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聚焦|AI短剧热潮:噱头还是传媒业的未来?
金显超| CQU重新| 2025-10-17
【流媒体网】摘要:AI工具强化了短剧的“短平快”特质,更适配短视频生态的快迭代特性。

  AI 短剧热潮来袭,TVB、博纳影业等纷纷推出相关作品,广电系统、传媒公司及科技巨头纷纷入局。市场狂欢的背后,AI短剧是噱头还是传媒的未来?

  热潮涌动,AI短剧云起

  近几年,微短剧在国内爆火,起先,微短剧的制作主体多是小体量的公司或工作室,而AI工具的便捷也促使大量的自媒体博主使用AIGC来生成动漫短剧,科普短剧。在这一浪潮中,广电系统和各大传媒公司亦纷纷入局。

  9月15日,香港电视界首部AI生成青春校园爱情短剧《在我心中,你是独一无二》于登陆myTV SUPER及TVB Plus。该剧由TVB Plus制作、myTV SUPER出品,每集不超2分钟,号称100%由AI生成,剧中两位AI主演已开设个人社交账号可与粉丝直接互动。

  早在去年,博纳影业就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用AI制作了一部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在抖音平台上线,这也是国内首部拿到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AIGC科幻短剧集,截至目前,该剧的全网播放量超过2亿次。目前,已经有十多家A股上市公司在AI短剧领域进行布局:国脉文化累计完成了240集的AI短剧创作,昆仑万维发布了AI短剧创作平台SkyReels、而华谊兄弟已储备了7部AI短剧和1部AI电影,多个项目已完成制作将陆续上线……

  而在广电系统,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下,山东数字文化集团联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推出36集AI微短剧《尼山岩岩》,讲述孔子的一生。多家电视台正在计划或已经开展了AI短剧的制作。同时,在法治宣传、反诈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等领域,许多单位和企业也已经开始尝试将AIGC内容融入短剧乃至于制作全AI短剧:致敬龙华英烈的红色动漫思政短剧《龙华风云》运用 AI 技术将部分片段生成动漫风格,丰富观感;AIGC抗战微短剧《坐标》以“无真人出镜、无实景拍摄、无动捕技术”的全AI创作模式,实现全流程AI化生产,开播后斩获CSM全国网单集最高同时段省级卫视排名第一的收视率。

  毫不夸张地说,AI短剧已经成为一场全员参与的狂欢,微短剧的市场规模,从去年开始已经超过了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达到了500亿元,引得各方垂涎。在由北京市广电局承办,百度APP协办的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百度百家号内容运营负责人于轲直言,“现在刷短剧的人可能比点外卖的人还多。”最直观的数字就是,微短剧现在在生产端非常“卷”,现存跟微短剧相关的企业数量有将近10万家,2024年一年就将近有1万家注册企业。与之相伴的是精品化和降本增效的双重压力,于是不少人看好AIGC对于短剧制作的助力。

  噱头:偏见与挑战

  然而也有不少人质疑这一场AI短剧的热潮不过是噱头,实际效果远不如鼓吹般那样。目前来看,AI短剧制作在技术层面上确实遇到了不少挑战。

  AI更擅长生成静态或简单的动态画面,但在时长较长的短剧中,如何让同一个AI生成的角色在不同镜头、不同角度、不同表情下保持完全一样的脸型、发型、五官,是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细微的差别就会让观众出戏;而AI视频在同一场景的不同镜头中(如全景、中景、特写)的布局、光线、色调、道具也很难保持一致,很容易在每次生成时引入不可控的细节变化;角色的衣服、配饰等在不同镜头中也需要保持一致。这些都是很突出的技术难点,制作者很难能做到准确把控。

  在音频制作过程中,目前的声音克隆技术虽然先进,但要实现自然的情感起伏和与口型的精准匹配,仍需大量后期工作。让角色的口型与台词完美匹配(对口型)是影视制作的基本要求,但在AI短剧中,这需要额外的、复杂的技术步骤来实现。

  在角色的演绎上,虽然可以通过一些工具控制来姿势,但要生成一个“特定”的、带有复杂情绪的表情仍然非常困难。AI生成的表情常常显得僵硬或不自然。对于复杂的镜头语言,虽然可以输入“电影感”、“特写镜头”等提示词,但要精确控制镜头的运动、复杂的场面调度、多人物的互动关系AI仍力不从心。同时输入的提示词无法完全精确地传达导演意图。AI可能会误解提示词,或“自由发挥”加入不需要的元素。而且AI模型的输出容易带有一种“AI味儿”,风格容易趋同,作品看起来像“流水线产品”。

  除此之外,当前的主流AI视频生成模型在生成长视频时,很难保持时间和空间上的连贯性。物体可能突然出现或消失,物理规律(如重力、水流动)时常出错。而且目前的大模型在直接生成高分辨率、高清的视频上仍然困难,很多时候需要依靠“图生视频”或后期放大、增强,这会进一步增加不一致的风险。

  为了克服技术层面的不确定性,需要投入大量人力与时间成本,通常的做法是生成大量素材片段,再由专业的后期人员通过剪辑、特效、调色、配音等手段拼接成一个连贯的故事,工作量甚至要比真人拍摄还要大得多。

  显然,制作AI短剧并不如预想般简单,而一些单位为了赶时髦,跟风制作AI短剧,结果产出的作品质量低下,不仅起不到宣传效果,反而惹人笑话。近日由天津市委网信办指导,天津网络法治时间工作室,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出品的天津网络法治AI系列短剧:《大圣归来之网安保卫战》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名头虽大,视频质量却惨不忍睹,除开剧情,其画面质量低劣,音频僵硬,甚至不如绝大多数自媒体所制作的AI短剧。

  又一个3D热潮?

  如今的AI短剧热潮,其繁荣景象堪比十几年前的3D热潮,在2009年,3D和IMAX刚刚兴起,国内对此开发近乎于无时,第一部3D电影《阿凡达》横空出世,在全球掀起观影热潮,在国内一张IMAX-3D的影票能够炒到两千多元一张。3D观影设备也成为了当时最时髦的科技产品,所有大厂均在追赶这一3D风口,2010年,索尼用3D摄像机拍摄世界杯并开通3D转播线路,三星、松下、LG均在同年发布3D电视机。而在国内,广电总局直接把发展3D电视技术列入了广电十二五规划,2012年首日,由六家电视台联手的3D电视试验频道开播,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称3D电视试验频道的开播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2013年国内3D电视销量达到了1872.9万台,渗透率将近40%。不仅仅是发布3D电视机,大厂们甚至还推出了3D手机、3D游戏机,也有不少消费者为此买单,3D概念一时风光无量,而一夜之间,这些3D产品似乎全部销声匿迹,仿佛这股热潮没有发生过一样,只有一些电影会制作3D版本,而且相当一部分还深受诟病,我国的3D电视试验频道也在2018年停播。

  3D热潮之所以迅速退去,贪功冒进是重要原因。当时众多大厂急于抢占市场先机,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内容生态匮乏的情况下,就匆忙推出各类3D产品。像3D手机、3D游戏机等,因体验不佳,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大量资本盲目涌入,只求快速推出产品获取利益,却忽视了对3D技术核心的深耕与优化。而且,内容制作方为赶潮流,仓促制作3D版本影视,质量参差不齐。这种一味求快、贪功冒进的做法,使得3D热潮如昙花一现,很快便失去了市场支撑。

  如今,AI短剧同样受到市场的追捧,相较于AI短剧目前的缺陷,入局者寄希望于AI的发展能够尽快克服这些弊病,更看好其符合“碎片化传播”的广阔前景。

  近些年来,微短剧行业本身已进入爆发期,2024 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 505 亿元,用户规模 5.7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52.4%。

  相比于传统微短剧,AI短剧有着大语言模型赋能的独特优势,使其能在短平快的节奏中脱颖而出。在生产端上,AI短剧通过ChatGpt等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投入关键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生成剧本的初稿。AI文生图、图生视频等技术替代了高昂成本的实景搭建与动画建模,规避了实地拍摄的高成本与高风险。在提升短剧制作效率的同时,压缩了场景成本与人力成本,留有更多时间与资金,对短剧进行打磨,极大地缩短了短剧的制作周期。而豆包、deepseek等AI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加速微短剧行业的发展,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634.3亿元,2027年突破856.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9.2%。同时,用户的数据同样亮眼,2024 年12月微短剧用户半年增长率达14.8%,AI短剧如《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第一季全网传播量超1.6亿次,《新世界加载中》播放量近2 亿次,印证了市场需求的旺盛。

  就传播而言,AI工具强化了短剧的“短平快”特质,更适配短视频生态的快迭代特性。通过AI对文本剧情的痛点、燃点的打磨与修改,原本冗长繁杂的剧情初稿能够快速转变为适应快节奏的剧本,在单集1-5分钟的时长中实现高频反转、跌宕起伏等巧妙的剧情设计。换而言之,AI工具能快速迭代剧本,使短剧制作方能更迅速地更近市场热点。如光线传媒利用AI只能系统对公司积压的上千个剧本进行批量评估和诊断,大幅缩减了传统需要的剧本浮华周期,有编导借助AI工具在三小时内完成了90分钟完整剧本创作。

  不仅如此,多元化商业模式的不断拓展亦能增长AI短剧的市场空间。当前AI短剧已验证多种盈利路径:付费点播方面,《兴安岭诡事》上线一周收益超 30 万元。品牌宣传上,AI可生成针对性广告融入短剧中,实现软广告与硬广告多形态宣传,拓展短剧增收空间。同时AI技术可结合VR、AR技术,创设互动式付费模式,通过代入角色选择,实现多剧情线平行开展,营造消费新业态新场景,进一步提升消费意愿,形成“内容消费+用户共创”商业模式。此外,AI技术还可以联动3D打印技术,实现短剧周边的定制化生产,拓展线下用户消费场景,实现内容价值的再生产。

  顺应与未来

  综合来看,AI短剧重蹈3D热潮覆辙的可能性较低,但如何适应短平快的传播与合理应用AI技术成为传媒产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必须面对的时代考题。AI短剧既非纯粹的噱头,也不能完全代表未来,其真正价值不在于颠覆传统影视,而在于重构内容生产的逻辑,引领传媒业的效率革命与创意革新。

  归根结底,判断AI短剧是否是“未来”,不在于它现在有多完美,而在于它是否顺应了传媒业“碎片化传播、个性化需求、轻量化生产”的发展趋势。从这个角度看,AI短剧或许不是传媒业未来的全部答案,但一定是答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责任编辑:赵莹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