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制造机:中日韩乌四国短剧从业者的方法论
赖洋可| 短剧自习室| 2025-07-03
【流媒体网】摘要:微短剧出海面临本土化改编与内容创新挑战,需平衡制作成本与市场策略,突破同质化困境。

  6月27日,“2025微短剧出海品牌大会”在上海落幕。其中,由短剧自习室协办的“微短剧出海发行论坛”贡献了多元视角的洞察。论坛中,主题为【爆款短剧:从创意孵化到全球落地】的圆桌环节邀请了六位嘉宾分享见解:

  寺田耕也 , 亚洲短剧协会秘书长、株式会社和雅取缔役(董事)。作为本场活动唯一来自日本的演讲嘉宾,将结合自身经验,分享日本短剧市场现状及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RYAN , NewUnivers的CEO,韩国籍,拥有在华留学背景(高中及大学)。曾任韩国最早短剧网站CEO。创业后首部作品为与中文在线合作的动作题材男频短剧《罗刹》,市场反响良好;近期作品《哥哥还你一双眼》长期位居榜单前列。

  冯祚临 , Content Republic 制作与商务负责人。公司旗下运营 BestShort 与 SodaTV 两大海外短剧APP,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内容科技短剧出海平台。

  邓怡娴 , 漫锐文化创始人。公司定位剧本内容工作室,核心业务为向平台供应剧本。团队核心成员均毕业于美国电影学院,编剧团队均由美籍或长期海外居住人士构成,深谙本土化创作。工作室作品爆款率高,并多家行业领先机构保持长期稳定合作。

  赵翔 ,洛杉矶Production House 8 创始人。团队于2024年进入出海短剧领域,迄今上线的作品已为合作平台带来全网充值流水逾4000万美元;

  ANIA BELOUS ,Büro 8:08 创始人,乌克兰籍。公司专注于为平台及制作公司提供短剧演员选角与配套服务;

  以下为圆桌内容:

  主持人:和雅文化深耕日本市场,请问您如何看待当前日本短剧市场的现状?

  寺田:当前日本短剧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根据META最新报告预测,2025年日本短剧市场规模将达到4.8亿美元,同比增长高达85%,占全球市场份额约15%。这表明日本市场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的区域市场。

  此前,和雅文化成功制作了爆款短剧《豪门大富豪的离婚千金》。该作品基于中国IP,在日本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并与朝日电视台联合制作,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全球观看人数最多的海外短剧。以此案例为起点,和雅文化验证了将中国短剧IP在日本本土化,并通过日本专用短剧APP进行发行的商业模式,我们将其视为行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主持人:您提到《豪门大富豪的离婚千金》这部爆款作品,也有观点认为日本市场已有一段时间未出现新的现象级爆款,市场仍需此类作品提振行业信心。请问和雅文化未来将如何布局日本市场?

  寺田耕也 :诚如主持人所言,自《豪门大富豪的离婚千金》之后,近半年日本市场确实尚未诞生同等量级的爆款。但这并非市场停滞,而是转型期的体现。正如我此前所述,观众对翻译剧已逐渐产生审美疲劳。我认为市场亟需进入第二阶段,即涌现更多反映日本本土特色、由日本原创的作品。

  为此,和雅文化打算在未来将采取三个主要战略:

  第一、充分挖掘日本广受欢迎的漫画、小说等本土IP资源,对其进行创新性改编,并按照短剧形式进行编排与制作。

  第二、打造专门服务于短剧的演出与制作模式。这一点至关重要。日本传统电视剧制作流程严谨细致,但若简单地将长剧思维应用于短剧创作——即仅追求将传统电视剧时长缩短——则是一种误区。真正的短剧需要具备极强的节奏感,并能迅速引发观众强烈共鸣。为此,制作人、导演、演员等核心创作人员需紧密协作,克服观点分歧,共同探索并适应短剧独特的创作规律,以产出更优质的作品。

  第三、打造共创型制作体制:摒弃单纯的外包模式,转而联合日本本土优秀的制作团队,共同创作,携手打造具有鲜明日本特色的新型短剧形态。

  最后,我想强调,通过中国IP本土化的成功实践,我们已深刻认识到短剧市场的巨大潜力。未来,和雅文化将以日本演员为核心,以日本本土故事为根基,致力于创作出独具日本魅力的优秀短剧作品。我们诚挚期待与业界同仁携手,共同推动日本短剧市场向更广阔、更具机遇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您对中韩两地的文化和市场环境具有深刻理解。从您的视角来看,未来韩国短剧将在中国短剧市场中扮演何种角色?是强劲的竞争对手,还是互补的合作伙伴?例如,双方在东南亚等第三方市场的竞合态势将如何发展?

  RYAN :我认为,韩国短剧产业与中国短剧产业具备成为理想互补伙伴的潜力。

  中国作为短剧的起源国,已构建起成熟的短剧创作方法论产业生态,涵盖制作经验、剧本结构、情绪价值设计、流量投放策略、剪辑技术、运营体系及推广素材制作等核心环节。

  尽管韩国短剧产业目前处于相对早期的发展阶段,但其拥有诸多获得全球观众认可的优势要素,例如优质的演员阵容、精良的服装美术设计、专业的摄影灯光技术,以及优秀的编剧团队和以Kpop为代表的顶尖音乐制作(OST)能力。虽然韩国业界对短剧的特定思维与逻辑尚在探索中,一旦掌握相关方法论,其全球发展空间将十分可观,尤其是在其长剧制作水准已获国际认可的基础上。

  此外,中国短剧在全球化进程中正面临内容同质化的挑战。在此方面,韩国短剧能够提供有效的互补价值。这类似于奈飞拓展全球市场时,积极整合韩国制作团队资源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模式。

  主持人:此次来华之前,您参与的作品《哥哥还你一双眼》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能否请您分享一下该剧的制作背景以及您的感受?

  RYAN :该项目的契机源于平台方Drama Wave的邀约。他们希望将一部在中国本土市场表现平稳、但在海外市场反响突出的短剧改编为韩语版本,并委托我方进行制作。经过内部剧本评估,我们认为在保留原作核心吸引点(爽点)的前提下,有能力在演员表现、台词设计、场景呈现、服装美术、角色设定乃至情绪价值传递等维度进行优化提升。基于此判断,我们承接了制作任务。该剧近期上线后反响良好,对此我感到欣慰。

  我认为,《哥哥还你一双眼睛》的成功案例初步验证了一个模式:将中国在流量投放策略、剧本结构设计方面的优势能力,与本土化的制作力量相结合,能够产生积极的协同效应。该项目可视作一次有益的初步尝试,我们期待未来能与更多平台方拓展此类合作渠道,共同推动更多优质作品的诞生。

  主持人:Content Republic的品牌名称中包含“Republic”一词,这体现了贵方对内容的愿景。能否请您阐释,这一命名蕴含了贵方对竖屏短剧的何种期待?又将如何构建这一“内容理想国”?

  冯祚临 :“Content Republic” 可译为“内容共和国”,其核心在于汇聚丰富的内容以开拓市场。当前海外短剧市场的开发程度仍显不足。今日下午的诸多分享均提及打造精品与扩充内容量,但我想强调一个关键问题——这也是众多平台面临的痛点——即当下内容同质化严重,大量作品为中国剧集的翻译或海外翻拍。其根源在于成本过高

  目前,中国国内短剧月产量可达3000部,而海外市场能否达到100部?答案是否定的。核心症结在于供应商匮乏、产能不足及新内容稀缺。缺乏平台投资意愿,自然难以催生供应商与新内容。

  破局的关键首先在于降本增效。唯有降低成本、提升产能,才能释放市场潜力。内容供给的丰富将激发更多应用场景与商业模式创新,从而推动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前产能限制过于严苛。降本增效并非意味着压缩人力成本,而是可借助AI技术、科技手段以及更高效的制作流程,尝试多元化题材内容创新。这才是真正的“精品化”——追求精准的表达、内容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而非单纯提高制作成本。

  主持人:据了解,CR目前运营两个平台。行业普遍将内容分为三类:中国翻译剧、海外翻拍中国内容剧、以及海外原创剧。贵方将如何平衡这三类内容的配置?

  冯祚临 :首先,我们两个平台的运营逻辑存在差异,各有侧重,例如关注用户留存(DAU)或投资回报率(ROI)回收。所有内容项目都需考量“多、快、好、省”四要素,但此四者难以在同一维度上同时达成最优。因此,翻译剧和翻拍剧的策略应聚焦于“多”、“快”、“省”,以此保障平台内容供给,维持良好的用户留存(DAU)并有效拉新。

  而对于本土原创剧集,其价值在于突破圈层天花板,创造现象级影响力。此类内容的核心在于“”——即深度本土化。本土化绝非易事,细微之处(如道具摆放、光影氛围)皆关乎作品质感。打造S级精品剧需要时间沉淀,必须做到极致本土化,方能获得平台方的高溢价认可。

  简言之,平台需实施双轨制策略:在“多快省”的轨道上,高效运作翻译剧与翻拍剧以支撑平台基础流量(DAU);在“好”的轨道上,精心打磨S级本土原创剧集,追求质量突破与长期价值。

  主持人:总结来说,就是需要二者兼顾。

  冯祚临 :是的,二者兼顾,但需明确区分赛道:一条是追求S级品质的精品本土剧(慢工出细活),另一条是追求规模与效率的“多快省”翻拍剧/翻译剧。

  主持人:我们看到贵工作室创作了许多代表性短剧剧本。请问你们是否已建立起一套基于数据分析指导创作的反馈机制?例如,是否会依据观众的互动热度来调整后续内容的方向和细节?

  邓怡娴 :是的,作为独立编剧工作室,我们非常重视从平台方获取数据反馈并进行学习。例如,曾有一部剧在第五集播放量骤降,而第六集又迅速回升。这说明主线故事本身并无问题,但第五集可能因信息交代过多、女主角出场时间不足或悬念设置不足等原因未能有效吸引观众。我们会据此进行复盘分析。

  但同时必须强调,不可“唯数据论”。有时合作平台若对创作理解不足,可能会提出一些缺乏创作逻辑的要求。例如,因某部剧第六集男女主角接吻桥段数据表现优异,便要求所有剧集必须在第六集安排接吻情节。然而,从创作角度看,该桥段成功的关键在于前期故事张力铺垫充分,观众期待值达到顶峰,而非固定于第几集出现。因此,制作优质短剧需善用数据反哺创作,但更重要的是深刻理解并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

  主持人:在内容生产体系中,剧本始终是核心。我们之前也讨论了翻拍剧与原创剧。作为剧本生产方,您认为何时才会涌现大量原创剧本?毕竟当前市场仍以翻拍和改编内容为主。

  邓怡娴 :目前观察,平台方在项目选择上仍明显倾向于翻拍或翻译剧。尽管存在创新意愿,但整体态度较为审慎,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风险考量已验证IP的价值:每部剧都涉及真金白银的投入。中国IP已通过本土市场验证,为平台提供了较高的安全感。

  第二、原创内容市场表现未达预期: 去年及今年上半年,部分平台推出的原创项目市场反响不及预期,进一步加剧了平台的谨慎心理。

  第三、平台内容判断能力局限: 部分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投放或制作,对原创内容的市场前景判断能力相对薄弱。难以评估一个原创剧本能否成功,故更倾向于依赖已有成功案例的中国IP,对数据表现更有把握。

  对于内容生产者而言,我们自然期待更多原创内容涌现,以突破当前市场一定程度的内容同质化困境。解决同质化通常有两条路径:

  一是强化情节烈度, 例如,平台曾提出将“扇耳光”等冲突升级为更激烈的对抗(如“抓头撞墙”)。然而,单纯提升情节烈度存在明显上限

  二是推动内容创新, 我认为现阶段创新步伐无需过大。短剧观众对类型作品存在相对稳定的期待,若观众期待“爽剧”,提供“勤劳致富”题材可能难以奏效。

  本工作室坚持以下创作原则:

  遵循短剧叙事逻辑:深刻理解短剧受众的核心诉求——碎片化时间利用与强节奏感。

  契合平台目标与用户需求:工作室的宗旨是助力甲方实现商业成功。因此,我们的目标是在稳定留存现有用户的基础上,通过持续注入新鲜感来拓展用户群体。

  坚守创作规律,勇于突破僵化模式:凭借专业的创作能力,我们深知如何构建引人入胜的故事。当前部分僵化的创作规则(如必须第几集出现特定桥段)是可以且应当被打破的。通过更新桥段设计、巧妙运用悬念与人物关系张力,依然能有效引导观众付费。

  实际上,本工作室推出的部分创新性故事已在市场取得良好成绩。我们热切期待与在座各位同仁携手,共同创作出更优质、更新颖、更具商业价值的原创短剧作品。

  主持人:PH8在美国本土发展。据您了解,美国本土的影视制作产能是否充足?若产能不足,单纯提高制作费用能否有效吸引当地影视人才进入短剧市场?此外,当地从业者目前如何看待短剧这种形式?

  赵翔 :首先,中国短剧出海进入洛杉矶市场主要在疫情之后。彼时,除金字塔顶端的少数从业者外,洛杉矶大部分影视人员面临项目资源有限的局面。短剧在海外兴起,需求极为旺盛,因此当地从业者对短剧普遍持欢迎态度。

  关于产能问题:去年底与多家平台交流时,其制作目标均指向今年为“产能大年”。然而实际运营中,正如冯老师所言,多数平台的投放回收能力难以支撑成本的持续攀升。可观察到,去年洛杉矶地区的短剧制作费用已大幅上涨数倍,但今年增速开始放缓。因洛杉矶成本过高,大量制作已向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欧洲转移。据我所知,今年不少平台已将相当一部分制作业务迁回中国国内。今年业界的主要情况仍是在制作成本和投放间找到平衡点。

  主持人:美国市场对PH8至关重要,其收入约占全球短剧市场的六成左右,同时也是发行与制作竞争极为激烈的区域。我们了解到北美及洛杉矶有众多拍摄团队。PH8如何在维持良好产能的同时,于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赵翔 :首先分享我对今年市场的基本观察。存在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公开数据显示,今年海外短剧整体市场规模较去年显著提升;然而在业务层面,与多家同业交流后均反馈,今年实际经营难度反而大于去年。具体表现如:许多平台频繁调整其战略,调整周期甚至以月为单位;同时,平台在评估剧本并决定拍摄的决策上也比去年更为审慎。这反映出明显的“马太效应”——今年大部分增长实际上仍由极少数头部平台所驱动。

  在此背景下,多数平台方和制作方均承受较大压力。尽管海外市场增长迅猛,各平台即使未实现盈利也持续投入。这种自上而下的压力导致制作环节利润空间极为有限。市场普遍面临制作业务盈利困难的问题,尤其对于收入模式相对单一的制作方而言,若无合理利润,则难以持续运营。

  面对此环境,PH8经长期探索形成的策略路径是:通过产出用户付费数据表现优异的作品,证明我们能为平台创造显著的附加价值。 我们得以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核心能力:

  第一、高度工业化高效率的制作流程:这使得我们的主创团队能将更多精力投入于制作细节与质感的精细打磨。

  第二、深度本土化经验:在剧本与人物创作本土化方面拥有丰富实践。去年至今,我们已涵盖甜宠、虐恋、黑帮、豪门、萌宝、复仇、重生等多种类型短剧,且各类别均有付费数据表现亮眼的成功案例。

  第三、核心资源整合优势: 持续深耕洛杉矶最顶级的行业资源,与多位爆款演员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基于上述能力,我们得以持续获得市场中预算相对充裕的项目。当前海外短剧市场尚处于发展期,而非成熟期。市场迈向成熟的关键路径,在于不断产出具有“破圈”效应的爆款作品,以此驱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因此,我们坚信目前所专注的高品质制作具有重要价值。

  主持人:您一直致力于为中国本土制作、面向海外市场的短剧提供演员服务。请问在与您合作的海外演员中,他们是否会主动提出建议,认为某些剧情采用他们更擅长的表达方式演绎效果更佳?此外,外籍演员与中国拍摄团队在合作过程中是如何进行磨合的?

  ANIA BELOUS:首先回答您的第二个问题。最初演员和制作团队间对于短剧存在一定误解,主要源于双方工作流程的差异。因此,我们现阶段的目标是促进双方团队达成合作。关于您的第一个问题,每位演员都倾向于为角色注入创意性的演绎。在角色设定初期,他们会与导演沟通对角色的理解。我们的职责在于协调双方,确保实现。

  主持人:鉴于您接触大量海外演员,能否请您介绍目前这些演员对短剧快节奏特性理解程度?他们在表演时是否会感到不适或尴尬?还是说现在已经能够享受拍摄短剧的过程并乐在其中?

  ANIA BELOUS:相较于去年,演员们对短剧的理解在今年取得了显著进步。去年,许多演员对短剧形式感到陌生,甚至因不了解而拒绝参演。我们团队投入了大量时间进行沟通,向其解释这是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并展示过往作品案例。演员群体也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和认知的过程。部分演员起初因经纪人或所属公司的反对而无法参与。然而,随着短剧影响力的扩大,去年未曾参与的演员今年开始主动联系我们,表示愿意合作。

  我认为,许多演员过去面临的困境在于职业发展机会有限,尤其对于年轻演员,他们往往缺乏展示平台。如今,短剧为他们提供了机遇,因此吸引了许多年轻演员加入。去年确实存在部分演员在拍摄过程中感到尴尬或不愿参与的情况。但整体而言,去年是演员群体加深对新媒体、尤其是短剧形式理解的关键一年。

  因此,对我们而言,现阶段招募演员已无需花费过多时间解释短剧的基本概念。我接触的众多演员与我们一样,对这个行业充满热情,并对能在行业上升期把握机遇感到欣喜。

  在理解并适应快节奏拍摄方面,演员们已取得明显进展。我认为,如今在短剧领域取得成功的演员,其特质正是能快速进入拍摄状态,尽一切可能地做到做好。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