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AI”遍地开花,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绘就新图景
秦煦| 国家广电智库| 2025-04-29
【流媒体网】摘要:AIGC驱动广电变革:技术筑基、场景创新与生态构建。

  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广电媒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势在必行,AIGC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智慧化生产、智能化更新正迅速改变传媒业的生产图景。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2024年10月发布的《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已有10.2%的媒体设立了相应机制,将人工智能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正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可以确定的是,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广电媒体行业历经前所未有的变革,广电AIGC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将影响各个主体在未来市场中的位置,也将牵系广电行业在新兴媒介生态中的整体地位。

  一、夯基垒台:搭建智慧媒体技术底座

  人工智能实验室开启变革先声。近年来国内广电机构纷纷布局人工智能实验室,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0家广电机构成立了人工智能实验室或工作室,涵盖中央、省、市级媒体,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布局。这些实验室大多由广电机构牵头,与科技企业、高校联合共建,构建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方面,各方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人工智能实验室重点在内容生产与用户服务领域开展应用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AI生成动画,地方台试水AI新闻写作和短视频生产等。在用户服务方面,通过智能交互技术,如应用虚拟数字主播、个性化内容推荐和互动节目等,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

  表1:广电AIGC实验室一览

  大模型应用构建智能化新引擎。在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国内广电机构正积极发力,呈现出“中央引领+地方跟进+平台合作”的多层次发展格局。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出“央视听媒体大模型”,聚焦视听内容的理解与生成,具备视频内容分析、脚本生成、智能配音、字幕生成等多模态处理能力,标志着我国广电领域在自主多模态大模型方向迈出重要步伐。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研发了“广电视听智能体(AI Agent)”开发工具,集成DeepSeek、通义千问、腾讯混元等多款国产大模型,强调多模型协同调用,以适配多样化的内容创制与智能服务场景。

  地方广电机构多以接入DeepSeek等领先国产大模型为主,结合自身资源局部开发定制化模块,逐步形成“轻量化大模型平台”或“AIGC智能应用平台”。例如,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第一财经在DeepSeek技术体系基础上,自主研发首个财经垂直领域大模型“星翼”,并推出AI智能体“星眼”,实现财经新闻智能生产、智能财报问答、投研资料智能整理等应用,推动财经传媒智能化变革。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平台逐步开放应用接口,广电行业在智能化转型中迎来了“降本增效”的关键窗口期,开源开放降低了大模型应用门槛,为传统“重资产”运营的广电视听体系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技术升级路径。例如,浙江瑞安融媒体中心的天瑞地安客户端率全国市县媒体之先,接入DeepSeek,并同步上线“瑞融AI”1.0版本,旨在深度打造本地知识库,开展专属化训练,进行应用开发和场景创新运用,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和互动化的视听体验。

  表2:广电布局人工智能对比

  二、大有可为: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场景

  近日,浙江传媒研究院一份针对浙江省主流媒体机构关于AI应用于新闻生产实践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4月,浙江主流媒体的AI运用图谱中,对大模型的应用已较为普遍,媒体机构全力推进文本类智能创作和编辑审核(如生成采访提纲、文本写作、标题制作与修改、文本审核、各种策划等),新媒体及音视频类智能媒体创作和制作(如数字人、文生图、文生视频、图生视频、视觉辅助设计、音视频制作剪辑等)是热门赛道,在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运营方面(如智能体、智能分发和传播、效果评估等)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展现出广阔潜力。

  智能采编,刷新新闻生产的速度与广度。以AI为引擎,广电媒体正在重塑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实现内容创意、采编制作到分发传播的全流程智能化升级。以上海广播电视台为例,其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AIGC工具矩阵Scube(智媒魔方),集成智能剪辑、语种翻译、数据处理等模块,两会期间的14场直播中实现累计19小时的智能辅助制作,平均每5分钟生成一个内容包。智能采编不仅加速了新闻生产节奏,更通过智能提炼、结构化加工,使内容质量与传播精准度同步提升,推动广电媒体在重大主题报道中实现提质增效。

  节目创新:拓展内容表达的形式与边界。AI赋能下,广电节目创作不断突破传统叙事边界。以较能集中展示艺术与技术融合创新的晚会类节目为例,北京广播电视台在2025年春晚播出AIGC短片《生肖今晚要换班》,以数字生成技术演绎生肖文化,开创了人工智能赋能中华文化传播的新样式。吉林广播电视台引入“空间视频”“舞台子弹时间”XR虚拟拍摄等新技术,显著提升了舞台表现力与视觉冲击力,让传统晚会节目焕发科技感与未来感。

  数字人应用:加速多元内容生态布局。《中国数字人发展报告(2024)》显示,预计2025年我国数字人核心市场规模超400亿元。数字虚拟人在广电媒体中的应用也已进入规模化发展,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文化宣传、政务服务等多个领域。如浙江卫视虚拟数字人“谷小雨”,不仅担纲主持人、宋韵文化推广人,还与周杰伦数字人“周同学”、游戏IP《黑神话:悟空》、动画IP《白蛇:浮生》等同台演出,拓展了IP共创与跨界传播的新维度。

  文化体验:助推文旅融合传播新范式。AI助力下,广电媒体在文化传播与文旅推广领域的创新成效显著。如成都市广播电视台联合数十家城市电视台共同制作AIGC主题系列城市宣传片《万千气象 AI中国》,全流程采用AI参与音乐创作、文本撰写、美术分镜制作,实现“一城一片、共制共创”,形成了兼具城市温度与科技感的宣传新范式,提升了地方形象的传播力与辨识度。

  产业服务:开拓广电媒体服务新空间。通过服务延伸与体验创新,广电媒体在内容之外的文化传播、智慧城市、数字消费等领域开辟了智能化、体验化的增值空间,为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线“数智塔塔”智能客服系统,支持中英文导览与个性化攻略推荐;东方购物则依托数智主播、智能推荐系统、沪语方言智能转译功能,优化了区域服务效率。

  智能体赋能:升级用户综合服务新体验。智能体在移动小屏与电视大屏端的应用不断深化,助力广电媒体在教育普及、健康管理、生活服务等领域,打造全新的智慧化服务生态。例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推出荔枝智能体助手,在春节期间上线的送祝福活动中,用户通过上传照片和关键词即可生成专属数字分身与个性化祝福语。而在大屏端,依托智能体系统,电视平台逐步从单向内容传输转型为双向交互体验,延伸出涵盖家庭教育辅导、健康科普问诊、老年人智能陪护等多元化场景,有效提升了电视大屏作为智慧家庭入口的价值。

  三、生态繁荣:规范标准与平台搭建多轮驱动

  随着广电媒体加速迈向智能化、数智化转型,围绕“广电+AI”的生态体系也在快速繁荣。行业规范制定、平台开放共享、区域创新布局等多重力量正在协同发力,为广电AIGC应用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标准先行,保障行业规范有序发展。行业标准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形成了覆盖应用管理、数字人规范、内容生成安全等多方面的政策框架,成为广电AI应用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应用规范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了《人工智能使用规范(试行)》,是我国首部媒体人工智能使用规范化标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2025年9月正式实施,要求对由AI生成的音频、视频、文本、图像内容进行显著标识,强化公众知情权,防范虚假信息传播。在数字人身份与技术标准方面,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发布《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数字人身份标识规范》《数字虚拟人技术要求(GY/T 411-2024)》等文件,分别确立了数字人的注册认证机制与系统技术标准,推动虚拟人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一系列规范政策也相继出台,为“广电+AI”的有序发展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平台搭建,促进资源开放与协同创新。以开放平台赋能广电智能化转型,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信息中心与行业头部平台联合推出了“创意视界·可灵AI创作活动”,鼓励各广电机构和创作者试水AIGC内容生产。开放合作也成为地方广电媒体的路径选择,如浙江依托全省一张网的媒体融合的顶层设计,成立以“浙江省媒体技术集成中心、数据交互中台和融合传播中枢”为定位的传播大脑浙江科技有限公司,并于2023年推出了专门针对媒体的垂类大模型。该模型针对新闻传播场景,开发了60余项AIGC功能,涵盖对话、搜索、写作、绘图、审校等应用,广泛应用于全省一半以上市级媒体,实现了媒体智能化能力的整体跃升。

  区域布局,引领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地方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与广电深度融合,形成区域创新集群效应。以南宁为例,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前沿窗口,南宁市以建设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为核心枢纽,正在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新高地。其中,广西广电网络公司推出的“中国—东盟AIGC智能体项目”,以微短剧为切入,首批上线约300部双语译配微短剧,贯通策划、制作、译配、分发、用户交互、版权聚合等全链条,探索形成了由多个智能体协作的广电数字文化新生态。通过打造本地化、国际化双向融合的AI文化产品体系,南宁不仅提升了广电内容的生产力与传播力,也为中国文化出海特别是东盟市场拓展提供了创新支撑。

  拥抱智能时代,广电系统性变革正当时。从人工智能实验室到大模型,从智能内容创作到产业服务延伸,再到标准建设与区域产业创新布局,在这场由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中,广电媒体要化被动为主动,不仅要应用智能技术,更要构建并引领智能生态,塑造新时代具有竞争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版图。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