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之名》:长剧终于拿出了短剧没有的
珊迪| 得见影视| 2025-07-07
【流媒体网】摘要:检察剧《以法之名》以司法腐败为切口,用现实锐度和叙事革新证明长剧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很难得,最近有长剧能在短视频平台打败短剧强势占领公共讨论和二创的空间。

  更难的是,这部长剧不是曾经称霸暑期档的仙侠剧、偶像剧,而是一部检察侦查剧。

  《以法之名》,以真实检察案例、人心沉浮、复杂角色,用“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全员恶人”的设定,重新点燃观众对法治题材剧的热情;凭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表演为长剧的艺术价值正名。

  《以法之名》也恰恰证明了,有强情节、好结构、严逻辑、真厚度的长剧,不光无法被短剧取代,甚至铸成了长剧的护城河。这样的剧不论过去、当下还是未来,都是影视行业最坚挺的品类。

  “这也太黑了”

  没有人会对《以法之名》的题材不熟悉——扫黑除恶,但不同的是,《以法之名》放了一剂猛料,开扒司法系统中触目惊心的阴暗面。

  在这部剧面前,前几年大爆的《狂飙》都显得小儿科了起来,毕竟《狂飙》的侧重讲述“黑社会”如何成为了“黑社会”,《以法之名》则着重展现了“黑社会”的保护伞是如何徇私枉法喂养出一批黑恶势力。

  不少观众感慨:高启强来了东平市也只能卖鱼。

  《以法之名》的尺度很大,它的尺度不是血腥、暴力,而是腐败者的人心之黑、是权力倾轧下普通人的绝望程度。

  写一座小城在司法腐败笼罩下的黑暗程度,《以法之名》开篇只用了两个画面,其一是负责本地万海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案(简称“万海案”)的检察官离奇身亡,其二是“万海案”黑社会骨干成员在法庭当场翻供,如此“反转”,彻底解构了非黑即白的叙事范式。

  加上省检察院想要离职、却又因好友身亡被指派到指导小组调查“万海案”始末的检察官洪亮(张译 饰),一个面向检察系统鲜为人知的内部视角打开了。

  这实质上是对司法系统“刮骨疗毒”的一次猛烈曝光。

  首先,它向观众描绘了一个特殊群体——体制内“婆罗门”,就拿李人骏(李光洁 饰)来说,他是东平市人民检察院代理检察长,他的妻子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还是东平市委政法委书记的外甥女,他的妹妹是当地电视台记者,他的妹夫是“万海案”的辩护律师,他还和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检察官、省指导小组组长洪亮是同窗。

  剧中公检法的工作人员大多有“背景”,比如,洪亮的岳父是海东省政协副主席,此前也在检察院工作;开头离奇死亡的东平市检察院检察官乔振兴(是安 饰),其弟在东平市公安局工作。

  权力与利益下,人性明暗交织。他们是小城市权力容易集中的体现,不仅如此,这些人还通过师生、同学、联姻等关系,与东平的政、法、商界里其他重要人物建立关系。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是门阀士族在熟人社会的具体变形。

  政、法、商勾结在一起,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以法之名》撕开了血淋淋的一面——商人禹天成因觊觎稀缺的铜镍矿资源,便联合东平市委政法委书记兰景铭制造了“万海案”,企图通过非法手段夺取矿山控制权。于是,万海集团一干人等变成了“黑社会”、变成了一群人的政绩。

  甚至所有干预的力量都会被“处理”,负责此案的检察官乔振兴被迫害至死,不光生前遭受了非人虐待,死后还被伪造证据链定性为“自杀”;为万海集团辩护的律师张文菁被打成“黑社会骨干成员”,虽然在省指导小组到来后改判无罪,却在出狱后陷入更大的漩涡。

  总之,有这些司法“蛀虫”在,阴云笼罩下的东平市普通老百姓头上便没有完整的晴天。

  或许,这也是《以法之名》能引发关注,并比《狂飙》高出半寸的地方——这回观众共情的不再是黑社会头目,而是东平市一个个步履维艰的普通人。

  现实题材再下一城

  除了尺度,《以法之名》的叙事革新与现实锐度也让人眼前一亮。

  叙事方面,“高密度悬疑+多线闭环”的剧作结构在高速推进中保持逻辑严谨,仿佛一场“狼人杀”,兼具看点与燃点。在侦查“万海案”的多重反转中,不光有案件带来的悬疑感,也有正义检察官在人性博弈中闪烁出的信仰之光。

  同时,《以法之名》在严肃职场部分加入“生活流”叙事,达成生活质感与职业厚重感的平衡。剧中,为人处事略显窝囊的洪亮、一心奔仕途却有点傻气的李人骏,均一改往日同类型剧集中不苟言笑的检察官形象,更具“活人感”。

  群像表演也可圈可点,郝平饰演的“伪善反派”从庭审嚣张到鸡窝藏金条被发现后的痛哭求饶,人物层次丰满,郝平也因此被网友封为“年度蛀虫影帝”。

  现实锐度方面,《以法之名》愿让司法痛点与社会对话。该剧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全程指导,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以法之名》总制片人彭诚介绍,两年前,全国各级检察院开始在内部普遍设立检察侦查部,主要负责检察侦查工作,即查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在司法案件中涉及犯罪的行为。因而,《以法之名》是一部回应时代与大众关切之作。

  据悉,《以法之名》剧组历时三年实地调研,走访四省十余个检察院,采访超百名检察官并查阅大量案卷。总制片人敦淇透露,剧中80%的案件取材自真实司法腐败案例。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还在拍摄过程中从全国抽调了十余位检察侦查的专家,对编剧和演员进行检察职能和专业知识普及。

  也正是这份对司法系统刮骨疗毒的近景聚焦,观众才看到了制度与人性的纠缠,看到了司法系统自我革新的勇气。

  在短视频与短剧席卷影视行业的浪潮下,《以法之名》的突围具有标志性意义,它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长剧集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产业价值。

  导演傅东育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长短之争与市场无关,“关键是内容能否抓住人”。

  同时,他也提到,“不同载体各有表达逻辑,硬把长剧按短剧逻辑做,或让短剧模仿长剧框架,都是弄错了核心。”

  《以法之名》播出后收视走高,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7月1日该剧已居收视榜首;网播方面,该剧在优酷热度即突破万点大关。

  并非说长剧一定优于短剧,而是说在长短剧激烈竞合的今天,《以法之名》昭示着一个朴素真理:无论载体如何更迭,对好故事的尊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描摹、对现实困境的勇敢讨论,才是影视艺术震撼人心的力量之源。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