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文旅综艺正迈入全新的“体验时代”。
《假期中的她们》将城市文旅印记融入女性互动与情感共鸣;《花儿与少年·同心季》以温暖笔触,书写旅行新叙事;《地球超新鲜》带领观众深入生态奇境,感受地球馈赠;《听,谁在唱歌》走进山野乡间,与原住民共谱音乐诗篇;《向山海出发》第三季展现真实旅行决策的挑战与乐趣……
从风景呈现走向场景营造,从单向观看转向深度沉浸。这些节目不仅以充满烟火气的视角和生动的镜头语言,将城市文旅主题转化为可感知、易共鸣的生活细节,还通过文化体验与旅行探索的融合,为观众带来全新视听体验与文化认知。
从“观景”到“入心”,让旅行升温
“当下受众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观景,更渴望通过节目触摸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感受真实的生活温度,甚至愿意为温暖、真实的互动体验付费。”《假期中的她们》制片人王廷栋道破当下文旅综艺转型密码。
当旅行成为生活方式,当综艺成为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播载体,二者的结合正经历从“观景”到“入心”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假期中的她们》选择了一条生活化路径。节目以城市中的“姐姐之家”为据点,展开四段假期群居生活,将城市文旅拆解为可感知的生活细节。王廷栋分享,“第二站长治站录制时,节目组让嘉宾扮演神话故事中的人物,这一做法既让大众感知长治的文化底蕴,又借助综艺形式推动文化传播。”文化体验与娱乐性相结合,让文化变得可感、可演、可共鸣,是新一代文旅综艺的典型特征。
经典IP《花儿与少年》也在重新思考旅行故事的本质。《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制片人、总导演李超坦言,“人人都能成为自媒体的时代,出国看风景已不像十年前那样吸引大众。对当下观众而言,‘与谁同行’比‘去往哪里’更重要。除了思考如何为观众带来新鲜的旅行体验,更需要探索和构思的是‘讲一个怎样的旅行故事’。”为此,本季节目组一开始便做了两个关键设计:一是设置“共用一百元经费制作一道菜”的考验,展现嘉宾的沟通智慧和集体意识;二是首次采用“自主报名”形式选择导游,让嘉宾更快熟悉彼此,“观众对治愈与温暖的需求,已超过对戏剧性冲突的期待。”
当文旅与音乐跨界融合,一种全新的“声景叙事”正在形成。《听,谁在唱歌》打破传统棚拍模式,带领“寻乐团”深入四川大凉山、新疆、内蒙古等地,在高山河流与民族烟火之间,实现从竞技舞台到自然共创的转变。节目中,音乐不再是竞演曲目,而是行走山河、对话非遗、即兴创作的共生艺术。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观众不仅看到风景,还感受到土地的温度。
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看来,这种转变标志着文旅综艺已进入激发观众“心智共鸣”的新阶段。“未来文旅综艺将更加‘主题化’,并可能朝三个方向深化:一是以场景故事为核心的‘影视化’,二是以趣味互动为核心的‘游戏化’,三是以真实体验为核心的‘纪录片化’。”
李超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未来文旅综艺进一步细分的核心,在于更精准地解构“去哪里”“跟谁去”“去干什么”这三个问题。以出境游为例,“花少”IP衍生不同节目:《花儿与少年·好友记》聚焦“中国朋友圈”国家,《花儿与少年·丝路季》前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节目模式上,基于前两季以陌生代际人群为主的设定,《花儿与少年·好友季》创新推出“半熟关系”老友重聚的拼团游,让观众看到“花少”嘉宾“跨季”同游的新故事。
真实感+群像力,重塑叙事逻辑
综艺不断求新求变的当下,文旅综艺不再满足于传统框架中的“风景+游戏”模式,而是用真实感替代剧本感,用群像关系替代个人光环,用复合叙事替代单线流程。节目不再执着于打造完美的旅行幻象,而是坦然展示过程中的不确定、人际间的磨合、经费上的限制,甚至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
真实感的强化,是文旅综艺突破表演性窠臼的关键。《假期中的她们》以“自给自足”的经费设置,将嘉宾置于与现实游客相似的经济约束中。在王廷栋看来,这种设计不仅让旅行回归真实世界中的取舍与规划,更潜移默化地呼应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观众从中看到的不是明星的“特权式旅行”,而是自己旅途的镜像——有盘算、有协商、有协作,也有达成共识后的成就感。这一机制打破传统文旅综艺的消费主义叙事,开辟更具现实参照意义的叙事维度。
人物呈现方式也从“单人高光”走向“群像共生”。无论是《假期中的她们》中因《乘风2025》结缘的“全女性熟人局”,还是《地球超新鲜》中刻意设置的“夹生人局”,节目组都致力于让关系本身成为叙事动力。“熟人”带来的是信任基础下的自然互动与彼此支撑,“半熟”关系则借助轻任务与在地化游戏激发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
叙事结构的升级使得文旅综艺逐渐跳脱流水账式的行程记录,转向更有层次的内容建构。《花儿与少年·同心季》以“游”为外壳,以“学”为内核,以“青春”为桥梁,构建兼具趣味与深度的跨文化对话体系。《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内容统筹梁碧莹介绍,节目组通过设置趣味行程、开展沉浸式体验,以及成员间的互动呈现,增强可看性和趣味性;节目拒绝枯燥说教,通过场景化、任务化、人情化的方式,将文化知识转化为可感可触的体验;“青春”在这里并非年龄标签,而是一种真诚、开放、包容的探索状态——节目所选嘉宾正是凭借这种特质,实现跨文化沟通的真实互动。“这种由内而外的真诚,任何剧本都无法编写,构成颇具感染力的叙事框架。”
同时,叙事逻辑也发生转变。《花儿与少年·同心季》打破以往“先个人、后团队”的经典结构,转而采用“团队为先,个体其后”的群像叙事。“这一调整弱化了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强化了团队的温暖底色与凝聚力。嘉宾形象不再局限于既定标签,而是在集体相处中逐渐展露丰富层次。”《花儿与少年·同心季》编剧、内容统筹王雅君分享,观众以往认为那姐(那英)是“直率大姐大”,通过节目可以发现,她非常体贴,有强烈的社交责任感,以关怀和包容团结整个团队,成为团队的凝聚者。龚俊在“花少导游”这一新挑战中解锁了另一面——尽管内心焦急,但情绪稳定;尽管计划因各种变故调整,但仍努力达成目标。“这些人设的‘再发现’,正是群像叙事带来的惊喜。”
取景地进阶,文化底蕴与独特体验兼备
当旅行故事不再止于风光片的惊鸿一瞥,当综艺镜头深入市集、乡野、海岸线与古老街巷,文旅综艺的取景逻辑正发生改变。选择去哪里、拍什么、如何拍,已不再是简单的场景调度问题,而是融合文化洞察、情感共鸣与现实关怀的复合型叙事策略。
《花儿与少年》11年的制作历程,收到不少国家和地区的邀请。近3年来,节目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作为游学首选。“选择拍摄国家时,我们主要考量两点:一是该国是否与我国有代表性的合作项目;二是其旅游资源是否能吸引当下观众。”李超告诉《综艺报》,确定拍摄国家后,节目组会第一时间与中国驻当地大使馆及该国旅游局取得联系。大使馆和旅游局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在地资源推荐和拍摄支持,导演团队会提前一个半月左右前往该国实地踩点,与当地旅行社、在地华人深入交流,最终结合自身体验确定旅行路线。“严谨的前期筹备旨在让观众获得如同跟随‘花少团’旅行般的沉浸式体验。”
国内取景地的选择,更突出“情感逻辑”与“城市名片”的双重塑造。王廷栋介绍,《假期中的她们》将首站放在长沙,不仅因为这里是嘉宾友情的起点,还因这座城市兼具文化底蕴与烟火气息。从特色服装市场到方言学习,从足浴体验到有限经费下的创意玩法,节目刻意避开地标式的浅层打卡,嵌入具象的生活场景,使地域文化变得可体验、可共鸣。同样,选择山西长治这样的非省会城市,也反映了取景策略的转向:聚焦那些被忽略但颇具特色的地域,通过嘉宾真实体验——如接触小米产业、体验制醋工艺、聆听本土神话,强化城市辨识度,实现“以节目带地方”的传播效果。
这一思路在《向山海出发》第三季中同样清晰。节目以三个章节安排行程:青海雪域高原突出“人与动物”,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聚焦“人与环境”,福建沿海小镇突显“人与人”。这些地点选择不仅基于视觉多样性,还紧扣叙事主题。“所有取景地均非科研特权区域,而是普通游客都有机会亲临的场所。我们希望观众看完节目后意识到,不用去遥远的非洲大草原,身处国内,也能目睹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得自在安然。”《向山海出发》第三季总导演周博表示。
《地球超新鲜》尝试以地理线索重构文化想象。节目借“北纬40度”这一文明带串联东西方,从地中海到古罗马,从弗拉门戈舞蹈到披萨制作,让旅行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索实验”。当嘉宾在卡塔尼亚大象广场用中文合唱《海阔天空》时,弹幕上飘过观众留言,“旅行的连接可以在街头巷尾、在一首简单的歌中。”这也道破当下文旅综艺取景真谛——最好的连接,往往发生在最真实的瞬间。
从“展示”到“融合”,实现价值跃迁
当下,文旅综艺正突破传统宣传定位,主动承担文化交流、城市推广的复合功能,实现从“内容产品”到“价值纽带”的关键转变。
“我们始终致力于从一档旅行真人秀升级为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据梁碧莹介绍,《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在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载体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升级:一是将旅行体验升格为文明交融的见证,二是以具体案例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节目策划重点从宏大叙事的基础建设项目,转向关乎民生民心的“小而美”项目,聚焦普通人的合作与共享。
例如,在马达加斯加,节目组安排“花少团”探访中国杂交水稻示范中心,参与“一粒种子带来的希望”必修课;在埃及,“花少团”跟随学者参与中埃联合考古项目,体验文明对话与历史互鉴的深刻意义。“节目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大叙事,具象化为丰收时汗水入泥溅起的希望,以及探寻不同文明共同之处时产生的共鸣。”在梁碧莹看来,这种将理念转化为可感可知故事的能力,正是文旅综艺价值拓展的核心体现。
文旅综艺在国内叙事中展现新的城市传播模式。《假期中的她们》首播期间,节目联合湖南省文旅厅发布视频,让观众跟随嘉宾脚步感受长沙美食美景,领略三湘四水的魅力。节目组将前往山西长治的消息一经公布,便激起网友热烈反响,不少人留言:“长治终于要凭借其独特魅力火遍全国了!我已经迫不及待预定前往长治的车票。”节目中,嘉宾来到山西长治站,感受神话故事中的历史文化古韵,探寻中华文化之源。这种深度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城市文旅印记的做法,实现了城市文化与个人精神的融合共鸣,为城市传播提供了新范式。接下来,节目将解锁哪座城市,引发许多网友猜想和期待。
“文旅综艺的价值延伸已不再局限于传播层面,而是开始反向赋能旅游产品开发。”葛磊认为,旅游产品正进入“体验时代”,而综艺具有“强体验”属性,旅游目的地可借助综艺的思维和方式,开发更具参与感、互动性的体验内容。
葛磊建议,文旅综艺应与地方文旅部门加强全过程合作。节目组在策划阶段,应获取目的地更完整的信息与资讯支持;在拍摄阶段,争取得到目的地更有力的资源保障;在播出阶段,应借助目的地更充分的协同推广,共同推动内容传播与文旅消费落地。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将促使文旅综艺从短期宣传载体转变为长期价值伙伴,实现内容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双重释放。
责任编辑:凌美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立即行动】四部委联合规范酒店电视服务,广电抓住机会! 2025-09-30
- [勾正科技] OTT月报| 2025年8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9-29
- [常话短说] 【解局】这个省广电自我救赎,出招! 2025-09-29
- [常话短说] 【重磅】新型广电网络咋理解?! 2025-09-28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郑婷婷:2025大屏营销新机会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