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流」的风,又吹到女性文学了?
2024年,韩国作家韩江凭借其作品《素食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短暂地掀起了「韩江风」,她的作品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焦点。在她获奖后,韩国重映了《素食者》改编的电影,这部当年未引起广泛关注的影片,如今因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而被二次热议。
近年来,韩国女性作品与影视剧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韩江、赵南柱、金爱烂为代表的女性作家,不断通过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结构性压迫。而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则透过文本转化为更具传播力的视听语言,引发广泛共鸣。
例如,现象级电影《熔炉》(改编自孙枝泳同名小说)不仅震撼人心,更直接促成了韩国《性暴力犯罪处罚特别法》的修订,并通过「熔炉法」加强了对残障人士和未成年性侵犯案件的惩罚力度,并废除性侵残障人士案件的追诉时效。
《82年生的金智英(改编自赵南柱同名小说)》上映后引发社会「金智英现象」,掀起了韩国「Metoo运动」,作品通过金智英从童年到职场的遭遇,将「育儿惩罚」、「职场性骚扰」等议题具象化,成为韩国社会「变革」的文学推手。
这种「文学奠定+影视放大+社会行动」的链条,不仅展现了媒介融合时代内容传播的公式效应,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影响力,更彰显了影视媒介在传播中的催化作用。其背后是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深度互嵌的胜利,也是东亚社会性别议题在全球视野中的强势突围。
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是如何在这场议题中深度双向赋能的?
1+1>2的「韩女」文学与影视
2025年,一场来自济州岛苦尽「柑」来的风吹向全球,揭开了三代女性的命运接力,让观众窥见了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的共生魅力。
从《82年生的金智英》到拿下诺贝尔奖的《食素者》,从《熔炉》到《安娜(改编自郑韩雅小说<新密的异邦人>》,韩国女性创作者们一直以文字为刀、影像为镜,不断揭露着社会褶皱中的结构性压迫。
不难发现,韩国女性文学的崛起始于对现实困境的凝视。比如,《食素者》中,韩江将「拒绝吃肉」的荒诞情节隐喻成女性对父权规训的反抗。金爱烂《你的夏天还好吗?》则聚焦底层女性,用细腻的日常叙事揭露经济压迫与性别歧视的共生关系。金慧珍的《关于女儿》借助一位普通母亲的内心独白,深刻剖析了母女间代际冲突的根源,并进一步揭露了韩国社会对「不同」群体所施加的隐形暴力与偏见。
《关于女儿》:我爱她,但我不理解她。我的女儿为何要选择如此艰难的人生?为何不惜置身被嫌恶、被敌视的境地?(图片来源:豆瓣)
韩国女性文学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关键在于其对「东亚症候群」现象的精准捕捉与深刻剖析。通过结构性压迫的共性展现以及情感劳动的微观叙事,韩国女性文学成功地将现实议题普世化,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比如,《明亮的夜晚》中四代女性的沉默与爆发,将私人痛苦升华为公共记忆,击垮了跨文化共情。
《明亮的夜晚》:我一旦和妈妈待久了,就会说出伤人的话。| 一定要有男人?一辈子被男人和他的家人剥削的不正是您吗?是连去看望自己妈妈的时间都不被允许的那种剥削。(图片来源:豆瓣)
这类作品不再只是书里的故事,更像是「社会病理报告」,作家们以笔为刀,精准剖析东亚女性集体困境,将其凝练为生动的个体叙事,构筑了影视剧本的丰富「基因库」。
且女性创作者的集体觉醒形成了从「个人书写」到「运动式创作」的「议题联盟」。比如,60后的申京淑聚焦「母职困境」,70后的韩江探索「身体政治」,80后的金爱烂描摹「都市孤独」。
影视则通过镜头语言,将文学中的抽象概念具象化展现。例如,《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个体呐喊,《关于女儿(改编自金惠珍同名小说)》中对社会规训的反抗,都是对韩国女性文学中「自我救赎」主题的延伸,最终呈现在影视作品中,从而激发群体性的精神觉醒与共鸣。
同时,韩国的文学创造氛围具有良好的支持环境,文学翻译院与出版振兴院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韩国文学翻译院资助作品外译,降低海外出版门槛。
作为韩国影视出海的头部平台Netflix于上个月8日宣布继续与韩国文学翻译院合作培养影视翻译人才。从政府到资本,韩国市场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影视+出海」的产业链支持。
Netflix4月8日于首尔办公室举行了「Netflix X 韩国文学翻译院特别试映会」。(图片来源:Netflix)
由此可见,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不仅仅是单纯的互相成就,其底层逻辑更是社会议题与创作生态的共生发展。这种共生关系不仅提升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更推动了性别议题的广泛讨论,使得文学与影视在相互滋养中,共同构建了更加多元且深刻的文化景观。
不得不承认,与影视共生状态下产生的「情感共鸣+媒介杠杆+符号消费」公式,确实造就了韩国女性文学的成功「破圈」。那么,成效显著的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是否存在某种边界呢?
答案一定是存在的。现有市场上不乏为迎合需求而削弱文学深度的改编,对此,仍需警惕商业化过度,防止题材陷入同质化泥潭。同时,议题的过度同质化也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从而消耗大众对韩国女性文学的热情与期待。当然,也一定会存在跨国传播的文化折扣。比如,《非常律师禹英禑》在海外市场更偏向于「自闭症励志故事」,从而弱化了原作中对韩国市场性别歧视的批判。
(图片来源:豆瓣)
从「被看见」到「被改变」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的互文共生,不仅是一场文化产业的革新,更是一场社会意识的启蒙运动。
但也正是这种边界的存在,促使创作者在探索中不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得以持续创新,既保留了文学深度,又拓展了影视广度,形成良性循环。
影视与文学的「中式路径」
第34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获奖的16部电视剧中有9部改编自文学作品,深度展现了文学与影视的互动。类似地,2024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的「金鸡电影论坛·文学论坛」,为创作者提供了深度交流的平台,推动了文学与影视的双向赋能。这样看来,国内对于文学影视化所提供的市场支持是相对充分的。
且作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许三观卖血记》被韩国改编成电影,更展现了中国文学跨领域传播的潜力。这一切似乎都在明示文学与影视的「中式路径」存在相对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文化认同。
但国内市场真的像展现出的那样可观吗?
实则不然。首先,国内的文学作品很难达到韩国女性文学「刀刃叙事」的影响力。其原因在于韩国的「小」,这种国家地域的「小」更容易在群体上达到认同感。比如,《82年生的金智英》对于韩国而言所带来的群体认同感是全域性的。
反观,受社会差异性的影响,国内的群体认同感相较于韩国更低,这就造成了不同层次认同感的区域性分化,使得群体在对于事物的接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最终导致文学与影视作品的共鸣度难以达到韩国女性文学的高度。
且这种差异使得「中式内容」多呈现实主义爆发的态势。当然也有像《我的阿勒泰》这样的成功案例,其热播带动了哈萨克草原旅游收入同比增长93.19%,确实印证了「文学IP+影视+文旅」的产业链价值。但《我的阿勒泰》绝非一部仅仅只带动文旅产业的作品,其对女性议题的挖掘上便缺少更深层次的探讨。
这种「深层次的探讨缺失」,正是国内文学与影视达成双向赋能上亟待突破的第一个难题。
其次,目前国内市场中「严肃文学」作品的实践性较低,导致其在影视改编中的接受度有限。相比之下,网文IP作品更易获得市场青睐,根据2023-2024年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IP影响力报告》显示,国内网文IP影视化在2024年的占比已超过40%,成为文化产业中的第一大原生类型。
这种「市场偏好与文学价值的错位」,进一步加剧了文学与影视融合的难度,使得优质内容的产出受限,也是达成双向赋能所需要突破的第二个难题。
尽管如此,国内市场对「严肃文学」影视化的热情却并未减少。随着茅盾文学作品改编的电视剧《繁花》的成功,令市场聚焦于茅盾文学获奖作品改编。但也并非所有顶着「茅盾文学」光环的作品都获得了影视的成功。例如,《北上》的播出便陷入了「魔改」、「失真」等争议。
这种争议反映了市场对文学改编的高期待与实际呈现间的落差,如何在「保持文学精神内核的同时,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是当下文学与影视双向赋能所要突破的第三个难题。
尽管面临挑战,但国内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并非无路可循。
虽然国内「地域的广阔+文化的多元」,难以像韩国般快速形成全域性认同,但聚焦地域性、代际性议题,或能将「大议题」拆解为「小切口」,从中构建「多点共振」效应也未可知。比如,《玫瑰的故事》的成功改编便契合了Z世代女性对「悦己」、「反雌竞」等议题的共鸣。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国女性创作者们也正以独特视角切入社会议题。若能借鉴韩国「议题联盟」模式,推动「女性作家+编剧+导演」的跨代际合作,或将催生更具批判性的「中式她叙事」。
如《好东西》便是由全女阵容打造的影片,展现了女性在不同角色中的挣扎与成长,深度探讨了女性觉醒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证明本土议题同样具备普世张力。
中韩文学与影视的赋能路径虽有差异,但其共通之处皆在于「以内容撬动社会」的现象。
结语
韩国女性文学与影视的共生,本质是「社会痛感」与「创作生态」的共振。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是讯息」,当文学与影视在跨媒介叙事中深度融合,他们不再只是故事载体,而成为重构社会认知的超级媒介厂。
不同于「韩女路径」以文字为刀、影像为镜的核心,「中式路径」的核心在于:以文字为根,以影视为翼,其本质是文化价值的重塑。对「中式路径」而言,无需复刻「韩式爆款」也可以创造出专属于自己的「中式浪漫」。毕竟,最好的故事永远生长在属于自己的土壤中。
由流媒体网主办的「中原论道暨第29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新局新视 智合聚变”为主题,再度携手产业各方,共启视听新局,共创智屏新篇。
5月22-23日,河南开封·大河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原论道」邀您共聚。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盘点】全国付费频道活得咋样?! 2025-07-10
- IPTV月报|2025年5月家庭智慧屏IPTV报告 2025-06-24
- OTT月报|2025年5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6-19
- OTT节目榜单|2025年5月OTT点播节目排名发布! 2025-06-18
- OTT月报|2025年4月智能电视大数据报告 2025-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