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押宝“短剧”,韩国短剧时代要来了?
孔小柒| 短剧大世界| 2025-08-13
【流媒体网】摘要:韩国OTT平台发力短剧市场,本土制作加速追赶中国模式。

  最近,微博热搜上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韩国开始布局短剧市场。

  据《亚洲经济》报道,韩国OTT平台TVING在8月4日一口气上线4部原创短剧:每集 1–2 分钟,题材从悬疑、浪漫到职场全覆盖,还全部免费看。

  其中一部悬疑短剧《闭嘴,你才是我作品的反派》走校园霸凌+复仇路线;另一部办公室题材短剧,讲述“被老公和闺蜜同时背刺后,女主与对方老公签下契约不伦开启反杀”,配方很中国,叙事很韩国。

  短剧,这个诞生于中国的内容形态,正在经历一个有意思的转折:它从“出海征服者”的身份,变成了被模仿、被追赶的对象。

  而这一次,追赶的对手是拥有成熟影视工业、国际化运营经验、并且在文化输出上屡屡成功的韩国。

  韩国开始力推短剧,难道,韩国的微短剧时代也要来了吗?

  “短剧萌新”韩国短剧突然加速

  相比于中国短剧的百花齐放,韩国短剧还处于“萌新”的新手村阶段,但近两年的提速非常可观。

  严格来说,韩国短剧从2023年才开始发展,一年之前,韩国本土短剧平台的数量还不到二十家,整个市场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可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这个数字猛然飙升至近九十家,几乎翻了四倍。

  增长速度之快,让人联想到几年前中国短剧在抖音、快手的爆发,只不过这一次发生在韩国,而且它的起点是在海外被中国短剧“教育”之后。

  韩国电视台JTBC在今年4月宣布推出专门的短剧品牌“JoyTBC”。但是,JoyTBC一开始瞄准的并非韩国本土,而是先入驻中国抖音,并与日本、美国、东南亚等知名短视频平台合作,逐步进军海外市场。JoyTBC计划未来一年内推出超过12部原创短剧、综艺和纪录片等内容,其全球化发行战略体现了韩国业界对短剧寄予的厚望。

  音频社交巨头Spoon Radio则在2024年6月推出了短剧平台“VIGLOO”,一次性发布几十部原创短剧,引发行业关注。

  韩国第一个本土短剧平台Topreels、更早成立的PulsePick等也都在积极扩张短剧内容,韩国短剧正以小成本、快节奏的模式加速起步。

  随着OTT龙头TVING今年正式加入战局推出短剧专区,韩国短剧市场的玩家版图更加完整。

  据韩国 Kakao Ventures 估算,截至2024年5月,全球短剧市场规模约13万亿韩元,韩国本土市场约6,500亿韩元。这一庞大蓝海令各路资本和内容方竞相涌入。

  与中国短剧目前主演和导演大多是籍籍无名的小咖不同,韩国短剧直接启用影视圈熟脸:不少电影、电视剧的一线导演和演员纷纷跨界试水短剧。

  例如,男团EXO成员金钟仁、NCT DREAM成员罗渽民、人气偶像车银优等顶流爱豆,以及辛睿恩、崔显旭、“电影咖”出身的金香起等知名演员都已出演过短剧代表作。强阵容和高制作水准,让韩国短剧自诞生起就自带高配光环。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短剧的成功经验对韩国也产生了刺激效应。韩国媒体指出,中国的短剧平台和作品近年在全球取得瞩目成绩,甚至有中国短剧App打入韩国市场并吸引了大批用户关注。

  据BBC报道,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有超过2.7亿人次下载了中国短剧应用,海外市场上的中国短剧App已增至237款,同比猛增近4倍。中国短剧出海的范例,进一步印证了短剧模式的商业潜力,令韩国业界更加坚定布局短剧赛道。

  为什么韩国也要做短剧?

  曾经以长剧著称的韩国影视业,为什么也开始力推短剧?

  过去一年,Dramabox、Reelshort、MoboReels等由中国团队运营的国际短剧平台,几乎垄断了韩国市场的用户注意力和付费入口。

  韩国人显然看在眼里:短剧不仅有用户、有流量,还有真金白银的变现能力。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集体的判断:这不是一个可以拱手让人的市场。

  要知道,韩国一直是全球文化输出的高手,从K-Pop到韩剧,再到近几年崛起的韩国电影、综艺,他们有着极强的国际叙事能力和市场化运营手段。

  韩国人深知一个规律:一旦一种内容形态在年轻人群中形成稳定消费习惯,它就有可能被包装成新的文化出口。短剧的出现,让他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内容产品线,既能延续韩国在全球流行文化中的地位,又能在制作成本和变现速度上取得平衡。

  传统韩剧单集制作成本动辄二三十亿韩元,周期漫长、风险巨大;短剧的制作预算则低得多,五千万到一亿五千万韩元之间,一个月甚至两周就能交付,投资回收速度更快。

  对于一个近两年影视行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的市场来说,这几乎是个天然的诱惑。过去韩国影视依赖大投资、高制作,但这也意味着一旦项目失败,损失极为惨重。短剧的低风险特性,为资本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投资标的。

  更重要的是,韩国的短视频消费土壤早已肥沃。

  TikTok、YouTube Shorts、Instagram Reels在韩国年轻人中的渗透率极高,据韩国通信委员会等调查显示,韩国大众使用短视频的比例,从2023年的58.1%,猛增至2024年的70.7%。

  韩国用户每天平均看视频97分钟,其中短视频就占去了44分钟,而十多岁的青少年群体,这个数字甚至超过75分钟。

  碎片化、高频率、即时满足,这些互联网消费特征早已深入骨髓。短剧只不过是顺势而来的产品形态。它比短视频更有剧情驱动,又比传统影视更容易切入日常节奏,这使得短剧在韩国的接受门槛极低。

  再加上资本与政策的双重推力,让韩国短剧彻底爆发。

  首尔市政府已经开始为文旅题材短剧提供财政补贴,还鼓励中韩联合制作以扩大国际影响力。

  韩国大型企业集团、国际投资基金也开始下注短剧行业,KRAFTON这样的游戏公司甚至直接扶持短剧平台,以IP衍生的方式实现多元收入。

  韩国在文化产品上的全球化打法几乎可以直接复制到短剧领域,K-Pop的全球粉丝运营、韩剧的海外版权分销、网漫的多语言翻译经验,这些模式与短剧的出海路径高度契合。

  不能忽视的是,韩国短剧崛起的速度,与其强大的内容工业体系密不可分。韩国影视行业的分工精细、生产标准化程度高,编剧、导演、演员、后期等环节都有成熟的职业化人才储备。

  即便是低成本的短剧,也能保持一定的制作水准,从而满足观众挑剔的审美。相比之下,中国短剧的海外输出更多依赖爆款剧情模板和极致投放,在内容质感上仍有提升空间。

  对于一个人口不多但消费力极强的市场来说,只要能把短视频的碎片化注意力转化为短剧的持续观看和付费,就意味着可以复制一个迷你版的“中国模式”,并且有可能通过日韩文化圈、东南亚市场的扩展,把这套模式推向全球。

  中韩短剧的互卷与互补

  尽管优势明显、前景广阔,但韩国短剧产业仍然有一些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韩国观众的口味极为挑剔,习惯了高制作水准的他们很难接受低成本、粗糙的内容;付费模式尚未成熟,用户更倾向于Netflix式的订阅,而不是中国短剧流行的按集解锁;

  此外,本土已有的网漫、网文、短视频内容已经占据了大量碎片化时间,短剧要在这个生态中夺取注意力并不容易。

  对于中国短剧从业者来说,韩国短剧的崛起意味着一场本土化竞争的加速赛。过去我们在韩国市场几乎是降维打击,但本土巨头一旦掌握短剧生产逻辑,国际平台的垄断地位将被逐步蚕食。

  然而,或许这并不全是坏消息。韩国平台和制作公司资金充足、IP资源丰富,但缺乏短剧工业化经验,这为中韩合作留下了巨大空间。

  更重要的是,韩国观众的高审美标准会逼迫中国团队在内容质量上进一步升级,摆脱低成本、爆款模板的依赖。而在出海打法上,也必须从简单的“翻译+投放”进化为立体化运营:利用社交媒体、明星效应、IP链路构建长尾价值。

  某种程度上,韩国短剧的觉醒倒像是被中国短剧“逼”出来的。如果说K-Pop、韩剧曾是韩流输出的标志,那么在5G时代,时长两分钟的短剧或许会成为下一个风靡全球的文化产品。

  今天我们看到韩国在短剧领域的全面出击,明天就可能看到它们带着K-Pop式的全球粉丝军团,把短剧打造成新的文化出口产品。

  对于中国短剧行业来说,韩国市场或许将成为最有意思的第二战场:它既是竞争前线,也是合作试验田。

  这是一场不断被追赶、被模仿、被反超的动态竞争。在这个战场上,会有哪些精彩的故事,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