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目前长剧和短剧的结合越来越常见,从目前市场的观察可以得出,对同一个IP进行“多媒介的开发”已经逐渐成为传统影视行业“标准套路”。DataEye研究院根据互联网公开数据进行不完全统计,以下电视剧/电影IP已经或者正在进行短剧IP的衍生改编地开发。
通过“多媒介的开发”的方式,可以让IP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也可以让不同媒介的IP内容形成矩阵,覆盖更多的人群受众并相互赋能。
短剧则是目前“多媒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长剧和短剧有哪些结合方式?
不同的结合方式在实操上有何异同?
如何才能使长剧和短剧结合后获得更好的宣发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长剧和短剧最常见的三种结合方式。
一、长剧先行
相对于长剧而言,短剧虽然经过了两年高速的发展,但相对来说依旧算是“新鲜事物”,所以“长剧先行”是一种更为常见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短剧对于长剧来说不是“竞品”,而是一种补充。
以24年爆款长剧《九重紫》为例,该剧几乎把所有的负面BUFF叠满了:在腾讯的内部评级仅为A级,相比腾讯同年S+级古偶《庆余年2》《与凤行》等项目资源投入有限,在开播前几乎无人看好。导演曾庆杰是短剧导演出身,从未执导过长剧,男主李昀锐是“万年配角”,该剧是其首担男主重任;女主孟子义因为一些过往逸事被贴“体寒”标签,而《九重紫》的原IP更是超过十年历史的老IP,被吐槽设定过时……以上种种因素组合,被网友戏称“草台班子”。
播出前一直无人看好,但播出之后……大爆!8天腾讯视频热度破3万+!成为当年腾讯的第八部大爆款!它的出圈爆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在《九重紫》意外爆火以后,耀客紧急启动了《九重紫》的衍生短剧《昭世录》,希望在2025年继续挖掘《九重紫》的长尾价值。
根据公开数据披露,该剧28集,单集成本约为15万,完全使用长剧标准的服化道水准,高度还原长剧质感。而在内容上,衍生剧和原剧有着较强的剧情联动,通过短剧补充将长剧中女主窦昭的“空白童年”填得明明白白,既不影响主线剧情,又将IP的故事补充得更加完整丰满。
《昭世录》该剧全网播放量超19亿,登顶抖音娱乐榜TOP2,首播当日带动《九重紫》搜索量233.88%的增长,并成功带动其播放量增长37%。虽然有些观众反馈其内容存在“逻辑牵强”的问题,但不影响其作为衍生短剧在功能上的成功。
在“长剧先行”模式下出品的短剧作品,并不拘泥于原作剧情的限制,而是在原作世界观的框架之下,大胆采用全新的叙事方式与剧情设计,用更加符合现在观众审美的方式来重新演绎经典故事。与此同类的IP还有《庆余年》衍生短剧《庆余年之帝王业》,以及已经拍完还未上线的短剧版《还珠》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原有长剧之上因此衍生出来的短剧越来越多:“完美世界影视官宣对《香蜜沉沉烬如霜》开始三个不同版本的短剧化改编”、“爱奇艺宣布重启《灵魂摆渡》IP拍摄衍生短剧”、“芒果TV宣布三年内完成三部琼瑶头部IP短剧改编”。
DataEye研究院综合市场各类信息发现:短剧在作为经典老IP重归荧幕的重要媒介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已有长剧的IP,特别一些因“不可抗力”而被雪藏的IP,进行短剧化改编可能是其进行“秽土转生”的最好方式。短剧还可以短平快的赋予老IP新的活力,还可以以最低的成本对目前IP的市场价值和定位进行验证,同时也让新观众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接触到经典IP。
二、短剧先行
“短剧先行”的模式,就目前的长剧市场总体体量来说,数量还是偏少。
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二:一是目前整体长剧的市场并不景气,本身便紧张的预算很难再分配给短剧;二是目前长短结合的模式并未成熟,市场还在试探期,相对下场谨慎。
目前最成功地“短剧先行”的例子,就是近期火爆出圈的《成何体统》。
长剧版《成何体统》由王楚然和丞磊主演,24年底开机,已于25年4月底杀青;而短剧版《成何体统》由刘念及何聪睿主演,25年5月初开机,月中杀青,6月28日上线爱奇艺,并持续霸榜爱奇艺热度榜。
从故事内容上看,长剧和短剧的剧情大体一致。
长剧虽然先拍,但受限于长剧的制作周期以及较严格的审核要求,预计至少要到25年下半年才有机会上线;而短剧虽然后拍,但因为全片时长较短,拍摄仅用了12天,并在内容上压缩了主线的权谋剧情并将大量室外场景的内容改至室内,虽最终因服化道质感不佳而被广大观众吐槽,但依旧抢先和观众见面。
《成何体统》的短剧播出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其爱奇艺站内热度值断崖式登顶,同时破了爱奇艺微剧的历史纪录。因此也导致部分长剧《成何体统》的观众有所担忧:“本来长剧市场就不景气,短剧先播会不会导致长剧播出的时候没人看?”
根据DataEye研究院判断,虽然表面有利有弊,但综合来看,“短剧先行”对于长剧来说是利大于弊的,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1、长剧与短剧的观众受众不尽相同,短剧的先发宣传可以让更多的观众关注到相关IP,为未来长剧的宣传打下基础。
2、短剧的内容现在也非常能打,已经不再是一个类似“先导片”的存在,而是一个独立的影视作品并且拥有独立的粉丝群体。
3、只要内容足够优秀,观众并不抵触看到内容相近的同一IP作品,众多“一剧多拍”的短剧IP已经充分证明了这点。
三、长短并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方式,就是“长短并行”的同步宣发模式。
该模式在国内的剧集市场尚未发现案例,目前仅有日本长剧《御上老师》与其衍生短剧《要对御上老师保密》采用了该种模式。
长剧《御上老师》是日本TBS电视台出品的电视剧,每集约45分钟,共10集,故事讲述了东京大学毕业的文部科学省精英官僚御上孝(松坂桃李 饰)立志“改变日本的教育”却被降职到高中担任班主任的故事。
而短剧《要对御上老师保密》则是该剧以合集形式呈现的衍生短剧,每集约90秒,共8集,每集都围绕长剧主线剧情从学生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以不同学生为主角的故事。
从内容上,该IP长短剧共用同一个世界观和舞台设定,但两者在叙事的侧重上又有所区别。长剧内容以老师的视角为主,围绕教育改革的主线故事展开;而短剧则以学生的视角对原有的故事的背景和一些细节、人设进行补充,两者视角形成互补,这使整体故事更加丰满和立体。
此次是TBS电视台首次尝试在TikTok平台上发布其黄金时段电视剧的衍生剧,很可能也是全球首个长剧和短剧同时播放并且在内容上进行联动并且联合宣传的案例。
该剧长剧于2025年1月19日首播,而衍生短剧则是于次日(1月20日)在TikTok上首播。两者上线时间仅相差一天,令短剧可以迅速承接长剧开播所引发的关注度和讨论热度,起到即时引流和巩固观众群体的作用。同时,由于日本长剧在电视台播放采用的是“每周日更新”的形式,短剧这一形式的加入令该IP增加了近一倍的内容释放节点,可以有效地维持IP的热度以及在社交媒体上的讨论度。
同时,除了常规的运营手段外,出品方还以短剧主角学生角色的身份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不同账号,以“偷拍日常的御上老师”方式辅助释出相关物料,引发观众讨论,持续为长短剧造势,维持热度,并且同时鼓励观众借此进行二创,进行二次发酵。
根据DataEye研究院分析,此案例的成功为影视行业的长短剧联动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长剧和短剧的联动可以并非是简单的“剧+番外”或者“长短剧各拍一遍”,还可以是一种系统性的IP运营。
这种系统性的运营是在整个项目初期便将短剧模式和长剧放在一个高度进行布局,并且充分的考虑两种模式在内容、受众、宣发周期等多个层面的结合,最终形成一个整体配合的内容布局。
《御上老师》是目前首个通过这种“长短并行”的方式来进行IP运营的项目,由于其没有前例可以借鉴,复盘来看依旧存在着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
1、短剧本身单集时长仅为90s,内容体量较小,无法在内容上和长剧形成深度的联动。
2、短剧本身单集内容相对独立,优势是便于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但因此也牺牲了在内容上的连续性,导致整体短剧的内容显得割裂,不易形成口碑。
DataEye研究院分析,如果这种“长短并行”模式想要达到更好的结合效果,需要出品方在项目策划初期就将长剧和短剧按照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布局,充分考虑不同长剧和短剧在内容之间的联系与协同。这便需要在剧本阶段就要对长短剧的剧本进行同步规划,使之形成 “主线严肃叙事+支线解构叙事”的内容共生体。
长剧保证整体内容叙事的完整,而短剧则通过短平快的节奏和爽点来消解长剧内容带来的影响,并补充长剧中因为叙事节奏控制而删剪的内容。
这种模式在实际的剧本创作过程中会比传统的长剧创作要麻烦,但在实际的制作和拍摄过程中,相比于长剧短剧单独拍摄,可以充分地降低演员成本、场景与服化道成本,提高拍摄效率。并在最终长剧和短剧同期宣发的过程中形成流量的互导,覆盖更大的潜在观众人群,实现“1+1>2”的宣传效果。
随着长短结合成为主流趋势,并逐渐成为影视内容生产和IP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以上三种形式外,也许还会产生新的创新的长短剧联动模式,DataEye研究院也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