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加速向头部作品聚集,剧场号集中度持续攀升,曾经盛行的沙雕类内容占比明显下滑——短短数月间,动态漫行业已完成了多轮迭代,其生产与消费模式正在被快速刷新。
在这场效率与质量的赛跑中,把握行业脉搏、快速构建可持续的内容方法论,成为从业者必须面对的课题,而一批先行者已凭借前瞻布局跑出了加速度。
例如剧点短剧在3个月内完成从真人短剧到AI漫剧的全面转型,创立「灵矩动漫」厂牌,实现月产30部的规模化输出。
那么,这条新赛道究竟如何跑通?超高效率的规模化生产背后,有着怎样一套完整的运作体系?我们采访了剧点短剧&灵矩动漫副总经理吕少龙。在他看来,这场变革的核心并非工具本身,而是基于AI逻辑重建的「内容工业体系」。
当「好故事」遇见「高效率」
AI漫剧的快速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市场供需、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供需失衡的市场机遇为AI漫剧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
30至45岁的小说阅读人群和二次元爱好者构成了AI漫剧的核心用户,他们有着极强的阅读和观看习惯,规模庞大且消费能力强劲。
剧点短剧&灵矩动漫副总经理吕少龙指出,这个群体的消费习惯正在重塑内容行业。「我们的数据显示,这些用户往往在通勤、午休等碎片化时间里完成内容消费,他们需要的是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情节紧凑、情绪密度高的内容。传统的周更模式完全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正是看到了这一市场空白,AI漫剧迅速切入,以「视觉化小说」的形态填补了图文与长视频之间的市场断层。
技术红利带来的成本重构是第二重逻辑。
动漫产业曾因高昂的制作成本长期处于曲高和寡的状态。虽然市场始终不乏优质IP储备,但动辄数百万元的单部制作费用将大多数创作者挡在门外。这一瓶颈如今被AI技术打破——借助AI工具,动漫制作成本已下探至800-1200元/分钟,让中小公司得以低门槛参与创作。这种技术普惠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让动漫产业从过去的精英游戏转变为大众创新的新蓝海,这正是AI技术为行业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
传统真人短剧的单部制作成本已经普遍提高到80万元以上,而AI漫剧只需10万-15万元。这种成本的大幅降低也改变了内容创作的试错逻辑,制作方现在可以用更少的资金验证更多创意,这种转变无疑将催生更多元、更优质的内容产出。
在制作效率方面,AI技术带来的提升同样显著。据吕少龙介绍,原本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的制作周期,现在基本可以缩短到30天,最快22天就可以完成一部。这种效率的跃升不仅体现在制作环节,还贯穿于整个内容生产链条,从剧本创作到视觉呈现,再到后期制作,每个环节都因AI的介入而实现了质的飞跃。目前,剧点的月产能已经实现了月产30部的规模化输出。
多元变现模式构建的健康生态构成了第三重逻辑。
吕少龙向1号透露,「动态漫天生就是站在短剧的肩膀上发展,它有完整的变现路径,短剧有的,它都可以有。」
与真人短剧类似,动态漫画主流的变现路径为「先付费后广告」。具体而言,作品上线初期(通常为前7天)主要通过充值付费面板来变现;当首波投流衰减后,便逐步转入以广告变现为主的阶段,形成混合变现模式。
不过,相比于真人短剧,AI漫剧在投流周期上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吕少龙以他们的作品《末日壁垒》为例说明:「这部剧已经持续投放超过一个月,ROI依然保持在1.1以上。」相比之下,传统短剧往往面临「三天定生死」的压力,AI漫剧这种长期稳定的收益模式,意味着制作方能够获得更长的收益窗口期和更稳定的现金流。
正如吕少龙所说:「投流周期越长,长尾效应越明显,投资回报也更加稳健。尤其是当我们实现规模化运作后,这一特性对资金流转极为友好。」
同时,吕少龙指出,目前动态漫的收益渠道已覆盖了用户直接充值、平台分账、广告变现、账号矩阵运营、达人带货带剧以及品牌商业定制等多个维度。这意味着动态漫的变现模式更为多元,也拥有更健康的收入结构与抗风险能力。
实战方法论
作为漫剧头部制作方,剧点在短短三个月内的转型,揭示了一个漫剧制作方在AI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一的技术能力,而是将技术、人才与流程深度融合的系统工程。
生产流程的再造是实现规模化的核心突破。
吕少龙在分享他们的组织架构创新时提到:「我们采用小组制生产模式,以导演为核心,配备3-4名抽卡师,同时将剪辑和配音等环节中台化。」这种组织架构的变革看似简单,实则深刻反映了AI时代内容生产的特点。导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只负责艺术表达的岗位,而是进化成了兼顾视觉风格、叙事节奏与AI技术实现的「产品经理」。
而「抽卡师」这个新兴职位的出现,更是标志着内容生产正在从纯粹的艺术创作向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视觉工程」转变。他们需要精准地向AI工具下达指令,并对生成内容进行精细化调整,确保最终呈现效果符合叙事要求。
而推行这一工作模式的前提是推行「全员AI化」,克服团队对AI工具的「陌生感」,建立人机协作的新工作习惯。这种组织能力的构建,已成为动态漫突破技术壁垒、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关键环节。
在技术流程的革新框架下,内容的基因才是血肉。剧点之所以能快速跑出爆款,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其多年积累的「内容底子」。
从网文到短剧再到AI漫剧的全业态发展历程,让团队深刻理解到「内容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谛。他们十分了解「什么样的故事能打动人心」,并建立起了丰富的数据库,基于用户反馈和真人短剧的经验,剧点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内容评估体系,能够快速识别具有市场潜力的故事内核,并将其转化为符合不同平台特性的视觉内容。
通过AI漫剧收集用户反馈和数据,可以帮助制作方更好地理解市场需求,持续优化内容创作。这种数据驱动的创作方式,与传统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的创作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内容创作,从此从一场豪赌,变成了一个可以持续测试、迭代、放大的科学过程。这使得剧点的AI漫剧生产,不是漫无目的的视觉堆砌,而是从一开始就带着明确的「IP孵化」目标。
吕少龙对此充满信心:「一旦IP被市场验证成功,其未来的变现空间将是巨大的。我们不仅仅是在制作内容,更是在培育具有长期价值的数字资产。」
此外,在动态漫发行环节,制定精准的平台策略已成为决定作品市场表现的关键。由于各平台用户属性和内容消费习惯存在显著差异,制作方需要建立「一剧多发」的分发体系,通过差异化剪辑适配不同平台特性。
吕少龙深入分析了不同平台的特点:「我们发现,B站用户和抖音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存在显著差异。B站用户更倾向于完整的内容体验,他们愿意为一个100分钟的视频付费,即便不能一次性看完;而抖音平台则更适合通过碎片化内容和广告变现来实现价值转化。」
基于这些洞察,剧点制定了「主阵地攻坚,多平台适配」的发行策略,以抖音为核心阵地,同时通过后期剪辑调整来满足不同平台的用户需求。
与此同时,这种精细化运营的思路还体现在发布节奏上。吕少龙透露:「除非受到平台规则或商务条件的限制,我们通常采取全渠道同步发布的策略。」这种做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爆款素材的周转率,符合短视频的流量逻辑。通过精准把握各平台特性,剧点实现了内容价值的最大化。
不仅如此,AI漫剧在海外市场的布局已初见成效。
以剧点为例,其建立的全球发行体系正在持续创造价值,通过自有漫剧平台与翻译技术的结合,剧点实现了内容的多语言快速适配,并在YouTube等国际平台上获得了播放量的稳健增长。这套成熟的国内外联动商业模式,不仅验证了AI漫剧出海的可行性,更展现了其在全球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1号结语
AI技术的迭代与产能的突破让动态漫行业站上了新的起点。剧点预计明年其纯内容生产团队将达500-800人,月产100部以上。届时,竞争的核心将从「能否生产」转向「生产什么」。行业的瓶颈,将从技术端转移至创意端和管理端。
不过,剧点方面也表示,中国从来不缺好故事,更不缺写出好故事的人。未来的内容创作者,不再是「写书」,而是「创剧」。
对于所有内容行业的参与者而言,唯有将创作初心与技术洞察有机结合,才能在动态漫这个新兴赛道中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责任编辑:凌美
24小时热文
流 • 视界
专栏文章更多
- [常话短说] 【重磅】国家广电总局公示! 2025-10-23
- [常话短说] 【解局】广电靓号,冲! 2025-10-22
- [常话短说] 【突发】一广电总局原副局长,逝世 2025-10-21
- [常话短说] 【重大】重要通知,事关广电 2025-10-20
- [常话短说] 【重大】千万级百万级部署,广电机遇! 2025-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