清,一手AI,本文剖析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如何重构从剧本生成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
8K镜头扫过五代十国森严列阵的铁甲战马,硝烟弥漫的沂蒙山区抗日战场纤毫毕现……第30届上海电视节开幕首日,白玉兰电视论坛发布的“超高清创制片单”和圆桌论坛成为业内外关注的最大亮点。
此次发布的6部超高清精品剧集《我们的河山》《曙光》《大生意人》《张謇》《樱桃琥珀》《太平年》如利剑出鞘,以技术革新与创新叙事共振,宣告中国影视工业正式迈入超高清时代。这不仅是一场超高清影视技术成果的集中检阅,更是在国家广电总局“2025超高清发展年”战略指引下,国剧向世界级水准发起的一次集体冲锋。
报告推荐|《2025年中国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专辑》(更新版)
4K/8K超高清技术来袭,中国影视业正在进行一场像素革命
内容层面,当超高清镜头成为书写民族精神的新笔触,历史正剧的回归承载着深沉的家国叙事,本届上海电视节发布的《我们的河山》《太平年》《曙光》《张謇》等6部超高清大剧,正以多元视角构建民族精神谱系,以超高清为笔,书写中华文明的当代影像志。
现场,《我们的河山》导演毛卫宁以“见所未见”的观剧体验,通过两段拍摄花絮,阐释超高清技术如何抵达真实的历史:“拍摄中,我们用了无人机航拍,从一个碉堡可以飞到几百米外,近距离超高清拍摄另一个山头,不再是模糊的、黑乎乎的一片,这在过去很难做到。现在我们在超高清技术下,利用超高清模块设备提升视觉效果,沉浸式展现真实的历史,细节展现八年抗战中的生存质感和众生相。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全民抗战史诗剧向观众呈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战历史,展现抗战的全面性、曲折性和知识性。”
制作层面,4K/8K超高清技术绝非单纯的分辨率提升,它是一场席卷影视工业全链条的革命。本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圆桌对话中,“技术为骨、文化为魂”成为主创共识,而《太平年》与《我们的河山》正是这场革命的先锋标杆。
《我们的河山》将超高清技术作为实现“历史真实”“战争真实”“百姓生活真实”的钥匙。毛卫宁导演强调:“技术不是炫技,而是让历史可信的手段。”无人机航拍与多机位沉浸式长镜头跟拍打造身临其境的战场体验,超高清镜头下,“大刀拼刺刀”的冷兵器搏杀、“吕家寨保卫战”的惨烈巷战,连同反季节种植的小麦纹理、百姓粗布衣的质感,共同构建出触手可及的残酷场域与生活肌理。华策集团总裁傅斌星表示:“《我们的河山》用超高清实现‘小切口大史诗’的叙事革命,4K/8K镜头下的乡土中国成为全民抗战的微缩宇宙,深入阐述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主题,反映了党中央‘派兵去山东’的重大战略,讲清楚了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抗战胜利的中流砥柱,讴歌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抗战的伟大精神。”
《太平年》则以前所未有的工业规格,震撼全场。该剧联合导演陆贝珂以“承文化之脉,拓科技之新”为题,揭开了这部“超级制作”的技术密码:全剧采用RED 8K摄影机与蔡司SP镜头组拍摄,生成1.7PB原生素材(常规剧集的5倍),9组192TB存储阵列同步运转;为匹配8K精度,8000套服饰复原唐代“草木染”工艺,道具精度误差小于0.1毫米,主演头套钩织密度达每平方厘米120针。更关键的是,其成片将首度应用广电总局2024新标,支持国产HDR Vivid与Audio Vivid音视频技术,“打破好莱坞杜比标准垄断”。该剧总导演杨磊指出8K带来的美学范式颠覆:大军屠城时飞溅血滴需具流体力学真实,刀刃划破官袍的纤维断裂必须肉眼可辨,灯光、妆发、道具等一切流程皆因技术升级而极致化。
两部巨制以令人咋舌的工业规格和美学探索,响应广电总局“高标准高质量完成4K超高清制作,为行业树立标杆”的号召,为中国影视工业筑基立范。
超高清技术给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行业带来的颠覆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创作空间的拓展:高帧率能捕捉复杂运动,高动态范围可强化光影氛围渲染,宽色域与高量化精度让自然景观等得以精准还原,为创作者提供更大艺术创作空间,增强作品视觉冲击力。
内容质量的提升:促使内容生产者以更高标准创作,从画面细节、色彩等多维度提升品质,打造更多精品内容,如超高清电视剧《以美之名》提升了作品质感,为叙事注入新维度。
内容类型的创新:催生互动影视等文化新业态,还能结合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创造出更丰富多元的内容形式。
视听体验生态的迭代:2025年,多家央卫视超高清频道陆续开播,头部网络视听平台新增节目超高清占比超40%,有线电视、IPTV也将上线超高清相关功能和专区。
超高清技术从多个维度提升画面细腻度,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视觉体验,既突出电视大屏优势,又提升移动小屏观感体验。产业链延伸拓展方面,超高清涉及拍摄、制作、传输等多个环节,可带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拉动材料、芯片、面板等产业链基础环节升级,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和业态。
技术颠覆的深度渗透
无独有偶,前不久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成本仅5000元的AI短片《潜入梦海》引发行业震动。当4人团队能完成百万级特效,传统影视生产模式面临颠覆。本文剖析AI如何重构从剧本生成到后期制作的全流程,同时直面张末等导演对“AI缺乏创新灵魂”的质疑,探讨技术狂欢中如何守护创作本质。
一部成本不到5000元的8分钟短片,登上国际A类电影节竞赛单元,背后团队仅有4人。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发生在202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的真实场景。
《潜入梦海》——这部完全由AI生成的电影短片,没有动用摄影棚、没有聘请专业演员、甚至没有踏出国门,却呈现出大巴车爆炸、异国街景等传统需要数百万元预算才能实现的大片级视觉效果。当观众沉浸在影片精心构建的视觉奇观中时,一场深刻改变影视行业权力结构的革命正悄然发生。
影视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AI驱动的生产力革命。2025年,从剧本创作到后期制作的各个环节,AI工具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重构影视制作的传统模式。成本降低幅度之大,让曾经高昂的专业影视制作变得触手可及。
在《潜入梦海》的案例中,传统方式需要百万元起步的制作成本,被压缩至万元以内。制作周期从数月缩短至一周。这种降本增效的实现,源于AI技术在三个关键领域的突破:
剧本开发自动化:AI剧本生成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8倍以上。输入关键词后,AI能在2小时内完成传统编剧需2周才能完成的故事大纲创作。短剧出海领域,AI已经能够根据“霸道总裁+豪门恩怨”等关键词批量生成剧情架构。视觉生成平民化:新壹科技的“秒创”平台实现了从文本到视频的端到端生产,每天产出超过10万分钟视频内容。炫佳科技的“智能帧流技术”实现了4K超清画面的高效生成,比传统渲染提速60倍。这些工具让个人创作者拥有了过去大型工作室的视觉生产能力。后期制作智能化:电影《金刚川》采用的CINITY AMR(人工智能母版重制)技术,通过AI对色彩、动态范围、亮度、分辨率的优化,实现了传统方式难以企及的画质提升,同时节省成本超过90%。AI插帧技术解决了高帧率制作中成本高昂的行业痛点。
技术变革最核心的影响在于重构了影视创作的基本流程。传统电影制作遵循“剧本-分镜-美术-拍摄-剪辑”的线性流程,而AI创作则形成“整体生成-细节修补-反馈再生”的环形流程。这一转变要求创作者拥有跨学科知识体系和多种AI工具的操作能力。
AI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在重构影视行业的权力结构。传统依赖巨额资本和专业团队的制作模式,正在被以个体创作者为核心的“一人电影”模式所挑战。
比如 《金鱼》导演阿米与妻子组成的“二人小组”,使用即梦AI等AIGC工具完成了多个风格各异的作品。他曾在广州从事网络大电影剪辑,后转战短视频领域,最终在AI影视创作中找到理想模式。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AI赋予了个体创作者过去需要整个团队才能完成的生产能力。
目前AI电影创作人群主要分为四类:原本从事科技研发的AI技术爱好者;寻求转型的传统影视从业者;内容表达型自媒体创作者;影视专业学生。传统影视行业的专业壁垒正在被打破。刘璨闻作为《潜入梦海》的AI影像总监,掌握了20余种AI工具的操作技能,能够通过关键词库、动态模型、开源换脸技术等方式,将想象具象成镜头。这些技能在传统电影学院教育体系中尚未普及,而是通过自学、试错和实践摸索获得。
创作平权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内容供给的爆发式增长。抖音和即梦AI联合推出的AI短剧计划已收到上千份项目书,部分作品通过内容打赏、广告定制和版权销售回收数十万元。在微短剧领域,《遮天》通过真人实拍与AI技术深度融合,60集制作投入仅百万,其中AI成本占比不到30%,大幅降低了仙侠奇幻题材的制作门槛。
当AI在影视制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争议也随之升温。核心争议点围绕着一个根本问题:技术是否正在架空人类的创作力?
在剧本创作领域,AI的局限尤为明显。故事分析师的深度解析指出,AI剧本在故事结构、人物塑造、情感深度和创造力方面存在明显局限。
AI可以模仿现有剧本的套路,却难以创造真正独特的故事框架;它可以生成符合设定的人物,却无法赋予人物鲜活的个性和复杂的情感;它能组装情节,但缺乏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和表达。
张末导演的观点代表了传统创作者对AI的警惕:“缺乏真正的创新灵魂”。这一评价揭示了AI创作的核心缺陷——模仿能力与创造力的本质区别。AI可以分析海量数据,找出流行模式和成功公式,却难以突破既有范式,产生真正原创的突破性想法。
影视制作流程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阿米导演指出,AI电影制作流程更像是一种“缝合”过程,当多人参与时,调和不同成员的审美理解和意向表达成为一件耗费心力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他倾向于“超级个体”创作模式——减少协作摩擦,保持创作一致性。
对于行业整体发展,几个关键方向值得关注:
建立AI使用的伦理框架:美国编剧工会WGA要求“禁止用AI替代署名权”,这提示我们需要明确AI在创作中的辅助角色定位。版权方面,采用Adobe Firefly等承诺“训练数据合法”的AI工具,规避法律风险。
发展文化适配技术:针对不同市场,建立文化敏感词库和禁忌规则。拉丁美洲偏好家庭伦理剧,中东地区对宗教元素敏感,AI系统应能识别并适应这些差异。人工审核环节不可或缺,本地编剧调整文化细节是保证内容适销的关键。
探索混合创作模式:在关键场景使用真人表演,背景和特效由AI生成;或采用AI生成基础内容,人工注入独特艺术元素。这种混合模式既保持了效率优势,又确保作品的情感真实度和文化深度。
工具的灵魂在于驾驭者
AI重构影视业的进程不可逆转。从“一人电影”到创作平权,技术正在瓦解影视创作的传统壁垒,让更多人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故事和想象。《潜入梦海》等作品证明,千元成本也能登上国际电影节,这在五年前还是无法想象的奇迹。
然而,在技术狂欢中保持清醒认知至关重要。AI能优化流程、提升效率、降低门槛,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情感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张末导演对“创新灵魂”的呼唤,指向了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作品的人文深度和情感真实。
影视行业的未来不属于AI,而属于那些能够将AI作为创作工具,同时保持人文精神的新一代创作者。当技术红利与人文深度结合时,真正的创新才会诞生。AI电影《潜入梦海》的创作者刘璨闻这样描述创作过程:“AI工具的入场,让过去实现成本高、周期长的想法变得可以快速验证”。这句话揭示了AI在影视创作中的本质角色——创意的加速器,而非创意的源头。
最终,影视艺术的灵魂仍存在于人类创作者的心中,而AI只是帮助他们将心中愿景转化为屏幕现实的新工具。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最珍贵的不是算法本身,而是人类用算法讲述动人故事的能力。当AI成为创作者的第二大脑而非替代者时,影视艺术将迎来真正的新生。
责任编辑:李楠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发布《2025中国家庭智能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 2025-09-17
- [探显家] 就营收而言,Okko成为俄罗斯的第二大视频流媒体服务 2025-09-17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宣布,全网免费换机?! 2025-09-17
- [常话短说] 【利好】两大部委联合向中国广电等下发重要文件! 2025-09-16
- [常话短说] 【解局】中国广电有望获得新牌照吗? 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