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广电媒体国际传播创新实践探析
朱新梅 徐嘉琪| 现代视听| 2025-07-02
【流媒体网】摘要:目前全国各省级广电媒体基本已参与国际传播。其国际传播主要内容为自制节目,以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为主。

  省级广电媒体是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关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级广播电视媒体纷纷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地方特色内容生产和品牌内容国际传播,积极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加强国际传播主体建设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全面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形成分工协作、协同出海的良好局面。

  一、发挥自制节目内容优势,塑造地方良好形象

  省级广电媒体是中国视听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力量,目前全国各省级广电媒体基本已参与国际传播。其国际传播主要内容为自制节目,以纪录片和综艺节目为主。

  (一)讲好地方故事,纪录片国际传播各有千秋

  省级广电媒体是纪录片的主要生产机构,也是纪录片国际传播重要力量。各省级广电媒体将镜头对准本地山川河流、独有动植物、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推出各具特色的纪录片,成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一是服务周边外交,讲好睦邻友好故事。云南、广西等边疆省区的广电媒体主动服务周边外交,在重要时间节点推出系列纪录片,增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睦邻友好。2018年以来,云南广播电视台分别与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家主流电视台联合制作《睦邻·缅甸》《睦邻·老挝》《睦邻·柬埔寨》系列纪录片,并在合作对象国主流媒体播出,服务大国外交。2024年,在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广西广播电视台与马来西亚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喜结莲荔》;2025年,在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之际,广西广播电视台与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联合制作《发展之路》,与越南军队广播电视中心联合制播《南溪河畔Ⅱ》。

  二是聚焦地方优势资源,展示独特地域文化。各省独特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等是地方广电媒体纪录片创作的重要题材来源,也是其提高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资源。四川广播电视台做足大熊猫、三星堆的文章,推出《熊猫家园》《万物竞荣大相岭》《又见三星堆》等纪录片,具有较大国际传播力影响力。2024年,北京卫视和四川卫视联手打造的6期大熊猫文化人文纪实观察节目《熊猫奇遇记》在海外平台广泛传播。山东广播电视台聚焦黄河、泰山等独特地理资源,推出《大河之洲》《大泰山》《长山列岛》等纪录片,以多语种版本在海外播出。其中,纪录片《大河之洲》推出《凤求凰》《共同家园》《三角洲之恋》等多条短视频作品,获得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官方账号推介。贵州广播电视台聚焦“世界桥梁博物馆”和“村BA”“村超”等新文化地标,打造《万桥飞架——山水间的人间奇迹》《这一站,贵州》等系列纪录片,取得良好国际传播效果。北京广播电视台制作播出纪录片《京之轴》,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

  三是聚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展示蓬勃向上地方面貌。上海广播电视台推出《文运中国》《永远的行走》《Chinese Puzzle——我在美国学中文》等多部人文纪录片。其中,《文运中国》紧扣习近平文化思想主题内核,通过两位外籍友人以China Travel形式深度游历中国的第一视角,向海外受众呈现中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以及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广东广播电视台做好“大湾区”文章,推出纪录片《飞越广东·湾区之道2023》,以外国友人的沉浸式体验视角客观记录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作生活及贸易环境,被欧洲通讯社、法新社等近1000家海外主流媒体报道。

  (二)发挥品牌优势,综艺国际传播三强鼎立

  综艺节目是时尚生活的风向标,是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节目类型,亦是地方广电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节目类型。与纪录片国际传播各省各具特色不同,综艺节目国际传播仅有头部省级广电媒体取得了较好成绩,呈现出明显的三强格局。

  湖南广播电视台是综艺IP国际传播的第一大省级媒体。其推出的多档综艺节目均表现出强大的创新力和国际传播力。《歌手》已经成为具有强大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大IP。《乘风2024》邀请法国、越南、美国、泰国、俄罗斯等多国“姐姐”参与录制,在YouTube等海外社媒平台播放量超5900万,获得美联社、CNN等海外媒体超1200次报道推荐,海外受众覆盖超3亿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赞为“文化交流的美好见证”。《乘风破浪的姐姐》《披荆斩棘的哥哥》在越南成为现象级节目,并实现IP输出。其中,越南版《披荆斩棘的哥哥》荣获2024年越南信息与传媒部颁发的最佳励志电视节目奖。《中餐厅》聚焦中华美食,成功打造美食综艺IP,其第七、第八季成为Netflix在中国大陆首批采购的综艺节目。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是实现综艺IP国际传播的第二大省级广电媒体。《非诚勿扰》《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一站到底》《超凡魔术师》等综艺节目通过江苏紫金国际频道播出,深受国际观众欢迎。其中,品牌节目《非诚勿扰》连续11季在澳大利亚主流电视台SBS播出,成为该台收视率最高的外语类节目。综艺节目《音你而来2》走进马来西亚拍摄制作,在马来西亚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浙江广播电视台是综艺IP国际传播的第三大省级广电媒体。《奔跑吧》在海外拥有大量观众,通过举办线下粉丝互动体验见面会、导演姚译添全球直播秀等活动,进一步提高节目国际传播力影响力。《奔跑吧(第十一季)》赴泰国拍摄录制,期间泰国国家旅游局东亚司司长李文华以及芭堤雅市市长吴烈臣探访录制现场,多个相关话题登上泰国社交媒体热搜榜。截至2024年4月,《奔跑吧》节目在海外的曝光量已超过200亿,在YouTube、Facebook的平台订阅用户数已突破300万。2025年2月,浙江卫视携《无限超越班》《手艺人大会》《追光行大运》等14个节目模式亮相2025伦敦电视节,向海外买家推介新综艺IP。

  此外,上海广播电视台综艺节目《我们的歌》成功将节目模式输出至西班牙、越南市场;贵州广播电视台《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季)》邀请外籍摄影师与“Z世代”青年结伴而行,在泰国、柬埔寨等国播出后受到当地观众喜爱;陕西广播电视台纪实访谈节目《中日韩青年说》先后采访中、日、韩三个国家的青年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碰撞加强国际文明互鉴。

  (三)加强节日文化传播,开创国际传播内容新形态

  节日类节目仅在节日期间播出,具有鲜明的时间属性。部分地方广电机构独辟蹊径,通过联合制作、艺术创新等方式推动节日类节目成为其国际传播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际合作打造跨国春晚品牌。南宁广播电视台连续18年联合周边国家媒体举办《春天的旋律》跨国春晚,在联合制作的国家主流平台播出,已经成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品牌。《春天的旋律·2025》跨国春晚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和老挝设置分会场,在老挝国家电视台、缅甸国家电视台、菲中电视台、柬埔寨国家电视台、越南河内电视台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48个媒体平台报道和播出,取得广泛的传播效果。陕西广播电视台打造《丝路春晚》,以丝绸之路文化为背景,融入中国春节喜庆氛围,邀请丝路沿线国家艺术家参与节目制作,展现相关各国多元文化和中国春节传统文化,成为丝路文化交流品牌。此外,云南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先后与周边国家举办系列“跨国春晚”,营造共度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

  二是创新表达,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破圈传播。该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视听语言表达方式,以精美绝伦的视听画面让“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破圈传播。截至2024年8月初,“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已推出25期,全网阅读量超1200亿,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7000万。河南广播电视台基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海外主流新媒体平台开设“中国节日”“河南春晚官方”账号。截至2024年4月,矩阵账号在X、Facebook、Instagram、YouTube平台共开设10个账号,账号粉丝累计超43万。

  二、加强渠道平台建设,实现广泛国际传播

  在全媒体时代,地方广电媒体把握国际传播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发展方向,“造船出海”“借船出海”“协同出海”并举,立足区域优势,打造“电视栏目+国际频道+自有平台+新媒体矩阵”的立体化国际传播矩阵。

  (一)造船出海,国际频道和新媒体平台国际版携海量内容出海

  国际电视频道是地方广电媒体造船出海的主要形式。截至2025年4月,北京、湖南、河南、江苏、广西、云南等省(区、市)的省级广电国际频道通过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打造的长城平台覆盖全球。其中,云南澜湄国际卫视、广西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主要覆盖东南亚地区;湖南广播电视台的湖南国际频道与非洲加纳黄金数字电视台联合成立金芒果电视频道并实现上星,覆盖西非和中非的23个国家、近5亿人口、1000万家庭用户,已播出英语版、法语版中国节目1800余小时;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与中国香港地区的电讯盈科公司共同打造紫金国际频道now jelli,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落地播出,并逐步拓展到“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美地区。

  湖南广播电视台率先实现自有新媒体平台出海。截至2025年3月,湖南芒果TV国际版累计下载量2.71亿,支持8种界面语言与17种字幕语言的自由切换,覆盖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是其用户最为活跃的市场。

  多语种门户网站等丰富海外新媒体布局。2023年12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国际传播中心(EICC)成立,上线多语种网站、客户端,培育“See The Elephant”国际传播品牌,进一步推动传播资源优化配置,全力打造“海外社交账号矩阵+官方网站+APP”三位一体的传播平台,提升内容传播效果及影响力。2024年5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我苏”国际传播中心上线多语种融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和智能服务门户“inJiangsu我苏”,增加英文、意大利文等多语种版本,推进内容全球化、分众化表达和精准传播。

  (二)借船出海,全球性社交媒体是地方广电出海主渠道

  省级广电媒体普遍在全球性社交媒体开办账号,推动广电视听内容的大规模国际传播。截至2025年4月底,共有29家省级广播电视台在YouTube、Facebook、X、Instagram等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账号,播出自制节目内容,直接触达海外观众。

  湖南广播电视台在社交媒体传播方面位列第一方阵。截至2025年3月,湖南广播电视台共建立219个海外社交媒体账号,“湖南卫视—芒果TV”以YouTube为主的海外账号矩阵订阅量总数2911万,是省级主流媒体旗下粉丝量最大的海外账号矩阵。上海广播电视台整合台内新闻、财经、文化、综艺等资源,建立ShanghaiEye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截至2025年1月,矩阵用户超过310万;在YouTube平台运营的24小时英语视频直播流“ShanghaiEye live24”播出长视频、新闻资讯、纪录片、人物访谈等多种视频形态,成为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上海样本。海南国际传播中心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设HiHainan、Hainan Touch、Hainan Today等账号,截至2024年11月底累计发布超3万篇稿件,总阅读量超1亿;三沙卫视海外TikTok账号“littleturtlelisa”(小海龟丽莎)账号累计播放量达1.82亿。

  (三)协同出海,总局—省级广电共同打造“电视中国剧场”

  2023年,国家广电总局启动“电视中国剧场”项目,统筹地方广电资源,播出扶持译制的精品节目,孵化中国视听节目海外新兴市场。截至2025年4月底,十余个省级局、台在海外主流媒体平台建设“电视中国剧场”,推动一大批优秀视听节目实现深度传播。

  广西广播电视台、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率先在周边国家开办“电视中国剧场”栏目,推动视听节目在对象国主流媒体播出,实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传播。其中,对蒙古国的传播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中国优秀电视剧、动画在当地的商业化发行。

  北京广播电视局与五洲传播中心共建的“熊猫剧场”,覆盖金砖(BRICS)、上合组织(SCO)等20余个成员国,新媒体平台网络年播放量近3000万,播放时长169万小时,受众超过1.3亿。上海广播电视台实施“俄罗斯白玉兰剧场”项目,中俄文化年期间在俄播出数十部、超过100小时的俄语译制版中国优秀视听节目。湖南广播电视台开设“匈牙利电视中国剧场”,孵化东欧市场。重庆市广播电视局聚焦拉美市场,推动“电视中国剧场”以“中国时段”栏目形式在墨西哥十一电视台和哥伦比亚国家电视台播出,为拉美地区近5亿电视观众带去数十部中国视听节目。宁夏广播电视台在沙特阿拉伯主流媒体中东广播中心(MBC)新媒体平台Shahid开办中国专区,推动《山海情》《熊出没》等剧集、动画片在阿拉伯地区广泛传播。

  部分地方广电媒体自发拓展海外电视平台,开办专栏节目,播出自制节目内容。湖北广播电视台与美国龙鹰卫视共建《荆彩新视界》电视专栏;贵州广播电视台在美国城市卫视开办《多彩贵州,桥连世界》专栏。成都广播电视台国际传播中心在全球拥有6个国际友台关系,在境外10个国际主流电视媒体平台拥有固定播出时间。

  三、加强资源整合,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纷纷成立国际传播中心,统筹整合省域国际传播资源,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合作,有效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一)成立国际传播中心,加强地域资源整合

  成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举措。截至2025年4月,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成立了省级国际传播中心,其中9个省由广电媒体牵头建设。

  一是强化国际传播主体,整合省域国际传播资源形成传播合力。上海广播电视台停播外语频道(频道号011)和外语频道HD(频道号110),将现有视听内容和服务功能注入SMG国际传播中心旗下“ShanghaiEye魔都眼”国际传播新媒体矩阵,成立“ShanghaiEye+”国际传播全媒体协作体,整合国内特别是长三角外资外企、高校、媒体国际传播资源,拓展国际传播渠道。山东国际传播中心构建“2网(中国山东网、齐鲁网)+2端(新感知、闪电新闻)+N个海媒账号”的国际传播矩阵,“感知山东”“视听山东”系列账号覆盖Facebook、X、Instagram、YouTube等四大海外社交平台。重庆市广播电视局联合重庆广播电视台、西部国际传播中心等单位,将西部影视译制中心迭代升级为西部视听译制“出海”中心,实现“版权运营+译制+传播+海外发行”一体化运营。

  二是打造贯通省市县国际传播平台,实现省域国际传播一体化发展。湖北国际传播中心联动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17个市州的国际传播机构,实现省域国际传播资源的聚合。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平台“inJiangsu我苏”客户端,可一键访问江苏13个地级市专栏,深度了解江苏全貌。

  三是加强跨地区跨层级合作,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山东国际传播中心联合10家省级国际传播机构成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协作体。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等省委宣传部门签订《涉藏国际传播协调联动合作协议》,打造“西藏国际传播联合体”。四川国际传播中心联合央广网、中国网、国际在线、凤凰卫视等10余家国内媒体的海外平台,创作展播优秀双语作品。

  (二)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一是加强渠道合作,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陕西广播电视台联合多家国内省级电视台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斯里兰卡等国主流电视媒体成立“丝路国际卫视联盟”,先后吸引全球23家电视媒体加入,为其国际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陕西广播电视台还举办大型跨国全媒体活动“丝绸之路万里行”,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开展线下线上全媒体国际传播的广电媒体。自2014年启动以来,“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已穿越亚欧大陆的53个国家200多座丝路名城,发布了1万多条原创新闻报道,全球传播总量超过35亿。

  此外,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也与今日俄罗斯、金砖国家电视台等20余家俄罗斯国家及地方主流媒体建立合作机制,促进其内容在俄罗斯深度传播。

  二是加强内容合作,提升内容国际化水平。纪录片是内容国际合作最多的领域,大部分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离不开国际合作。福建广播电视台聚焦海上丝绸之路,发掘泉州作为古代重要港口的历史,联合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制作纪录片《重返刺桐城》,有效提升了泉州的国际知名度;聚焦乡村振兴,该台与多家机构联合出品英国纪录片导演柯文斯执导的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以上两部纪录片均在美国探索频道播出。2022年10月,广东广播电视台和美国探索频道联合摄制的纪录片《预见中国:从大湾区看未来》,在国内外各大视频平台上线,引发全球关注;双方在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合作的系列纪录片《龙舟》,通过法国前奥运滑雪冠军凯文·罗兰的视角及体验记录中国龙舟运动的鲜活形态,实现了有效跨国传播。

  (三)加强海外机构建设,提高本土化运营能力

  上海广播电视台在美国、英国、阿联酋、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设立驻外记者站,与路透社、美联社等海外30多个国际知名通讯社等媒体建立日常交流供稿机制。山东国际传播中心在希腊、乌兹别克斯坦设立海外人文交流基地“东方放映室”,展播优质纪录片、短视频等,打造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新窗口。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英国设立记者站,提高拓展欧洲市场的能力。

  此外,各地广电媒体积极加强对人工智能翻译的应用,解决国际传播语言瓶颈问题,有效提升国际传播效果。四川广播电视台利用数字人、AIGC、元宇宙等技术手段打造的熊猫虚拟主播“贝贝”,在中英双播虚实结合杂志类节目《熊猫观察》中介绍四川人文地理、非遗传承、文化特色等内容,吸引了大量国际受众。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以数字人技术打造虚拟数字人“苏小妹”,推出《苏小妹说中国字》法语版、俄语版、蒙语版等多语种版本,向世界各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省级广播电视媒体全面、深度参与国际传播,推动反映中国地方社会面貌的视听内容更广泛、更深入接触全球观众,为他们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打开一扇扇窗口,向他们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民心相通的重要基础。

  [朱新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所所长;徐嘉琪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传播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责任编辑:李楠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