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韶华》很好!但女性题材叙事要“真实残酷”还是“常怀希望”?
泽传媒智库| 坐北科技泽传媒| 2025-09-24
【流媒体网】摘要:女性题材剧改编需平衡真实与希望。

  近年来,女性题材电视剧如春风拂面,层出不穷,以“大女主”为主线,勾勒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坚韧与觉醒。

  然而,如何在“真实残酷”与“常怀希望”之间寻得平衡,需格外审慎。

  以近期热播的《灼灼韶华》为例,这部剧改编自小说《野心家》,讲述民国乱世中女性的奋斗与蜕变。剧中女主角韶华的女儿受害离世的桥段,却让观众心生波澜。

  原著中,女儿是与母亲分别多年,结局母女重逢。为何电视剧选择如此沉重的改编?这一改编是否为了戏剧张力而稍显用力过猛?更深层的问题是,女性题材剧应如何呈现女性命运——是直面历史的无情,还是在苦难中点燃希望的微光?

  《灼灼韶华》的美中不足:一处改编的失衡

  《灼灼韶华》整体而言,堪称佳作。剧中传递出一种“自立自强、不依附他人、万物为我所用”的女性精神,女主角韶华从闺阁女子成长为革命者,令人动容。热依扎的演技细腻入心,宛如教科书般诠释了角色的悲欢离合。无论是民国背景的精致还原,还是女性觉醒的主题表达,剧集都展现了诚意与用心。

  然而,女儿之死的改编却成为一处败笔,令人扼腕。原著中母女重逢的温情结局,被电视剧替换为悲剧,陡然让全剧基调滑向沉重。观众反馈中,不少人难以接受这一“过于狗血”的情节,认为它似为制造冲突而刻意为之。有评论指出,这一改编似有“物化”女性苦难之嫌,未能顾及观众的情感承受力。

  文学与影视的受众差异,或许是争议的根源。书籍阅读是私密的、沉思的,读者更能接纳现实的残酷烙印;电视剧则面向更广泛的观众,需以情感共鸣为纽带。改编者或希望通过女儿之死凸显封建思想的荼毒,唤起观众对历史的反思,但这一选择却让部分观众感到压抑。原著粉更直言,这一“魔改”丢失了原著的真实感与希望余韵,将韶华塑造成“苦情工具人”。还有观众认为,剧集在呈现女性苦难时稍显失度,悲情渲染近乎“消费苦难”,以极端情节刺激感官,而非传递力量。相较于剧集其他部分的精妙,这一改编无疑是一处遗憾,未能与整体的女性关怀相得益彰。

  2025年的女性题材剧:平衡的探索

  《灼灼韶华》的争议并非孤例。女性题材剧常在“真实”与“希望”间游走,改编的分寸尤为关键。

  需要明确的是,《灼灼韶华》本身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我们并非否定其整体价值,只是针对“女性悲情情节的处理与希望传递”这一具体维度展开探讨。

  从这一角度来看,其他同题材剧集与它呈现出了明显差异:《国色芳华》中玉露、哑女的离世,成为何惟芳凝聚女性力量、开创花坊事业的契机,牡丹象征的新生与姐妹们的互助,让悲剧转化为“女性共生”的希望;《蛮好的人生》里钟宁的婚姻破裂与绝症,推动她与儿子和解、在闺蜜陪伴下重新寻找人生意义,最终以“与自我和解”为困境画上温暖句号;《梦华录》中赵盼儿被渣男欺骗、遭权贵打压,却以“姐妹联手救风尘”为突破口,在东京闯出一片天,让“女性互助逆转命运”成为残酷现实里的光。

  这些剧集的共性在于,女性角色遭遇的悲情都能找到“转悲为喜”的契机,让困境成为成长的铺垫,让观众在痛感中仍能触摸到希望。而《灼灼韶华》里不同之处在于,女儿是主角压抑生活里最核心的精神支柱,“女儿之死”这一悲情情节是孤立且无法转化的,它既没有推动主角找到新的人生目标,也没有通过女性互助、自我觉醒等情节填补这份希望的空缺,即便后续主角有“崛起”的表现,也因失去了最在意的人,让这份“崛起”失去了情感支撑,最终留给观众的不是“历经苦难后的成长”,而是“连最后一点希望都被夺走”的绝望感,这种“悲情无法转化、希望彻底断裂”的处理,正是它与其他剧集在这一维度上的本质区别。

  植根传统文化:以同理心织就女性叙事

  女性题材剧的改编,需慎之又慎,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同理心。这同理心,是深入女性内心,感知其喜乐哀愁的密钥。《周易》有云:“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女性如水般温柔,却在关键时刻展现坚韧,在默默坚守中彰显品德。改编应以女性视角,珍视她们在家庭与社会中的独特价值,而不该粗暴判定她们的坚韧为经历任何磨难都能自我消化,从而把本不该加诸的苦难一股脑丢给角色。

  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贤良淑德、聪慧坚韧,是品德传承与情感滋养的象征。正如古语“母仪先于父训,慈教重于严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改编需心怀女性关怀,避免过度消费苦难,或将女性塑造成单一的“被拯救”形象。《灼灼韶华》的女儿之死,虽意在揭示封建压迫,却让女主角的奋斗显得徒劳,未能体现母女重逢的希望之光,略失传统文化中“慈教”的温暖。相比之下,《国色芳华》通过女性互助与牡丹意象,呼应了“坤德”中的柔韧与方正,传递了希望与力量。《梦华录》与《风吹半夏》亦然,赵盼儿与许半夏的成长,恰如木兰般的担当,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光芒。

  《灼灼韶华》的遗憾在于,女儿之死的改编偏离了原著的温情内核,若保留母女重逢,或许能更契合“母仪”的关怀,传递女性在乱世中的希望延续性。Netflix的《女王的棋局》(2020),女主角贝丝虽历童年创伤,却以成长与胜利为主线,温暖励志。我们中国女性题材剧可借鉴这种“温暖现实主义”,传递女性突破逆境的可能,“既有痛感,又有力量”。

  创作者还需注重女性视角的融入。相信随着我国电视剧行业中女性编剧占比的提高和决策层级的提升,有更多女性创作者的参与,能确保故事更具同理心。

  如果说残酷是历史的镜像,那么希望是人性的灯塔。女性题材剧应追求“真实而不绝望”的叙事。女性题材剧的创作需尊重观众情感,忠于核心基调并注入人文关怀的叙事更能动人。女性故事不仅是娱乐,更是镜子——映照现实,亦点亮前路。唯有如此,女性精神才能真正“灼灼韶华”。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