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真实案例照亮儿科医疗人文之光
薛少林| 综艺报| 2025-08-11
【流媒体网】摘要:B站医疗纪录片聚焦儿科医生,展现医学人文与社会议题。

  由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推出的医疗观察类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正在热播。本季继续聚焦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小儿科”里的“大学问”为核心,真实呈现儿科医生“治病更治人”的医学人文内核,同时通过创新呈现方式,将罕见病诊疗、儿童心理干预等社会议题转化为全民共情话题,推动观众情感从“荧屏感动”走向“现实共鸣”。

  精心筛选案例

  诠释“治病治人”情怀

  “团队持续聚焦儿科题材,是因为这一题材具有无与伦比的情感力量、深刻的伦理内涵、广泛的社会关联性,以及丰富的人物塑造空间。”哔哩哔哩版权总监、《闪闪的儿科医生》总制片人方舒瑶表示,《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以更广阔的视角审视儿科医疗生态,挖掘儿童心理健康等前沿议题,勇敢触碰生命终末期等沉重话题,并通过深化患者家庭叙事、引入新生代视角,让故事更具现实深度、社会意义与新鲜感。

  本季,主创团队精心挑选“医学挑战与社会家庭关系紧密交织”的案例,展现“小儿科里的大学问”。例如,首集讲述的重组家庭故事,以孩子患病为导火索,呈现重组家庭的复杂问题。医疗团队不仅要攻克医学难题,还要化身观察者、沟通者、调解者及儿童权益守护者。在化解危机的过程中,儿科医学的专业深度、伦理维度的复杂性及人文关怀的重要性,都得到充分呈现。“挑选案例的标准在于,能否立体、多维、深刻地诠释儿科‘治病’更要‘治人’的独特学问与博大情怀,以具有颠覆性的温情叙事展现复杂背景下爱的力量。”总导演廖莎表示。

  “我们既不回避眼泪,也探寻眼泪背后的希望之光。”谈及如何平衡“真实呈现”与“正面引导”,廖莎举例,主创团队拍摄了小患者念念截肢后那声迟来的号啕大哭,这是他真实痛苦的宣泄。但镜头随即向观众呈现汤焘医生为念念多保留的25厘米腿骨,这是他未来重新站起来的希望火种。“痛苦是真实的,希望同样真实。”

  同时,主创团队借助“网感”化解沉重氛围,运用花字动画解释专业术语,让片子更易被观众接受。“对于严肃议题,我们绝不敷衍,贫困患儿救助、医患沟通智慧、生命末期尊严等议题都得到充分呈现。笑声是引子,引发观众深入思考才是关键。”方舒瑶表示。

  捕捉真实细节

  强化故事性和人文性

  直击内心的共鸣感、引发思考的社会价值、刷新认知的医疗科普点,是主创团队讲好故事的三个维度。在《闪闪的儿科医生》第三季中,念念放声大哭的情绪释放、卡卡反过来安慰奶奶“我不怕”的转变……这些瞬间直抵人心;新疆烧伤男孩获得救助,背后是一整套社会救助机制在发挥作用;医生为念念选择更复杂但能保留未来希望的截肢方案,有着严谨的医学考量。

  “好故事就藏在病房里那些未言明的恐惧、强忍的泪水、沉默的拥抱中。”在廖莎看来,节目组要做的,是捕捉这些真实瞬间,让它们化作一束微光,照亮儿童医疗领域容易被忽视的角落,让更多人领会“治病,更是治人”的深刻内涵。在伦理框架内,让真实发声、疗愈并推动改变。

  在镜头语言运用上,本季更注重对人物内心的细腻刻画。“今年拍摄的许多病例诊疗周期长,人物故事丰富多元,需从人物内心、人物关系,以及与医学的关联、矛盾等方面深入。”廖莎介绍,由于节目中绝大多数当事人因隐私保护而打马赛克,观众难以从人物表情中捕捉情绪信息,所以主创团队更注重通过镜头传递深层内涵。例如,在第一集中,对于患有中线弥漫性胶质瘤孩子的三位父母,创作团队运用大量留白和独特的构图,展现继母的开阔心胸;借助局部特写,呈现亲生母亲的细腻情感;利用对称镜头,凸显厚重的父爱。此外,创作团队更多记录生活细节,增强内容真实感与层次感;同时以大量动画辅助表达情绪。

  节目第二、三季均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拍摄,参与拍摄的医生很多都是“返场”嘉宾。为了让观众既延续对原有人物个性的认知,又能了解他们的另一面,创作团队在拍摄过程中仔细观察、深入剖析,挖掘医生特质。廖莎介绍,以汤焘主任为例,他看似无忧无虑、和蔼可亲,是一个时刻为患者考虑的“老顽童”。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曾经历人生至暗时刻,家人就医的往事激励他成为一名更能为病人着想的好医生。他对待病情一丝不苟,为病人争取最优治疗方案;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他千方百计为患者节约每一分治疗费用,还积极联系基金,确保患者不因费用问题放弃治疗。

  启迪青年逐梦

  “烟火气”赋能医疗纪实

  方舒瑶表示,B站用户大多比较年轻,不少在第一季播出时还在上高中的学生,正是因为观看了《闪闪的儿科医生》,从而踏上医学生之路。“儿科医生十分紧缺,这部片子能吸引更多人投身医疗行业,尤其是加入儿科医生队伍,这是我们的荣耀。”

  谈及《闪闪的儿科医生》系列的行业价值,方舒瑶认为,该系列让职业纪实赛道的内容更具可看性。当医院融入有血有肉的求医故事和医生的成长轨迹,便增添了浓浓“烟火气”,也降低了观众观看纪录片的心理门槛。片中出现的人物,无论医生,还是病患,都鲜活生动,如同身边的朋友,让当下许多喜欢独处的年轻人有了“网络伙伴”。

  “无论电视剧、电影,还是纪录片,医疗领域向来是较难拍摄的题材。我们希望能制作更多优质的医疗题材内容,但这需进行更多前期调研并精心打磨。”方舒瑶透露,目前,第四季相关事宜仍在多方论证阶段,预计将在第三季完播后开展踩点等筹备工作。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