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空穴来风,霸总短剧的天确实要变啦。
日前,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表示,总局将对微短剧进行细化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比如‘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早在去年11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针对“霸总”短剧发布过一份管理提示,要求创作单位“避免用写实的外衣包裹荒诞不经的故事,更不能以荒诞艺术手段为借口,随意编造过度离奇却缺乏价值关怀的情节,从而影响大众对中国企业家群体的认知”,同时要“避免局限于爱情撕扯和家庭纠纷”,“尤其要防止宣扬攀附权贵、豪门、富豪的婚恋观”,此外,要求“不以‘霸总’之类的字眼作为片名吸睛引流”。
加上这次主管部门的公开“点名”,诸位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酷爱“闪婚”“怀孕”“逆袭”“炫富”“炫权”,甚至是面对全年龄段女性“死了都要爱”的霸总们,即将面临裁员危机。
这不巧了吗?无法无天的霸总将被“制裁”的同时,一款“老式”霸总在竖屏上回归了。
短剧《盛夏芬德拉》,为“短国”观众倾情奉上沉稳、理性、克制又心细寡言的霸总——周晟安,他不搞壁咚、强取豪夺、动不动让人破产那一套,而是出门为女主提鞋、回家为女主做饭的贴心“老男人”。
你瞧瞧,短剧的补货和升级速度就是快,新霸总既在观众需求之内,又不在观众想象之外。(只是,30岁就是老年人这种说法有待商榷。)
从故事来说,《盛夏芬德拉》其实不算新。
它讲的故事你从小到大一定看过很多遍——自由摄影师白清枚被迫与周晟安订婚,经历退婚波折后最终在周晟安守护下走出童年阴影的情感历程。
从家族联姻到互认真爱,完全是甜宠剧的经典叙事。
虽是套路泛滥的题材,但配比好理想化的恋爱关系和轻松的叙事风格,破圈走红、造出顶流不是问题。
这不,《盛夏芬德拉》上线第4天,热度值突破1亿,观看量破10亿,连续三次打破平台最高热度值纪录。
连男主角周晟安的扮演者刘萧旭都拿到了顶流体验卡,被视为新晋“短剧一哥”。《盛夏芬德拉》上线后他如平时一般开启了一场直播,15万网友涌进来后,吓得他愣在手机前不敢讲话。
霸总红利,还有得吃呢。
遑论下沉市场本就是霸总的“根据地”。
让霸总和甜宠在竖屏短剧中再度大杀四方,《盛夏芬德拉》是怎么做到的?
要论霸总塑造,《盛夏芬德拉》胜在不够“霸总”。
这个加了双引号的霸总,通常指的是主管部门及观众都不喜欢的霸总,具体症结是:对外舞权弄势、邪魅狂狷到不知天地为何物,对内挤眉弄眼用气泡音说“你在和我玩欲擒故纵吗”。
周晟安既不嚣张,也不油腻;既会对女主角释放偏爱,又很有分寸感。
像是在豪门晚宴为女主角换拖鞋、为女主角洗手作羹汤、在女主角孤立无援时闪现等情节安排,都很为这位霸总加分。
加之男演员27岁的年纪却顶着一张45岁的脸,演技也不拉胯,抢回女友、“宣誓主权”等名场面被他演得有氛围有细节。
总之就是该霸道的时候霸道,不该霸道的时候不瞎嘚瑟。
当然,《盛夏芬德拉》在这个没有档期红利、没有流量加持的环境下能杀出重围,靠的是不够短剧。
它的镜头不够短剧,并带头卷镜头语言。
串联全剧的那朵芬得拉玫瑰花,从紧闭花苞到渐次绽放,巧妙呼应了两人情感的进阶。
拍摄手法也丰富多样,比如一镜到底、手持跟拍、主观镜头等等,画面呈现相较几乎全是特写的寻常短剧高出几倍。如此一来,不光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还凸显了剧集本身的“细糠”感。
服化道方面的处理也较为细致,女主角白清枚前期穿着明亮跳跃的彩色衣服,随着情绪低落转换为灰调,甜蜜期又变为温柔的奶白和浅粉。甚至她的耳环、项链似乎都暗藏心情线索,供观众发现并解读。
此外,剧中用到29首歌曲,7首纯音乐BGM,搭配男女主互动画面,直接助推多个名场面出圈。
评论区乃至社交媒体上,不乏网友用“长剧质感”乃至“电影质感”来形容这部剧。
《盛夏芬德拉》由短剧行业知名厂牌马厩制片厂出品。据媒体报道,该剧上线后,马厩制片厂合伙人加菲发了一条朋友圈,内容提及,“短剧用户渗透率已经触及深水区,中产用户的要求非常高”“该用派克,就不能用得力,该拍摄15天,就不能拍10天”。
这部剧都在哪些地方进行了“派克”级别的投入呢?
首先是创作团队,一要有审美,二要有能力。
该剧的导演张大马已拍出《脱缰》《深情诱引》《幸得相遇离婚时》等爆款短剧,他善于利用光影铺垫情绪,运用多种手法渲染氛围。
网传张大马很喜欢王家卫,他的作品中也的确有王家卫的味道。特别是《盛夏芬德拉》中隧道蓝光吻戏,为观众津津乐道。
其次是系列化和IP衍生的能力。
《盛夏芬德拉》改编自小说《冷战三年,扯证离婚他却悔红了眼》中番外部分,且是短剧《深情诱引》衍生作品。
同时,剧集与前作《深情诱引》共享世界观,通过角色客串实现“情感宇宙”联动。这种模式既降低新作认知成本,又激活老粉黏性——剧集热播期间,《深情诱引》甚至被拉回热搜榜前五。
这种系列化打造,不仅降低了新作的认知门槛,盘活了原有IP的粉丝基础,更构建了属于制作方自身的“短剧宇宙”,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商业开发的延续性。
联动还在继续,由《深情诱引》原班人马王格格与何健麒再度合作的《一见钟情》也在红果开启预约,预约量已超97万。
短剧想实现精品化升级,少不了去短向长。
某种程度上,《盛夏芬德拉》盘活,甚至拓宽了短剧的观众群——那些已经对流水线式短剧无感的短剧观众,以及对影视内容有一定要求的长剧观众。
如今长短剧竞合激烈,导致观众似乎喜欢在短剧中找长剧感、在长剧中寻短剧感。
并非“挑食”,而是现实使然。
其实观众对好内容的标准没有变,是总有创作者舍本逐末。
短剧逼得长剧短剧化,结果这几年的长剧没有几部实验成功。特别是最近正在播出的、由“飞天”视后热依扎主演的大女主传奇剧《灼灼韶华》,该剧在节奏、故事情节安排上都进行了“适短化”改造,但其封建化的、虐女的弊病并没有根除,导致剧集口碑失利。
对题材、对演员、对市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浪费。
观众的交叉诉求,是审美疲劳下的本能选择。
当海量同质化的短剧用“三秒一个冲突、十秒一个反转”轰炸感官后,观众开始渴望短暂刺激之外的情感沉淀与审美享受。
于是,《盛夏芬德拉》这类制作精良、有“嚼劲”的短剧便成了“代餐”,它用短剧的形式,部分满足了观众对传统长剧剧情饱满、制作精良的期待。
反之,当一些长剧陷入注水、节奏拖沓、价值观陈旧的诟病时,观众自然希望其能具备短剧的叙事效率,做到“废话少,干货多”。
观众在短剧中找长剧感、在长剧中寻短剧感,指出的是短剧需要找寻长剧价值,长剧需要找到当下性。
说到底,观众不是讨厌霸总,是讨厌无脑;不是拒绝套路,是拒绝敷衍。
《盛夏芬德拉》能成,是因为它用短剧的体量,塞进了长剧的诚意。而某些号称S+的长剧,却把观众当流水线韭菜割。
监管的缰绳收紧,观众的品味提升,正在倒逼整个行业进行一场从内容内核到制作标准的全面升级。
短剧的战场,终将属于那些真正尊重观众、敬畏内容、愿意用“派克”笔触描绘新故事的创作者。
霸总未必消失,但必须进化。
责任编辑:凌美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立即行动】四部委联合规范酒店电视服务,广电抓住机会! 2025-09-30
- [勾正科技] OTT月报| 2025年8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9-29
- [常话短说] 【解局】这个省广电自我救赎,出招! 2025-09-29
- [常话短说] 【重磅】新型广电网络咋理解?! 2025-09-28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郑婷婷:2025大屏营销新机会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