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湘、鄂等地接连出台微短剧新政
王禹| 广电视界| 2025-07-28
【流媒体网】摘要:多地出台微短剧扶持政策,推动产业从野蛮生长向精品化转型。

  微短剧作为网络视听领域最具活力的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高达6.62亿,占网民总数的59.7%,市场规模突破504亿元。

  年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旨在推动创作一批具有思想深度、艺术高度和制作精度的标杆作品。在此背景下,近期包括沪、湘、渝、鄂等地接连出台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通过资金激励、资源整合、创作引导等方式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述举措不仅折射出地方对网络视听产业的战略布局,更标志着微短剧正从流量产品向主流文化形态跃迁

  (一)

  7月24日,在湖南省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湖南省广播电视局发布8条微短剧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助力微短剧行业发展。

  其中,在鼓励微短剧精品内容创作方面,对重要宣传节点规划重点选题创作的特别项目,给予作品制作方最高50万元资金扶持;扶持湖南省“微短剧+”创作计划项目,对精品作品给予每部最高20万元资金扶持。在打造微短剧编剧联盟方面,支持企业布局微短剧剧本交易平台,最高给予20万元资金扶持;对交易成功的优质剧本,给予作者最高3万元资金扶持。在扶持微短剧拍摄基地建设方面,对拍摄要素资源齐全、配套服务优质、相关证照齐全的微短剧拍摄基地,给予一定资金扶持,扶持总额最高不超过150万元。在扶持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方面,对运用新技术拍摄制作并产生示范效应的微短剧给予每部最高10万元资金扶持。

  在扶持微短剧上大屏播出方面,登陆央视或一线卫视(湖南、浙江、东方、江苏、北京)黄金档播出的,给予制作方最高每部8万元扶持;登陆央视或一线卫视(湖南、浙江、东方、江苏、北京)等一线卫视非黄金档播出的,给予制作方最高每部5万元扶持。在扶持微短剧后期制作方面,直接用于实拍微短剧后期制作、配音中心生产、技术中心研发、人才技能培训等项目扶持;单个项目申报主体最高给予60万元扶持。在扶持微短剧出海方面,对在拍摄、译配、传播、交易等方面构成出海产业链的平台,最高给予50万元扶持;对境外播映和宣传效果突出的微短剧作品给予最高5万元扶持。在扶持微短剧交易、展示、传播平台建设方面,对新建或升级改造的微短剧交易、展示、传播平台,根据平台规模、功能完善程度、技术创新性等,给予最高50万元资金扶持。

  近日,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促进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修订版)》及《深圳市微短剧产业发展扶持计划操作规程》,旨在通过支持微短剧企业、项目、平台等多方面,推动深圳微短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若干措施》提出,鼓励优秀剧本创作,对入选国家、广东省、深圳市剧本创作扶持计划,经评审认定优秀并成功上线播出的微短剧剧本,按照不超过制作成本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鼓励来深取景拍摄,在深圳取景不少于5处并充分展现深圳城市形象或促进深圳旅游宣传推广的,作品在各大网络视听平台上线播出后,按作品传播热度、美誉度和触达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定,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若干措施》还分别在支持微短剧发行播映、鼓励精品微短剧创作、支持技术研发创新、推进集聚发展、推动微短剧出口、支持举办主题产业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服务、建立全周期协拍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具体扶持举措。

  (二)

  7月初,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发布《推动湖北省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样推出八条措施,助力微短剧产业繁荣发展。

  其中,在优化市场环境方面,实行“3+5”审核工作机制,大幅缩短备案审查与成片审看时间;在内容创作方面,大力实施微短剧赋能“支点建设”行动计划,深入挖掘荆楚文化内涵,并通过举办主题原创创作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展播大赛和剧本征集大赛,激发创作活力;在培育产业基地方面,打造一批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微短剧产业基地依托湖北省影视拍摄联盟,为剧组提供全方位的拍摄服务;在提升服务水平方面,设立微短剧综合服务专区,打造集政策咨询、项目融资、企业服务、拍摄制作、版权交易、宣发推广等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在科技赋能方面,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微短剧制作中的应用,探索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模式;在资金扶持方面,对在湖北备案立项具有较高水准的原创微短剧剧本,按照每部最高不超过40万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扶持;特别优秀或重大项目,按照每部最高不超过80万元扶持。对在湖北备案立项并取得《网络剧片发行许可证》的优秀微短剧,按照每部最高不超过50万元资金扶持。对特别突出体现湖北题材、湖北故事、湖北人物等湖北元素的优秀剧本和完成片,扶持资金在上述基础上还可上浮30%;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微短剧创作经营人才纳入行业人才工程评选范围,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在微短剧出海方面,鼓励湖北企业与海外传播渠道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好“视听中国·湖北传媒周”平台作用,加强对优秀湖北微短剧宣传和海外推广营销提升荆楚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早在2025年3月举行的2025上海微短剧大会上,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罗毅宣布,为支持上海微短剧产业做大做强,今年上海将继续统筹设立约5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升级推出微短剧“繁花”计划2.0对入选的每个项目提供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扶持,并提供创作辅导、流量扶持、评奖评优、文艺评论、宣传活动。

  5月,重庆市出台《重大文艺精品项目资助和奖励办法》,其中,对代表重庆申报参评并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文华奖、飞天奖、华表奖等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奖项的作品,或荣获全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节庆文艺评奖奖项的优秀文艺作品,以及在公开发表、播映、演出、转化方面符合条件的作品进行奖励,针对网络视听最高资助额度可达200万元

  (三)

  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国内短剧相关现存企业达9.54万家,主要分布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达3.77万家。从地区分布来看,相关企业多集中分布在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及西南地区,分别占比28.94%、27.68%、11.4%。从注册量角度来看,2024年注册量达1.95万家,截至目前今年已注册9410家,其中前五月注册量达8535家,超去年同期注册水平。

以上数据足以说明,微短剧赛道的火热程度。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同样将微短剧作为重要突破口。其中,央视频联合行业力量推出“中国非遗微短剧创作季”,重点打造“岭南文化赋能计划”,深度挖掘非遗资源,创作兼具艺术性与文化厚度的精品内容。央广网则推出微短剧生态共建计划,通过“资源整合+生态共建+产业落地”等创新模式,助力微短剧行业生态共建,精心策划推出一系列精品微短剧作品。

  此前,很多省份纷纷推出相关扶持政策,黑龙江省广电局发布《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局视听产业基地(园区)共建工作实施办法(试行)》,并筹备建立黑龙江省微短剧创作联盟;江西广电局发布《关于促进江西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10条措施聚焦微短剧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从拍摄基地、审批效率、金融扶持、版权保护、人才支撑等方面精准出招;福建省广播电视局发布《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省级设立“微短剧专项扶持资金”,安排3000万元分三年在精品孵化、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推广等阶段予以扶持或奖励,力争3年内培育微短剧优秀机构100家,支持在福建拍摄、拍福建故事的闽派微短剧精品100部;山东省广播电视局出台《山东省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被称作“鲁微十条”,包括实施微短剧精品创作工程、推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发展、拓宽微短剧发行传播渠道、打造一批微短剧摄制基地和拍摄取景地、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内容审核质效、健全完善保障奖励机制、引育高端专业人才、加强交流合作推动鲁版微短剧出海、健全完善版权保护推广机制十大举措;北京市广电局于2024年,以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为基础,共扶持奖励微短剧优秀项目31部,扶持奖励资金1224万元,2025年市级资金扶持规模将扩大至3000万元,重点支持在京取景拍摄的微短剧项目。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推出“浙里微光·微短剧+”创作计划,计划推出100部左右具有时代特征、浙江辨识度的优质微短剧;江苏省广电局在全省开展“微短剧+”主题创作征集推广活动,将征集、孵化、推出30部左右精品微短剧,努力打造10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并在全网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微短剧;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制定了《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持续深入推进“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活动,启动“微短剧里看非遗”“跟着微短剧看黄河”“跟着微短剧游文博”等八大创作计划;吉林省广播电视局开展“一市一剧”微短剧创作计划,支持鼓励每个市(州)在2025年各推出至少一部在省规划备案的具有较高思想内涵、艺术水准、社会评价的精品微短剧(或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电影);云南省广播电视局等9部门发布《关于实施“微短剧+ ”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的通知》;宁夏广电局启动“微短剧+”行动计划河北省广播电视局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全省微短剧高质量创新性发展的工作举措》;河南省广电局制定印发《河南省“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旨在通过七项创作计划、五项具体措施,全面提升河南省微短剧的内容质量,壮大微短剧产业规模,在多个领域实现融合创新突破,赋能千行百业。

  各地政府的政策创新,为微短剧产业注入了“强心剂”。而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既是技术革命与消费升级的产物,也是文化内容创新的重要载体,在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市场需求的共振下,推动“科技+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让微短剧赛道正从野蛮生长迈向精品化、产业化,成为文化消费升级与数字经济赋能的典型案例,并逐步成为成为数字时代的文化新地标。

责任编辑:凌美

分享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