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领域的新兴业态,正以其“短、平、快”的特质重塑内容消费格局。2024年数据显示,国内微短剧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用户规模达6.62亿,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在第三届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中,政府管理者、行业领军者、学术研究者围绕产业升级、审美突破、生态创新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揭示出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向精耕细作转型的关键路径。
政策护航构建“全链全程培育体系”
在第三届北京网络视听艺术大会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主题研讨会上,北京市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志详细阐述了首都推动微短剧精品化的三大战略举措。王志指出,北京市通过构建"全链全程培育体系",已形成主题创作、资金扶持、市区联动的立体化发展模式。2024年以来,北京已有120部微短剧入选国家级推优评奖,数量质量稳居全国首位,涌现出《狮城山海》《祈安澜》等标杆作品。
北京市通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健美现场分享了城市副中心的产业布局成果。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和千亿级投资优势,通州区创新推出《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细则》,设立网络视听产业园吸引百家企业入驻。2024年园区产值突破10亿元,文体娱乐税收同比激增100%,《我在宋庄》等本土微短剧播放量超2000万次,生动展现"千年之城"的文化活力。
AIGC技术重塑创作范式
在AIGC网络微短剧微电影大赛颁奖环节,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副会长潘全心披露,大赛历时五个月征集到92部作品,经过三轮严苛评审,最终《三星堆:未来启示录》等10部作品脱颖而出。潘全心强调,此次大赛标志着数字技术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已成为行业新趋势。
金奖得主刘畅在分享创作心得时提到,团队运用AI技术实现了剧本优化、镜头设计和美术叙事的三重突破。"我们尝试用AI解析三星堆文物元素,将其转化为沉浸式科幻叙事,这种跨时空对话既保留了文化根脉,又赋予传统符号当代生命力。"该作品通过AI生成的动态场景与实拍素材无缝衔接,开创了文博题材数字化表达的新范式。
当前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流量驱动"向"内容为王"的转型。北京市通过政策扶持构建优质生态,AIGC技术则提供了高效生产工具,两者结合或将催生新的产业格局。正如王志所言:"我们要用科技之光照亮文化传承之路,让微短剧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载体。"这种政策与技术的双向奔赴,正在重新定义视听艺术的未来边界。
微短剧平台的战略演进
在微短剧行业迅猛发展的当下,平台作为内容生产与分发的核心枢纽,其策略调整与生态构建能力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发展走向。
爱奇艺:影视化与IP战略双轮驱动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杨海涛在研讨会上提出,微短剧创作需要从底层逻辑进行进化。爱奇艺将微短剧清晰划分为竖屏微剧(单集1-3分钟)和横屏短剧(单集5-20分钟)两大品类。杨海涛指出,早期微剧采用短视频生产逻辑,行业年供给量超过3万部,但同质化问题极为严重,而爱奇艺用户更倾向于具有影视质感的内容,因此推动创作逻辑从“情绪牵引”向“故事叙事”转变成为必然选择。
在具体实践中,爱奇艺以IP改编作为破除同质化的核心手段。平台中台和剧本评估团队每周需审核超过1000部剧本,但签约率仅为2%-3%,同质化是主要瓶颈。为此,爱奇艺在全行业范围内整合了近3万部小说IP,在APP内专门开设微剧IP改编专区,为创作者提供丰富的改编素材。首个IP改编微剧《成何体统》上线后表现亮眼,拉新能力连续多日位居全站内容前列,验证了IP赋能在提升内容辨识度与吸引力方面的显著效果。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剧本荒问题,还通过成熟IP的粉丝基础降低了市场风险。
在内容策略上,爱奇艺经历了从“追求数量”到“聚焦质量”的转变。初期为快速填充内容库,平台从全网引进超过1.5万部微剧,但很快意识到头部内容才是吸引规模化用户和实现商业价值的关键。通过暑期排播计划,爱奇艺每周推出2-3部头部微剧,这种“少而精”的策略有效提升了用户粘性和付费意愿。杨海涛强调“经典是永恒的”,无论是四大名著等传统经典,还是《灵魂摆渡》《唐朝诡事录》等长剧IP,其改编的微短剧都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这促使爱奇艺加大对经典IP的开发力度,推动微短剧从“快餐式消费”向“经典化创作”转型。
对于横屏短剧,爱奇艺提出“与长剧卷品质”的竞争思路。杨海涛认为,横屏短剧与长剧在创作形式和用户观影习惯上并未有本质区别,因此必须通过“制作精良、系列化、题材创新”三大变革提升竞争力。平台推出“精品短剧百部计划”和“短剧大剧计划”,《朱雀堂》《大王别慌张2》等作品邀请金哲勇等知名导演执导,《唐诡奇谭》《灵魂摆渡·十年》等基于长剧IP开发的短剧,通过系列化开发和电影级制作,成功吸引了原IP粉丝和新观众,证明了横屏短剧在品质对标长剧的可行性。
腾讯视频:精品化体系与长期主义生态构建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李啦在分享中强调,腾讯视频始终将微短剧视为需要精耕细作的内容沃土,在横屏与竖屏双赛道持续深耕,通过构建精品化体系和践行长期主义,推动微短剧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腾讯视频对精品短剧的定义包含三个维度:内容价值上坚持思想精深,艺术表达上追求艺术精湛,制作水准上实现制作精良。
为保障精品内容产出,腾讯视频构建了涵盖合作策略升级、中台赋能和人才扶持的全方位支持体系:
首先是合作策略升级,近期,腾讯视频对精品短剧合作策略进行了全新升级,针对纯分账的项目,在基础分账超过100万后,可获得每日15%的分账补贴奖励金,同时,对于保底+分账的合作模式,优质项目在剧本阶段通过评估即可获得一定比例的保底金支持。竖屏短剧也升级了合作策略,包含三大核心举措,其一是升级成片合作策略,收益由基础分账加激励分账两部分组成,并根据独家、非独家首发等不同合作性质实施差异化定价。其二是剧本激励。建立剧本评级体系,为S/S+级优质剧本提供保底稿费及播后达标奖励,保底稿费最高可达12万元,单剧本最高可获奖励22万元;其三是针对独家定制内容推出后验播出激励,对播后达到S/S+级的项目给予梯度奖励,导演后验奖励最高可达10万元,制作公司后验奖励最高可达20万元。这种“重投入、高回报”的激励机制,有效引导创作者从“流量逻辑”转向“价值逻辑”。
其次是中台赋能,腾讯视频开放平台的道具库、创作中台技术等生态资源,提供从选题策划、剧本打磨到运营推广的全流程陪伴式服务,降低了中小团队的创作门槛,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
第三是人才扶持,平台为导演、编剧等创作人才设立最高100万元的奖励,鼓励新锐力量加入微短剧创作。李啦认为,短剧的繁荣核心在于人才的活力,腾讯视频通过“资金+资源+平台”的组合拳,正在孵化一批具有专业水准的微短剧创作团队。这种对人才的长期投入,为行业储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也使腾讯视频在精品内容生产上保持领先优势。
在长期主义战略落地方面,腾讯视频以“十分短剧”品牌为核心抓手。该品牌升级后包含三重寓意:满分品质的追求、横竖屏短剧内容的融合、基于用户需求下更为精准的情绪表达。平台为进入“十分短剧”的作品提供更多曝光资源。此外,腾讯视频以“细分多元”为关键词,向行业发布了 “烟火气”“少年气”“新鲜气”三大内容创作方向,鼓励创作者在家庭生活、青春成长、创新题材等细分赛道深耕,在细分垂直的内容赛道里用更细腻的创作投入,完成更新鲜的创作表达,这样才能打造出具有长久影响力的作品。
腾讯视频还积极推动“微短剧+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通过与文旅、科普、非遗等领域的跨界合作,微短剧正在成为连接多元产业的文化纽带,不仅提升了内容的文化厚度,还为地方品牌塑造提供了新路径。李啦表示,微短剧需要时间沉淀精品,腾讯视频愿与行业伙伴共同守护长期价值,让“精品短剧不止于‘短’,更成就‘长’久的生命力与影响力”,这种生态思维正在拓展微短剧的商业边界和社会价值。
抖音集团:生态整合与跨界赋能的破圈路径
抖音集团短剧版权中心策略负责人王晨在演讲中展现了短视频平台向微短剧领域拓展的独特路径。随着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产业规模突破500亿,抖音通过成立版权中心整合红果短剧、番茄小说等多平台资源,构建了“统一分发、多元变现”的生态体系,为创作者提供了更高效的渠道支持和更丰富的变现方式。
在内容扶持政策上,抖音集团推出“辰星计划”和“果燃计划”双轮驱动。“辰星计划”提供“联合出品”和“联合运营”模式,为影视公司、MCN机构等提供现金激励和流量扶持,《夫妻的春节》《以爱之名》等作品通过该计划成功破圈,展现了短视频平台在流量运营和用户触达方面的优势。“果燃计划”则聚焦精品短剧加速孵化,《家里家外》作为首部四川方言短剧,在红果短剧免费播出三天即获得10亿播放量。
抖音集团的独特价值还在于通过跨界融合拓展微短剧的社会功能。《重回永乐大典》聚焦古籍保护,《重寻星光》关注孤独症群体,《法官的荣耀》普及法律知识,这些作品通过“微短剧+文化保护”“微短剧+社会议题”的模式,实现了娱乐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王晨特别指出,微短剧正在成为“小视听大平台”,通过与央视频、国家图书馆、最高人民检察院等机构的合作,内容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力得到双重提升。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微短剧的题材库,还为平台赢得了主流社会的认可,推动微短剧从边缘内容向主流文化形态演进。
在内容评估体系上,抖音提出了兼顾短视频特性和影视专业性的三大标准:内容质量上关注人物塑造、情绪价值与故事差异化;视听呈现上重视构图光影、配音配乐等专业水准;硬件配置上考量题材创新性和主创班底实力。这种多维评估机制,既保留了短视频平台对用户情绪的精准把握,又引入了专业影视的制作标准,为微短剧从“流量爆款”走向“品质爆款”提供了清晰的创作指引。
王晨表示,未来抖音集团将持续通过生态整合与跨界赋能,将短视频流量优势与多元产业需求相结合的策略,为微短剧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不仅成为娱乐内容的生产者,更成为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的参与者。
IP深耕与精品化驱动行业未来
研讨会上,两位行业领军人物——北京长信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郭靖宇与北京点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江,分别从IP运营与精品化转型的角度,揭示了微短剧发展的未来趋势。
郭靖宇以《养IP、向未来》为主题,分享了长信传媒通过长线布局IP生态的实践经验。从《灵魂摆渡》系列十年的持续开发,到《南洋女儿情》《狮城山海》的跨媒介联动,郭靖宇指出,微短剧不仅是短平快的内容载体,更应成为IP宇宙的“种子工程”,例如,《唐朝诡事录》同步开发长剧与微短剧,通过“长短协同”最大化IP影响力。在他看来,IP的养成也需打破媒介壁垒,通过文学、音乐剧、文旅等多元形态的渗透,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点众科技李江则聚焦行业痛点,提出“从流量狂欢到文化深耕”的转型路径。他分析指出,微短剧已走过野蛮生长的红利期,当前面临同质化严重、用户“爽疲劳”等问题。为此,李江认为微短剧需要在多个维度升级:首先提升内容质感,在服化道、叙事节奏上对标长剧标准;其次探索“微短剧+”模式,如政务宣传、文化IP联动等社会价值场景;最后借力AIGC技术重构生产流程,推动创作从PGC向UGC升级。李江特别强调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性,点众科技旗下平台DramaBox已在海外取得显著成效,成为文化出海的新载体。
两位嘉宾的演讲共同指向微短剧发展的核心命题:在技术赋能与内容深耕的双轮驱动下,实现从流量工具到文化载体的跃迁。郭靖宇的IP战略为行业提供了长线运营的范本,而李江对精品化与技术创新的洞察,则勾勒出行业突围的方向。
圆桌论坛:微短剧的技术升级、内容升级与产业升级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学界、业界和创作界的嘉宾齐聚一堂,围绕微短剧的工业化升级、横屏生态构建及北京产业布局展开深度对话。
一、工业化升级与审美突围
微短剧的“短”并非粗制滥造的借口,而是对创作效率与艺术质量的更高要求。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陆先高认为,微短剧的工业化升级需依托标准化流程与技术创新:“从政策引导到平台审核,再到AIGC技术的应用,行业正在构建从选题策划到成片播出的全链条效率体系。”他特别指出,AIGC不仅能提升制作效率,未来或将催生UGC创作生态,推动微短剧从“专业生产”转向“全民共创”。
在内容层面,嘉宾们一致强调“精品化”是破局关键。北京千山鹤鸣影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编剧锦沐以《祈安澜》为例,提出“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微短剧无法承载宏大叙事,但可以通过人物、文物或地域文化传递人文内核。”她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融入家庭伦理线,通过美食、民俗等细节实现文化价值的“润物无声”。北京龙壹制作有限公司创始人、导演于亚辰则提出“秒杀能力”的概念:“微短剧需在前三秒抓住观众,但后续需靠扎实的戏剧张力留住用户。”他以《你好,我叫许星月》为例,说明如何在有限时长内完成人物塑造与情感升华。
演员视角的加入为创作提供了新维度。北京龙壹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演员徐艺真指出,短剧表演需“精准击中情绪爆点”,而演员王道铁则以《家里家外》为例,强调“生活流表演”对真实感的塑造:“短剧节奏快,但演员需在跳跃的剧情中保持内在逻辑连贯性。”这种“快而不乱”的表演要求,恰恰体现了微短剧对创作功底的更高考验。
二、横屏短剧的精品化探索
相较于竖屏剧的“快餐式”消费,横屏短剧更接近传统影视的叙事逻辑,但其精品化路径仍需突破同质化桎梏。体坛周报副总编辑、中国电视交流协会影视艺术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周蓉提出,横屏剧需建立独立标准:“在传播介质、市场分层和行业升级的三重维度下,横屏剧应追求‘戏剧张力的微型化’与‘价值立意的扩容性’。”她以《去有风的地方》衍生剧为例,说明横屏剧可通过“强剧情+文旅融合”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北京文心华策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尧分享了横屏短剧的创作心得:“横屏剧需在‘短’与‘深’之间找到平衡。”他以《以爱之名》为例,指出其成功源于“经典IP+现实议题”的双轮驱动:“在5分钟时长内,既要保留长剧的情感厚度,又要通过快节奏叙事抓住观众。”
北京健行京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演员、出品人侯京健则从法治题材切入,强调专业性与真实性:“拍摄《石俊峰办案记》时,最高检的专业指导与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让法律题材兼具戏剧张力与社会警示意义。”
横屏剧的另一个突破口在于题材创新。《萌萌哒一家》导演、北京峰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导演张馨元以“伪纪录片”风格解构育儿焦虑,通过喜剧外壳传递代际和解的温情。她认为:“现实题材需在烟火气中提炼普遍共鸣,用幽默化解沉重,让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生活。”这种“轻叙事、重内核”的创作理念,正是横屏剧突破流量陷阱的核心路径。
三、北京微短剧产业的生态构建
作为全国微短剧产业的“领头羊”,北京在政策扶持、平台建设与内容创新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一带一路”文化传播研究基地主任李岚指出,北京已形成“政策+资金+技术+出海”的四维生态:“从市级到区县的绿色审批通道、AIGC技术实验室的落地,以及DramaBox等平台的全球化布局,共同构成了北京微短剧的竞争力矩阵。”
北京新视听发展中心(北京音像资料馆)主任赵晨用数据佐证了这一观点:“2024年北京微短剧产值达336.2亿元,占全国近三分之二;23个重点平台中,北京占据半壁江山。”他特别强调“出海”战略的重要性:“46%的北京企业已布局海外市场,71.39%的作品支持多语种版本,这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抓手。”
学界与业界的互动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俊指出,高校研究正从“现象观察”转向“学理建构”:“微短剧的叙事语法、时空逻辑与文化符号,已成为影视研究的新课题。”
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则从数据维度预测未来趋势:“北京需进一步挖掘细分市场潜力,例如银发群体与Z世代的差异化需求,通过算法优化实现精准分发。”
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崔燕振在圆桌论坛结尾表示:“北京的微短剧产业不光成为制作高地、平台高地和消费高地,也期待它成为内容高地、生态高地和价值高地,相信北京有这样的高度和气度!”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