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像、戛纳到短剧:这批顶尖电影人为何“下凡”?
格文| 短剧自习室| 2025-08-26
【流媒体网】摘要:传统影视人携方法论入局短剧,提升质感但面临节奏与成本挑战。

  单集成本800万,金像奖最佳剪辑师,两大男神演绎,上线后迅速引爆市场,热度飙升至榜单第一……从这些字眼,你很难想象这是一部短剧的配置和战绩。

  你没看错,霍建华时隔六年回归演男主的短剧《搏忆》,刚上线就引发热议,剧中跟黄宗泽对手戏也是一大看点。

  该片导演彭发更是《无间道》剪辑师,曾因此片获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辑奖,除此之外他还有“香港鬼片大师”的称号。

  短剧自习室关注到,在长剧行业不景气的当下,传统影视行业中大量腰部乃至下沉市场的从业者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短剧的兴起,恰好提供了一个快速回报、低门槛切入的舞台。

  过去,短剧更多吸引的是中尾部创作者,如今连手握知名奖项的导演与演员也纷纷下场。

  霍建华与黄宗泽主演的《搏忆》便是其中的最新案例:它以电影级制作和快节奏叙事,让观众重新审视短剧的可能性。

  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现象所折射出的行业趋势——传统影视人才如何把方法论与审美带入短剧,又在其中遭遇怎样的局限。

  从奖项荣誉到短剧赛道

  短剧近几年成为网络视听行业增长最快的板块,传统影视行业却在收缩。

  长剧投入风险高、周期长,只有头部明星与团队还能稳定获得项目机会,大量腰部导演和演员逐渐陷入“无戏可拍”的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短剧成为他们的“实验田”。如今,更多奖项拿到手软的名导名剪,也看准了短剧赛道,让行业愈发热闹了起来。

  此前就有周星驰与王晶,作为较早一批入局短剧的传统影视人,他们二人作为香港商业片的代表人物,也开始探索短剧。

  在九五二七剧场短剧《金猪玉叶》里,周星驰“无厘头”风格被延续,尝试将夸张喜剧缩短为竖屏梗段;王晶则把他一贯擅长的赌片、警匪片叙事结构,改造成《亿万傻王子》高密度短剧单元。

  而《搏忆》的导演彭发,与其双胞胎哥哥彭顺素有“香港鬼片大师”的称号,彭发作为《无间道》剪辑师,曾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剪辑奖,如今执导《搏忆》,也是在尝试把电影化手法压缩进短剧节奏。

  文艺派导演唐培彦执导的短片《流云过》曾入围多个国际影展,担任文学策划的电影《燃冬》入围戛纳电影节。在某品牌定制短剧《真是一个小公主》中,他尝试通过“公主摆件”“电梯镜像”等意象,暗喻人物内心蜕变,赋予短剧深层情感肌理。

  在海外,我们关注到青年导演路成宇2022年凭借短片《天宫掠过芝加哥》入围金鸡百花电影节·手机电影计划,后来去到美国留学,如今他把业务延伸向短剧出海行业。

  高峰担任摄影的《渔舟唱晚》曾获得第十一届长春电影节金鹿奖优秀影片,2020年开始,他在北美复制中国短剧模式,如今形成年产数十部的流水线团队。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带着传统影视经验与荣誉进入短剧行业,在这一新赛道延续职业生命,同时摸索短剧的审美边界。

  传统艺能迁移:方法论与审美的嫁接

  影视人下场短剧的最大价值和业内对他们的期待,在于他们的方法论和美学追求如何被嫁接到短剧这样的新形态中。

  1. 叙事浓缩与结构再造

  在《搏忆》,彭发用“记忆蒙太奇”和冷暖色调制造叙事层次,还把《无间道》式的剪辑经验用于短剧,压缩到19分钟一集的节奏里。

  王晶尝试把赌片与警匪片的叙事框架改造为短剧:删去冗长的江湖背景,把赌桌对决、追捕爆点直接拼接到单集,强调“高频爽点”。

  《金猪玉叶》则将无厘头喜剧压缩进短剧语境:台词更短、镜头更直白、笑点更快触发。但无厘头原本依赖情节累积和反差,压缩后效果好坏不一。

  2. 影像美学的延续

  彭发在《搏忆》中坚持实拍爆破和动作场景,尽量呈现电影工业水准。

  高峰在北美短剧项目中强调工业化标准,每个项目配备专业摄影与灯光团队,保障画面质感

  路成宇强调从结构切入、以协同推进,在东方叙事的节奏感与西方工业体系的标准逻辑之间寻找共通路径

  3. 表演经验的浓缩

  霍建华、黄宗泽在《搏忆》中必须在短时间内展现复杂心理转折,观剧感受因人而异,但能看到他们作为职业演员的表演密度,在一场指着对方的脸,看似在跟对方说话,实则自言自语的戏份中,二人的演绎颇具张力。

  《金猪玉叶》则尝试将肢体夸张与荒诞逻辑压缩为几秒内的笑点。表演模式的转化,是影视演员在短剧中最直观的“适配训练”。

  4. 类型与审美的传递

  影视人常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型来进入短剧。

  对叙事节奏有一定要求的悬疑探案类,无疑是相对好切入的题材长视频平台更是善于此道,我们看到不少优质短剧都是悬疑题材。

  此前口碑短剧《朱雀堂》《鹦鹉》分别尝试民国奇谈、谍战叙事,彭发的《搏忆》延续悬疑与探案传统;

  周星驰带入无厘头喜剧,王晶移植商业赌片逻辑,某种程度上都有自我风格和元素的复刻,他们早前的喜剧作品本身就有足够的反转和爽点排布,很适合移植到短剧,也是观众熟悉的元素;

  路成宇、高峰则在海外更偏向青春、浪漫、惊悚等跨文化易接受的类型。

  自我复制很有可能降低观众预期,但从另一侧面来看,这对短剧行业来说足够新鲜:在短剧同质化如此突显的当下,传统影视的类型美学在短剧中得到延续,也推动了短剧从“霸总爽文”向更丰富的类型拓展。

  短剧语境下的缺憾与矛盾

  影视人的加入虽提升了短剧的质感与多样性,但他们与短剧语境之间的摩擦亦十分明显。

  1. 表演与节奏错位。

  比如,观众对《搏忆》的批评集中在“台词生硬、节奏不自然”。

  霍建华的台词被指“像读书”,这是长剧表演习惯与短剧快节奏冲突的结果。王晶作品里的对白也被批评冗长,难以适应短剧观众对“快速推进”的期待。

  2. 审美与观众需求不匹配电影式的美学与逻辑,并不总能转化为短剧的“爽感”。

  九五二七剧场在短剧中的无厘头尝试,因为缺少情节铺垫,被观众评价“笑点不如长片自然”。高峰在北美的经验更直接:中国短剧的“豪门逆袭”逻辑在美国观众看来荒诞,他不得不重写剧本做本土化改造。

  3. 成本与商业逻辑的冲突。

  《搏忆》单集成本高达800万元,用实拍爆破和动作戏堆出电影感,但这种模式难以复制。

  相反,高峰在美国小成本撬动大票房的模式,更符合短剧的快消逻辑(可能也构成短剧精品化的掣肘)。传统影视人推动的精品化,与短剧的低成本商业模式之间存在张力。

  4. 作短板的延续短剧剧本往往过度依赖“反转堆砌”,缺乏深度。即便是有电影训练的导演,也很难完全规避。观众对《搏忆》的评论中就指出:“节奏快,但逻辑不足。”路成宇也强调,短剧需要在效率和表达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只能成为“重复快节奏”的产品。

  结语

  传统影视人进入短剧,带来了叙事结构的浓缩、影像美学的延续、表演经验的转化和类型多样性的拓展。

  从彭发到周星驰、王晶,再到出海的路成宇与高峰,这些案例说明短剧已不再是低门槛的“流量游戏”,而是成为承载多元实验与跨界探索的新舞台。

  但局限同样清晰:表演与节奏的错位,美学追求与观众需求的分歧,高成本与商业逻辑的冲突,剧作深度的缺乏。短剧或许因他们的参与而更具层次,却未必能摆脱“快消品”属性。

  未来的短剧行业,既需要传统影视人带来的方法论和审美高度,也需要更符合短剧自身逻辑的生产机制。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