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长短同拍:all in 还是慎入
颜晞| 传媒1号| 2025-07-16
【流媒体网】摘要:影视行业探索IP长短剧同拍模式,引发版权争议与内容生态新思考。

  最近,晋江「顶流」有新动态了。

  6月底,哇唧唧哇高调推出《偷偷藏不住》的短剧版本《偷偷藏不住之许你》,而晋江文学城和原作者竹已迅速对其影视改编的授权问题提出质疑。两大公司正面交锋的焦点在于合同中「网络剧」的范围,一番拉扯之后以哇唧唧哇道歉并下架影视作品而落幕。

  风波过后,不禁让人思考,是什么样的「收益」,让影视公司铤而走险,冒着巨大风险、打着擦边球也要推出同IP短剧?

  长短同拍,是一笔快钱、一份意外之财,还是一条长久的生意经?

  IP同拍,短剧又争又抢?

  同一IP推出长短两个版本,正在成为影视行业「一鱼两吃」的新思路。

  对于网文IP资源,长剧和短剧在某个层面一直维系着微妙的平衡——长剧的IP常常来自晋江、起点等付费网站,短剧IP大多来自番茄、掌阅、七猫等免费端,看似是「井水不犯河水」的两条赛道。

  而这种「和平条约」成立的前提是长剧和短剧不同的生长基因。付费网文的创作逻辑天然契合长剧需求。以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城为代表的付费平台,用户为内容付费的模式倒逼作者构建复杂世界观与长线叙事,用草蛇灰线的笔法铺陈关键线索、铺垫人物成长,这种深度内容需要长剧的篇幅来展开,其「慢热」特性也与长剧的沉浸式体验相匹配。

  与之相对应的是,免费端的网文更注重及时的刺激和爽感,普遍采用「重生复仇」「系统逆袭」等强冲突设定,单章即可埋设3~5个反转,这种「高密度爽点」和「轻量化世界观」天然适配短剧的碎片化观看场景,能在单集中完成「误会-冲突-和解」的情感闭环,完美契合短剧的节奏要求。例如,《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将原著「逆袭打脸」核心浓缩为「下跪-亮身份-反转」三幕剧,兼顾「逆袭打脸」和「甜宠发糖」。

  总结来说,付费网文为长剧提供了「确定性」,通过深度叙事和粉丝基础降低巨额投资风险,支撑IP长线开发;而免费网文为短剧提供「爆发力」,以情绪密度和平台资本扶持实现快速变现,成为下沉市场流量引擎。

  目前,短剧想搭上IP的顺风车,精准拆解IP的商业价值,主要有三条已开发「上岸路径」。

  其一,是做超级IP的变奏式演绎。

  前有芒果TV大刀阔斧地对《还珠格格》进行高概念改编,把顶级国民IP《还珠格格》当作「故事世界」,讲述了一个「穿越重构经典」的故事;后有《亮剑》原班人马拍摄短剧《山河回响》,在新华社、陕西广电的指导下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献礼,即将于2025年8月13日在红果短剧、新华社客户端播出。此外,《大话西游》《家有儿女》也在以短剧的方式陆陆续续与观众重逢。

  其二,是做爆款长剧的衍生式跟进。

  去年九月,两部《庆余年》短剧——《庆余年之少年风流》《庆余年之帝王业》作为《庆余年》的前传,讲述了范闲父母辈波澜壮阔的建国故事;《朝阳初升》作为《隐秘的角落》的后传,讲述了朱朝阳成年后卷入离奇案件,在错综复杂的困境中摆脱嫌疑的故事;《九重紫》未展开的「小窦昭」宅斗篇章,由原班人马在番外短剧《昭示录》中扩展演绎。

  对于经典影视IP被「长改短」的现象,最大的争议无非是会不会对原作进行魔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经典IP的短剧化并非在原作基础上进行简单改编,而是将经典作为底本,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进行新的创作。或是借用故事背景,或是迁移角色设定,或是填坑剧情留白,都是基于原生故事背景进行的全新衍生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把长剧再讲一遍,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原剧粉丝跨屏追剧。

  其三,是做成熟IP的并线式开发。与之前两类情况不同的是,这种类型是同一个IP同时打造长剧和短剧两个版本,算是长剧和短剧「正面PK」的战场。

  前文提到的《偷偷藏不住之许你》虽然因版权原因无法播出,但从释放的内容来看,在影像风格、镜头语言、服化道具等多个方面都在向长剧版本靠齐,精华的「名场面」得到还原,甚至因为和长剧高度相似还引起了长剧主角粉丝的不满。由丞磊、王楚然演绎的《成何体统》四月杀青,而五月开机的短剧版本已经顺利播出,成绩亮眼,蝉联爱奇艺站内微剧热度榜首;万众瞩目的现偶大IP《不二之臣》,长剧版本仍在选演员的「遛饼」期,而短剧版本《许你不二之臣》已经板上钉钉,显然会比长剧版更早与观众见面。这种短剧在长剧上线之前播出的方式颇有点「倒反天罡」的味道,短剧周期短的时间优势也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短剧的这三条「争夺」路径看似各有侧重,实则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逻辑:用短剧的「轻体量」撬动大IP的「重价值」。影视行业对成熟网文IP的争夺,早已从「版权竞争」升级为「生态战争」。在IP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这些路径不仅让短剧找到了蹭IP的捷径,也为大IP的多元化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又争又抢,也没啥不好。

  IP同拍,长剧自掘坟墓?

  IP长短两拍,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好像还是短剧占了便宜,是长剧的「领地」被进一步侵压。总会有一种担忧的声音出现:如果同IP改编长剧都失去了优势,那么是否就会被短剧彻底取代?

  有这种想法其实非常能理解。要知道,虽然影视行业采购IP的热情较前几年有所下降,但目前长剧采购网文IP的价格通常仍是百万起步,头部作品不会低于千万。长剧光是版权采买的价格,就是普通短剧全部身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因此,长剧的「财大气粗」让短剧无力招架,晋江、起点的老牌作者也不会再能卖出长剧版权的情况下选择跟短剧合作。换句言之,长剧这种看似「割地退让」的局面甚至是自发行为,因为没有长剧的「同意」和「兜底」,短剧几乎很难在大IP的开发中分一杯羹。

  也就是说,对于促成长短同拍的影视公司或平台来说,一定有利可图。

  其一是分摊风险,以小博大。

  长剧动辄数亿投资,在平台持续降本增效的背景之下,回本压力巨大。而短剧的开发只需长剧的零头,甚至可以通过提前的规划,在拍摄时,对长剧服化道、场地进行二次利用,以较低的成本制作精品短剧。那么,这种「捎带手」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其二是解决用户分层问题。

  短剧不是长剧的加速版,而是通过压缩叙事、放大情绪价值,来触达不同用户群体。短剧的受众、长剧的观众,如果能够因同一个内容IP相聚,那将一定是一场盛宴。

  其三是进一步放大IP优势。

  从IP价值最大化角度来看,一个优质IP蕴含着丰富的故事内容和庞大的粉丝群体。通过开发长剧和短剧,可以从不同维度挖掘IP价值,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从市场角度来看,用已有的IP去改编,认知成本低,角色、世界观已建立,无需从0教育用户;另外观众情感迁移快,原剧粉丝的「情怀滤镜」可快速转化为付费意愿。短剧可以是长剧的预告片、番外彩蛋,为长剧改编提供数据参考;长剧可以是短剧的故事世界,让短剧在稳固的地基上再建「高塔」。

  不过,从短剧方没有「疯狂上头」,反而是长剧方频频抛出「橄榄枝」这一「怪象」不难看出,IP的长短同拍,前方不是一方坦途。

  对于长剧来说,同拍就意味着失了先机,失去「可以反制」的「安全感」,因为核心看点的泄露是致命的,而对于短剧而言则不然。

  短剧在实效性上的压倒性优势,就像长剧的资金优势一样难以撼动。新奇的人设、新鲜的脑洞被讲过一遍之后,是否还能发挥同样的效用,有时甚至会决定一部长剧的「生死」。短剧则无所畏惧,颇有几分「光脚不怕穿鞋的」的痞气。毕竟,《好一个乖乖女》被拍了三遍,只火了柯淳与余茵的版本罢了。短剧不害怕观众知道剧情,而是让观众期待剧情如何一步步发展他们预想的节点。

  对于短剧来说,将目光投向成熟的长剧IP库,期望为寻找「现成富矿」,实则常陷入事倍功半的困局。

  短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密度爽点、极致反转设计、情感浓度的爆发式输出,以及对视觉奇观与强设定的高度适配。然而,长剧IP的叙事基因往往与之相悖——其原著精髓在于剧情的渐进式铺陈与人物情感的细腻雕琢。

  这种根本性差异导致双重挑战:一方面,短剧为抢占用户黄金3秒,必须将核心爽感极致前置,而长剧IP的叙事骨架却为缓慢释放张力所构建。同一IP改编为双版本时,如何平衡「忠于原著」与「短剧节奏」,成为首要难题。另一方面,长剧IP中角色的复杂动机与灰度人性,是深度价值的核心。短剧为追求效率,常需将其压缩为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这种「降维」操作极易触发原著粉的抵触情绪,引发口碑争议。

  结果便是,长剧IP池中真正适配短剧开发的作品凤毛麟角,且改编过程如同「戴着镣铐起舞」——既要大刀阔斧删减枝蔓,又难逃角色塑造浅薄化、故事内核被稀释的风险。相较于免费网文平台高度重合的用户基因和高性价比的合作模式,看似丰饶的头部IP沃土,对短剧而言实则是自由度受限、投入产出比堪忧的「硬骨头」。

  从观众接受度来看,观众对于长剧和短剧的期待不同。观众往往默认短剧是长剧的低配版,这与短剧追求精品化的定位相冲突。比如《唐朝诡事录》的衍生短剧《大唐来的苏无名》,豆瓣评分仅6.2,远低于《唐朝诡事录》两部长剧的8分以上评分,过于碎片化的剧情引起了观众的不适,这表明质量不高的短剧难以蹭到长剧热度,甚至可能因为观众期待落差而对整个IP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长短PK,谁在争夺话语权?

  某种程度上说,长剧和短剧就像是女频爽文中最刻板的「嫡姐庶妹」「真假千金」,谁是主角,都有一套说辞。一味地强调「长剧正统」或是坚信「短剧替代」,都没有意义。不如回到一切的原点,思考一下:开发IP,尤其是头部IP,长剧和短剧分别想要什么?

  短剧想要内容基因的降维打击,想要撕掉「短频快」的标签,证明自己的商业价值。长剧想风险兜底和流量保证,想要扩大长尾效应、拓宽IP宇宙。

  有一个非常值得讨论的现象:许多业内人士认同,短剧就是在「借鉴」甚至是「抄袭」上长起来的。不仅网文是受害者,经典韩剧、爆款长剧甚至是国产乙游,都惨遭侵权行为的毒害,甚至连海报都一比一模仿。这也决定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短剧都将在网文化与影视化之间左摇右摆。

  短剧本身的抄袭现象屡禁不止,搬运长剧经典桥段可以说是「常规操作」,维权难度大、收益小。这非常像《淬火年代》男主柳钧遇到的困境:他无法阻止同行在极短的时间内抄袭自己的产品,而且这种低端的仿造不愁销路。在电视剧中男主给出了一个解法:建了一个面对下沉市场的分厂,自己「仿造」自己的作品。

  这是复杂的商业逻辑具象化地呈现:既然「打不过」,那不如「格局打开」;既然无法避免IP价值的流失,那么不如从源头开始合作共赢。如果能把短剧开发掌握在自己手中,是不是也算建起了自己的「分厂」,能在另一片市场抢到「更大的蛋糕」。

  作为新媒介土壤里冒出的「野生新物种」,短剧至今仍在生长裂变中,远未到定型的时刻。2025年的短剧战场,硝烟已从内容厮杀升级为平台间的体系化对决。当各家平台在排兵布阵中甩出独家打法,在出奇制胜里亮出资源底牌,新玩法如雨后春笋般冒头,IP与平台轮番登场、持续加码,把这场战役推向更焦灼的阶段。今年,各路玩家争抢的早已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多寡、行业座次的高低,更是一份关乎短剧命运的话语权——既要定义它此刻的模样,更要攥紧它未来的走向。或许,这才是影视公司和平台积极推动IP长短同拍的底层逻辑。

  另外,IP同拍或许也给一些迟迟无法与观众见面的作品一种新的可能。例如,晋江站内颇受欢迎的克苏鲁穿书文《穿进赛博游戏后干掉BOSS成功上位》,以女主视角构建了一个赛博朋克风的游戏异想世界。长剧改编消息官宣后,书粉们纷纷「唱衰」,光男主角「不是真人」这一条就可见其难度。甚至有网友灵机一动,提出让华为公主姚安娜带着鸿蒙系统出演,离谱中竟有几丝合理。

  此类无CP却新奇有趣、脑洞大开的题材,是一片离开舒适区却能避开扎堆竞争的蓝海,但长剧因为制作难度太大、市场前景未知等种种原因还未开发。如果短剧能先一步「试试水」,不失为一种好选择。如果相关数据能作为长剧开发的辅助支撑,更是一种积极的良性循环。

  1号结语

  有《偷偷藏不住》案例在前,往后长剧方在版权签署时,恐怕都会选择把长剧和短剧的开发权打包拿下。或是避免自己被「一本多拍」失了先机,或是站在更高的维度通盘考虑IP开发的格局。

  从当下的行业态势看,IP同拍的主导权暂时攥在长剧手中。这种「长改短」的模式,实则是长剧方争夺短剧「定型期」话语权的关键落子——用成熟的IP开发逻辑为短剧定调,在内容标准与行业规则上抢占先机。不过,这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应该如何用,仍是行业需要持续拆解的命题。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