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伴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影院创下票房神话的同时,数百万家庭电视点播播放了2019年暑期上映的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使其在智能大屏端点播排名飙升29位,蝉联榜首三周。
同样的“补片效应”也发生在《唐人街探案3》和《封神第一部》身上——系列新作上映前映前重温、映中补片特征愈发突出,其系列前作的播放量随上映周期性激增,带动相应老片点播排名暴涨超30位,这些案例揭示出电影产业正在经历的价值链重构。欢网大数据揭示了背后的强大驱动力:家庭智能大屏用户日均观看时长稳定在4小时左右;电影内容在大屏端占据30%的稳定份额;年人均点播频次高达14.4次,远超院线2.3次的平均频次。
这清晰地昭示:客厅中的智能大屏已不仅是“补课”渠道,更是释放海量电影长尾价值的核心平台,并直接为今年平台方开放院线电影分账的新商业模式提供了坚实基础与流量保障。
院线寒冬与大屏热浪:冰火两重天的产业图景
今年以来,中国电影行业所面临的困境却是前所未有的。博纳影业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亏损9.55亿元,成为中国电影行业困境的缩影。国家电影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单银幕产出跌至46.72万元,比2023年少了近17万元;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也跌至10.1亿,萎缩22.31%。
市场规模收缩的根源在于优质内容供给不足,削弱了观众的观影意愿。在“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上,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毛羽也指出,市场优质内容稀缺,高品质、多样化,尤其是代表电影工业、科技水平的大制作还很少,还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
数据显示,2024年票房过5亿影片较前年减少13部,暑期档破10亿影片从5部减至2部。制片方投资愈发谨慎,中低成本项目融资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与院线数据形成戏剧性对比的,是大屏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所构建的另一重繁荣图景。根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最新数据,中国联网电视用户已达4.65亿户,覆盖超94.5%的家庭。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85吋以上超大屏电视销量占比惊人地达到42%,较三年前提升25个百分点。显示技术革新同样迅猛,Mini LED电视销量增速高达468%,曾经的高新技术全面迈入大众消费时代。
家庭大屏凭借其极高的便利性(足不出户、随时点播),可控的成本(仅为单次影院消费的几十分之一)和不断提升的品质,自然成为更具性价比的主流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支持4K HDR、全景声的设备也逐渐成为主流。TCL旗舰Mini LED电视X11G搭载“双5000”巅峰参数:行业最高水准的5184背光分区实现像素级控光,消除光晕;5000nits峰值亮度精准还原自然高光细节,配合量子点Pro 2023技术覆盖157%色域;配合安桥4.2.2 Hi-Fi音响,含独立星环声道,已无限接近甚至超越普通影厅的视听体验。华为Vision智慧屏5搭载的AI画质引擎,更能实时将低分辨率老片源提升至接近4K的观感,解决了经典片源因技术限制无法享受高清红利的问题。真正实现家庭影院级体验触手可及。
并非零和博弈!大屏赋能院线破解“内容困局”
面对院线的优质内容荒,依托其稳定增长并超越小屏的庞大流量,大屏市场通过独特的生态定位和用户行为模式,开辟了三条破局路径,盘活了曾被忽视或低估的庞大内容资产与增量空间。
首先,大屏为中腰部影片提供了价值重生的机会。欢网大数据统计显示,马浴柯执导的动作悬疑片《怒潮》在竞争激烈的院线仅收获2.29亿票房,遗憾退场后却在大屏端异军突起,冲上点播榜TOP8,其大屏点播市占率排名超越其票房排名100多位。同样上演逆袭的还有林超贤执导的犯罪动作片《爆裂点》,累计票房刚破1亿,却在大屏端连续多天拿下播放量日冠。此外,《潜行》、《749局》、《误判》等多部院线未达5亿票房的中腰部影片,均在大屏获得亮眼表现(多次获得日冠)。大屏为它们提供了二次曝光的机会,释放在院线未能充分发挥的潜力。
这些影片并非质量不佳,而是在院线落地面临复杂的天时地利人和全方位因素影响作用下票房未必达成预期。大屏点播的‘按需消费’特性、家庭共享场景,使其精准触达了那些在院线之外的各类细分群体。例如,犯罪片《三大队》、《涉过愤怒的海》在大屏获得了更多关注,连续多日蝉联点播日冠;小众文艺片《阳光照耀青春里》、王家卫经典《花样年华》则凭借深刻的人文内涵,在无强力宣发的情况下,连续多日进入欢网大数据小程序电影热播榜TOP20;2023年上映的儿童动画《汪汪队立大功大电影2》更是进入2024年点播播放市占率TOP20,凸显了家庭场景下儿童内容的庞大刚需市场。
更关键的突破在于商业模式的进化:平台方开放院线电影分账。正是基于大屏稳定且超越小屏的电影流量规模,爱奇艺等平台今年已开放院线电影分账合作,为更多影片(尤其适合长尾的中小成本、文艺类型)提供除票房外的新收入来源和用户触达通道,进一步完善电影内容生态和商业模式。这意味着,一部制作精良、类型明确的电影,即使未能获得大规模院线排片,也能通过大小屏的流量基础和分账体系找到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路径。
其次,大屏端为网络电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舞台和变现通道。2024年大屏电影点播TOP100新片榜单中,网络电影占比已攀升至41%,与院线电影分庭抗礼。张晋、耿乐主演的武侠片《陌路狂刀》,首创了“分线发行+6天云影院上线”模式,上线首周后累计12天大屏点播指数突破8000,并进入2024年度大屏点播新片TOP10。释小龙主演的犯罪片《打黑》、关越执导的动作片《裂战》也分别位列2024年度大屏点播新片第10位和第17位。在2024年大屏点播TOP20网络电影中,分账破千万的影片达11部。
第三,也是今年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点,大屏平台在延续院线电影IP生命力、夯实并扩展其受众基础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文章开头所引述的典型案例:《唐探1900》登陆影院后,其系列前作《唐人街探案3》在大屏端的点播排名应声飙升39位;同样地,当《哪吒之魔童闹海》宣布定档并引发期待热潮时,其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点播量就开始呈现大幅增长。这种前后作流量联动,揭示了大屏平台之于电影IP运营的核心价值——观众正日益将大屏视为系列电影的“前情提要课堂”与“沉浸式补片站”。
在这个“课堂”上,观众得以在舒适的客厅环境中,按需点播、系统性地回顾或补看系列前作。这极大地降低了观众接触新作的认知门槛,无需担忧因错过前作而看不懂剧情;对于老粉丝,重温则能加深记忆、强化情感连接。这种大屏端的映前预热和铺垫,拓宽了IP的营销辐射范围,将影响力从影院热映期延伸至更长的生命周期,最终形成良性循环——大屏的“前情提要”不仅服务了观众,更反哺并强力刺激了后续院线电影的票房表现,为IP的长线繁荣注入持续动能。
精准触达:大屏成为品牌娱乐营销的黄金入口
大屏不仅重塑了内容分发与变现,更深刻变革了电影营销的逻辑与效能。
《2024年中国家庭智能大屏行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OTT点播和直播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均超过200分钟,远超其他平台或社交媒体;其中家庭观影场景占比以及20岁以上用户占比均超过85%。
由此可见,通过大屏可直接触达家庭消费决策者,刺激电影消费。以《无名之辈2》为例,观看《无名之辈》的大屏女性用户TGI指数106,20-29岁观众TGI指数129;江苏、浙江、北京、上海、广东、四川、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省份,是《无名之辈》购票及大屏观影与《无名之辈2》想看人群重合度高的地区;辽宁、黑龙江、山西等省份使用大屏观看《无名之辈》比例较高;《无名之辈》的购票人群中,一二线城市比例相对较高。基于此用户画像分析,《无名之辈2》可将针对年轻女性的营销物料,精准投放于相应地区的大屏开屏、内容前贴及信息流广告上,高效触达家庭消费决策者和庞大的增量市场。
研究显示,相比移动数字环境,在大屏幕电视环境下观看同样广告,其无意识记忆高出2.2倍,购买意向高出1.3倍,品牌信息传达效率显著提升。
凭借这种直达家庭决策核心且效果显著的传播优势,家庭大屏也将成为商业品牌娱乐营销的关键阵地,类型化的电影内容可以为品牌场景营销提供丰富选择。
长尾价值:大屏延续电影IP生命力与商业潜能
当影片从院线下映,大屏营销的长尾价值则真正显现其威力。经典内容通过大屏持续释放其深厚的文化价值与商业潜能。欢网大数据统计显示,上映三年以上的老片在大屏点播播放市占率高达27%。例如,梦工厂动画《海绵宝宝》(2015年上映)在2024年大屏点播市场占有率仍达2.01%。上星频道播出影片中也包含大量经典,上映10年以上影片收视点份额达38%。例如《我和我的父辈》多次上星播出,累计触达4.27亿人次,其社会影响力和间接经济收益难以估量。
除了为院线片打开另一“销售”渠道外,大屏还成为电影后续口碑发酵、导演剪辑版发行、系列IP预热的核心阵地。《流浪地球2》在院线下映后,通过大屏“幕后花絮专辑”和“科学顾问解读”等独家内容运营,持续吸引点播并维持IP热度,为续集《流浪地球3》打下坚实基础。
永不落幕的银幕新时代:双屏共生的产业新纪元
上海电影技术厂在关停最后一条35毫米胶片洗印车间的历史性时刻,象征着一个胶片时代的终结。而与此同时,中国电影资料馆精心修复的《小城之春》4K版在家庭大屏端点播热度持续走高,则标志着数字时代下电影艺术生命在更广阔空间的重生与延续。这种传承与创新的交融,正是当下中国电影产业深刻变革的缩影。
国家电影局《“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已将“进一步开发电视、信息网络、移动终端、家庭观赏等电影消费市场。”列为重点任务。当《陌路狂刀》用短短六天完成从院线到云影院的战略跳转,当《哪吒之魔童降世》因续集上映带动其大屏点播率飙升,中国电影产业的决策者们终于觉醒:客厅里的4.65亿块屏幕,并非影院的替代者,而是产业扩容的共生体与破解内容困局的第二引擎。它盘活了沉睡的片库、激活了中腰部创作、创造了网络电影的新通路、重构了营销价值链,并以其超越小屏的稳定流量,支撑了院线电影分账等创新商业模式的落地生根。最终,这一切为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提供了更稳固的渠道支撑。
技术的本质,是拓展艺术的生命维度。从单厅影院到万家灯火,从胶片放映到8K流媒体,当影院的灯光为一部影片暂歇,千家万户的屏幕随之点亮。在院线与客厅的双屏共振中,在技术革新与内容创意的交融里,中国电影正突破传统边界,驶向一个受众更广、形态更丰富、生命力更持久的新纪元。在这个永不落幕的银幕新时代,好故事终将找到它的观众,无论他们身在何方。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