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能」做喜综,此路可通?
麦实| 传媒1号| 2025-10-23
【流媒体网】摘要:米未从打磨喜剧转向孵化“喜人”IP,引发传播与创作思考。

  「飞沙走石!」

  当张兴朝在《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的舞台上用一种惊人腔调喊出这四个字时,屏幕前的你,是愣在原地还是笑到拍桌?

  「你有多久没在看喜剧的时候又唱又跳了?」

  这部名叫《技能五子棋》的喜剧,没有起承转合的完整故事,没有精心铺垫的「大底」,甚至也无法推敲逻辑。但它就是火了,火得理直气壮,火得全网争相模仿。

  甚至,这阵「飞沙走石」刮过的,远不只是观众的笑点。它精准地「创」在了传统喜剧的门楣上,让大家猛然发现喜剧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可以「加入技能好好玩」了?

  当我们在为张兴朝的无厘头和张呈的土味回眸捧腹时,我们笑的,或许不是那个节目本身,而是那个人,是属于他的独特气质和标签。

  这或许正是米未在喜剧领域悄然完成的一次关键「换轨」——从致力于打磨完美「喜剧」的喜剧监狱,转向了孵化一个个「喜人」的偶像工厂。

  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喜人奇妙夜」

  如隐喻般,从《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到《喜人奇妙夜》,从「喜剧」到「喜人」,米未的谜底已经写在谜面上。

  回想让《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圈的作品《互联网体检》,它将互联网的乱象与体检场景结合在一起,精妙结构和精确的节奏贡献了绝大部分的笑点,甚至留下了爱奇艺让编剧在爱奇艺吐槽爱奇艺的「传说」。在此之中,演员无疑是优秀的,但他们更是服务于一个个优秀喜剧的参与者。

  但在《喜人奇妙夜》的舞台上,带着几分荒诞、几分老成的张兴朝「飞沙走石」,木讷的少爷刘波er鑫仔也火爆全网,很难想象这些角色由另一个人来演绎会是什么样子——因为这笑点与演员的气质紧密相连。

  这体现了米未喜剧的变革——从「活保人」的工业化生产,转向「人保活」的个性化定制。其重心已从呈现一个精炼的喜剧作品,转移至塑造一个出圈的「喜人IP」。

  这在本季节目赛制的变更中有所暗示,这一季沿袭了团队战的传统,只不过团长已先行确定,他们来自在前几季中有着亮眼成绩和观众基础的组合。团长可以通过各小队的初赛表现选择成员组成喜团,多数参演小队也是在前几季节目中出演的,团长和观众的老熟人。这不仅让各个团队的气质鲜明,更通过「选人」环节展示出喜人们的创排和相处模式,为打造各喜团群像奠定基础。

  不仅是赛制,节目完整的内容矩阵也大大助力喜人IP的生动塑造。除了周五周六更新的节目正片外,每周定时释出的《喜人课间游戏时间》《不好笑惩罚室》等衍生真人秀内容在维持节目热度的同时,也通过披露演员们的日常生活,侧面塑造出一个个生动立体的喜人形象。

  甚至以东七门为代表的米未账号也通过访谈等更加深度的内容呈现挖掘喜人的每一面,东七门公众号在10月11日发布的文章《牛爷爷使用指南:关于外星人的一切》就展示了张兴朝和李嘉诚在成为「喜人」之前的人生故事。

  这种战略转向源自如今内容生产和消费趋势的变化。在信息爆炸,由短视频主导的当下,一个精巧的「段子」,甚至一个精妙的「结构」可能很快被遗忘,但一个,甚至一群拥有独特魅力的「人」,却能建立起与观众之间更深、更持久的情感连接。

  这与《喜人奇妙夜》作为一部「真人秀」的本质不谋而合,真人秀是关于人的内容,内容的呈现都是为了塑造人物,而成功的人物IP也会反哺推动节目。观众会因为喜爱「技能五」的脱线张兴朝本人,而去关注他助演的其他节目;也会因为冷面的「傻子」风格而记住雷子雷淞然,无论他出演什么作品都自带期待;甚至另类少爷「刘波儿」一度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时至今日,米未实际上已经不再仅仅是生产喜剧内容,而是在构建一个丰富的「喜剧人图鉴」。

  而在此基础上,每一个成功的「喜人」,都是一个可以独立运营的、具有极强延展性的商业IP。他们可以跨界综艺、影视、直播、广告,其商业价值远高于某一部喜剧内容。如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有亮眼表现的「皓史成双」CP王皓和史策在节目后就迅速将影响力延伸到线下影视领域,合体主演奇幻爱情喜剧电影《透明侠侣》;「胖达人」土豆吕严领衔主演了短剧《非正常动物研究中心》;甚至电影《大场面》直接由喜人们领衔,集结了王天放、马旭东、管乐、酷酷的滕、吕严、叶浏、张祐维、李飞、土豆、张呈等多位优秀喜剧演员……

  米未经营的,不再是内容的一次性消费,而是基于人的长期情感投资,这才是「人保活」模式的终点。

  当「情绪病毒」取代「结构笑点」

  传统喜剧作品的传播大多依赖于金句或高光片段,一个精心设计的包袱,需要基于相对完整的上下文才能引爆笑点。然而,张兴朝与他的五子棋却以一种近乎蛮横的方式,劈开了一条全新的传播路径,仅凭借纯粹的情绪与风格就在短时间内感染全网。

  这是由于在张兴朝的演绎下,《技能五子棋》和《旧警察故事》本身就成为了一个个为社交媒体时代量身定做的素材库。它的抽象与魔性使其任何一个段落都可以被独立抽取,成为一个自足的笑点单元,仅靠一首歌曲、一个片段,甚至是一句「胳膊肘和膝盖都火辣辣的疼」的台词,一个表情包就能被迅速感染。这种极度降低理解门槛的特质,让节目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快节奏平台具备了病毒式传播的先决条件。

  很快,网友们不再满足于仅仅观看。他们开始模仿歌曲的舞蹈,用代码还原「技能五子棋」游戏,剪辑创作同人内容……它从喜剧圈扩散开来,迅速渗透进同人圈、二次元圈、游戏圈等多个亚文化领域,从一部喜剧作品,演变成一场跨越圈层的全民抽象狂欢。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身份完成了从被动接受的「看客」到主动玩梗的「玩家」的转变。

  这种「情绪病毒」的威力,远远超出了线上玩梗的范畴,更突破次元,展现了惊人的现实穿透力——节目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不仅让许多原本不关注喜剧综艺的网友,因为好奇而点开了视频。更令人惊叹的是,早于张兴朝,他的洗脑舞蹈已经开始了全国巡跳,不仅王力宏单依纯合作模仿,张艺兴更在他的鸟巢演唱会上了翻跳了技能五子棋的舞蹈,甚至与韩国艺人裴珠泫一起Cover合拍。似乎,《技能五子棋》已经超越了喜剧本身,成为了一个流行的社交货币和年轻态度的表达。

  正如上文所言,米未的「喜人」策略不仅能推广单个作品,更能高效地孵化并提升演员个人的商业价值与市场认知度,实现了「演员反哺内容」的良性循环。这场狂欢也让「技能五」张兴朝的个人IP价值飙升。在后续更新的《喜人奇妙夜第二季》第二、三期节目中,他作为助演登场的节目人气与讨论度先天就获得了巨大加持。

  而以上米未喜剧在传播上的进化,本质上是从「推销一个完整故事」到「投放一个情绪爆梗」的战略转变。他们不再仅仅生产可供观看的喜剧,而是在制造可以供全民消费、玩耍和传播的文化热点。在今日,让一百万人会心一笑,不如制造一个让十万人疯狂玩起来、并让千万人好奇围观的「情绪炸弹」。

  是「喜剧监狱」还是「偶像工厂」

  但当我们将目光从这阵风暴中抽离开来,审视《喜人奇妙夜》的整片赛场时,无数问题悄然浮现。

  首先,从人的维度出发,「人保活」的核心是挖掘并放大演员的独特人格或者性格特质。然而,一旦这种人物形象被验证成功,展演竞赛的节目机制便会不由自主地试图将其快速固化、批量生产,形成喜剧的「即视感」。

  张呈在《技能五子棋》中那个无奈又宠溺的「回头梗」,第一次出现是点睛之笔,精准地烘托了张兴朝的脱线。但当类似的互动模式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如《忘不了》开头callback的江东鸣三国系列「没有啊」,它便滑向被精心设计的一款表情包,时刻提醒观众「此处应该有笑声」。

  这暴露了「人保活」的第一个悖论:它本想对抗套路,却极易催生新的套路,甚至人为地刻意地为某些喜人贴上标签。

  更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前两季选手蒋易和孙天宇重新组合归来的「摇汞青年」。在过往的节目中,他们各自凭借扎实的演技和默契创作了《偶像服务生》、水煮三国三部曲等众多优秀作品。但不可否认,节目内外有意无意强化的「CP感」已成为他们最显眼的标签之一。

  这种标签是一把双刃剑:它通过台上台下演员间典型的相处模式,迅速为两位演员累积了核心粉丝,实现了人物和组合IP的曝光和变现;但同时CP也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将多元的演员压缩成单一的「营业符号」,遭致观众「走捷径」的质疑与「刻意炒CP」的反感。

  当创作开始服务于人设的维护,而非情感的纯粹表达时,人保活所追求的真实,便掺杂了计算的成分。

  其次,在喜剧节目的维度,米未试图打破的,是那种依靠密集包袱堆砌、套路人物演绎的传统喜剧模式——一种以「网络梗」「伦理梗」等众多工业化佐料和应试教育般严苛标准产出的喜剧形式。讽刺的是,在《喜人奇妙夜2》的选人机制和作品呈现上,它似乎并未走远,甚至背道而驰,沦为「衡水喜剧」。

  节目中的许多作品,依然能看出精密计算的痕迹,本质上它们不断重复着喜人们在过往节目中被验证的成功经验,如「上人」和「大底」,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人」这味佐料。观众便洞察第二个悖论:当「人」的特质被纳入这套「喜剧成功学」的精密系统时,所谓的「轻盈」「真实」甚至「抽象」是否也成了一种被设计好的呈现?当《技能五子棋》之外的多数量产作品反响平平,未能达到观众预期时,米未是否只是用「喜人」的个性化外衣,包裹了「喜剧工业」的内核?

  最后,节目的演员阵容不可谓不是「熟人局」。在《喜人奇妙夜2》中,我们看到了大量来自米未过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旧喜人」回归。虽然他们默契度高,能快速进入创作,但这无形中也形成了最后一个创作悖论:新面孔难以闯入,旧的创作方法论在熟人网络中得以延续和强化——观众知道演员会演什么,演员知道观众知道自己会演什么,但为了票数不得不,久而久之便落入了一个旧瓶装旧酒、内部梗开会的尴尬境地。

  当「旧喜人」开始复刻自己过去的成功密码,而不是进行真正的自我突破时,喜剧的生态链条便岌岌可危。「人保活」的繁荣,如果建立在一个流动性匮乏的圈子里,其可持续性必然存疑。

  归根结底,「人保活」的终点,不应是这个夏末的一场喜剧夏令营,而应是一片能让各种喜剧人格都焕发光彩的自由空间,这条路,远比打造一个爆款节目要漫长和艰难。

  1号结语

  「飞沙走石」给这片喜剧赛场留下了狼藉与生机。

  米未用《技能五子棋》这样的作品,展示了喜剧的终点不再是那个被精心算计的「梗」,而是那个站在舞台上,有点古怪、但个性鲜明的「人」。

  然而,正如「飞沙走石」无法成为一个稳定的战术体系,极度依赖个人灵感的模式也潜藏着它的阿喀琉斯之踵——当「抽象」成为硬通货,是否会加速观众的审美疲劳?当创作完全依赖个人经验,下一场「风沙」又将在何处刮起?

  在拥抱「喜人」的同时,如何建立一个既能保护并激发个体独特性,又能避免其陷入套路化透支;既拥抱熟人默契的效率,又能向新鲜血液敞开大门的可持续创作生态,让轻盈的「情绪病毒」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回归喜剧好笑的本质,这或许是米未所需要解答的下一道题。


  2025年10月30~31日,由流媒体网主办的「天津论道暨第30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视听破圈 智联无界"为主题集结产业链各方,共探融合路径,共创商业新机。

  10月30~31日,天津鹏邸·凯悦尚选酒店,邀您共赴这场关于融合与新生的行业之约。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