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一部热血漫画里,这一幕大概会出现在故事的中段,年轻的厨师在险象环生的残酷淘汰中惊险晋级,尚未来得及庆祝来之不易的胜利,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新对手是16位宗师级的强者。
和漫画世界里不一样,这里不会有升腾的真龙特效,也不存在一击必杀的隐藏大招,一个厨师的「世界观」藏在处理食材的灵巧手法中,藏在对某种味型的深刻理解中,也藏在充满个人风格的摆盘里。
需要纯熟的技能和日积月累的实践,厨师是最具职人精神的职业之一,其工作中展现出的务实、钻研底色在当下有着具有普世吸引力的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吃」串联了个体对地域、族群的直接印象,也连接着过去和当下,不仅提供生命养料,又是文化的具象表达和人类情感的最直接载体。这意味,作为食物和人的连接者、创造者,厨师从来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人」,而是构建世界的人。
从洗切炖炒的一招一式修炼开始,直至在菜品中呈现出某种文化理解或是人生境界,厨师们如同所有刀客、剑客一样,凭借经年的积累和朝夕的顿悟在方寸灶台间的美食江湖搅弄风云。《一饭封神》节目里的每一名厨师展现出的精神面貌不同,终极追求也不同,这和他们的从业经历有关,也和他们来自哪里有关,每一道菜都是个人生命体验的一种呈现。厨师之路,与武侠江湖的修行异曲同工,始于毫末千万次枯燥的刀工砥砺、对火候分毫不差的掌控,最终追求的却是臻于「化境」的味觉表达与文化领悟。
在这个美食宇宙里,「做饭」是最大的一件事。
选择与热爱
Kobe郑紫欣在《一饭封神》节目里的花名是「化学系靓厨」,这来自于她的学历背景,Kobe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化学系,但本科毕业后她并不想从事本专业工作,认为那「很沉闷」。她从小对做饭就有着独特的热情,两三岁的时候出远门都必须带上迷你厨房玩具。萌生成为一名厨师的想法后,经常和她讨论美食的导师鼓励她:「如果你想知道自己做不做得到这个事情,很简单,去做就可以了。」
在中国香港,选择进入后厨的年轻人并不多,Kobe经常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偶尔有一些同辈,也大多是把厨师当做一份普通工作,很难和她进行关于技艺和风味的深入探讨。
在酒店后厨做学徒的时候分工细致,每个人都只能大概接触到做菜的其中一个环节,Kobe觉得这样的体验不是很完整,「我想要从采购开始到这道菜完成的所有,我都要知道和了解。」2018年她在香港开了自己的餐厅,至今已有七年。本地媒体以及央媒也都有过相关报道,年轻和创意是两个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
在Kobe看来,厨师是一份会消耗很多地球资源的工作,资源很宝贵,尽量不浪费,把这些资源运用好、处理好是厨师的天职。
Kobe是一个非常完美主义的人,注重菜式的逻辑,重复做一道菜每次都想要比之前更好。就拿惠灵顿牛柳来说,她自己尝过传统的夹鹅肝的做法,但并不喜欢鹅肝带来的过于丰富的油脂。在自己的餐厅里,她一开始选择将煎鹅肝拿出来单独放在惠灵顿上来,食客反馈也都不错,但这样简单的改变并不能达到Kobe心中的完美标准。
直到有一天在朋友家里吃到玫瑰露鹅肝肠,一个灵感灯泡瞬间在Kobe脑海中亮起:「叮!我找到了,我很确定这个就是我要的1+1>2的那个东西。」当天她就立马做了一份改良版,叫上所有同事来试吃,每个人都赞不绝口,「真的很完美」。
「一个好的厨师应该不停地探索、去学习,就好像一个冒险家。」成为厨师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夫,Kobe觉得想要在这个行业长久扎根,需要首先对自己坦白:你是什么性格?对体力要求有心理准备吗?能接受前期的低回报吗?真的热爱和快乐吗?
尤其对于女性而言,来自后厨的质疑声是源源不断的。在「宴究生」屈雨瑜的从业经历中,这种隐性的歧视开始于做学徒的时候被分配到存在感没那么强的冷厨,但12年前女厨的工作机会本就不多,她选择了坚持。后来屈雨瑜进入的第二家酒店的厨师长也非常介意女生干不了太多体力活或是会因为生理期等原因请假,甚至会直接抱怨为什么要招个女厨师进来。「那时候我也没有当场回应,就在心里默默想女生也不差,我一定要做得比你们好。」
她主动加班加练,笨鸟先飞,别人花 10 个小时学习她就翻倍,「一心像海绵一样不停地去吸收,我只想着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非常多的快乐。」持之以恒的努力卓有成效,两个人的工作屈雨瑜一个人就能完成,在第二家酒店待了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原本不重视她的厨师长也对她改观,在众人面前将她树为榜样。
挑战从未停止。机缘巧合下屈雨瑜加入美佳时宴从事外宴定制,面临复杂的户外环境、多变的人群主题,以及更大的工作强度和更长的工作时间,周围对女厨的质疑声只大不小。她想要做得更好,想要脱颖而出,从单纯的执行者变成走在台前的表达者。于是,她开始自主研发菜单,《一饭封神》第一轮小厨入局战中让谢霆锋惊艳的烟熏牛小排就是她自己研发出的第一套菜单里的第一道创意菜,融合了她所喜欢和擅长的不同食材,碰撞出独特的味蕾过山车。
作为一名厨师,用自己的菜品说话是最好的回应质疑的方式。这道菜对屈雨瑜算得上意义重大,那一刻起她不再是「nobody」:「当你讲出你的故事你的研发过程,客人产生共鸣的时候,很开心很有成就感。」直到现在,她担任美佳时宴的行政总厨,带领着一众男厨师,在沙漠等极端环境中也能稳定出品米其林级别的菜式。来自广东的她也积极在菜单中弘扬药食同源、五行调和等饮食养生文化,守正创新,「对我们这一代厨师来说,我们要有自己的风格、想法和个性。我们也可以是艺术家,有自己的创造力和审美。」
Kobe觉得:「厨师是一种生活,不只是一个职业。」她很享受每天11点下班后街上的空旷,也很喜欢圣诞节能在餐厅里给放假的客人们做菜。名牌大学毕业,很多人都不理解Kobe做厨师的决定,但Kobe从来不后悔,她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个选择,也一如既往地投注热爱。某种程度上现在屈雨瑜的生活也完全就是围绕厨师这个身份展开的,没有灵感的时候会逛菜市场,上下班路上刷的短视频都是美食相关。对于屈雨瑜,厨师生涯则是持续热爱才能看到结果,「我没有一定要成为什么,只是在挑战的过程中,如果我能攻破这个难题我会很有成就感。」
传承与创新
帅晓剑大概是参赛选手中大众知名度最高的一位名厨,时常出任电视节目的美食评委,「可能会有人认为现在的名厨自己已经不做菜了,他还会不会?我们这个行业其实就是要以技服人,我很愿意通过一个平台再次证明自己的价值。」
节目播出后,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前去上海「帅帅精致家常味」打卡的观众,出人意料的是,人均价格远比想象中的名厨主理餐厅要低,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的参考价格是200+。这与他如今秉持的餐饮理念有关:「中餐给人的愉悦不是靠高端食材的堆砌,当一些人在盲目追求所谓的创新,而走得太快的时候,我觉得我应该要慢一点。」
帅晓剑见证了中国餐桌从主食餐桌向副食餐桌转变的历史进程,「人们对精神价值的追求越来越广」。当下,帅晓剑致力于让顾客的用餐体验也尽可能贴近自家的会客厅,提供一种好友聚会的场景和氛围,也让中餐回归家常本味。
他可以深入研究某一道菜的做法十几年。比如红烧肉,25年前帅晓剑就开始用「浓油赤酱」的做法烹饪这道经典中餐菜式,数年间持续不断优化;对他来说一个颇有启发的灵感时刻在于,2010年他尝试在炒肉时加入了亨氏苹果醋,「出油量不一样,之后我再把油撇掉收汁,这个肉就非常香又好吃。」他秉持着严谨的科学精神,咨询了化学方面的相关人士,确认了是苹果醋中的果酸加速了脂肪的分解,「不要盲目创新,中餐本身深度研究的空间还很大。」
在从事社会餐饮之前,帅晓剑曾在高端会员俱乐部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无菜单料理,这段经历极大地锻炼和塑造了他的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在他的回忆中,那十几年他都处于严重失眠的状态,「每天到4点钟才能睡着,晚上12点-4点是我创作的时间。」他的床头会常备笔和纸,记录勃发的创意和想法,手下的帮厨都已经培养出了相应的默契,早起先检查工作群里是否有新的备菜需求,以做好准备等待帅晓剑来试菜。
帅晓剑很注重持续学习,他欣赏西餐的科学烹饪,并尝试将先进经验运用结合到中餐改良当中。比如在他的总结中,中餐里「嫩」的概念,翻译成客观可量化的标准就是食材的含水量;《一饭封神》中他运用密度差的科学烹饪方式锁住黄鱼水分,让评审新荣记荣叔直呼嫩滑超乎想象,还用蒸馏机萃取,让木姜子的香气更大程度的散发出来。「我可能只研究了10%,但未来年轻厨师可以继续从这个方向往后去研究,这个领域太大了,真的是无限大,就像一个宇宙。」
年轻人的融合创新想法是无法预见的。「光头火夫」高拥昊直接在炭火上用密漏炒饭,帅晓剑问身旁的大厨张健这难道是西餐的常见做法,张健回道他也是第一次见。
尽管在北京华尔道夫酒店·鸢尾宫1893担任厨师长、烹饪传统法餐料理,高拥昊却对中餐有着别样的热爱。他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喜欢墨守成规的人,甚至可以说思维比较跳脱,但酒店餐厅的工作性质让他不太有机会落实自己的创意。难得有能够随心发挥自己创意的机会,高拥昊想在《一饭封神》里尽情做一些与自己原本的工作内容无关的东西,那才好玩、有趣。
高拥昊从小就展现出一些做厨师的天赋。中学时代学校附近美食街人气第一的炒面摊位,他能把味道复刻出九成。家里人非常鼓励高拥昊做厨师,但出发点也只是觉得他「能混得下去」,并不认为厨师这份职业有多高的上限,「不就煎块牛排拌个沙拉嘛」。不过高拥昊觉得,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底蕴、艺术审美等等,其实都能通过菜品体现出来:「中国的餐饮文化具有包容性,新时代的好厨师可能会被要求具备极高的文学素养、艺术素养,还要带有一些敏锐的市场判断力,他能够时刻清晰地感知到自己在做什么。」
对高拥昊而言,工作的内容是有限的,更多学习和成长是在工作之外,「你需要去了解餐饮文化,去感受地方特色,去思考和理解。」哪怕是出去旅游他也会考虑这个地方有没有什么值得吃的东西,如果没有可能就不想去了。
「中餐应该算是我的根。」高拥昊表示,即使今天自己是一名法餐主厨,内心依旧会坚定地认为中餐味道才是他最喜欢的味道。乃至于他在思考菜品逻辑的时候也会以中餐逻辑为主,从食材本身出发,而非依赖食材的搭配组合。
文化与表达
曾怀君的职业起步很现实,也很具有代表性。高中毕业后,抱着考不上大学还是得找一份稳定工作的念头,她报考了四川省饮食技工学校,就此开启了自己的漫长的厨师生涯。毕业后,她进入锦江宾馆工作,一待就是15年,千禧年后,又在朋友引荐下来到广州工作,如今担任广州米其林一星餐厅「宋·川菜」的主厨。
在同龄人大都面临退休的时候她还在坚持「战斗」,工作本身就是乐趣来源,「一直做菜就一直快乐。」她所奉行的理念是:坚持就会喜欢上。刚开始她也不懂什么叫烹饪,但她为之付出的行动丝毫不打折扣,读书的时候即使是周末也会背着书包和菜刀到后厨参加工作。她是个实在的人,对厨师使命的理解同样朴素,食客吃得好是最重要的。
但正是这样持续数十年的实在灶台工作,让曾怀君完成了一个菜系,以至于一种味道的充分表达。 她清楚不同食材应该搭配什么样的辣味,了解几乎每一种辣椒的味道,知道不同的处理方法下,辣味会有哪些微妙的不同。她以酸辣搭配沙虫,以烧椒搭配鲈鱼,在《一饭封神》中团队赛辣味对决环节,她的存在就是大厨队的底气,曾怀君挑选辣椒和熬制辣椒油的姿态如同在自己家一般悠然,这道烧椒鲈鱼也成了社交媒体上网友复刻最多的一道菜。
大厨董嘉琪Tiffany的从业经历和文化背景更加复杂。17岁那年,对烹饪的好奇让在加拿大的董嘉琪走进了厨师学校。
对她职业生涯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个人是她的日式铁板烧师傅。那位严格的师傅不仅教她精准把控食材成熟度、练习花式耍刀的技巧,让她养成了严谨的工作风格,更让她有了面对客人出餐的实战经历,对她影响深远。此后,她从铁板烧师傅转型为五星级酒店西餐主管,酒店的标准化流程下,从采购到成本核算都有固定框架,这些让她对厨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有了新的理解。
2010年,她决定回国发展,也真正意义上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美食表达。董嘉琪相信厨师的表达就藏在对每一份食材的尊重和每一种文化的理解中。
如今,食物已经成为董嘉琪理解不同地域文化的第一方法。在厦门工作时,她会清晨去八市菜市场,看当地人如何挑选海鲜、讨价还价,从摊主的叫卖声里读懂「厦门味」的鲜活;在西安,她研究本地食材的特色,思考如何兼顾本地食客和外地游客。
但最重要的仍然是让食客在餐盘中感到真诚。在奥运会期间接待中国女篮及法国、新西兰等国家队的经历令董嘉琪印象深刻。100人的餐食需求,每日三餐加两次运动简餐,还要兼顾四个国家的口味偏好与营养标准,对她而言,无异于是一场「无声的外交」。
她走遍本地的市场与超市,向不同地域背景的厨师朋友取经,也克服了高标准原材料供应渠道的挑战。除了把陕西本地特色的食物带给大家,也让各国队员得以在异国他乡吃到自己的家乡味。接待结束后,Tiffany收到了一封很长的感谢信,「那一刻我真的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在这片美食的江湖里,有人坚守传承,有人探索创新,有人以科学解构风味,有人用文化联结餐桌,但归根结底,他们都在用手中的一刀一铲证明:做饭从来不是一件小事。它是「化学系靓厨」眼中值得倾注全部热情的生活方式,是「宴究生」对抗质疑时最有力的回应,是帅晓剑心中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家常温度,是「光头火夫」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是曾怀君坚守数十年的烟火初心,也是董嘉琪连接不同文化的无声语言。因为做饭这件事,藏着对生活最真诚的热爱,对世界最细腻的理解,对生命最朴素的尊重。于烟火缭绕处见天地,便是厨师们践行的公理。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短剧榜单丨7月美团摘得双榜榜首,小米首部短剧问世 2025-08-08
- [常话短说] 【解局】入股香港宽频,背后何深意? 2025-08-08
- [常话短说] 【拆解】一个广电站:8个人,1000万,咋做的?! 2025-08-07
- 剧集|《朝雪录》38.2亿正片播放量!霸榜独播网剧TOP1 2025-08-06
- [常话短说] 【解局】第五大运营商,出道即巅峰! 2025-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