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30日,红果短剧公众号发布了暑期档短剧推荐剧目,短剧暑期档的第一枪正式打响,抢在八月初上线的剧,无不颜值抗打,阵容惊艳,双流量演员做男女主的剧比比皆是。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其推荐榜单中,男频剧目仅《老千2》《一曲剑魂破九州》两部男频剧在推荐榜,而截至8月5日内行人撰稿,在抖音短剧榜也仅两部男频剧闯入前五。男频剧,真的这么难做吗?
最近一段时间,短剧内行人二刷的男频剧,一部是来自点众的《万里江山入我怀》,一部是上个月被称作堪比影视剧的现象级男频爆款的《一品布衣》。
其实,《万里江山入我怀》这部剧的题材并不算新颖,男主在饥荒年代,恰逢官府发老婆,结果被迫一人娶三个的剧情,在小程序短剧闷声发财的短剧1.0时代,这类的题材比比皆是。现在在各平台搜索,仍然能看见3~5部剧情相似,海报相似的剧,那为什么《万里江山入我怀》能够如此吸睛?依旧离不开四件事:精良的画风、贴脸的选角、紧凑的剧情、丰满的人设。
其实,从2023年8月份开始,短剧市场就逐渐向女频市场倾斜,闪婚、虐恋、甜宠、大女主、亲情...无不在倾诉女性的故事,女性观众所带来的流量、影响力以及收益,也带动了女频剧朝着更加精品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如此以往,时间再到2024年,免费短剧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小程序投流不再成为了行业的第一选择,越来越多的剧方选择与免费平台合作,争取更高的合作系数和更高曝光的资源位,而过去小程序投流”将短剧精准投放到目标用户“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流量,只能用另外的方式来获取:卷演员阵容。
放眼望去,女频剧清一色的帅哥美女,采用爆款演员、头部演员至少能在制作质量之外,通过粉丝流量为剧在宣发过程中保驾护航。
市场越青睐女频剧,大家越知道女性观众爱看什么,越知道卷什么,反观男频剧,做得人越来越少,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也让男频的发展方向越来越模糊。
那不看脸的男频剧,又应该卷什么?过去看男频的高充用户,又去了哪里?
短剧内行人认为,《一品布衣》的确可以给不少想要做男频短剧的团队一些启发。
脱离战神、没有金手指、不打嘴炮,《一品布衣》以大纪王朝末期为背景,讲述现代土木工程师徐牧穿越成为市井无赖后的成⻓蜕变,剧情融合历史厚重感与现代智慧,通过酿酒技术展现穿越者的知识优势却不突兀,同时深刻描绘乱世⺠生疾苦,故事节奏紧凑,每集都有明确的情节推进和情感冲击点,特别是夫妻情感线的细腻刻画为硬核男频剧增添了温情色彩,整部剧制作品相达到正剧水准,连布草、粮食,都能看出真实道具的痕迹,避免了同类题材的粗制滥造问题。
剧中徐牧从死而复生开始,逐步摆脱原主的恶劣品行,通过现代知识改变命运。前期聚焦个人生存和夫妻关系建立,中期通过酿酒事业积累财富和人脉,后期面临更大的社会危机和政治挑战。剧情采用螺旋式上升结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目标和障碍,从保护妻子、还清债务到建立事业、收粮救⺠,格局逐渐扩大,人物关系网络清晰,司虎的忠诚、姜采薇的坚韧、杀婆的威胁形成了稳定的戏剧张力。
整部剧看下来,剧本质量扎实,人物塑造立体,情节推进合理,特别是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奋斗完美结合,符合当前观众对有深度内容的需求历史背景的选择,既避免了现代都市剧的同质化,又为展现男主能力提供了空间。
短剧内行人在复盘《一品布衣》的同时,联系上了该部剧的编剧兼制片青山老师,以及中文在线精品短剧业务负责人余帅老师进行了一期采访,围绕《一品布衣》探讨现阶段男频短剧市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和机遇。
短剧内行人:
从近期的榜单看,前二十部登榜的男频剧仅三部,前五的仅一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情况?
(*本数据应该是7月21-27号这一周的榜单数据。)
青山:
一方面,基于整个红果分发机制来看,每一部短剧都是在红果的大流量池里面去抢用户、抢占用户时长,从转化效率角度出发的话,高转化、高留存、高时长的作品必然占优。其次,红果的基本盘用户以女性用户居多,尤其是部分横屏用户平移到红果后,女性用户的观影需求高且自身的观影行为也比较活跃,这会使得优质的女频短剧在转化效率上能够脱颖而出。再次,红果最近这一年以精品化+头部演员(或cp向演员)形式创造了多部爆款剧集,完成了用户心智的培养,这使得cp向的作品在短期内有着极强的号召力。综合来看,制作精品+卡司强大的女频作品在红果的流量池中更具备分发优势,而男频向的作品更趋向于口碑、长尾以及需要外部的投流来给予流量上的加持。所以男频的作品本身的链路更长,那么在短期内想跑出太大的热度属实不易。 短剧内行人:
男频剧难做,到底难在哪?是难在市场对题材的偏好,还是难在故事本身的创作?青山:从网络文学时代开始,男女频赛道就已经分化,可以说男频女频不仅在市场上有着清晰的界限,在题材内容与故事侧重上也越来越垂直。从结果上来讲,男女频各自拥有不同的题材偏好与优质的故事,男频剧的难不在本身的类型化与故事上,而是难在短剧市场的男频发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免费短剧。在主流观影拥护为女性的前提下,男频题材内容能够覆盖的流量天然就少;同时,男频内容的诸多卖点与女性用户的观影诉求是相斥的,这也使得很多男频内容无法吸引女频用户进行观看。基于男频故事本身的创作,在天然的劣势下去尝试新内容、新故事会让整个项目凭空多增加了许多风险,对于主创来讲,想要尝试新的东西不仅仅需要勇气,也需要承担失败的代价,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只有短剧市场男频用户的基本盘扩大,男频用户的观影心智逐渐成熟,男频用户的留存逐渐变高,男频短剧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与空间。 短剧内行人:
近两年整个短剧市场几乎都在卷女频剧,从演员阵容、服化道再到拍摄场景,女频剧的各个配置各项元素看起来都有机会成为营销及传播的元素,而男频剧反而一直没有找到流量的突破口,这也让不少短剧公司表示不敢拍男频、不做女频就会死,为什么我们还会选择做男频剧?青山:
一方面,女频的赛道实在太过拥挤了,无论是剧本、导演还是演员,都是非常紧缺的,而一部优质的女频项目以上三点缺一不可。综合评估下来,我们确实卷不过别人的女频。
另外一方面,男频市场虽然在免费短剧领域尚未成熟,但是男频用户的观影诉求一直存在,这一点在投流环节上一直被印证着。
再有就是要相信内容的价值,在短期内男频短剧走这条路走下去很艰难,但是从长远来看,男频市场的依旧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尤其是男频剧的长尾较好,这也使得很多男频项目在成本回收以及创造利润上有着不错的空间,做好了也能正循环。
不过我们也一直在尝试女频向的内容,主要因为是女频的内容空间是巨大的,依旧有很多类型以及故事没有呈现给观众,我们也在慢慢摸索,争取创作一些市场上较为新鲜的东西,让观众有更新的观影体验。
短剧内行人:
男频市场处于劣势,是不是意味着被忽视的男频高充用户,再次被激活,接下来男频赛道可能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余帅:
男频依然是很卷的赛道,男频的观众更吃内容本身。但男频能玩的赛道会更多,需要大家更大胆的去探索一些新的题材。比如我们尝试了科幻短剧,年初与格物致知一起做了大视效的《牧神记之延康变法》,也有近期行业内跑出来的一些透视类、乡村类短剧。观众只是对过去千篇一律的战神剧有了内容厌倦,其他题材的好内容,观众依然爱看。
短剧内行人:
现在能跑出来的男频剧,成本都不低,为什么会开始做高成本的男频剧?余帅:
我们认为观众的喜好是多种多样的,观众想看的是好内容,无论男频还是女频,只要内容好看,观众就会喜欢。长剧能跑出来《庆余年》这种男女通杀的现象级爆款,短剧也可以。所以我们做短剧的初心,是要给观众一个好内容,男女频反而不在我们的考量范围内。
短剧内行人:
《一品布衣》中的徐牧从现代穿越而来,故事并没有将重点放在“穿越”这项元素,现穿今常见的诗词套用、做发明、俯视古人的行为都没有,而是放在了徐牧在古代做生意,保卫家园上,从保护老婆、到带弟兄们赚钱,再到对抗地痞权贵、建设徐家庄,更多地是故事的发展中不断强化人物的谋略和担当,过往的很多观点认为男频剧想要爆,里面少不了武力、财富、全是与美女,而在这部剧中统统没有体现,为什么这部剧上线后还引起这么高的热度?青山:
原著的故事风格如此,我们既然选择了这部作品,就要坚守原著的风格,不然选择就失去了意义。不魔改也不代表我们是盲目的,因为他确实与市面上其他的男频短剧的卖点不一样,但是支撑我们选择这个短剧的动力有两个,一个是三国虾做的《虾仁布衣》的熊猫头动漫,他能够在抖音拿下10亿+的播放足以证明其内容在短视频流量池中的价值,另一个是这部小说作品的本身的成绩很好,同时他自身的故事真的很好看。
《一品布衣》原著本身是一部通过落地化叙事展现封建制度下的个体困境与制度反思,强调平民视角和去金手指化的历史小说;是在穿越题材的外壳下,讲述一个关于个体觉醒的沉浸式故事。故事通过塑造徐牧一个去金手指化的穿越者形象,刻意剥离传统网文中的爽的形势与悬浮感,让其带着现代人的平等意识与生存本能,在封建制度下的乱世中落地生长。
借用戴锦华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朝向弱者的认同不仅是为了赢得自我的抚慰,是对自身处境的反思,更是我们尝试去改变造成这些问题和苦难的现实的力量。”
整部作品主打的就是一个代入、共情与共鸣,在故事中他具备丰富的矛盾冲突与戏剧性,这也是其能够影视化的最为关键的特征,最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兼具着一股力量感,恰恰是这股力量感点燃了观众。
短剧内行人:
《一品布衣》的男女观众占比如何?余帅:
根据红果后台数据,男性占比61%,女性39%。
青山:
值得开心的是女频用户涌入为这部剧的成绩更上一层楼,尤其是在本部剧传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我个人也在微博以及小红书对这部剧的自来水表达了感谢。
短剧内行人:
面对喜娘、李晓婉等展现出的不同爱慕,徐牧都对妻子坚定不移,“爱老婆、专一”是不是收获女性观众的原因之一?青山:
情感线应该是收获女性用户的原因之一,但如果单纯的从男女主的情感线上出发,整个故事的情感线是无法支撑观众的观影诉求的,毕竟他们的情感线只是一小部分。我个人没有办法清晰的分析出绝对正确的理论结果,我只能从内容倒推可行性。
我在创作中,并没有思考那么多,我只是尽可能的让角色贴近当时的情境,让角色成为落地的人;在人物情感上也沿用了较为朴素的“相互扶持、彼此尊重”的价值观念。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我想是人物的善良的底色让观众在内心接受了他们的情感。
短剧内行人:
如果《一品布衣》走付费模式能不能实现高充,过往那些符合小程序投流逻辑的男频短剧,为什么在免费短剧市场难以跑出数据?
青山:
《一品布衣》采用的是付费+免费同跑的策略,从投流的表现来看虽然我们跑出来几条热度不错的素材,总体在抖音的话题热度是不低的,但是他的充值转化并非以往的付费短剧那种强情绪强期待的转化逻辑,这与以往的市场差异较大。一部作品没办法改变市场运行模式,也没办法改变用户短期的习惯与喜好,所以想要实现高充的结果,我认为难度是非常大的。
短剧内行人:
《一品布衣》的服化道及演员的演技都堪称正剧,很多人都说男主像胡歌,整部剧的演员基本上在短剧中都比较面生,相比于女频剧,男频剧的观众似乎都不太注重所谓的“扛剧演员”,在这部剧中演员配置上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经验?
青山:
基于演员,我们也想用头部,但这不是我们的核心标准。我们制片的核心标准之一是,“戏与角色的匹配度决定着我们的选择”。所以,这部短剧我们选择了很多科班出身的新人演员以及部分横屏的演员来担任重要角色。
虽然这些演员本身并非是高热度带流量的,但是他们的职业水平与素养给这部剧带来了诸多的加分项。
站在商业化角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极具性价比的打法,同时也可以让整部剧的预算划分上,可以有更充足的弹药用在制作上,来提升剧的品相。
tips:个人认为,这种模式需要剧本层面给到演员空间才会有1+1>2的效果。
短剧内行人:
近期市场上,一本多拍,IP改编的爆款较多,《一品布衣》改编自李破山同名小说,故事中描述了一个战乱时代下的吃人社会,这样的故事背景,如何在短剧中快速呈现给观众?
青山:
我认为有三点:
1、快节奏并不是盲目地去推进故事进度,快速的让观众理解并带入至关重要;
2、塑造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矛盾冲突比对环境平铺直叙更好用;
3、作为叙事性的本子,要让观众清楚地知道故事的主线与角色的动机;
短剧内行人:
剧中不少配角的人设都十分生动、全面,连司虎在打虎那段都加入了特效、气运之子、家族身世的渊源,所有人都在跟着主角一起成长,整部剧不乏群像戏、大场景,在创作时是否会担心男主的人设或戏份被弱化?
青山:
角色塑造的难题是让虚构的角色真实化,所以我们必须让角色丰满并与观众建立的心理联结,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哪怕只有主角一个人,也是失败的。
故事中,每个角色的所承担的戏剧任务是各司其职、各有用意的,复杂性的角色要有至少两个层次,成长的角色要有弧光。
每个角色本身在故事中没有重合与替代,那他们便不会抢了主角戏份,反而会让大家感觉到其他角色的戏份太少了,甚至想看一看这个角色的扩展情节。
只要我们用心去塑造人物,给观众呈现的角色人设是丰满的、戏剧任务是合理的,那这样的角色才能在观众的心里面生根发芽。
短剧内行人:
《一品布衣》在背景衔接、旁白中不少处都运用了AI生成画面,短剧用户似乎对短剧中出现AI画面并不反感,在此之前有担心过AI画面的使用导致观众流失吗?
青山:
我们在过场中采用了AI生成的方式,但是打虎我们采用的还是 3D 捕捉配合建模特效来实现,只不过视效预算确实有限,所以做的比较粗糙,引发了大家的吐槽(正向吐槽)。
这一点,首先非常感观众对于短剧的包容,如果是一个长剧我不敢想得被观众骂成啥样。在短剧里,观众往往因为我们的预算有限反而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包容,观众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在其他方面做的更好,这样才不会愧对观众的期待。
在创作层面,我们并不担心 AI 画面会造成观众流失。AI 的使用始终是服务于创作的工具,关键在于如何用好 AI,让其在提升叙事观感上发挥应有作用。我们目前主要在过场叙事或场景转换等环节引入 AI,以提升制作效率。而在人物特写等对情绪表达要求更高的内容中,真人拍摄在细腻度和感染力上仍具明显优势。放眼未来,我们相信 AI,尤其是其多模态能力的持续进化,将为内容产业带来更深层次的赋能。
关键场戏我们必须实拍,例如难民抢粮、骑术的分割战场、筒子营逆行守城、妇女持弓杀敌等这些名场面我们在制作前期就沟通好了一定要实拍,我相信观众的眼睛雪亮的,他们会看得到哪些地方我们是用心拍的,也能够理解叙事的主次。
短剧内行人:
之前短剧市场是什么故事爆了,继续翻拍或是拍同样题材、类型、故事的剧,而近期的短剧市场开始了系列拍摄,比方说《云渺》从 1 到 4 ,《十八岁太奶奶》从 1 到 3 ,现在《一品布衣 2》也开启了预约,对比以前,系列拍摄除了能够让热度持续,实现流量长尾之外,对于内容创新有什么其他积极的意义?
青山:
季播剧最大的意义是给予观众持续观影热情的延续,让用户能够在以往的“没看够”的基础上补全用户的观影的需求。在创作上,这类剧集也给出了市场新的内容空间,让大家能够更加笃定的去拓展新的内容方向。
我特别希望《老千2》《十八岁太奶奶3》《云渺4》在未来的季播中能够延续其优良的制作标准与优秀的剧情内容,能够持续的被观众喜欢。虽然季播剧拔高了观众的阈值给创作增加了难度,但我坚信短剧从业者把重心放在为观众创造一个可以延续性的好故事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同时,这也让短剧真正的有了剧的感觉,我们整个市场才能更进一步。
短剧内行人:
《一品布衣 2》已经在制作阶段了吗?大概会在什么时候上线?有什么值得期待的点?
青山:
《一品布衣2》目前在筹备阶段,我们已经跟导演与演员提前沟通好了档期,暂定为九月份进行拍摄。我们选择九月份这个节点的原因,一方面是横店的伏天太热,这部剧又都是外景戏居多,为了安全以及保证质量,所以我们要等天气稍微凉快一些才能进行拍摄。
这部剧的第一季是在北京广电的指导下进行的,我们近期也在北京广电提前提交了第二季备案;如果后续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十月底或十一月将会让大家看到。这只是我个人理想中的规划,具体的时间以官方通告为主。
对于第二季我们会尽全力保证第一季中大家所期待的内容在第二季能够精彩呈现,同时尽可能的想办法去给大家一些惊喜。
其实第二季的压力往往比第一季大的多,不过大家放心,既然“吾等皆有不做匹夫之心“,便不能“忘了初心是何物”。
短剧内行人:
类似《一品布衣》的IP,中文在线是如何筛选的,有什么样的评估标准?
余帅:
我们的短剧团队深度了解我们书库内的爆款书。其次是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同时也作为在网文领域沉淀十余年的内容团队,我们不想随波逐流,想给行业做一些不一样的短剧,想让行业可以快速记住我们团队。因此在2025年初,我们定了一个大选题:大时代下“小人物”也能有大作为。在这个选题指导下,我们做了两个策划:一个是已经大爆了的《一品布衣》,一个是还在后期制作中的应该算是国内第一个开机的竖屏硬科幻短剧《此刻,我为华夏守护神》,巧的是都是与格物致知合作的。这两部剧,都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竖屏短剧,我们都用了大量的镜头在刻画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小人物”们,在大灾大难面前做出来的不可思议的大作为。当然,做这类剧是极大的创新,需要很大的勇气,很感谢格物致知在《守护神》和《一品布衣》都对我们团队有足够的信任,愿意陪我们去冒这个风险。
从《老千》到《一品布衣》,再到《万里江山入我怀》,短剧内行人认为,男频短剧早已不再是大家刻板印象里单纯地用香车、美女、武力、权势来堆砌了,人间冷暖、人物的多面、爱人、亲人、朋友之间的情谊都值得被详细刻画,以智取胜、家国情怀总能触动观众的内心,做男频,依旧有市场,有“钱”途,过去的男频观众们,还在等待被再次激活。
不论男频女频,不卷演员,多卷内容的剧,才是真的好短剧。
责任编辑:凌美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立即行动】四部委联合规范酒店电视服务,广电抓住机会! 2025-09-30
- [勾正科技] OTT月报| 2025年8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9-29
- [常话短说] 【解局】这个省广电自我救赎,出招! 2025-09-29
- [常话短说] 【重磅】新型广电网络咋理解?! 2025-09-28
- [勾正科技] 勾正科技郑婷婷:2025大屏营销新机会 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